糖尿病上消因肺燥 中消屬胃熱 腎虛致下消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即使已經喝了很多水,還是會感覺異常的口乾」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表現。中醫師李明哲表示,這是糖尿病患者常見飲食因素影響,因飲食喜歡吃肥甘厚味;吃得飽又好,又喜歡吃油膩、重口味。中醫認為長期飲食過好,會導致身體「內熱」,所以易出現口乾現象。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糖尿病在中醫是屬於消渴症,表現上分為上消、中消、下消,就是一般所說的三多──上消喝得多、中消吃得多、下消尿多。簡單來說,上消是指水喝很多,但是小便沒有那麼多,屬「肺燥」;中消則是東西吃很多,大便不通或是偏硬,屬「胃熱」;下消則是喝水多少,小便就多少,或是一喝水就馬上想小便,小便是甜的或是濁濁的像洗米水一樣,屬於「腎虛」。
糖尿病成因主要包括有:飲食恣食肥甘,中醫認為會導致內熱,所以出現口乾現象。還有情緒過度波動,或是心情鬱悶會導致氣機鬱結,進而化火,導致陰津不足而發為糖尿病。以及加上過度勞累,也會導致氣虛、陰虛、腎虛、進而造成糖尿病。
醫師指出,此症在中醫病機上是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久又變成「氣陰兩傷」、「陰陽俱虛」,整體來說,初病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時,則「陰虛」與「燥熱」互見,久病則以「陰虛」體質為主。
中醫治療糖尿病與西醫有何差異性?李明哲表示,就降血糖而言,中藥雖然沒有西藥快,但是中醫注重整體調整,降糖作用溫和、穩定,且不易出現低血糖的現象,在糖尿病併發症方面調理,也有幫助。中醫治療此症,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主。
李明哲醫師指出,糖尿病治療中醫注重整體調整,降糖作用溫和、穩定,且不易出現低血糖的現象,在糖尿病併發症方面,例如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足、心臟病、腦中風等,適當的中醫介入,也可以輔助讓病人生活品質變更好。由於中醫理論「久病必虛,久病必瘀」,所以患者在虛的基礎上,也常看見瘀的症狀,治療上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主。
辨證用藥上,李醫師表示,針對「肺熱傷津」者,症見口渴為重,尿頻尿多,可用二冬湯治療。還有「胃熱熾盛」者,出現吃多易餓,形體消瘦,大便乾燥,可用玉女煎加減治療。以及「陰陽兩虛」者,除了糖尿病症狀,還可能出現怕冷,腰酸痛腳無力等狀,可用濟生腎氣丸加減。
糖尿病患者也可能伴隨排便不暢;屬於腎陰虧虛現象,多見尿多且尿中糖分高。李醫師表示,門診有一名約50歲男性患者,患病已5年,出現口乾嚴重,排便不通症狀,食慾沒有增加很多,但會口乾口臭,自覺容易疲倦,按壓脛骨有些許水腫現象。治療時處方以知柏地黃丸加味治療,一周後,症狀已經改善良多,並建議患者飲用決明子茶以通大便,約一個月後症狀已完全改善,後來並持續使用六味地黃丸調養,幫助控制血糖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