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小天才雜誌
記者:林潔欣 諮詢/台北市私立道爾敦托育中心主任 賴映秀
許多家長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對孩子表達「愛」,以為隨時地滿足他們的需要就是愛的表現,其實親子之間擁有的那份默契,絕對是旁人無法替代的。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以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加溫喔!
東方人的觀念比較傳統,特別是傳統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只侷限於照顧食衣住行的「養育」,而不輕易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看到孩子表現不好的地方,卻又習慣性予以嚴厲的苛責。而現代的父母看似比傳統父母好,懂得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愛他的,但比以前更糟的是,慣用以物質滿足孩子,認為藉此就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愛他們的,不過,這些都是溺愛的表現,其實只要用點心,而不是自己的喜好與心情好壞與否來決定對待孩子的方式,就能讓孩子了解父母的真愛了。
以物質表達愛為下策
台北市私立道爾敦托育中心主任賴映秀表示,她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問20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媽媽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大部分的孩子回答:「買東西」、「煮東西」等等,當老師問「如果媽咪有一天再也不做這些事的時候,你還愛她媽?」孩子們居然問:「為什麼要愛?」但老師反問他們:「你如果表現不好,媽咪還要愛你嗎?」孩子說:「當然要愛呀?因為是她生我的。」看完以上的對話,不知為人父母者有什麼感想呢?
對於孩子來說,現代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物質上的供應者,其實物質反而在親子間是最不適當的表達方式,充其量只能說是輔助的工具罷了,與其用這些物質「討好」孩子,還不如用親密動作讓孩子更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愛。
看看上一代的父母,根本沒有讓孩子有耍賴的機會,因為大家汲汲營營為了生活而辛苦,求溫飽之餘,對於孩子的要求只要不犯錯就好;但現代父母則是不敢拒絕孩子的要求,害怕孩子不間斷地用生氣、耍賴、吵鬧,當成讓你屈服的手段。一旦父母意志不堅定,開始答應他的要求後,以後,同樣的事情就會一再上演。
所以,賴映秀建議父母,如果當時人在外面,可以先衡量這樣東西可不可以買;若是家裡已經有了,或者不想每次都如孩子的願,當下還是可以買,但你要跟孩子說:「你現在一直吵,我就買,但不是給你的,買回去之後,我會給別人,或者收起來,等到你有好的表現時再給你。」孩子對於喜愛的東西只能看不能摸,會遠比不買還難過,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知道,如果爸媽不想買他想要的東西,再怎麼吵也沒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