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降低肝膿瘍致死率 有新發現

發表於 : 2007-05-17 , 10:40
MissC
2007.05.17  中國時報
降低肝膿瘍致死率 有新發現
朱立群/台北報導


   肝膿瘍患者八成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併發症致死率達三成第三代抗生素可有效降低發生率

   經過5年研究,國衛院打破肝膿瘍具有「多重細菌」致病因子的傳統說法,發現「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單一致病因子才是主流,研究成果頗受國際重視。

   國內罹患肝膿瘍的人口裡,有八成是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其中引發併發症致死的比例更高達三成。國衛院研究後發現,第三代頭芽孢素(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率。此外,研究員也完成主要致病血清型的基因定序。

   在台灣,常見的肝膿瘍情形是,肺炎克雷白氏桿菌造成患者肝臟結構壞死、化膿,引起的症狀包括發燒、體寒、虛弱、消化不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右上腹疼痛、黃疸、肝腫大。

   國衛院臨床研究組研究員蕭樑基指出,台灣人罹患肝膿瘍的情形非常特別,主要是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單一」細菌造成;歐美國家的病例則是由大腸桿菌、厭氧菌等「合併」菌種引起。蕭樑基說,克雷白氏桿菌具有移轉性,肝膿瘍患者常併發眼內炎或腦膜炎,若非失明即死亡。因此,對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的研究刻不容緩。

   他表示,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外層的薄膜帶毒性最強,型態也多,共計有77種血清型態,所以研究團隊選擇從此下手。研究者從病人血液、尿液、痰液中分離出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經檢測後發現,病人體內的菌株裡面以第1型與第2型血清莢膜最多,共占63.4%,而在併發眼內炎的案例裡,更高達85.7%。也就是說,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的第1型與第2型血清莢膜,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研究團隊繼續研究這2型血清莢膜,目前已完成第1型的基因定序,成果日前刊登在美國國家生物科技資訊中心(NCBNI)網站上,受到國際注意。

   蕭樑基並表示,以往治療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的肝膿瘍,都是採用頭牙孢素,雖有效果,卻對併發症束手無策。目前頭芽孢素已經發展到第3代,研究團隊對照測試後發現,病人施用第3代藥物後,併發症發生的案例是零,已能有效控制疾病移轉,研究成果已陸續刊載於國際頂尖《GUT》、《醫學微生物學期刊》及《臨床微生物學期刊》。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