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十法
發表於 : 2007-06-07 , 10:14
<篇名>外科十法
書名:外科十法
作者:朱世傑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錄>
<篇名>序
屬性:《外科十法》者,予歸宗普陀時所作也。餘自普陀生長天都,五十有三載,業醫者凡三
十年。爰著《醫學心悟》一書,詳言內證,梓行於世,而外科有未及。壬子冬,還歸普陀修
行。適逢聖祖仁皇帝廣發帑金,修葺我菩薩行宮。前後寺僧及工作人等,不下數千人。其中
病患不一,予為調治悉痊。復有患背疽者,有患廣瘡疥癬者,投以膏散,不半月而收功。因
思予在天都時,僅著內科,而未及外科,亦一時之闕略也。乃復聚精會神,參悟外科旨要,
約以十法,而施治之道,似無餘蘊。言簡而賅,方約而效,以之問世,庶幾其有小補乎。將
見《十法》一書,與《醫學心悟》並行於天壤間也。
\x天都普明子程國彭鐘齡著\x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內消法一
屬性:內消者,腫毒初起,隨用藥消散也。凡病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壯熱,
有似傷寒,而痛偏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當初起時,膿尚未成,不過氣血乖違,
逆於肉理耳。外敷以遠志膏,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實時消散。若系疔瘡,急
宜刺破。或艾灸腫處,塗上蟾蜍餅,貼以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隨即平伏。菊花連根帶
葉,皆治疔瘡之聖藥也。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以散之,隨服菊花、銀
花等藥,即可內消。須及早下手,不可遲滯。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艾灸法二
屬性:隔蒜灸法,勝用刀針。書雲,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時。凡治癰疽疔腫流注及一切無名
腫毒,以大蒜切片,安瘡頂上,用陳艾炷安蒜上,香點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瘡毒大小為取
裁。若癰疽之大者,以蒜搗餅,敷上灸之。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若內已
有膿,即將烏金膏塗灸處,外用普救萬全膏貼之。爛開大口,卸卻瘀膿,易收功也。若口不
收,或腐肉不脫,洗用防風湯,敷以海浮散,外貼萬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計日可愈,真
神藥也。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神火照法三
屬性:凡腫在頭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氣上攻,宜用火照法,神乎其神。法用火照散,
安紙撚中,以麻油浸點。每用火三枝,離毒半寸許照之。自外而內,俾氣透入。皮色紫滯者
,立轉紅活。若瘡熱平塌者,立轉高聳。仍須不時照之,則毒瓦斯頃解,轉陰為陽,以收全功
。且此法不止施於頭上,即如發背等毒,亦宜用之。其頭面患毒,亦有用艾灸而愈者。因其
毒純陰,平塌頑麻,非艾灸無功。但艾炷宜小,如黍粒樣式。二法乃瘡疽門之寶筏,宜互用
參考,以神其用。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刀針砭石法四
屬性:凡毒有脹痛緊急,膿已成熟,無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開之。但刀法,須在的確
膿熟之時,又須要深淺合度。以左手按腫處,先看膿之成否。如按下軟而不痛,腫隨手起者
,膿已成也。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膿未成也。已成膿者可刺,未成膿者宜姑待之。
若脾氣虛弱者,宜托補之。又須看其膿之深淺,以手指按下,軟肉深者,其膿必深;軟肉淺
者,其膿亦淺。若膿淺刀深,恐傷好肉。膿深刀淺,恐膿不出而肉敗,最宜斟酌。更有伏骨
之疽,膿腐於肉,皮色不變者,宜以刀刺入深處,放出瘀膿。或灸開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
因循,俾毒瓦斯越爛越深也。其小刀須利刃,勿令病者見,恐驚彼耳。砭法施於頭面及耳前後
。因其漫腫無頭,急用此法以瀉其毒。取上細瓷鋒,用竹箸夾住緊紮,放鋒出半分,對患處
,另以箸敲之,遍刺腫處,俾紫血多出為善。刺畢,以精肉切片貼,再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潤
之。此地不宜成膿,頭肉中空,耳前後更多曲折,提膿拔毒,恆多未便,故砭法斷宜早施。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圍藥法五
屬性:書雲,用膏貼頂上,敷藥四邊圍。凡腫毒之大者,將以成膿,用烏金膏貼瘡頭上,然後
用萬全膏貼之,四旁用芙蓉膏敷之。貼膏處取其出膿,敷藥處取其消散。並能箍住根腳,不
令展開。其作三層敷圍法。第一層用烏金膏貼瘡頭。若漫腫無頭,以濕紙貼上,先乾處是瘡
頭也。第二層萬全膏貼之。第三層芙蓉膏圍之。然予嘗用萬全膏遍覆腫處,連根腳一齊箍住
,其中消處自消,潰處自潰,竟收全功。可見膏藥之妙矣。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開口除膿法六
屬性:凡治癰疽,口小膿多則膿不出,或出而不盡,或薄膿可出,硬膿難出,以致瘀不去而新
不生,延綿難愈。法當爛開大口,俾瘀膿盡出為善。其爛藥,烏金散最佳。祛瘀肉不傷新肉
,且不甚 痛,為至妙也。若有膿管,以棉紙撚裹藥納入,頻換數條,即化去耳。亦有頑
硬之極,非烏金散所能去者,則用化腐紫霞膏搽之。然終不若烏金散為至穩。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收口法七
屬性:凡治癰疽最難收口者,由瘀肉夾雜,瘀膿不盡所致。庸工不識,妄用補澀之劑,勉強收
口,恐他日內毒復發,更甚於日前。惟予所用海浮散堪稱至寶。以此敷上,瘀肉自脫,不必
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萬舉萬當也。大法先用防風湯洗之,再上末藥。洗時須避風為
主。書雲頻將湯洗,切忌風吹是已。更有體虛不能收口者,須內服補藥以助之。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總論服藥法八
屬性:凡癰疽服藥,宜照顧脾胃為主,不得已而用清涼;但期中病,切勿過劑。大法初起時,
設有挾風寒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一劑以散之。散後而腫未消,隨用銀花甘草以和解之。若
腫勢 痛,大便閉結,內熱極盛者,則用衛生湯加大黃以疏利之。若病勢雖盛而元氣漸虛
者,則清藥中須兼托補之劑,透膿散主之。若膿水已潰,必須托補元氣為主,參 內托散主之
。如或元氣虛寒,則補托藥中須用辛熱以佐之。脾虛者,理中湯、參苓白朮散。氣虛下陷者
,補中益氣湯。胃經受寒,飲食停滯者,藿香正氣散。氣血兩虛者,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鹿
茸輩。間亦有虛而挾熱者,即於前方中去附子、姜、桂,加麥冬、銀花、丹皮等藥以收功。
是又不可不知也。大抵有陽毒,有陰毒,有半陰半陽,宜細辨之。陽毒者,瘡勢紅腫,瘡頂
尖聳,根腳不散,飲食如常,口渴便結,五心煩熱,脈洪數。陰毒者,瘡勢灰白,平塌頑麻
,少痛,根腳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氣冷,脈沉遲。半陰半陽者,瘡腫雖紅,不
甚尖聳,飲食差減,大便不結,寒熱往來,微渴喜熱,脈虛軟。此三者必須細辨,俾用藥寒
溫得宜,方為合法。治陽者,清涼解毒。治陰者,溫中回陽。半陰半陽之治,清不傷胃,溫
不助邪,如斯而已矣。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詳論五善七惡救援法九
屬性:或問,癰疽五善七惡,何謂也。答曰︰五善者,飲食知味,一也;便溺調勻,二也;膿
潰腫消,膿水不臭,三也;神氣清爽,動息自寧,四也;脈息有神,不違時令,五也。七惡
者,大渴發熱,泄瀉淋閉,一也;膿潰尤腫,膿稀臭穢,二也;目睛無神,語聲不亮,三也
;食少不化,服藥作嘔,四也;恍惚嗜臥,氣短乏力,腰背沉重,五也;唇青鼻黑,面目浮
腫,六也;脈息無神,或躁動不和,七也。古語雲︰五善得三則吉,七惡得四則凶。餘謂七
惡之凶,不待四矣。然而急救之方,正不容以不講。大抵熱渴淋閉,喘急內熱,皆真陰受傷
,宜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兼服
六味地黃丸。此乃補陰生陽之說也。若氣短倦怠,昏憒乏力,飲食不化,乃陽虛之候,宜用
補中益氣湯。若臥睡不寧,宜用歸脾湯。若飲食減少,面目浮腫,宜用香砂六君子湯。若兼
脾胃虛寒,更用理中湯。腎氣虛寒須用桂附八味丸,兼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此溫補回陽之
法。若癰疽潰後,膿血去多,變為角弓反張,手足搐搦,肢體振搖而發痙者,並用參 歸朮
並附子等藥以救之。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間有可生者。當此時勢,性命急如懸縷,司命
者宜叮嚀反復,熟思而審處之。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將息法十
屬性:凡病中設有挾風寒者,即宜斷去葷腥油膩,微服散藥。俟外邪祛盡,另用滋味調補。大
抵將息癰腫,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過多,使肉氣勝谷氣。更忌生冷
滯氣之物,恐反傷脾胃耳。並宜避風邪,戒嗔怒,寡思慮,少言語,兢兢保養為貴。至於病
後將息,毒大者,三年內宜遠帷幕。毒小者,期年內宜遠帷幕。犯之則成虛損,或成偏枯,
或陰減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風,亦須常作有病時想。
以上十法,乃治癰疽發背之大綱。大者可為,小者可知已。餘生平善治外證,其心法全
在於此。約而能賅,確而可守也。至於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備載於後,以資參考。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
<篇名>發背
屬性:(對心發 腎俞發 搭肩 手發 足發)
生於背,名曰發背。肺經火毒也。生於背下,與心相對,名曰對心發。心經火毒也。生
於腰,名曰腎俞發。腎經相火之毒。若生於肩脊,名曰搭肩。右為肺火,左為肝火也。生於
手背,名曰手發。生於足背,名曰足發。脾經濕熱之毒也。有如蓮子形者,頭多突起。有如
蜂窠形者,孔多內陷。外結螺靨,此二種,須防毒陷。大率此症皆由膏粱濃味,或六淫外客
,七情內鬱所致。積聚不散,以致榮氣不從,逆於肉理耳。初覺腫痛,即宜用藥消散之。散
而不去,則用艾灸提膿等法。癰疽之症,始為熱中,末為寒中,不可不察也。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遠志膏
屬性: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之時,隨用遠志肉二三兩,去心,清酒煮爛,搗為泥,敷患處,用
油紙隔布紮定。越一宿,其毒立消,屢試屢驗,其效如神。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銀花甘草湯
屬性:治腫毒初起時,皆可立消。內服此藥,外敷遠志膏,一切惡毒無不消散
。但宜早服為妙。倘瘡已成膿,無從消散也,必須外潰。
金銀花(二兩) 甘草(二錢)
水煎,清酒衝服。若毒在下焦,加牛膝(二錢)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陳艾丸
屬性:每歲端午日,蓄蘄艾一二斤,愈久愈良。用時取葉為炷,或加麝香、木香、雄黃末,搓
成團,安蒜上灸之,名陳艾丸。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蟾酥餅
屬性:治疔毒腦疽、乳癰、附骨疽,臀癰。一切患症,或不痛而大痛,或麻木,用此敷貼瘡頭
。
蟾蜍(一錢,酒化) 輕粉(五分) 乳香 沒藥 雄黃 巴豆(各二錢)
麝香(三分) 朱砂(一錢) 朝腦(一錢)
以上各為細末,於五月五日午時,在淨室中用蟾蜍酒和藥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口涎
調塗,貼疔瘡上以膏蓋之。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菊花甘草湯
屬性:治疔之仙藥也。
白菊花(四兩) 甘草(四兩)
水煎頓服,渣隨即再煎。重者不過二劑即消,至穩至效,一切消疔之劑皆不及此。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芎芷香蘇散
屬性:凡毒多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此散之。如毒不消,隨服銀花甘草等藥。
川芎 白芷 紫蘇 赤芍 陳皮 甘草(各一錢) 荊芥 香附 秦艽(各一錢五分) 連
須蔥白(二寸)
水煎服。若兼傷食加山楂、麥芽、葡子。若內熱極盛加連翹、蒡子。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烏金膏
屬性:去腐肉不傷新肉最為平善。巴豆去殼,新瓦上炒黑,研細聽用。多寡看瘡勢酌量。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防風湯
屬性:防風 白芷 甘草 赤芍 川芎 歸尾(各二錢) 雄豬蹄(一節)
加連須蔥白五根,用三大碗水煎。以絹片蘸水洗之,拭乾,然後上藥。其深曲處以羊筆
洗之。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海浮散
屬性:敷此,腐肉自化,新肉自生。此外科回生保命之靈丹也。
乳香 沒藥(等分)
上二味,安篛皮上炙乾,為極細末,敷患處,再貼膏藥。此散毒淨則收口,毒不淨則提
膿外出。其神妙難以言喻。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火照散
屬性:朱砂 血竭 沒藥 明雄黃(各三錢) 麝香(五分)
上五味為細末,用綿紙條長尺許,每條裹藥三分,真麻油浸點,自外而內周遭照之。瘡
毒隨藥氣解散,自不內侵臟腑。初用三條,漸加至五七條。瘡勢漸平,又漸減之。薰罷隨上
烏金膏,貼以萬全膏。若腫勢漫延,周遭用芙蓉膏敷之。如再薰,須洗去末藥。其貼膏藥處
,藥油可不必洗。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芙蓉膏
屬性:用赤小豆(四兩)、芙蓉葉(四兩)、香附(四兩)、菊花葉(四兩)、白芨(四兩),為細末。
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米醋調,塗住根腳,雞子清調亦可。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化腐紫霞膏
屬性:治癰疽發背,瘀肉不腐,及不作膿者。又治惡瘡,內有膿而外肉不穿潰者。
輕粉 蓖麻仁(研各三錢) 巴豆(研白仁五錢) 白結(二錢) 樟腦 螺獅肉(各一錢)
金頂砒( 五分)
為末,瓷罐收貯。臨用時麻油調塗頑硬肉上,以萬全膏貼之。至頑者,不過二次即軟。
其力大於烏金散。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衛生湯
屬性:解毒消癰,清熱活血止痛,初起相宜。
白芷 連翹 花粉(各八分) 荊芥 甘草節 蒡子(各一錢) 防風 乳香 沒藥(各五
分) 銀花(二錢) 貝母 歸尾(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若大便閉結,熱勢極盛者,加酒炒大黃二三錢。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透膿散
屬性:凡癰毒內已成膿,不穿破者服即破。
黃 (四錢) 皂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炒研各一錢) 金銀花 當歸(各五
分)
酒水各半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參內托散
屬性:丹溪雲︰癰疽未潰,以疏托解毒為主。癰疽既潰,以托補元氣為主。二
語可為外科樞要。
人參(一錢,虛甚者倍用) 黃 (三錢,酒炒) 當歸(二錢) 川芎(酒炒,五分) 炙草
(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 金銀花(五錢) 丹皮(一錢) 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一錢五
分) 大棗(五枚)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理中湯
屬性:溫補中氣,挽回元陽。
人參(二錢) 黑姜(一錢五分) 甘草(炙二錢) 白朮(三錢,陳土炒) 附子(姜汁甘草
水制一錢) 大棗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參苓白朮散
屬性:健脾養胃。
人參(一兩) 茯苓(二兩蒸) 山藥(炒) 苡仁(炒) 扁豆(炒) 蓮肉(去心炒,各二錢)
砂仁(一兩) 神曲(炒黑) 甘草(炒,各五分) 白朮(四兩,陳土炒) 陳皮(一兩,微炒)
共為細末,每用三錢開水下。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補中益氣湯
屬性:中氣下陷者舉之,巔頂有病需此。
人參 炙甘草 當歸(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三分) 陳皮(五分) 黃 (二錢) 白朮
(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生姜(三片)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藿香正氣散
屬性:散風寒,消飲食,止嘔吐瀉利。
藿香 砂仁 濃樸 茯苓 紫蘇葉 陳皮(各一錢) 白朮(陳土炒) 半夏 桔梗 白芷
(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生姜(三片)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十全大補湯
屬性:峻補氣血,乃扶危定傾之大藥,為收功保命之神丹。
人參 白朮(陳土炒,各三錢) 黃 (蜜炙五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大熟
地(一錢九蒸九曬)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甘草(炙,八分) 川芎 肉桂(去皮,各五分)
大棗(五枚) 姜(三片)
水煎服,虛甚者,更加附子、鹿茸。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六味湯
屬性: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凡腎經真水不足,虛火上炎,脈數有熱者宜此。
大熟地(四錢) 山萸 山藥(各二錢) 丹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八珍湯
屬性:即大補湯去黃 、肉桂。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歸脾湯
屬性:治思慮傷脾,榮血不足,睡臥不寧。
人參 白朮 當歸 棗仁(炒) 白芍(各一錢) 黃 (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甘草水
泡炒) 甘草(炒各七分) 木香(五分) 龍眼肉(五枚)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香砂六君子湯
屬性:理脾化痰,溫胃進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砂仁 藿香(各八分) 姜(二片)
棗(三枚)
水煎服。
書名:外科十法
作者:朱世傑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錄>
<篇名>序
屬性:《外科十法》者,予歸宗普陀時所作也。餘自普陀生長天都,五十有三載,業醫者凡三
十年。爰著《醫學心悟》一書,詳言內證,梓行於世,而外科有未及。壬子冬,還歸普陀修
行。適逢聖祖仁皇帝廣發帑金,修葺我菩薩行宮。前後寺僧及工作人等,不下數千人。其中
病患不一,予為調治悉痊。復有患背疽者,有患廣瘡疥癬者,投以膏散,不半月而收功。因
思予在天都時,僅著內科,而未及外科,亦一時之闕略也。乃復聚精會神,參悟外科旨要,
約以十法,而施治之道,似無餘蘊。言簡而賅,方約而效,以之問世,庶幾其有小補乎。將
見《十法》一書,與《醫學心悟》並行於天壤間也。
\x天都普明子程國彭鐘齡著\x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內消法一
屬性:內消者,腫毒初起,隨用藥消散也。凡病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壯熱,
有似傷寒,而痛偏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當初起時,膿尚未成,不過氣血乖違,
逆於肉理耳。外敷以遠志膏,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實時消散。若系疔瘡,急
宜刺破。或艾灸腫處,塗上蟾蜍餅,貼以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隨即平伏。菊花連根帶
葉,皆治疔瘡之聖藥也。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以散之,隨服菊花、銀
花等藥,即可內消。須及早下手,不可遲滯。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艾灸法二
屬性:隔蒜灸法,勝用刀針。書雲,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時。凡治癰疽疔腫流注及一切無名
腫毒,以大蒜切片,安瘡頂上,用陳艾炷安蒜上,香點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瘡毒大小為取
裁。若癰疽之大者,以蒜搗餅,敷上灸之。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若內已
有膿,即將烏金膏塗灸處,外用普救萬全膏貼之。爛開大口,卸卻瘀膿,易收功也。若口不
收,或腐肉不脫,洗用防風湯,敷以海浮散,外貼萬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計日可愈,真
神藥也。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神火照法三
屬性:凡腫在頭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氣上攻,宜用火照法,神乎其神。法用火照散,
安紙撚中,以麻油浸點。每用火三枝,離毒半寸許照之。自外而內,俾氣透入。皮色紫滯者
,立轉紅活。若瘡熱平塌者,立轉高聳。仍須不時照之,則毒瓦斯頃解,轉陰為陽,以收全功
。且此法不止施於頭上,即如發背等毒,亦宜用之。其頭面患毒,亦有用艾灸而愈者。因其
毒純陰,平塌頑麻,非艾灸無功。但艾炷宜小,如黍粒樣式。二法乃瘡疽門之寶筏,宜互用
參考,以神其用。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刀針砭石法四
屬性:凡毒有脹痛緊急,膿已成熟,無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開之。但刀法,須在的確
膿熟之時,又須要深淺合度。以左手按腫處,先看膿之成否。如按下軟而不痛,腫隨手起者
,膿已成也。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膿未成也。已成膿者可刺,未成膿者宜姑待之。
若脾氣虛弱者,宜托補之。又須看其膿之深淺,以手指按下,軟肉深者,其膿必深;軟肉淺
者,其膿亦淺。若膿淺刀深,恐傷好肉。膿深刀淺,恐膿不出而肉敗,最宜斟酌。更有伏骨
之疽,膿腐於肉,皮色不變者,宜以刀刺入深處,放出瘀膿。或灸開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
因循,俾毒瓦斯越爛越深也。其小刀須利刃,勿令病者見,恐驚彼耳。砭法施於頭面及耳前後
。因其漫腫無頭,急用此法以瀉其毒。取上細瓷鋒,用竹箸夾住緊紮,放鋒出半分,對患處
,另以箸敲之,遍刺腫處,俾紫血多出為善。刺畢,以精肉切片貼,再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潤
之。此地不宜成膿,頭肉中空,耳前後更多曲折,提膿拔毒,恆多未便,故砭法斷宜早施。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圍藥法五
屬性:書雲,用膏貼頂上,敷藥四邊圍。凡腫毒之大者,將以成膿,用烏金膏貼瘡頭上,然後
用萬全膏貼之,四旁用芙蓉膏敷之。貼膏處取其出膿,敷藥處取其消散。並能箍住根腳,不
令展開。其作三層敷圍法。第一層用烏金膏貼瘡頭。若漫腫無頭,以濕紙貼上,先乾處是瘡
頭也。第二層萬全膏貼之。第三層芙蓉膏圍之。然予嘗用萬全膏遍覆腫處,連根腳一齊箍住
,其中消處自消,潰處自潰,竟收全功。可見膏藥之妙矣。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開口除膿法六
屬性:凡治癰疽,口小膿多則膿不出,或出而不盡,或薄膿可出,硬膿難出,以致瘀不去而新
不生,延綿難愈。法當爛開大口,俾瘀膿盡出為善。其爛藥,烏金散最佳。祛瘀肉不傷新肉
,且不甚 痛,為至妙也。若有膿管,以棉紙撚裹藥納入,頻換數條,即化去耳。亦有頑
硬之極,非烏金散所能去者,則用化腐紫霞膏搽之。然終不若烏金散為至穩。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收口法七
屬性:凡治癰疽最難收口者,由瘀肉夾雜,瘀膿不盡所致。庸工不識,妄用補澀之劑,勉強收
口,恐他日內毒復發,更甚於日前。惟予所用海浮散堪稱至寶。以此敷上,瘀肉自脫,不必
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萬舉萬當也。大法先用防風湯洗之,再上末藥。洗時須避風為
主。書雲頻將湯洗,切忌風吹是已。更有體虛不能收口者,須內服補藥以助之。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總論服藥法八
屬性:凡癰疽服藥,宜照顧脾胃為主,不得已而用清涼;但期中病,切勿過劑。大法初起時,
設有挾風寒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一劑以散之。散後而腫未消,隨用銀花甘草以和解之。若
腫勢 痛,大便閉結,內熱極盛者,則用衛生湯加大黃以疏利之。若病勢雖盛而元氣漸虛
者,則清藥中須兼托補之劑,透膿散主之。若膿水已潰,必須托補元氣為主,參 內托散主之
。如或元氣虛寒,則補托藥中須用辛熱以佐之。脾虛者,理中湯、參苓白朮散。氣虛下陷者
,補中益氣湯。胃經受寒,飲食停滯者,藿香正氣散。氣血兩虛者,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鹿
茸輩。間亦有虛而挾熱者,即於前方中去附子、姜、桂,加麥冬、銀花、丹皮等藥以收功。
是又不可不知也。大抵有陽毒,有陰毒,有半陰半陽,宜細辨之。陽毒者,瘡勢紅腫,瘡頂
尖聳,根腳不散,飲食如常,口渴便結,五心煩熱,脈洪數。陰毒者,瘡勢灰白,平塌頑麻
,少痛,根腳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氣冷,脈沉遲。半陰半陽者,瘡腫雖紅,不
甚尖聳,飲食差減,大便不結,寒熱往來,微渴喜熱,脈虛軟。此三者必須細辨,俾用藥寒
溫得宜,方為合法。治陽者,清涼解毒。治陰者,溫中回陽。半陰半陽之治,清不傷胃,溫
不助邪,如斯而已矣。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詳論五善七惡救援法九
屬性:或問,癰疽五善七惡,何謂也。答曰︰五善者,飲食知味,一也;便溺調勻,二也;膿
潰腫消,膿水不臭,三也;神氣清爽,動息自寧,四也;脈息有神,不違時令,五也。七惡
者,大渴發熱,泄瀉淋閉,一也;膿潰尤腫,膿稀臭穢,二也;目睛無神,語聲不亮,三也
;食少不化,服藥作嘔,四也;恍惚嗜臥,氣短乏力,腰背沉重,五也;唇青鼻黑,面目浮
腫,六也;脈息無神,或躁動不和,七也。古語雲︰五善得三則吉,七惡得四則凶。餘謂七
惡之凶,不待四矣。然而急救之方,正不容以不講。大抵熱渴淋閉,喘急內熱,皆真陰受傷
,宜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兼服
六味地黃丸。此乃補陰生陽之說也。若氣短倦怠,昏憒乏力,飲食不化,乃陽虛之候,宜用
補中益氣湯。若臥睡不寧,宜用歸脾湯。若飲食減少,面目浮腫,宜用香砂六君子湯。若兼
脾胃虛寒,更用理中湯。腎氣虛寒須用桂附八味丸,兼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此溫補回陽之
法。若癰疽潰後,膿血去多,變為角弓反張,手足搐搦,肢體振搖而發痙者,並用參 歸朮
並附子等藥以救之。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間有可生者。當此時勢,性命急如懸縷,司命
者宜叮嚀反復,熟思而審處之。
<目錄>外科十法
<篇名>將息法十
屬性:凡病中設有挾風寒者,即宜斷去葷腥油膩,微服散藥。俟外邪祛盡,另用滋味調補。大
抵將息癰腫,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過多,使肉氣勝谷氣。更忌生冷
滯氣之物,恐反傷脾胃耳。並宜避風邪,戒嗔怒,寡思慮,少言語,兢兢保養為貴。至於病
後將息,毒大者,三年內宜遠帷幕。毒小者,期年內宜遠帷幕。犯之則成虛損,或成偏枯,
或陰減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風,亦須常作有病時想。
以上十法,乃治癰疽發背之大綱。大者可為,小者可知已。餘生平善治外證,其心法全
在於此。約而能賅,確而可守也。至於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備載於後,以資參考。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
<篇名>發背
屬性:(對心發 腎俞發 搭肩 手發 足發)
生於背,名曰發背。肺經火毒也。生於背下,與心相對,名曰對心發。心經火毒也。生
於腰,名曰腎俞發。腎經相火之毒。若生於肩脊,名曰搭肩。右為肺火,左為肝火也。生於
手背,名曰手發。生於足背,名曰足發。脾經濕熱之毒也。有如蓮子形者,頭多突起。有如
蜂窠形者,孔多內陷。外結螺靨,此二種,須防毒陷。大率此症皆由膏粱濃味,或六淫外客
,七情內鬱所致。積聚不散,以致榮氣不從,逆於肉理耳。初覺腫痛,即宜用藥消散之。散
而不去,則用艾灸提膿等法。癰疽之症,始為熱中,末為寒中,不可不察也。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遠志膏
屬性: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之時,隨用遠志肉二三兩,去心,清酒煮爛,搗為泥,敷患處,用
油紙隔布紮定。越一宿,其毒立消,屢試屢驗,其效如神。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銀花甘草湯
屬性:治腫毒初起時,皆可立消。內服此藥,外敷遠志膏,一切惡毒無不消散
。但宜早服為妙。倘瘡已成膿,無從消散也,必須外潰。
金銀花(二兩) 甘草(二錢)
水煎,清酒衝服。若毒在下焦,加牛膝(二錢)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陳艾丸
屬性:每歲端午日,蓄蘄艾一二斤,愈久愈良。用時取葉為炷,或加麝香、木香、雄黃末,搓
成團,安蒜上灸之,名陳艾丸。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蟾酥餅
屬性:治疔毒腦疽、乳癰、附骨疽,臀癰。一切患症,或不痛而大痛,或麻木,用此敷貼瘡頭
。
蟾蜍(一錢,酒化) 輕粉(五分) 乳香 沒藥 雄黃 巴豆(各二錢)
麝香(三分) 朱砂(一錢) 朝腦(一錢)
以上各為細末,於五月五日午時,在淨室中用蟾蜍酒和藥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口涎
調塗,貼疔瘡上以膏蓋之。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菊花甘草湯
屬性:治疔之仙藥也。
白菊花(四兩) 甘草(四兩)
水煎頓服,渣隨即再煎。重者不過二劑即消,至穩至效,一切消疔之劑皆不及此。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芎芷香蘇散
屬性:凡毒多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此散之。如毒不消,隨服銀花甘草等藥。
川芎 白芷 紫蘇 赤芍 陳皮 甘草(各一錢) 荊芥 香附 秦艽(各一錢五分) 連
須蔥白(二寸)
水煎服。若兼傷食加山楂、麥芽、葡子。若內熱極盛加連翹、蒡子。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烏金膏
屬性:去腐肉不傷新肉最為平善。巴豆去殼,新瓦上炒黑,研細聽用。多寡看瘡勢酌量。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防風湯
屬性:防風 白芷 甘草 赤芍 川芎 歸尾(各二錢) 雄豬蹄(一節)
加連須蔥白五根,用三大碗水煎。以絹片蘸水洗之,拭乾,然後上藥。其深曲處以羊筆
洗之。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海浮散
屬性:敷此,腐肉自化,新肉自生。此外科回生保命之靈丹也。
乳香 沒藥(等分)
上二味,安篛皮上炙乾,為極細末,敷患處,再貼膏藥。此散毒淨則收口,毒不淨則提
膿外出。其神妙難以言喻。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火照散
屬性:朱砂 血竭 沒藥 明雄黃(各三錢) 麝香(五分)
上五味為細末,用綿紙條長尺許,每條裹藥三分,真麻油浸點,自外而內周遭照之。瘡
毒隨藥氣解散,自不內侵臟腑。初用三條,漸加至五七條。瘡勢漸平,又漸減之。薰罷隨上
烏金膏,貼以萬全膏。若腫勢漫延,周遭用芙蓉膏敷之。如再薰,須洗去末藥。其貼膏藥處
,藥油可不必洗。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芙蓉膏
屬性:用赤小豆(四兩)、芙蓉葉(四兩)、香附(四兩)、菊花葉(四兩)、白芨(四兩),為細末。
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米醋調,塗住根腳,雞子清調亦可。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化腐紫霞膏
屬性:治癰疽發背,瘀肉不腐,及不作膿者。又治惡瘡,內有膿而外肉不穿潰者。
輕粉 蓖麻仁(研各三錢) 巴豆(研白仁五錢) 白結(二錢) 樟腦 螺獅肉(各一錢)
金頂砒( 五分)
為末,瓷罐收貯。臨用時麻油調塗頑硬肉上,以萬全膏貼之。至頑者,不過二次即軟。
其力大於烏金散。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衛生湯
屬性:解毒消癰,清熱活血止痛,初起相宜。
白芷 連翹 花粉(各八分) 荊芥 甘草節 蒡子(各一錢) 防風 乳香 沒藥(各五
分) 銀花(二錢) 貝母 歸尾(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若大便閉結,熱勢極盛者,加酒炒大黃二三錢。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透膿散
屬性:凡癰毒內已成膿,不穿破者服即破。
黃 (四錢) 皂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炒研各一錢) 金銀花 當歸(各五
分)
酒水各半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參內托散
屬性:丹溪雲︰癰疽未潰,以疏托解毒為主。癰疽既潰,以托補元氣為主。二
語可為外科樞要。
人參(一錢,虛甚者倍用) 黃 (三錢,酒炒) 當歸(二錢) 川芎(酒炒,五分) 炙草
(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 金銀花(五錢) 丹皮(一錢) 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一錢五
分) 大棗(五枚)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理中湯
屬性:溫補中氣,挽回元陽。
人參(二錢) 黑姜(一錢五分) 甘草(炙二錢) 白朮(三錢,陳土炒) 附子(姜汁甘草
水制一錢) 大棗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參苓白朮散
屬性:健脾養胃。
人參(一兩) 茯苓(二兩蒸) 山藥(炒) 苡仁(炒) 扁豆(炒) 蓮肉(去心炒,各二錢)
砂仁(一兩) 神曲(炒黑) 甘草(炒,各五分) 白朮(四兩,陳土炒) 陳皮(一兩,微炒)
共為細末,每用三錢開水下。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補中益氣湯
屬性:中氣下陷者舉之,巔頂有病需此。
人參 炙甘草 當歸(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三分) 陳皮(五分) 黃 (二錢) 白朮
(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生姜(三片)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藿香正氣散
屬性:散風寒,消飲食,止嘔吐瀉利。
藿香 砂仁 濃樸 茯苓 紫蘇葉 陳皮(各一錢) 白朮(陳土炒) 半夏 桔梗 白芷
(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生姜(三片)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十全大補湯
屬性:峻補氣血,乃扶危定傾之大藥,為收功保命之神丹。
人參 白朮(陳土炒,各三錢) 黃 (蜜炙五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大熟
地(一錢九蒸九曬)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甘草(炙,八分) 川芎 肉桂(去皮,各五分)
大棗(五枚) 姜(三片)
水煎服,虛甚者,更加附子、鹿茸。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六味湯
屬性: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凡腎經真水不足,虛火上炎,脈數有熱者宜此。
大熟地(四錢) 山萸 山藥(各二錢) 丹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八珍湯
屬性:即大補湯去黃 、肉桂。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歸脾湯
屬性:治思慮傷脾,榮血不足,睡臥不寧。
人參 白朮 當歸 棗仁(炒) 白芍(各一錢) 黃 (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甘草水
泡炒) 甘草(炒各七分) 木香(五分) 龍眼肉(五枚)
水煎服。
<目錄>外科症治方藥\發背
<篇名>香砂六君子湯
屬性:理脾化痰,溫胃進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砂仁 藿香(各八分) 姜(二片)
棗(三枚)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