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 2006-11-22 , 22:40
2=標題= 三關主對法第六。
諸浮諸弦諸沈諸緊諸澀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頭部)。
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腹部)。
若在尺中,腎以下病(腰腳部)。
平寸口脈主對法。
寸口脈滑而遲,不沈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
右同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沈而堅者,曰病在中。
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脈沈而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熱一作氣又作中)。
寸口脈沈而弱,髮必墮落。
寸口脈沈而緊苦心下有寒時時痛有積邪。
寸口脈沈而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有微熱為風水。
寸口脈沈大而滑沈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血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即愈。
寸口脈沈,中短氣。
寸口脈沈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滯氣宿食。
寸口脈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水流走腸間。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翼云亦為傷寒頭痛)。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
寸口脈弦大,婦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寸口脈微而弱,微即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煩當煩不煩,與極汗出。
寸口脈微而弱氣血俱虛,男子吐血婦人下血,嘔汁出。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
寸口脈緩而遲,緩即為虛,遲即為寒,虛寒相搏,則欲溫食,食冷。
即咽痛。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即為氣,寒氣相搏則絞而痛。
寸口脈遲而澀,遲即為寒,澀為少血。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
寸口脈來暫大暫小者,陰絡也,苦陰風痺,應時自發,身洗洗也。
寸口脈來暫小暫大者,陽絡也,苦皮膚病,汗出惡寒,下部不仁。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
覆令汗出。
寸口脈緊,苦頭痛,是傷寒,宜服麻黃湯發汗,針眉衝顳,摩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為,宜服五味子湯麻黃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脈數,即為吐,以有熱在胃管熏中,宜服藥吐之,及針胃管,服除熱湯,
若傷寒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煩滿渴者,宜服知母湯。
寸口脈洪大,滿,宜服生薑湯白薇丸,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管期門章門。
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薄熨之佳,灸諸治風穴。
寸口脈滑,陽實,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
寸口脈弦,心下愊愊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寫之。
寸口脈弱,陽氣虛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湯內補散,將適飲食消息,勿極勞,
針胃管補之。
寸口脈澀,是胃氣不足,宜服乾地黃湯自養調和飲食,針胃管(一作三里)。
補之。
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血,空虛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湯黃土湯,灸膻中。
寸口脈伏,中逆氣噎塞不通,是諸氣上衝中,宜服前胡湯大三建丸,針。
巨闕寫之。
寸口脈沈,中引痛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針巨闕寫之。
寸口脈軟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乾地黃湯署預丸內補散牡蠣散,并粉,
針太衝補之。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
調和飲食以暖之。
寸口脈實,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虛則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
熱即宜服竹葉湯葛根湯,寒即茱萸丸生薑湯。
寸口脈細,發熱嘔吐,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
灸中府。
平關脈主對法。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蚘蟲,心健忘。
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是為病方欲來,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欲多飲,
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脈緊而滑者,蚘動。
關上脈弦而長,(翼作大)。
有痛如刀刺之狀,在臍左。
右上下,(脈經云有積在臍左。
右上下)。
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
實熱在胃中。
關上脈襜襜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
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乍數者,胃中寒熱贏劣,不欲飲食如瘧狀。
關上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薑前胡湯,針胃管,
先瀉後補之。
關上脈緊,心下苦滿痛,脈緊為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又加大黃二兩佳,
(脈經云又大黃湯兩治之佳)。
針巨闕下管瀉之。
關上脈微胃中冷,心下指急,宜服附子湯生薑湯附子丸,針巨闕補之。
關上脈數,胃中有客熱,宜服知母湯(一作丸)。
除熱湯,針巨闕上管瀉之。
關上脈緩,不欲食,此脾胃氣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脾湯,又針章門補之。
關上脈滑,胃中有熱,滑為熱實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
宜服朴消麻黃湯平胃丸,(一作宜服紫菀湯人參大平胃丸)。
針胃管瀉之。
關上脈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脈弦胃氣虛,宜服茱萸湯,溫調飲食,
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且說云有熱不可大攻之,
熱去即寒起正,宜服竹葉湯,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細虛腹滿,宜服生薑湯茱萸蜀椒湯白薇丸,針灸三管。
關上脈澀,血氣逆冷,脈澀為血虛,宜服乾地黃湯四補散,針足大衝上補之。
關上脈芤大,便去血,宜服生地黃并生竹皮湯,灸膈輸,若重下去血,針關元,
甚者服龍骨丸,(關元一作巨闕)。
關上脈伏,有水氣溏泄,宜服水銀丸,針關元,利小便止溏泄便止。
關上脈洪,胃中熱必煩滿,宜服平胃丸,針胃管,先寫後補之。
關上脈沈,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湯,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軟,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湯女萎丸,針關元補之。
關上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湯,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實,胃中痛,宜服梔子湯茱萸烏頭丸,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牢,脾胃氣塞,盛熱即腹滿響響,宜服紫菀丸瀉脾丸。
針灸胃管瀉之。
平尺脈主對法。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弱,下焦冷,無陽氣,上熱衝頭面。
尺脈弱寸彊,胃絡脈傷。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素問云尺寒肺細謂之後泄)。
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痺腳疼。
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素問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尺脈沈而滑者,寸白虫。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痺,不能行。
尺脈大者,熱在脬中,小便赤痛。
尺脈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
尺脈按之不絕,婦人血閉,與關相應和滑者,男子氣血實,婦人即為妊娠。
尺脈來而斷絕者,男子小腹有滯氣,婦人月水不利。
尺寸俱軟弱,內慍熱,手足逆冷,汗出。
尺寸俱沈,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沈關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陰中冷腳痺。
尺寸俱微,少心力不欲言,血氣不足,其人腳弱短氣。
尺寸俱數,手足頭面有熱,俱遲有寒,手足頭面有冷風。
尺脈浮,下熱風,小便難,宜服瞿麥湯滑石散,針橫骨關元寫之。
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之。
尺脈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針氣海。
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宜服雞子湯白魚散,針橫骨寫之。
尺脈緩,腳弱下腫,(一無此四字)。
小便難,有餘瀝,宜服滑石湯瞿麥散,針橫骨寫之。
尺脈滑,血氣實,經脈不利,宜服朴消煎大黃湯,下去經血,針關元寫之。
尺脈弦,小腹疼,小腹及腳中拘急,宜服建中湯當歸湯,針氣海寫之。
尺脈弱,氣少發熱骨煩,宜服前胡湯乾地黃茯苓湯,針關元補之。
尺脈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針足太衝補之。
尺脈芤,下焦虛,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黃湯,灸丹田關元。
尺脈伏,小腹痛癥疝,水穀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針關元補之。
尺脈沈,腰背痛,宜服腎氣丸,針京門補之。
尺脈軟,腳不收風痺,(一無此五字)。
小便難,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寫之。
尺脈牢,腹滿陰中急,宜服葶藶子茱萸丸,針丹田關元中極。
尺脈遲,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針氣海關元寫之。
尺脈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當歸湯加大黃一兩,利大便針關元補之。
\r
2=標題= 五臟積聚第七。
人病有積有聚有穀氣,谷一作繫夫積者,臟病,終不移也,聚者,腑病,發作有時,
展轉痛移為可治也,穀氣者,下牽痛,按之則愈,愈復發為穀氣,
夫病以愈不得復發,今病復發,即為穀氣也,諸積大法,脈來而細軟附骨者為積也,
寸口結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結積在臍傍,微下關者積在少腹,
尺中結積在氣衝上,關上積在心下,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
右積在。
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寸口沈而橫者,下及腹中有橫積痛,
其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
胘弦緊而細微者,癥也,夫寒痺癥瘕積聚之脈狀皆弦緊,
若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管即關弦緊,在臍下即尺弦緊,一曰關脈長弦,有積在臍左。
右上下。
又脈癥法,左手脈橫癥在左。
右手脈橫癥在。
右,脈頭大在上,頭小在下。
又一法,橫脈見左積在。
右,見。
右積在左,偏得洪實而滑,亦為積,弦緊亦為積為寒痺為疝痛,內有積不見脈,
難治,見一脈相應為易治,諸不相應,為不合治也,左手脈大。
右手脈小,上病在左脅,下病在左足。
右手脈大左手脈小,上病在。
右脅,下病在。
右足,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癥不可轉也,必死不治,脈來細而沈時直者,
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脈來沈而虛者,泄注也,脈來小沈實者,
胃中有積聚不可下,食即吐。
2=標題= 陰陽表裡虛實第八。
弦為少陽,緩為陽明,洪為太陽,三陽也,微為少陰,遲為厥陰,沈為太陰,
三陰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
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經言如此者,非有六脈俱動也,
謂浮沈長短滑濇也,凡脈浮滑長者,陽也,沈濇短者,陰也,所以言一陰一陽者,
謂脈來沈而滑也,二陰二陽者,謂脈來沈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
時一沈也,所以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濇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沈濇也,
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沈濇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言病之逆順也。
脈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沈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
沈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謂陰陽虛實之意也,凡脈浮大數動長滑,
陽也,沈濇弱弦短微,陰也,陽病見陰脈者,逆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
主生,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即吐,陰微即下,陽弦則頭痛,
\n陰弦即腹痛以依陰陽察病也,又尺脈為陰,陰脈常沈而遲,寸關為陽,
陽脈但浮而速有表無裡,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表裡,寸尺為表,關為裡,
兩頭有脈開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陽微,
死不治,呼為表屬腑,吸為裡屬臟,陽微不能呼。
陰微不能吸,呼吸不足中短氣,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在其上,濇反在下,
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濇即無血,厥而且寒。
諸腑脈為陽,主熱,諸臟脈為陰,主寒,陽微則汗。
陰浮自下,(脈經作陰微)。
陽數,口生瘡。
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擾不得眠,陽芤吐血,(脈經作陽數則吐血)。
陰芤下血,(脈經作陰濇即下血)。
無陽即厥,無陰即嘔。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脈沈細者,名日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
陰氣不通,(不通一作併)。
臂不能舉(巢源作臂偏不舉)。
尺脈沈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脛酸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餘瀝,
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
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此為陰干陽,其人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其人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
人有三虛三實者,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脈之虛實者,
脈來濡者為虛,牢者為實也,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
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也,診之虛實者,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
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問曰,何謂虛實,答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何謂重實,所謂重實者,
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也。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瞀,為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洩痢注前後,飲食不入,為五虛。
2=標題= 何時得病第九。
何以知人露臥得病,陽中有陰也,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諸陽入陰也,
何以知人春得病,無肝脈也,無心脈夏得病,無肺脈秋得病,無腎脈冬得病,
無脾脈四季之月得病。
2=標題=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十。
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
病人循衣縫譫言者,不可治。
病人陰陽俱絕,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黃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人面黃目赤者不死,赤如衃血死。
n
病人面黃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人面黃目黑者不死,黑如死。
病人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黃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泄,目則為青,
雖有天救,不可復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腎氣內傷,病因留積。
病人面青目黃者,五日死,病人著床,心痛短氣脾竭內傷,百日復愈,
能起徬徨因坐於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
病人面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無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口者,必死。
病人耳目及顴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於額上髮際,下直鼻脊兩顴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病人面黑目直視惡風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兩脅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
病人目回回直視肩息者,一日死。
病人陰結陽絕,目精脫恍惚者死。
病人陰陽絕竭,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出多不返者,死。
病人口張者,三日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病人唇反人中滿者死。
病人唇口忽乾者不治。
病人唇腫齒焦者死。
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
病人舌卷卵縮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人髮直者,十五日死。
病人髮如乾麻善怒者死。
病人髮與眉衝起者死。
病人爪甲青者死。
病人爪甲白者不治。
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人榮衛竭絕,面浮腫者死。
病人卒腫,其面蒼黑者死。
病人手掌腫無文者死。
病人臍腫反出者死。
病人陰囊莖俱腫者死。
病人脈絕口張足腫者,五日死。
病人足趺腫,嘔吐頭重者死。
病人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人臥遺屎不覺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腎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頰赤目腫,心之日丙丁死。
腎病面腫唇黃,脾之日戊巳死。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2=標題=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第十一。
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
汗(一作泣)。
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
病人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人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一日八日死)。
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一曰日亭亭二日死)。
病人腸(一云小腸)。
絕,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人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
(一日五日)。
死病人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一曰腓腸平九日死)。
病人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耳乾舌皆腫,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腫九日死)。
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一曰鼻口虛張短氣)。
病人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病人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
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絕齒黃落,十日死。
諸浮脈無根者皆死,已上五臟六腑為根也。
\r
2=標題= 診四時相反脈第十二。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脈次之,此為王相順脈也,
到六月土王,脾脈當筅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為腎反脾也,七十日死,
何謂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是謂腎反脾,
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友肝三十日死,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
脾脈先至,是謂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腎反肝三歲死,何謂腎反肝,
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肝,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腎反心二歲死,何謂腎反心,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心,
期六月,忌戊已,此中不論肺金之氣,。
略未諭,指南又推五行,亦頗顛倒,待求別錄上。
凡療病,察其形神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治之,形氣相得,
色澤以浮,脈從四時,此為易治,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堅甚,脈逆四時,
此為難治。
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澀者,曰逆,
春夏沈澀,秋冬浮大,病熱,脈靜泄痢,脈大脫血,脈實病在中,脈堅實病在外,
脈不實,名逆四時,皆難療也,凡四時脈皆以胃氣為本,雖有四時王相之脈,
無胃氣者難差也,何謂胃脈,來弱以滑者是也,命曰易治。
2=標題= 診脈動止投數數死期年月第十三。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一經云一日死。
脈二動一止,三日死。
脈三動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脈四動一止,六日死。
脈五動一止,七日死或五日死。
脈六動一止,八日死。
脈七動一止,九日死。
脈八動一止,十日死。
脈九動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經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
脈十動一止,立春死,一經云立夏死。
脈十一動一止,立夏死,一經云夏至死,又云立秋死。
脈十二動十三動一止,立秋死,一經云立冬死。
脈十四動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立夏死。
脈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
脈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
脈二十五動一止,二歲死,一經云一歲死,又云立冬死。
脈三十動一止,二歲死若三歲死。
脈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
脈四十動一止,四歲死。
脈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五行氣畢,陰陽數同,榮衛出入,經脈通流,晝夜百刻,五德相生,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也。
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
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後三歲麥熟而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
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得節不動,出清明死,遠不出穀雨死矣。
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卻後五日而死。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枝中治。
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
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枝中治。
五脈病,虛贏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治,針不得而及,盛人可治,
氣全故也。
諸浮諸弦諸沈諸緊諸澀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頭部)。
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腹部)。
若在尺中,腎以下病(腰腳部)。
平寸口脈主對法。
寸口脈滑而遲,不沈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
右同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沈而堅者,曰病在中。
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脈沈而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熱一作氣又作中)。
寸口脈沈而弱,髮必墮落。
寸口脈沈而緊苦心下有寒時時痛有積邪。
寸口脈沈而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有微熱為風水。
寸口脈沈大而滑沈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血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即愈。
寸口脈沈,中短氣。
寸口脈沈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滯氣宿食。
寸口脈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水流走腸間。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翼云亦為傷寒頭痛)。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
寸口脈弦大,婦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寸口脈微而弱,微即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煩當煩不煩,與極汗出。
寸口脈微而弱氣血俱虛,男子吐血婦人下血,嘔汁出。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
寸口脈緩而遲,緩即為虛,遲即為寒,虛寒相搏,則欲溫食,食冷。
即咽痛。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即為氣,寒氣相搏則絞而痛。
寸口脈遲而澀,遲即為寒,澀為少血。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
寸口脈來暫大暫小者,陰絡也,苦陰風痺,應時自發,身洗洗也。
寸口脈來暫小暫大者,陽絡也,苦皮膚病,汗出惡寒,下部不仁。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
覆令汗出。
寸口脈緊,苦頭痛,是傷寒,宜服麻黃湯發汗,針眉衝顳,摩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為,宜服五味子湯麻黃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脈數,即為吐,以有熱在胃管熏中,宜服藥吐之,及針胃管,服除熱湯,
若傷寒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煩滿渴者,宜服知母湯。
寸口脈洪大,滿,宜服生薑湯白薇丸,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管期門章門。
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薄熨之佳,灸諸治風穴。
寸口脈滑,陽實,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
寸口脈弦,心下愊愊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寫之。
寸口脈弱,陽氣虛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湯內補散,將適飲食消息,勿極勞,
針胃管補之。
寸口脈澀,是胃氣不足,宜服乾地黃湯自養調和飲食,針胃管(一作三里)。
補之。
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血,空虛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湯黃土湯,灸膻中。
寸口脈伏,中逆氣噎塞不通,是諸氣上衝中,宜服前胡湯大三建丸,針。
巨闕寫之。
寸口脈沈,中引痛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針巨闕寫之。
寸口脈軟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乾地黃湯署預丸內補散牡蠣散,并粉,
針太衝補之。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
調和飲食以暖之。
寸口脈實,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虛則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
熱即宜服竹葉湯葛根湯,寒即茱萸丸生薑湯。
寸口脈細,發熱嘔吐,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
灸中府。
平關脈主對法。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蚘蟲,心健忘。
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是為病方欲來,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欲多飲,
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脈緊而滑者,蚘動。
關上脈弦而長,(翼作大)。
有痛如刀刺之狀,在臍左。
右上下,(脈經云有積在臍左。
右上下)。
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
實熱在胃中。
關上脈襜襜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
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乍數者,胃中寒熱贏劣,不欲飲食如瘧狀。
關上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薑前胡湯,針胃管,
先瀉後補之。
關上脈緊,心下苦滿痛,脈緊為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又加大黃二兩佳,
(脈經云又大黃湯兩治之佳)。
針巨闕下管瀉之。
關上脈微胃中冷,心下指急,宜服附子湯生薑湯附子丸,針巨闕補之。
關上脈數,胃中有客熱,宜服知母湯(一作丸)。
除熱湯,針巨闕上管瀉之。
關上脈緩,不欲食,此脾胃氣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脾湯,又針章門補之。
關上脈滑,胃中有熱,滑為熱實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
宜服朴消麻黃湯平胃丸,(一作宜服紫菀湯人參大平胃丸)。
針胃管瀉之。
關上脈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脈弦胃氣虛,宜服茱萸湯,溫調飲食,
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且說云有熱不可大攻之,
熱去即寒起正,宜服竹葉湯,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細虛腹滿,宜服生薑湯茱萸蜀椒湯白薇丸,針灸三管。
關上脈澀,血氣逆冷,脈澀為血虛,宜服乾地黃湯四補散,針足大衝上補之。
關上脈芤大,便去血,宜服生地黃并生竹皮湯,灸膈輸,若重下去血,針關元,
甚者服龍骨丸,(關元一作巨闕)。
關上脈伏,有水氣溏泄,宜服水銀丸,針關元,利小便止溏泄便止。
關上脈洪,胃中熱必煩滿,宜服平胃丸,針胃管,先寫後補之。
關上脈沈,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湯,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軟,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湯女萎丸,針關元補之。
關上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湯,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實,胃中痛,宜服梔子湯茱萸烏頭丸,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牢,脾胃氣塞,盛熱即腹滿響響,宜服紫菀丸瀉脾丸。
針灸胃管瀉之。
平尺脈主對法。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弱,下焦冷,無陽氣,上熱衝頭面。
尺脈弱寸彊,胃絡脈傷。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素問云尺寒肺細謂之後泄)。
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痺腳疼。
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素問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尺脈沈而滑者,寸白虫。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痺,不能行。
尺脈大者,熱在脬中,小便赤痛。
尺脈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
尺脈按之不絕,婦人血閉,與關相應和滑者,男子氣血實,婦人即為妊娠。
尺脈來而斷絕者,男子小腹有滯氣,婦人月水不利。
尺寸俱軟弱,內慍熱,手足逆冷,汗出。
尺寸俱沈,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沈關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陰中冷腳痺。
尺寸俱微,少心力不欲言,血氣不足,其人腳弱短氣。
尺寸俱數,手足頭面有熱,俱遲有寒,手足頭面有冷風。
尺脈浮,下熱風,小便難,宜服瞿麥湯滑石散,針橫骨關元寫之。
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之。
尺脈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針氣海。
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宜服雞子湯白魚散,針橫骨寫之。
尺脈緩,腳弱下腫,(一無此四字)。
小便難,有餘瀝,宜服滑石湯瞿麥散,針橫骨寫之。
尺脈滑,血氣實,經脈不利,宜服朴消煎大黃湯,下去經血,針關元寫之。
尺脈弦,小腹疼,小腹及腳中拘急,宜服建中湯當歸湯,針氣海寫之。
尺脈弱,氣少發熱骨煩,宜服前胡湯乾地黃茯苓湯,針關元補之。
尺脈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針足太衝補之。
尺脈芤,下焦虛,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黃湯,灸丹田關元。
尺脈伏,小腹痛癥疝,水穀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針關元補之。
尺脈沈,腰背痛,宜服腎氣丸,針京門補之。
尺脈軟,腳不收風痺,(一無此五字)。
小便難,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寫之。
尺脈牢,腹滿陰中急,宜服葶藶子茱萸丸,針丹田關元中極。
尺脈遲,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針氣海關元寫之。
尺脈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當歸湯加大黃一兩,利大便針關元補之。
\r
2=標題= 五臟積聚第七。
人病有積有聚有穀氣,谷一作繫夫積者,臟病,終不移也,聚者,腑病,發作有時,
展轉痛移為可治也,穀氣者,下牽痛,按之則愈,愈復發為穀氣,
夫病以愈不得復發,今病復發,即為穀氣也,諸積大法,脈來而細軟附骨者為積也,
寸口結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結積在臍傍,微下關者積在少腹,
尺中結積在氣衝上,關上積在心下,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
右積在。
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寸口沈而橫者,下及腹中有橫積痛,
其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
胘弦緊而細微者,癥也,夫寒痺癥瘕積聚之脈狀皆弦緊,
若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管即關弦緊,在臍下即尺弦緊,一曰關脈長弦,有積在臍左。
右上下。
又脈癥法,左手脈橫癥在左。
右手脈橫癥在。
右,脈頭大在上,頭小在下。
又一法,橫脈見左積在。
右,見。
右積在左,偏得洪實而滑,亦為積,弦緊亦為積為寒痺為疝痛,內有積不見脈,
難治,見一脈相應為易治,諸不相應,為不合治也,左手脈大。
右手脈小,上病在左脅,下病在左足。
右手脈大左手脈小,上病在。
右脅,下病在。
右足,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癥不可轉也,必死不治,脈來細而沈時直者,
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脈來沈而虛者,泄注也,脈來小沈實者,
胃中有積聚不可下,食即吐。
2=標題= 陰陽表裡虛實第八。
弦為少陽,緩為陽明,洪為太陽,三陽也,微為少陰,遲為厥陰,沈為太陰,
三陰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
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經言如此者,非有六脈俱動也,
謂浮沈長短滑濇也,凡脈浮滑長者,陽也,沈濇短者,陰也,所以言一陰一陽者,
謂脈來沈而滑也,二陰二陽者,謂脈來沈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
時一沈也,所以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濇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沈濇也,
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沈濇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言病之逆順也。
脈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沈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
沈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謂陰陽虛實之意也,凡脈浮大數動長滑,
陽也,沈濇弱弦短微,陰也,陽病見陰脈者,逆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
主生,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即吐,陰微即下,陽弦則頭痛,
\n陰弦即腹痛以依陰陽察病也,又尺脈為陰,陰脈常沈而遲,寸關為陽,
陽脈但浮而速有表無裡,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表裡,寸尺為表,關為裡,
兩頭有脈開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陽微,
死不治,呼為表屬腑,吸為裡屬臟,陽微不能呼。
陰微不能吸,呼吸不足中短氣,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在其上,濇反在下,
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濇即無血,厥而且寒。
諸腑脈為陽,主熱,諸臟脈為陰,主寒,陽微則汗。
陰浮自下,(脈經作陰微)。
陽數,口生瘡。
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擾不得眠,陽芤吐血,(脈經作陽數則吐血)。
陰芤下血,(脈經作陰濇即下血)。
無陽即厥,無陰即嘔。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脈沈細者,名日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
陰氣不通,(不通一作併)。
臂不能舉(巢源作臂偏不舉)。
尺脈沈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脛酸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餘瀝,
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
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此為陰干陽,其人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其人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
人有三虛三實者,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脈之虛實者,
脈來濡者為虛,牢者為實也,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
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也,診之虛實者,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
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問曰,何謂虛實,答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何謂重實,所謂重實者,
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也。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瞀,為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洩痢注前後,飲食不入,為五虛。
2=標題= 何時得病第九。
何以知人露臥得病,陽中有陰也,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諸陽入陰也,
何以知人春得病,無肝脈也,無心脈夏得病,無肺脈秋得病,無腎脈冬得病,
無脾脈四季之月得病。
2=標題=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十。
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
病人循衣縫譫言者,不可治。
病人陰陽俱絕,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黃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人面黃目赤者不死,赤如衃血死。
n
病人面黃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人面黃目黑者不死,黑如死。
病人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黃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泄,目則為青,
雖有天救,不可復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腎氣內傷,病因留積。
病人面青目黃者,五日死,病人著床,心痛短氣脾竭內傷,百日復愈,
能起徬徨因坐於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
病人面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無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口者,必死。
病人耳目及顴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於額上髮際,下直鼻脊兩顴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病人面黑目直視惡風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兩脅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
病人目回回直視肩息者,一日死。
病人陰結陽絕,目精脫恍惚者死。
病人陰陽絕竭,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出多不返者,死。
病人口張者,三日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病人唇反人中滿者死。
病人唇口忽乾者不治。
病人唇腫齒焦者死。
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
病人舌卷卵縮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人髮直者,十五日死。
病人髮如乾麻善怒者死。
病人髮與眉衝起者死。
病人爪甲青者死。
病人爪甲白者不治。
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人榮衛竭絕,面浮腫者死。
病人卒腫,其面蒼黑者死。
病人手掌腫無文者死。
病人臍腫反出者死。
病人陰囊莖俱腫者死。
病人脈絕口張足腫者,五日死。
病人足趺腫,嘔吐頭重者死。
病人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人臥遺屎不覺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腎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頰赤目腫,心之日丙丁死。
腎病面腫唇黃,脾之日戊巳死。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2=標題=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第十一。
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
汗(一作泣)。
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
病人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人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一日八日死)。
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一曰日亭亭二日死)。
病人腸(一云小腸)。
絕,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人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
(一日五日)。
死病人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一曰腓腸平九日死)。
病人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耳乾舌皆腫,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腫九日死)。
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一曰鼻口虛張短氣)。
病人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病人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
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絕齒黃落,十日死。
諸浮脈無根者皆死,已上五臟六腑為根也。
\r
2=標題= 診四時相反脈第十二。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脈次之,此為王相順脈也,
到六月土王,脾脈當筅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為腎反脾也,七十日死,
何謂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是謂腎反脾,
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友肝三十日死,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
脾脈先至,是謂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腎反肝三歲死,何謂腎反肝,
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肝,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腎反心二歲死,何謂腎反心,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心,
期六月,忌戊已,此中不論肺金之氣,。
略未諭,指南又推五行,亦頗顛倒,待求別錄上。
凡療病,察其形神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治之,形氣相得,
色澤以浮,脈從四時,此為易治,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堅甚,脈逆四時,
此為難治。
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澀者,曰逆,
春夏沈澀,秋冬浮大,病熱,脈靜泄痢,脈大脫血,脈實病在中,脈堅實病在外,
脈不實,名逆四時,皆難療也,凡四時脈皆以胃氣為本,雖有四時王相之脈,
無胃氣者難差也,何謂胃脈,來弱以滑者是也,命曰易治。
2=標題= 診脈動止投數數死期年月第十三。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一經云一日死。
脈二動一止,三日死。
脈三動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脈四動一止,六日死。
脈五動一止,七日死或五日死。
脈六動一止,八日死。
脈七動一止,九日死。
脈八動一止,十日死。
脈九動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經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
脈十動一止,立春死,一經云立夏死。
脈十一動一止,立夏死,一經云夏至死,又云立秋死。
脈十二動十三動一止,立秋死,一經云立冬死。
脈十四動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立夏死。
脈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
脈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
脈二十五動一止,二歲死,一經云一歲死,又云立冬死。
脈三十動一止,二歲死若三歲死。
脈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
脈四十動一止,四歲死。
脈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五行氣畢,陰陽數同,榮衛出入,經脈通流,晝夜百刻,五德相生,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也。
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
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後三歲麥熟而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
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得節不動,出清明死,遠不出穀雨死矣。
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卻後五日而死。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枝中治。
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
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枝中治。
五脈病,虛贏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治,針不得而及,盛人可治,
氣全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