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
發表於 : 2007-04-20 , 13:19
重陽登高話茱萸
黃 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管身在何處,做著什麼樣的工作,每當有人吟起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總是能勾起遊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詩中提到的“茱萸”就是中藥溫裏藥吳茱萸,而不是滋補藥山茱萸。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如今又被命名為老人節。古時以九為最大的個位陽數,陰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日月並應,故稱“重陽”,又叫“重九”。相傳東漢時在重陽節這一天,除了吃重陽糕之外,還要佩吳茱萸,飲菊花酒,登高遠眺。那麼,為什麼古人要這麼做呢?
據樑代吳均《續齊諧記》記載:古時候汝南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方士費長房為師。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會有災厄降臨,但有一方法可以消災。你趕快回家,讓家人各做一絳囊,載入吳茱萸系在臂上,然後登高處飲菊花酒,即可除禍。”桓景遵照老師的囑咐,全家一起登山避災,等到傍晚回來,只見家裏的牲畜全部暴斃。他非常佩服老師的先見之明,也暗自慶幸全家躲過一劫。從此以後,每逢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邪就成了一種習俗。
吳茱萸又名吳萸、淡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從中藥命名規律推斷,此物最早應該產於“吳”地,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浙江一帶。難道它真能避邪免災嗎?在浙江的淳安,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時,淳安夏中鄉一帶發生了瘟疫,附近鄉民盡皆染病,死亡者不計其數,惟獨一魯姓老藥農全家安然無恙,倖免於難。這是什麼緣故呢?原來他是一個種吳茱萸的專業戶,他家院內井邊到處栽著吳茱萸,是吳茱萸救了他一家。《淮南萬華木》曾這樣寫道:“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水,人飲其水,無瘟疫。”這是不是有點像今天所謂“滅菌消毒”、“淨化水質”的意思?由此可見,吳茱萸的確有避邪疫、祛疾病之功效,所以古人又稱之為“避邪果”、“避邪翁”。 按中醫理論分析,吳茱萸性味辛、苦,熱,入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潟的功能,適用於寒凝疼痛、胃寒嘔吐、虛寒洩潟等寒邪引起的各種病症。《傷寒論》中治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苔白脈遲的“吳茱萸湯”,《金匱要略》中治衝任虛寒引起的瘀血痛經之“溫經湯”以及四神丸、左金丸、雞鳴散等名方中,均是以本品為主,並可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鑒於本品可用治肝鬱化火、橫逆犯胃之嘔吐吞酸,故前人認為本品尚有疏肝下氣之功,常與黃連為主配少量本品,即左金丸。歷代本草謂其“有小毒”,是指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而不宜多用久服,實際上祇要掌握劑量和適應症,一般並無大礙。藥理實驗表明,本品煎劑對霍亂弧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一些常見的致病真菌均有一定抑製作用,能驅除腸胃內氣體,抑制腸內異常發酵,並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黃 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管身在何處,做著什麼樣的工作,每當有人吟起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總是能勾起遊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詩中提到的“茱萸”就是中藥溫裏藥吳茱萸,而不是滋補藥山茱萸。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如今又被命名為老人節。古時以九為最大的個位陽數,陰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日月並應,故稱“重陽”,又叫“重九”。相傳東漢時在重陽節這一天,除了吃重陽糕之外,還要佩吳茱萸,飲菊花酒,登高遠眺。那麼,為什麼古人要這麼做呢?
據樑代吳均《續齊諧記》記載:古時候汝南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方士費長房為師。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會有災厄降臨,但有一方法可以消災。你趕快回家,讓家人各做一絳囊,載入吳茱萸系在臂上,然後登高處飲菊花酒,即可除禍。”桓景遵照老師的囑咐,全家一起登山避災,等到傍晚回來,只見家裏的牲畜全部暴斃。他非常佩服老師的先見之明,也暗自慶幸全家躲過一劫。從此以後,每逢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邪就成了一種習俗。
吳茱萸又名吳萸、淡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從中藥命名規律推斷,此物最早應該產於“吳”地,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浙江一帶。難道它真能避邪免災嗎?在浙江的淳安,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時,淳安夏中鄉一帶發生了瘟疫,附近鄉民盡皆染病,死亡者不計其數,惟獨一魯姓老藥農全家安然無恙,倖免於難。這是什麼緣故呢?原來他是一個種吳茱萸的專業戶,他家院內井邊到處栽著吳茱萸,是吳茱萸救了他一家。《淮南萬華木》曾這樣寫道:“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水,人飲其水,無瘟疫。”這是不是有點像今天所謂“滅菌消毒”、“淨化水質”的意思?由此可見,吳茱萸的確有避邪疫、祛疾病之功效,所以古人又稱之為“避邪果”、“避邪翁”。 按中醫理論分析,吳茱萸性味辛、苦,熱,入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潟的功能,適用於寒凝疼痛、胃寒嘔吐、虛寒洩潟等寒邪引起的各種病症。《傷寒論》中治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苔白脈遲的“吳茱萸湯”,《金匱要略》中治衝任虛寒引起的瘀血痛經之“溫經湯”以及四神丸、左金丸、雞鳴散等名方中,均是以本品為主,並可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鑒於本品可用治肝鬱化火、橫逆犯胃之嘔吐吞酸,故前人認為本品尚有疏肝下氣之功,常與黃連為主配少量本品,即左金丸。歷代本草謂其“有小毒”,是指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而不宜多用久服,實際上祇要掌握劑量和適應症,一般並無大礙。藥理實驗表明,本品煎劑對霍亂弧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一些常見的致病真菌均有一定抑製作用,能驅除腸胃內氣體,抑制腸內異常發酵,並有明顯的鎮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