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秋天季節常見秋燥問題。中醫師王靜修在一場養生講座中表示,秋季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尤其秋季後期之後,此時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秋燥問題。
中醫師王靜修表示,中醫認為,秋天季節在大地環境是屬於金,金對應的器官是肺部,所謂秋燥傷「肺」,包括指鼻、口腔、肺等呼吸系統。秋燥是指乾燥的秋天易使人的皮膚、黏膜水分快速蒸發,「燥」是無形之邪,常在當體質偏陰虛、氣虛時,就可能產生虛熱,伴隨手足心熱、大便乾結,等津液不足等現象。
醫師指出,秋天地氣清肅,自然界的陽氣由發散趨向收斂。古代養生家認為,此時睡眠宜早睡早起。順應陽氣的生長,使肺氣得以舒張;不宜終日閉戶或夜間蒙頭睡覺;要經常開窗通氣,使室內空氣流通,以利於減少呼吸道感染、頭暈、疲倦等問題的發生。
此外,要保持睡眠充足,神志清醒,以應收斂之氣。也有助於使人精神愉快,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可以讓心情和身體都放鬆。
秋天氣溫變化大,應注意保暖。中醫師王靜修表示,秋季節氣溫變化很大,人體某些部位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尤其三部位需注意保暖,包括胃部、腰部和腿部,都要特別注意保護;以避免胃部著涼易痙攣,腰部慢性勞損疼痛易復發,以及注意關節炎的血循受阻。
王靜修醫師表示,當天氣轉涼後,胃部容易抽搐,引起胃痛、腹瀉等症狀,尤其是身體比較瘦弱的人,胃部的保暖就更為重要。因為身體較瘦的人通常胃壁較薄,在氣溫變化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痙攣,輕者導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產生嘔吐和腹瀉等情況。因此提醒一些身體本來就單薄的女性,在深秋時節,不要為了時髦美麗而穿得太少,否則會造成腸胃和身體雙重受損,得不償失。此外,要減少生冷食物,多吃熟食和暖食,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還有,有些人腰部老毛病這時易復發;通常天氣轉涼會使腰肌勞損、韌帶損傷等疾病的症狀加重,原本並不明顯的痛症會一下子暴露出來。秋天早晚溫差大,要及時增添衣服,防止腰背受涼,儘量讓腰部有衣物避寒。晚上睡覺時更要注意腰背保暖,防止因受涼而使腰痛加重。
另外,王醫師表示,腿部易犯關節炎,深秋是關節炎的始發期,很多人的關節在這時開始怕冷、怕風甚至出現刺痛。天氣涼要注意保暖,可多用熱水泡腳或用熱水敷膝關節。並且注意腿部循環,以免造成氣血「不通則痛」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