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發表於 : 2007-06-01 , 22:16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篇名>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書名: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作者:李東垣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1年—1368年
<目錄>
<篇名>序
內容:往嘗向學,以未博醫為欠事。一日,思取古人,既目醫道類為小道,又謂人不可以不知
醫。噫嘻,醫不可以不知醫也,亦不必於盡知也,非盡知不可也。顧吾所事者大。其餘所謂
醫者,精神有分數,日月不長居也。君子於醫,苟知其概,以知之者付之專之者,斯固不害
為知也。此吾有取於藥性賦也。雖然,吾為專於大者言也。苟有奇世之人,小大而無不知者,
奚必盡守乎吾言。或曰,斯人也,吾見亦罕矣。此吾有取於藥性賦也。
元山道人識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寒性
內容:諸藥賦性,此類最寒。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海藻
散癭破氣而治疝何難。聞之菊花能明目而清風,射乾療嚥閉而消癰毒。薏苡理香港腳而除風濕,
藕節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蔞子下氣潤肺喘兮,又且寬中;車前子止瀉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黃柏瘡用,兜鈴嗽醫。地骨皮有退熱除蒸之效,薄荷葉宜消風清腫之施。
寬中下氣,枳殼緩而枳實速也;療肌解表,乾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熱,咳嗽可止;
梔子涼心腎,鼻衄最宜。玄參治熱結毒癰,清利嚥膈;升麻消風熱腫毒,發散瘡痍。嘗聞
膩粉抑肺而斂肛門,金箔鎮心而安魂魄;茵陳主黃膽而利水,瞿麥治熱淋之有血。樸硝通大
腸,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治頭疼,解肌而消煩渴;前胡除內外之痰實;滑石利六腑之澀結;天門冬止嗽,補
血冷而潤肝心;麥門冬清心,解煩渴而除肺熱。又聞治虛煩,除噦嘔,須用竹茹;通便祕,
導瘀血,必資大黃;宣黃連治冷熱之痢,又濃胃腸而止瀉;淫羊藿療風寒之痺,且補陰虛而
助陽;茅根止血與吐衄;石葦通淋於小腸。
熟地黃補血,且療虛損;生地黃宣血,更醫眼瘡。赤芍藥破血而療腹疼,煩熱亦解;
白芍藥補虛而生新血,退熱尤良。若乃消腫滿,逐水於牽牛;除毒熱,殺蟲於貫眾;金鈴子
治疝氣而補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腫。側柏葉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血氣婦人之用
。地膚子利膀胱,可洗皮膚之風;山豆根解熱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蘚皮去風治筋弱,而療足頑痺;旋覆花明目治頭風,而消痰嗽壅。又況荊芥穗清頭目
便血,疏風散瘡之用;瓜蔞根療黃膽毒癰,消渴解痰之憂;地榆療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
疝氣,散癭散瘤。療傷寒,解虛煩,淡竹葉之功倍;除結氣,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
止嗽而骨蒸退,牡蠣澀精而虛汗收。
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下氣,利胸膈而治咽喉。若夫黃芩治諸熱,兼主五淋
,槐花治腸風,亦醫痔痢;常山理痰結而治溫瘧。葶藶瀉肺喘而通水氣。此六十六種藥性之
寒,又當考《圖經》以博其所治。觀夫方書以參其所用焉,其庶幾矣。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熱性
內容:藥有溫熱,又當審詳。欲溫中以蓽茇,用發散以生姜。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腎水,膃肭
臍療勞瘵,更壯元陽。原夫川芎祛風濕,補血清頭;續斷治崩漏,益筋強腳。麻黃表汗以療
咳逆,韭子助陽而醫白濁。川烏破積,有消痰治風痺之功;天雄散寒,為祛濕助精陽之藥。
觀夫川椒達下,乾姜暖中。
葫蘆巴治虛冷之疝氣,生卷柏破症瘕而血通。白朮消痰壅,溫胃兼止吐瀉;菖蒲開心氣,
散冷更治耳聾;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氣痛之攻衝。肉蓯蓉填精益腎,石硫黃暖
胃驅蟲。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治風。吳茱萸療心腹之冷氣,靈砂定心臟之怔忡
。蓋夫腎冷,助脾胃,須蓽澄茄;療心痛,破積聚,用蓬莪術。
縮砂止吐瀉安胎,化酒食之劑;附子療虛寒翻胃,壯元陽之力。白豆蔻治冷瀉,療癰止
疼於乳香;紅豆蔻止吐酸,消血殺蟲於乾漆。豈不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補;虎骨壯
筋骨,寒濕毒風之並祛。檀香定霍亂,而心氣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疼除。消腫益
血於米醋,下氣散寒於紫蘇;扁豆助脾,則酒有行藥破血之用;麝香開竅,則蔥為通中發汗
之需。嘗觀五靈脂治崩漏,理血氣之刺痛。
麒麟竭止血出,療金瘡之傷折;麋茸壯陽以助腎;當歸補虛而養血;烏賊骨止帶下,且
除崩漏目翳;鹿角膠住血崩,能補虛羸勞絕。白花蛇治癱瘓,除風癢之癬疹;烏梢蛇療不仁
,去瘡瘍之風熱。圖經雲烏藥有治冷氣之理,禹餘糧乃療崩漏之因。巴豆利痰水,能破積熱
;獨活療諸風,不論久新。山茱萸治頭暈遺精之藥,白石英醫咳嗽吐膿之人。濃樸溫胃而去
嘔脹,消痰亦驗;肉桂行血而療心痛,止汗如神。是則鯽魚有溫胃之功,代赭乃鎮肝之劑。
沉香下氣補腎,定霍亂之心疼;桔皮開胃去痰,導壅滯之逆氣。此六十種藥性之熱,又當博
本草而取治焉。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溫性
內容:溫藥總括,醫家素諳。木香理乎氣滯;半夏主於風痰。蒼朮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蘿
卜去膨脹,下氣治曲尤堪。況夫鐘乳粉補肺氣,兼療肺虛;青鹽治腹疼,且滋腎水。山藥而
腰濕能醫,阿膠而痢嗽皆止。赤石脂治精濁而止瀉,兼補崩中;陽起石暖子宮以壯陽,更療
陰痿。誠以紫菀治嗽,防風祛風。蒼耳子透腦止涕,威靈仙宣風通氣。細辛去頭風,止嗽而
療齒痛;
艾葉治崩漏,安胎而醫痢紅。羌活明目驅風,除濕毒腫痛;白芷止崩治腫,療痔漏瘡癰。
若乃紅藍花通經,治產後惡血之餘;劉寄奴散血,療燙火金瘡之苦。減風濕之痛,則茵芋
葉;療折傷之證,則骨碎補。藿香葉闢惡氣而定霍亂,草果仁溫脾胃而止嘔吐。巴戟天治陰
疝白濁,補腎尤滋,玄胡索理氣痛血凝,調經有助。嘗聞款冬花潤肺,祛痰以定喘;肉豆蔻
溫中,止霍亂而助脾。撫芎走經絡之痛,何首烏治瘡疥之資。姜黃能下氣,破惡血之積;防
己宜消腫,去風濕之施。
本除風,主婦人陰痛之用;仙茅益腎,扶元氣虛弱之衰。乃若破故紙溫腎,補精髓與
勞傷;宣木瓜入肝,療香港腳並水腫。杏仁潤肺燥,止嗽之劑;茴香治疝氣,腎疼之用。訶子
生精止渴,兼療滑洩之 ;秦艽攻風逐水,又除肢節之痛。檳榔豁痰而逐水,殺寸白蟲;杜
仲益腎而添精,去腰膝重。當知紫石英療驚悸崩中之疾,桔核仁治腰疼疝氣之 。金櫻子兮
澀遺精,紫蘇子兮下氣涎。淡豆豉發傷寒之表,大小薊除諸血之鮮。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頻
數;麻子仁潤肺,利六腑之燥堅。抑又聞補虛弱,排瘡膿,莫若黃 ;強腰腳,壯筋骨,無
如狗脊;菟絲子補腎以明目,馬藺花治疝而有益。此五十四種藥性之溫,更宜參《圖經》而
默識也。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平性
內容:詳論藥性平和,惟在以硼砂而去積,用龍齒以安魂。青皮快膈除膨脹,且利脾胃;芡實
益精治白濁,兼補真元。原夫木賊草去目翳,崩漏亦醫;花蕊石治金瘡、血行即卻。決明和
肝氣治眼之劑,天麻主脾濕祛風之藥。甘草和諸藥而解百毒,蓋以性平;石斛平胃氣而補腎
虛,更醫腳弱。觀夫商陸治腫,覆盆益精。琥珀安神而破血,硃砂鎮心而有靈。牛膝強足補
精,兼療腰痛;龍骨止汗住濕,更治血崩。甘松理風氣而痛止,蒺藜療風瘡而目明。
人參潤肺寧心,開脾助胃;蒲黃止崩治衄,消瘀調經。豈不以南星醒脾,去驚風痰吐之
憂;三稜破積,除血塊氣滯之症。沒石主洩瀉而神效,皂角治風痰而附應。桑螵蛸療遺精之
洩,鴨頭血醫水腫之盛。蛤蚧治勞嗽,牛蒡子疏風壅之痰;全蠍主風癱,酸棗仁去怔忡之病。
嘗聞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氣,亦令胃和。小草遠志,俱有寧心之妙;
木通豬苓,尤為利水之多。蓮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沒藥任治瘡散血之科。鬱李仁潤腸宣水,
去浮腫之疾;茯神寧心益智,除驚悸之 。白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結
血,獨利水道以無毒。
因知麥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麥有止汗養心之力。白附子去面風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腫
之氾溢。椿根白皮主瀉血,桑根白皮主喘息。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進飲
食。五加皮堅筋骨以立行,柏子仁養心神而有益。抑又聞安息香闢惡,且止心腹之痛;冬瓜
仁醒脾,實為飲食之資。僵蠶治諸風之喉閉,百合斂肺勞之嗽萎。赤小豆解熱毒,瘡腫宜用;
枇杷葉下逆氣,蠍嘔可醫。連翹排膿瘡與腫毒,石楠葉利筋骨與毛皮。谷芽養脾,阿魏除
邪氣而破積;紫河車補血,大棗和藥性以開脾。然而鱉甲治勞瘧,兼破症瘕;龜甲堅筋骨,
更療崩疾。烏梅主便血瘧痢之用,竹瀝治中風聲音之失。此六十八種平和之藥,更宜參本草
而求其詳悉也。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用藥發明
內容:藥性陰陽論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昇降浮沉之能,濃薄輕重之用。或氣一而味
殊,或味同而氣異,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
親下。輕清成象,重濁成形。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中清者,營養精神。濁中濁者,
堅強骨髓。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氣為陽,氣濃為陽中之陽,氣薄為陽中之陰。薄
則發洩,濃則發熱。味為陰,味濃為陰中之陰,味薄為陰中之陽。薄則疏通,濃則滋潤。升
降浮沉之辨,豁然貫通,始可以言醫,而司人命矣。人徒知藥之神者,乃藥之力也。殊不知
乃用藥之力也。人徒知辨真偽識藥之為難,殊不知分陰陽用藥之為尤難也。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標本論
內容:夫用藥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外為標,內為本;氣為標,血為本;陽為標,陰為本;
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變為標。凡治病者,先治其
本,後治其標。雖有數病,靡弗去矣。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堅。若有
中滿,無問標本,先治其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治大小便,
次治中滿。謂尤急也。又如先病發熱,後病吐瀉,飲食不下,則先定嘔吐,後進飲食,方
兼治瀉。待元氣稍復,乃攻熱耳。此所謂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
吐瀉之外,皆先治其本,不可不知也。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實則瀉其子,
然非直瀉其火,入肝經藥為之引。用瀉火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
來者為虛邪。虛則補其母,入腎經藥為之引,用補肝藥為君是也。標本已得,邪氣乃服。醫
之神良,莫越乎此。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用藥法
內容:夫用藥之法,貴乎明變。如風會有古今之異,地氣有南北之分,天時有寒暑之更,稟賦
有濃薄之別,受病有新舊之差,年壽有老少之殊,居養有貴賤之別。用藥之際,勿好奇,勿
執一,勿輕妄,勿迅速。須慎重精祥,圓融活變。不妨沉會以期必妥,藥于是乎功成。昔先
賢未有發明,後學因而弗講,其誤世也不既多乎。
夫病有宜補,以瀉之之道補之。病有宜瀉,以補之之道瀉之。病有宜寒劑者,以熱劑為
響導之兵。病有宜熱劑者,以寒劑為類從之引。病在上者治下,病在下者治上。病同也而藥
異,病異也而藥同。其義至微,學人最宜深究。
用藥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則寒熱溫涼行散補瀉未免過當。功未獲奏,害已隨之。藥無
次序,如兵無紀律,雖有勇將,適以勇僨事。又如理絲,緩則可清其緒,急則愈堅其結矣。
藥有君臣佐使,味有輕重濃薄,人盡知之矣。及其用藥也,令人復煎其渣,不知既經煎
沸,則輕且薄者,業已無味。重且濃者,不減初煎。君臣佐使之宜,果安在哉。病淺者猶無
大害,病深者切勿為之。
凡修丸劑,須每種各為細末,以末之輕重合之,則分兩方準。不然,易細者一磨無遺,
難碎者三復不盡。鹵 若此,何怪其無功哉。
凡藥苦者直行而洩,辛者橫行而散,酸者束而收斂,鹹者止而軟堅。獨是甘之一味,可
升可降,可浮可沉,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蓋土味作甘,土位置中對齊,而能兼乎五
行也。
凡藥之在土者,中半以上為根,其氣上行,病在中上焦者用之。中半以下為梢,其氣下
行,病在下焦者用之。藥之出土者,中半以上為苗,其氣味上昇。中半以下為身為乾,其氣
味中守下達鹹宜。因其病而酌之,使弗悖乎陰陽也。
凡藥在上者,不厭頻而少。在下者,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
凡病在上者,先食而後藥。病在下者,先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者,宜饑食而在晝,病在
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
凡煎藥用水,也各有宜。如治濕腫浮脹之疾,而欲使利水道,則取長流水。以流長源遠,
其性通達,直引四肢之間也。如治二便不通,及足脛以下風濕,則取急流水。以其湍縱峻
急,其性速下也。如治痰飲鬱滯,而欲吐發升散,則取逆流水。以其性逆倒流,洄瀾湧決也。
如治中氣不足,則取春雨水,有陽道發生之意也。如治下元不足,則取井水。蓋清晨井中
天一之氣,浮結於面,以磁器輕取之,殊有補陰之功也。如治火熱陽證,則取雪水。能大退
熱也。如治傷寒陰證奔豚等疾,則取甘瀾水。蓋盛之於缸,揚過千遍,水珠沫液,盈溢於面,
其性柔順,其味甘溫,大能和氣也。如治脾胃虛弱、洩瀉不食等疾,則取池潦水。蓋土池
中停蓄既久,不流不動,殊有土氣,能助脾元也。如治陰不升,陽不降,乖隔諸疾,則取陰
陽水,河井各半,陰陽相成,可升可降,而使氣平者也。
古人用藥如羿之射的,不第諳其理,尤貴擇其道地者制之盡善。不然,欲以濫惡之劑,
冀其功驗,雖扁鵲再起,其可得乎。
凡藥有畏惡相反。所謂畏者,畏其制我,不得自縱。如半夏畏生姜之類是也。所謂惡者,
惡其異我,不得自盡。如生姜惡黃芩之類是也。統而論之,彼所畏者,我必惡之。我所惡
者,彼亦畏我。相畏相惡之中,亦有相成者。在因病制方,輕重多寡之間耳。若所謂相反,
則各懷酷毒,兩仇不共,共則必害事也。然有大毒之疾,又須用大毒之藥以劫之,如古方感
應丸,用巴豆、牽牛同劑,以為攻堅破積之用。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以治血塊。二陳湯加
黎蘆、細辛以吐風痰。丹溪治屍瘵蓮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劑,而謂妙處在此。顧良工用之
何如耳。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藥性昇降浮沉補瀉法
內容:(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味辛補酸瀉(所以制金)。氣溫補涼瀉(手少陰心經手太陽
小腸
)。味鹹補甘瀉(所以制水)。氣熱補寒瀉(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味甘補苦瀉(所以制
土)。
氣(溫涼寒熱補瀉各從其宜。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味酸補辛瀉(所以制水)。氣涼補溫
瀉(足
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味苦補鹹瀉(所以制火)。氣寒補熱瀉。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病。
故曰安谷則昌,絕谷
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也。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五臟所欲
內容: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心欲 ,急食鹹以 之,以鹹補之,以
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
以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鹹瀉之。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五臟所苦
內容: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腎苦燥,急
食辛以潤之。肺苦氣上,急食苦以洩之。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五氣湊五臟例
內容:燥氣入肝。腥氣入肺。香氣入脾。焦氣入心。腐氣入腎。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五行五色五味走五臟主禁例
內容:東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臟肝。肝主筋,木曰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患無多食
酸。
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臟心。心主血,火曰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患無多食
苦。
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臟肺。肺主氣,金曰從革作辛,辛走肺,氣病患無多食
辛。
中央之土,其色黃,其味甘,其臟脾。脾主肉,土曰稼穡作甘,甘走脾,肉病患無多食
甘。
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鹹,其臟腎。腎主骨,水曰潤下作鹹,鹹走腎,骨病患無多食
鹹。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手足三陽表裡引經主治例
內容:太陽(足膀胱手小腸)上羌活,下黃柏。少陰(足腎手心)上黃連,下知母。少陽(足
膽手三焦)上柴胡,下青皮。厥陰(足肝手包絡)上青皮,下柴胡。陽明(足胃手大腸)上
升麻白芷,下石膏。太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諸藥瀉諸經之火邪
內容:黃連瀉心火。梔子、黃芩瀉肺火。白芍瀉脾火。柴胡、黃連瀉肝膽火。知母瀉腎火。木
通瀉小腸火。黃芩瀉大腸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黃柏瀉膀胱火。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諸藥相反例
內容: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烏頭反半夏、瓜蔞、白蘞、白芨;藜蘆反細辛、芍藥
、人參、沙參、苦參、丹參、元參。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十八反歌
內容: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十九畏歌
內容: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野狼毒最怕密佗僧。巴豆性烈最為
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
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砲 炙爆莫相依。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六陳歌
內容: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野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五臟補瀉主治例
內容:肝虛者,陳皮、乾姜之類補之。虛者補其母,腎者肝之母也。熟地、地黃、黃柏補之,
如無他症,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症,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
以甘草瀉心。心者肝之子也。心虛者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肝者心之母也。以生姜補肝,
如無他症,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症,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虛者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黃連、枳實瀉之,如無他症,錢氏益元散主之。虛則補
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肺虛者,五味
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症,錢氏阿膠散主之。虛則補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
大棗補脾。實則瀉其子,腎者肺之子,以澤瀉瀉腎。腎虛者,熟地黃、黃柏補之。腎無實
不可瀉。錢氏祇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藥。虛則補其母,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以上五臟補瀉,素問臟氣法時論備有之矣。欲究其祥,再著本論。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用藥凡例
內容:頭角痛,須用川芎,血枯亦用。巔頂痛,須用 本。偏身肢節痛,須用羌活,風濕亦用。
腹中痛,須用白芍、濃樸。臍下痛,須用黃柏、青皮。心下痛,須用吳茱萸。胃脘痛,須
用草豆蔻。脅下痛,須用柴胡,日晡潮熱寒熱往來亦用。莖中痛,須用生甘草梢。氣刺痛,
須用枳殼,血刺痛,需用當歸。心下痞,需用枳實。胸中寒痞,須用去白陳皮。腹中窄,須
用蒼朮。破血須用桃仁。活血須用當歸,補血須用川芎。調血須用玄胡索,補元氣須用人參。
調諸氣須用木香。破滯氣須用枳殼、青皮。肌表熱須用黃芩,去痰亦用。
去痰用半夏。去風痰須用南星。諸虛熱須用黃 ,盜汗亦用。脾胃受濕用白朮,去痰亦
用。下焦濕腫用漢防己,草龍膽。中焦溼熱用黃連,下焦溼熱用黃芩。煩渴須用白茯苓、葛
根。嗽者用五味子,咳有聲無痰者,用生姜、杏仁、防風。咳有聲有痰者,用半夏、枳殼、
防風。喘者須用阿膠、天門冬、麥門冬。諸洩瀉須用白芍、白朮。諸水瀉用白朮、茯苓、澤
瀉。諸痢疾須用當歸、白芍藥。
上部見血用防風,中部見血用黃連,下部見血用地榆。眼暴發,須用當歸、黃連、防風。
眼久昏暗用熟地黃、當歸、細辛。解利傷風,須用防風為君,白朮、甘草為佐。解利傷寒,
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凡諸風須用防風、天麻。諸瘡瘍須用黃柏、知母為君,茯苓、
澤瀉為佐。瘧疾須用柴胡為君,隨所發之時,所屬經部分以引經藥導之。
以上諸藥,此大略言之,以為處方之階。欲究其精,於第二卷主治指掌中求之。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羌活
內容:君 羌活氣雄獨活氣細
羌活,味甘苦平,性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
身八節之痛;排陰陽肉腐之疽;除新舊風濕之證。乃手足太陽表裡引經藥也。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升麻
內容:形細而黑極堅者佳形大者味薄不堪用
升麻,味苦平,性微寒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
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陰之下。因名之曰升麻。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柴胡
內容:半夏為之使惡石英畏女菀藜蘆。
柴胡,味苦平,性微寒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左右兩旁脅下痛;日晡潮
熱往來生;在臟調經內主血;在肌主氣上行經。手足少陽表裡四經之藥也。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白芷
內容:臣 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
白芷,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去頭面皮膚之風;除皮膚燥癢之痺;
止足陽明頭痛之邪;為手太陰引經之劑。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防風
內容:臣 惡乾姜藜蘆白蘞芫花制附子毒
防風,味甘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以氣味能瀉肺金;以體用通療諸風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當歸
內容:臣 畏菖蒲海藻惡熱麩
當歸味甘辛,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
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獨活
內容:蠡實為之使
獨活,味苦甘平,性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諸風掉眩,頸項難伸;
風寒濕痺,兩足不用。乃為足少陰之引經。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木香
內容:君
木香,味苦辛,性溫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二。調諸氣不可無;瀉肺氣不可缺。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檳榔
內容:君
檳榔,味辛苦。性溫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二;墜諸藥,性若鐵石;治後重,驗如
奔馬。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吳茱萸
內容:惡丹參硝石紫石英先以湯浸去辛味凡六七次然後可用
吳茱萸,味苦辛,性熱有小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嚥嗌寒氣噎塞而不通;胸
中冷氣閉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氣刺痛成陣而不止。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藿香葉
內容:藿香葉,味甘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二︰開胃口,能進食慾;止霍亂,仍
除嘔逆。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川芎
內容:川芎,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上行頭角,助元陽之氣而止痛;下行血
海,養新生之血以調經。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黃連
內容:臣,惡菊花芫花玄參畏款冬勝烏頭巴豆毒
黃連,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 ,除
腸中混雜之物;治目疾暴發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
<篇名>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書名: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作者:李東垣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1年—1368年
<目錄>
<篇名>序
內容:往嘗向學,以未博醫為欠事。一日,思取古人,既目醫道類為小道,又謂人不可以不知
醫。噫嘻,醫不可以不知醫也,亦不必於盡知也,非盡知不可也。顧吾所事者大。其餘所謂
醫者,精神有分數,日月不長居也。君子於醫,苟知其概,以知之者付之專之者,斯固不害
為知也。此吾有取於藥性賦也。雖然,吾為專於大者言也。苟有奇世之人,小大而無不知者,
奚必盡守乎吾言。或曰,斯人也,吾見亦罕矣。此吾有取於藥性賦也。
元山道人識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寒性
內容:諸藥賦性,此類最寒。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海藻
散癭破氣而治疝何難。聞之菊花能明目而清風,射乾療嚥閉而消癰毒。薏苡理香港腳而除風濕,
藕節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蔞子下氣潤肺喘兮,又且寬中;車前子止瀉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黃柏瘡用,兜鈴嗽醫。地骨皮有退熱除蒸之效,薄荷葉宜消風清腫之施。
寬中下氣,枳殼緩而枳實速也;療肌解表,乾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熱,咳嗽可止;
梔子涼心腎,鼻衄最宜。玄參治熱結毒癰,清利嚥膈;升麻消風熱腫毒,發散瘡痍。嘗聞
膩粉抑肺而斂肛門,金箔鎮心而安魂魄;茵陳主黃膽而利水,瞿麥治熱淋之有血。樸硝通大
腸,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治頭疼,解肌而消煩渴;前胡除內外之痰實;滑石利六腑之澀結;天門冬止嗽,補
血冷而潤肝心;麥門冬清心,解煩渴而除肺熱。又聞治虛煩,除噦嘔,須用竹茹;通便祕,
導瘀血,必資大黃;宣黃連治冷熱之痢,又濃胃腸而止瀉;淫羊藿療風寒之痺,且補陰虛而
助陽;茅根止血與吐衄;石葦通淋於小腸。
熟地黃補血,且療虛損;生地黃宣血,更醫眼瘡。赤芍藥破血而療腹疼,煩熱亦解;
白芍藥補虛而生新血,退熱尤良。若乃消腫滿,逐水於牽牛;除毒熱,殺蟲於貫眾;金鈴子
治疝氣而補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腫。側柏葉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血氣婦人之用
。地膚子利膀胱,可洗皮膚之風;山豆根解熱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蘚皮去風治筋弱,而療足頑痺;旋覆花明目治頭風,而消痰嗽壅。又況荊芥穗清頭目
便血,疏風散瘡之用;瓜蔞根療黃膽毒癰,消渴解痰之憂;地榆療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
疝氣,散癭散瘤。療傷寒,解虛煩,淡竹葉之功倍;除結氣,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
止嗽而骨蒸退,牡蠣澀精而虛汗收。
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下氣,利胸膈而治咽喉。若夫黃芩治諸熱,兼主五淋
,槐花治腸風,亦醫痔痢;常山理痰結而治溫瘧。葶藶瀉肺喘而通水氣。此六十六種藥性之
寒,又當考《圖經》以博其所治。觀夫方書以參其所用焉,其庶幾矣。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熱性
內容:藥有溫熱,又當審詳。欲溫中以蓽茇,用發散以生姜。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腎水,膃肭
臍療勞瘵,更壯元陽。原夫川芎祛風濕,補血清頭;續斷治崩漏,益筋強腳。麻黃表汗以療
咳逆,韭子助陽而醫白濁。川烏破積,有消痰治風痺之功;天雄散寒,為祛濕助精陽之藥。
觀夫川椒達下,乾姜暖中。
葫蘆巴治虛冷之疝氣,生卷柏破症瘕而血通。白朮消痰壅,溫胃兼止吐瀉;菖蒲開心氣,
散冷更治耳聾;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氣痛之攻衝。肉蓯蓉填精益腎,石硫黃暖
胃驅蟲。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治風。吳茱萸療心腹之冷氣,靈砂定心臟之怔忡
。蓋夫腎冷,助脾胃,須蓽澄茄;療心痛,破積聚,用蓬莪術。
縮砂止吐瀉安胎,化酒食之劑;附子療虛寒翻胃,壯元陽之力。白豆蔻治冷瀉,療癰止
疼於乳香;紅豆蔻止吐酸,消血殺蟲於乾漆。豈不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補;虎骨壯
筋骨,寒濕毒風之並祛。檀香定霍亂,而心氣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疼除。消腫益
血於米醋,下氣散寒於紫蘇;扁豆助脾,則酒有行藥破血之用;麝香開竅,則蔥為通中發汗
之需。嘗觀五靈脂治崩漏,理血氣之刺痛。
麒麟竭止血出,療金瘡之傷折;麋茸壯陽以助腎;當歸補虛而養血;烏賊骨止帶下,且
除崩漏目翳;鹿角膠住血崩,能補虛羸勞絕。白花蛇治癱瘓,除風癢之癬疹;烏梢蛇療不仁
,去瘡瘍之風熱。圖經雲烏藥有治冷氣之理,禹餘糧乃療崩漏之因。巴豆利痰水,能破積熱
;獨活療諸風,不論久新。山茱萸治頭暈遺精之藥,白石英醫咳嗽吐膿之人。濃樸溫胃而去
嘔脹,消痰亦驗;肉桂行血而療心痛,止汗如神。是則鯽魚有溫胃之功,代赭乃鎮肝之劑。
沉香下氣補腎,定霍亂之心疼;桔皮開胃去痰,導壅滯之逆氣。此六十種藥性之熱,又當博
本草而取治焉。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溫性
內容:溫藥總括,醫家素諳。木香理乎氣滯;半夏主於風痰。蒼朮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蘿
卜去膨脹,下氣治曲尤堪。況夫鐘乳粉補肺氣,兼療肺虛;青鹽治腹疼,且滋腎水。山藥而
腰濕能醫,阿膠而痢嗽皆止。赤石脂治精濁而止瀉,兼補崩中;陽起石暖子宮以壯陽,更療
陰痿。誠以紫菀治嗽,防風祛風。蒼耳子透腦止涕,威靈仙宣風通氣。細辛去頭風,止嗽而
療齒痛;
艾葉治崩漏,安胎而醫痢紅。羌活明目驅風,除濕毒腫痛;白芷止崩治腫,療痔漏瘡癰。
若乃紅藍花通經,治產後惡血之餘;劉寄奴散血,療燙火金瘡之苦。減風濕之痛,則茵芋
葉;療折傷之證,則骨碎補。藿香葉闢惡氣而定霍亂,草果仁溫脾胃而止嘔吐。巴戟天治陰
疝白濁,補腎尤滋,玄胡索理氣痛血凝,調經有助。嘗聞款冬花潤肺,祛痰以定喘;肉豆蔻
溫中,止霍亂而助脾。撫芎走經絡之痛,何首烏治瘡疥之資。姜黃能下氣,破惡血之積;防
己宜消腫,去風濕之施。
本除風,主婦人陰痛之用;仙茅益腎,扶元氣虛弱之衰。乃若破故紙溫腎,補精髓與
勞傷;宣木瓜入肝,療香港腳並水腫。杏仁潤肺燥,止嗽之劑;茴香治疝氣,腎疼之用。訶子
生精止渴,兼療滑洩之 ;秦艽攻風逐水,又除肢節之痛。檳榔豁痰而逐水,殺寸白蟲;杜
仲益腎而添精,去腰膝重。當知紫石英療驚悸崩中之疾,桔核仁治腰疼疝氣之 。金櫻子兮
澀遺精,紫蘇子兮下氣涎。淡豆豉發傷寒之表,大小薊除諸血之鮮。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頻
數;麻子仁潤肺,利六腑之燥堅。抑又聞補虛弱,排瘡膿,莫若黃 ;強腰腳,壯筋骨,無
如狗脊;菟絲子補腎以明目,馬藺花治疝而有益。此五十四種藥性之溫,更宜參《圖經》而
默識也。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平性
內容:詳論藥性平和,惟在以硼砂而去積,用龍齒以安魂。青皮快膈除膨脹,且利脾胃;芡實
益精治白濁,兼補真元。原夫木賊草去目翳,崩漏亦醫;花蕊石治金瘡、血行即卻。決明和
肝氣治眼之劑,天麻主脾濕祛風之藥。甘草和諸藥而解百毒,蓋以性平;石斛平胃氣而補腎
虛,更醫腳弱。觀夫商陸治腫,覆盆益精。琥珀安神而破血,硃砂鎮心而有靈。牛膝強足補
精,兼療腰痛;龍骨止汗住濕,更治血崩。甘松理風氣而痛止,蒺藜療風瘡而目明。
人參潤肺寧心,開脾助胃;蒲黃止崩治衄,消瘀調經。豈不以南星醒脾,去驚風痰吐之
憂;三稜破積,除血塊氣滯之症。沒石主洩瀉而神效,皂角治風痰而附應。桑螵蛸療遺精之
洩,鴨頭血醫水腫之盛。蛤蚧治勞嗽,牛蒡子疏風壅之痰;全蠍主風癱,酸棗仁去怔忡之病。
嘗聞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氣,亦令胃和。小草遠志,俱有寧心之妙;
木通豬苓,尤為利水之多。蓮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沒藥任治瘡散血之科。鬱李仁潤腸宣水,
去浮腫之疾;茯神寧心益智,除驚悸之 。白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結
血,獨利水道以無毒。
因知麥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麥有止汗養心之力。白附子去面風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腫
之氾溢。椿根白皮主瀉血,桑根白皮主喘息。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進飲
食。五加皮堅筋骨以立行,柏子仁養心神而有益。抑又聞安息香闢惡,且止心腹之痛;冬瓜
仁醒脾,實為飲食之資。僵蠶治諸風之喉閉,百合斂肺勞之嗽萎。赤小豆解熱毒,瘡腫宜用;
枇杷葉下逆氣,蠍嘔可醫。連翹排膿瘡與腫毒,石楠葉利筋骨與毛皮。谷芽養脾,阿魏除
邪氣而破積;紫河車補血,大棗和藥性以開脾。然而鱉甲治勞瘧,兼破症瘕;龜甲堅筋骨,
更療崩疾。烏梅主便血瘧痢之用,竹瀝治中風聲音之失。此六十八種平和之藥,更宜參本草
而求其詳悉也。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用藥發明
內容:藥性陰陽論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昇降浮沉之能,濃薄輕重之用。或氣一而味
殊,或味同而氣異,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
親下。輕清成象,重濁成形。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中清者,營養精神。濁中濁者,
堅強骨髓。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氣為陽,氣濃為陽中之陽,氣薄為陽中之陰。薄
則發洩,濃則發熱。味為陰,味濃為陰中之陰,味薄為陰中之陽。薄則疏通,濃則滋潤。升
降浮沉之辨,豁然貫通,始可以言醫,而司人命矣。人徒知藥之神者,乃藥之力也。殊不知
乃用藥之力也。人徒知辨真偽識藥之為難,殊不知分陰陽用藥之為尤難也。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標本論
內容:夫用藥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外為標,內為本;氣為標,血為本;陽為標,陰為本;
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變為標。凡治病者,先治其
本,後治其標。雖有數病,靡弗去矣。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堅。若有
中滿,無問標本,先治其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治大小便,
次治中滿。謂尤急也。又如先病發熱,後病吐瀉,飲食不下,則先定嘔吐,後進飲食,方
兼治瀉。待元氣稍復,乃攻熱耳。此所謂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
吐瀉之外,皆先治其本,不可不知也。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實則瀉其子,
然非直瀉其火,入肝經藥為之引。用瀉火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
來者為虛邪。虛則補其母,入腎經藥為之引,用補肝藥為君是也。標本已得,邪氣乃服。醫
之神良,莫越乎此。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用藥法
內容:夫用藥之法,貴乎明變。如風會有古今之異,地氣有南北之分,天時有寒暑之更,稟賦
有濃薄之別,受病有新舊之差,年壽有老少之殊,居養有貴賤之別。用藥之際,勿好奇,勿
執一,勿輕妄,勿迅速。須慎重精祥,圓融活變。不妨沉會以期必妥,藥于是乎功成。昔先
賢未有發明,後學因而弗講,其誤世也不既多乎。
夫病有宜補,以瀉之之道補之。病有宜瀉,以補之之道瀉之。病有宜寒劑者,以熱劑為
響導之兵。病有宜熱劑者,以寒劑為類從之引。病在上者治下,病在下者治上。病同也而藥
異,病異也而藥同。其義至微,學人最宜深究。
用藥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則寒熱溫涼行散補瀉未免過當。功未獲奏,害已隨之。藥無
次序,如兵無紀律,雖有勇將,適以勇僨事。又如理絲,緩則可清其緒,急則愈堅其結矣。
藥有君臣佐使,味有輕重濃薄,人盡知之矣。及其用藥也,令人復煎其渣,不知既經煎
沸,則輕且薄者,業已無味。重且濃者,不減初煎。君臣佐使之宜,果安在哉。病淺者猶無
大害,病深者切勿為之。
凡修丸劑,須每種各為細末,以末之輕重合之,則分兩方準。不然,易細者一磨無遺,
難碎者三復不盡。鹵 若此,何怪其無功哉。
凡藥苦者直行而洩,辛者橫行而散,酸者束而收斂,鹹者止而軟堅。獨是甘之一味,可
升可降,可浮可沉,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蓋土味作甘,土位置中對齊,而能兼乎五
行也。
凡藥之在土者,中半以上為根,其氣上行,病在中上焦者用之。中半以下為梢,其氣下
行,病在下焦者用之。藥之出土者,中半以上為苗,其氣味上昇。中半以下為身為乾,其氣
味中守下達鹹宜。因其病而酌之,使弗悖乎陰陽也。
凡藥在上者,不厭頻而少。在下者,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
凡病在上者,先食而後藥。病在下者,先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者,宜饑食而在晝,病在
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
凡煎藥用水,也各有宜。如治濕腫浮脹之疾,而欲使利水道,則取長流水。以流長源遠,
其性通達,直引四肢之間也。如治二便不通,及足脛以下風濕,則取急流水。以其湍縱峻
急,其性速下也。如治痰飲鬱滯,而欲吐發升散,則取逆流水。以其性逆倒流,洄瀾湧決也。
如治中氣不足,則取春雨水,有陽道發生之意也。如治下元不足,則取井水。蓋清晨井中
天一之氣,浮結於面,以磁器輕取之,殊有補陰之功也。如治火熱陽證,則取雪水。能大退
熱也。如治傷寒陰證奔豚等疾,則取甘瀾水。蓋盛之於缸,揚過千遍,水珠沫液,盈溢於面,
其性柔順,其味甘溫,大能和氣也。如治脾胃虛弱、洩瀉不食等疾,則取池潦水。蓋土池
中停蓄既久,不流不動,殊有土氣,能助脾元也。如治陰不升,陽不降,乖隔諸疾,則取陰
陽水,河井各半,陰陽相成,可升可降,而使氣平者也。
古人用藥如羿之射的,不第諳其理,尤貴擇其道地者制之盡善。不然,欲以濫惡之劑,
冀其功驗,雖扁鵲再起,其可得乎。
凡藥有畏惡相反。所謂畏者,畏其制我,不得自縱。如半夏畏生姜之類是也。所謂惡者,
惡其異我,不得自盡。如生姜惡黃芩之類是也。統而論之,彼所畏者,我必惡之。我所惡
者,彼亦畏我。相畏相惡之中,亦有相成者。在因病制方,輕重多寡之間耳。若所謂相反,
則各懷酷毒,兩仇不共,共則必害事也。然有大毒之疾,又須用大毒之藥以劫之,如古方感
應丸,用巴豆、牽牛同劑,以為攻堅破積之用。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以治血塊。二陳湯加
黎蘆、細辛以吐風痰。丹溪治屍瘵蓮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劑,而謂妙處在此。顧良工用之
何如耳。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藥性昇降浮沉補瀉法
內容:(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味辛補酸瀉(所以制金)。氣溫補涼瀉(手少陰心經手太陽
小腸
)。味鹹補甘瀉(所以制水)。氣熱補寒瀉(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味甘補苦瀉(所以制
土)。
氣(溫涼寒熱補瀉各從其宜。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味酸補辛瀉(所以制水)。氣涼補溫
瀉(足
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味苦補鹹瀉(所以制火)。氣寒補熱瀉。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病。
故曰安谷則昌,絕谷
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也。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五臟所欲
內容: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心欲 ,急食鹹以 之,以鹹補之,以
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
以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鹹瀉之。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五臟所苦
內容: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腎苦燥,急
食辛以潤之。肺苦氣上,急食苦以洩之。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五氣湊五臟例
內容:燥氣入肝。腥氣入肺。香氣入脾。焦氣入心。腐氣入腎。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五行五色五味走五臟主禁例
內容:東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臟肝。肝主筋,木曰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患無多食
酸。
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臟心。心主血,火曰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患無多食
苦。
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臟肺。肺主氣,金曰從革作辛,辛走肺,氣病患無多食
辛。
中央之土,其色黃,其味甘,其臟脾。脾主肉,土曰稼穡作甘,甘走脾,肉病患無多食
甘。
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鹹,其臟腎。腎主骨,水曰潤下作鹹,鹹走腎,骨病患無多食
鹹。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手足三陽表裡引經主治例
內容:太陽(足膀胱手小腸)上羌活,下黃柏。少陰(足腎手心)上黃連,下知母。少陽(足
膽手三焦)上柴胡,下青皮。厥陰(足肝手包絡)上青皮,下柴胡。陽明(足胃手大腸)上
升麻白芷,下石膏。太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諸藥瀉諸經之火邪
內容:黃連瀉心火。梔子、黃芩瀉肺火。白芍瀉脾火。柴胡、黃連瀉肝膽火。知母瀉腎火。木
通瀉小腸火。黃芩瀉大腸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黃柏瀉膀胱火。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諸藥相反例
內容: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烏頭反半夏、瓜蔞、白蘞、白芨;藜蘆反細辛、芍藥
、人參、沙參、苦參、丹參、元參。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十八反歌
內容: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十九畏歌
內容: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野狼毒最怕密佗僧。巴豆性烈最為
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
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砲 炙爆莫相依。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六陳歌
內容: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野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五臟補瀉主治例
內容:肝虛者,陳皮、乾姜之類補之。虛者補其母,腎者肝之母也。熟地、地黃、黃柏補之,
如無他症,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症,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
以甘草瀉心。心者肝之子也。心虛者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肝者心之母也。以生姜補肝,
如無他症,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症,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虛者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黃連、枳實瀉之,如無他症,錢氏益元散主之。虛則補
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肺虛者,五味
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症,錢氏阿膠散主之。虛則補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
大棗補脾。實則瀉其子,腎者肺之子,以澤瀉瀉腎。腎虛者,熟地黃、黃柏補之。腎無實
不可瀉。錢氏祇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藥。虛則補其母,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以上五臟補瀉,素問臟氣法時論備有之矣。欲究其祥,再著本論。
<目錄>卷一\總賦
<篇名>用藥凡例
內容:頭角痛,須用川芎,血枯亦用。巔頂痛,須用 本。偏身肢節痛,須用羌活,風濕亦用。
腹中痛,須用白芍、濃樸。臍下痛,須用黃柏、青皮。心下痛,須用吳茱萸。胃脘痛,須
用草豆蔻。脅下痛,須用柴胡,日晡潮熱寒熱往來亦用。莖中痛,須用生甘草梢。氣刺痛,
須用枳殼,血刺痛,需用當歸。心下痞,需用枳實。胸中寒痞,須用去白陳皮。腹中窄,須
用蒼朮。破血須用桃仁。活血須用當歸,補血須用川芎。調血須用玄胡索,補元氣須用人參。
調諸氣須用木香。破滯氣須用枳殼、青皮。肌表熱須用黃芩,去痰亦用。
去痰用半夏。去風痰須用南星。諸虛熱須用黃 ,盜汗亦用。脾胃受濕用白朮,去痰亦
用。下焦濕腫用漢防己,草龍膽。中焦溼熱用黃連,下焦溼熱用黃芩。煩渴須用白茯苓、葛
根。嗽者用五味子,咳有聲無痰者,用生姜、杏仁、防風。咳有聲有痰者,用半夏、枳殼、
防風。喘者須用阿膠、天門冬、麥門冬。諸洩瀉須用白芍、白朮。諸水瀉用白朮、茯苓、澤
瀉。諸痢疾須用當歸、白芍藥。
上部見血用防風,中部見血用黃連,下部見血用地榆。眼暴發,須用當歸、黃連、防風。
眼久昏暗用熟地黃、當歸、細辛。解利傷風,須用防風為君,白朮、甘草為佐。解利傷寒,
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凡諸風須用防風、天麻。諸瘡瘍須用黃柏、知母為君,茯苓、
澤瀉為佐。瘧疾須用柴胡為君,隨所發之時,所屬經部分以引經藥導之。
以上諸藥,此大略言之,以為處方之階。欲究其精,於第二卷主治指掌中求之。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羌活
內容:君 羌活氣雄獨活氣細
羌活,味甘苦平,性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
身八節之痛;排陰陽肉腐之疽;除新舊風濕之證。乃手足太陽表裡引經藥也。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升麻
內容:形細而黑極堅者佳形大者味薄不堪用
升麻,味苦平,性微寒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
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陰之下。因名之曰升麻。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柴胡
內容:半夏為之使惡石英畏女菀藜蘆。
柴胡,味苦平,性微寒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左右兩旁脅下痛;日晡潮
熱往來生;在臟調經內主血;在肌主氣上行經。手足少陽表裡四經之藥也。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白芷
內容:臣 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
白芷,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去頭面皮膚之風;除皮膚燥癢之痺;
止足陽明頭痛之邪;為手太陰引經之劑。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防風
內容:臣 惡乾姜藜蘆白蘞芫花制附子毒
防風,味甘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以氣味能瀉肺金;以體用通療諸風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當歸
內容:臣 畏菖蒲海藻惡熱麩
當歸味甘辛,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
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獨活
內容:蠡實為之使
獨活,味苦甘平,性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諸風掉眩,頸項難伸;
風寒濕痺,兩足不用。乃為足少陰之引經。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木香
內容:君
木香,味苦辛,性溫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二。調諸氣不可無;瀉肺氣不可缺。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檳榔
內容:君
檳榔,味辛苦。性溫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二;墜諸藥,性若鐵石;治後重,驗如
奔馬。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吳茱萸
內容:惡丹參硝石紫石英先以湯浸去辛味凡六七次然後可用
吳茱萸,味苦辛,性熱有小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嚥嗌寒氣噎塞而不通;胸
中冷氣閉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氣刺痛成陣而不止。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藿香葉
內容:藿香葉,味甘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二︰開胃口,能進食慾;止霍亂,仍
除嘔逆。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川芎
內容:川芎,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上行頭角,助元陽之氣而止痛;下行血
海,養新生之血以調經。
<目錄>卷二\主治指掌
<篇名>黃連
內容:臣,惡菊花芫花玄參畏款冬勝烏頭巴豆毒
黃連,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 ,除
腸中混雜之物;治目疾暴發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