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便讀
發表於 : 2007-06-08 , 8:21
<篇名>本草便讀
書名:本草便讀
作者:張秉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錄>
<篇名>吳序
內容:人有恆言曰。用藥如用兵。以藥之不可輕用也。然苟用得其當。又未嘗不應手取效。藥
到病除。是操何朮以致哉。則曰非讀本草不為功。顧讀本草之難也。神農本草經尚已。然其
中詞旨奧衍。義蘊宏深。往往皓首窮年。每苦未能得其要領。後世著本草者雜出。人自為說。
學人既無所適從。且累牘連篇。雖有聰穎之儒。亦苦記誦之匪易。於此欲求一善本本草。使
人人得而讀之。且讀之無不人人稱便者。蓋戛戛乎其難之。今年冬月。吳君靜甫以張君兆嘉
先生所著本草便讀見示。並囑為弁言。餘讀之。見其著墨無多。而一藥之中。凡性味氣質。
以及經絡臟腑。與一切配合炒制之法。靡不備具。言雖簡而意自賅。學人讀之。既省記誦之
煩。又悟指歸之趣。以此稱便。便何如矣。有志業醫者。果能守是編為楷模。將見用力少而
成功多。由是玩而味之。更由是神而明之。夫如是各家之本草可以參。亦如是各家之本草可
以廢。豈惟便於一時已哉。千百世之後。吾知因利乘便。陰受是編之福者當不少也。是為序。
光緒十六年歲在庚寅嘉平月賜進士出身同知銜知武進縣事愚弟吳炳拜撰
<目錄>
<篇名>惲序
內容:本草一書。名人著述甚多。而求其便於讀者不數覯也。東垣藥性賦。雲林藥性歌括。未
嘗不簡便易讀。而考其所入臟腑。所行經絡。與夫一物而枝本異用。一名而種類異宜。
均未詳列。則雖讀猶之不讀也。李士材醫宗必讀本草二卷。句聯字偶。縷晰條分。習醫家無
不讀之稱
便。然而臟腑經絡。未經組織。枝本種類。未盡周備。終不足使讀者快然。近時善本如陳修
園之本草經讀。黃元禦之長沙藥解。玉楸藥解。幾於家置一編矣。而經讀意存復古。句讀悉
本經文。仍不便於讀也。長沙藥解。句斟字酌。便於讀矣。而玉楸藥解。不無參差之處。讀
之而猶多未便。於以嘆本草讀本之盡善者。誠不易覯也。歲壬辰張君兆嘉。出所著本草便讀
示餘。屬為弁言。餘讀之。見其於性味甚辨晰也。臟腑經絡甚周至也。枝本之用。種類之宜
甚明備也。而字句之不鎚自煉。對偶之不琢自工。非數十年積學深思。尋繹乎聖經。研求乎
物理。而又具救世之苦心。存提攜後進之隱念者。未易臻此詣也。餘欣喜過望。為世之讀本
草者幸焉。是為序。
光緒十八年歲次壬辰愚弟惲思贊頓首拜撰
<目錄>
<篇名>盛序
內容:張君兆嘉著本草便讀共兩卷。既自序其書。邑侯安仁吳公。同邑惲竹坡大令。皆邃於醫
者。
亦序之。而從子宇懷。又為張君問序於餘。夫乾莫之寶。非張華不能審其氣。篪鐘之操。非
鐘期不能識其曲。餘不知醫。餘烏乎序其書。雖然。固有不能已於言者。餘自束發受讀。壯
歲挾策都下。曆官皖鄂浙三省。晚憩吳門。嘗見通人學士。著作如林。往往裒古今興衰治亂
是非得失之要。與夫律曆方輿行陳戰守之略。中國四裔強弱向背之幾。緯以諸子。旁及稗野
。匯為一編。系之論說。見者歡為經世才。一旦受事叢脞。立見貽笑後世。其於醫也亦然。
蓋醫之為道。橐籥於農軒。發揮於岐跗。自是厥後。代有其賢。書亦大備。然而學人怵然於
堂奧之深。津涯之廣。則相與掇拾糟粕以欺世。不復尋途索徑。由易入難。以幾於神化。是
猶經濟家之矜奇好古而不適於用。良可慨也。餘夙耳張君名。今歲之初。宇懷年七十。得痛
痺疾甚劇。乃延張君治之。兩月而復。餘方以為神。及讀是書。而知張君之為醫。固循循然
示人以易者。於 。其易也。其神也。庖丁一日解十二牛不頓芒刃。若張君者。微特善醫。
亦可謂善著書矣。若夫是書之用。則前序已言之。餘又奚言。
光緒二十有一年。歲次乙未季春之月。武進盛康拜撰。時年八十有二。
<目錄>
<篇名>程序
內容:先生餘之姻婭也。少好讀書。及長得足疾。渡江求諸名醫治療。不得瘳。而家道中落。
因銳
志學醫。早夕研究。自以己疾不治。欲思操技以治天下之疾。先生之心亦良苦矣。同治甲子
。家君宦閩乞歸。家君亦素邃於醫。日與先生相過從。尋繹經論參酌古今。往往心為之折。
歲戊子。餘以薄宦從事鄭州工次。暑雨祈寒。晨昏無間。幾成怯證。爰請假歸就先生治之。
竟愈。先生出手鈔本草便讀兩冊示餘。囑為訂誤。餘輾轉奉讀。見其每味編作長短偶言。將
所屬之性味。所入之臟腑。前後互辭。發明精當。考本草一書。向無善本可讀。即明季李士
材著本草征要一卷。習醫者皆奉為圭臬。然其間性味臟腑亦列之於前。且述句多不純。主治
或不切。學人憾之。斯編簡而要。詳而明。不特便學人之讀。且足補醫林之缺。竊欲授梓以
公同好。因匆促北上。即當領憑赴滇。事遂不果。然未嘗一日忘也。丁酉冬。餘奉諱裏居。
知此書已為同裏盛君我彭刊行鄂渚。足見有目共賞。十年宦海。素願遂償。因於讀禮之餘。
謹序先生所以著此書之始末。與餘所以景仰向慕之意。質諸我彭以廣流傳雲。
光緒歲次戊戌春月姻愚姪程福海頓首拜序
<目錄>
<篇名>自序
內容:粵自神農嘗草木。著本草經。創始醫道。厥後神其技者。太古有岐伯少俞。中世有扁鵲
秦和
。漢興有太倉公張仲景。考方域之異宜。辨藥品之真偽。按陰陽五行君臣佐使之理。著書立
說。以羽翼本經。魏晉以來。校修補注者。魏有李當之。樑有陶宏景。北齊有徐之才。唐有
蘇恭。孫思邈。陳藏器。宋有劉翰。掌禹錫。唐慎微。寇宗 。金元之間。有張劉李朱。皆
其最著者也。但名作雖多。惜無善本。逮有明李時珍出。採輯藥品千九百種。綜核群籍。八
百餘家。集諸家之大成。著本草綱目一書。誠為廣大精微。盡善盡美。但初學人讀之。一如
望洋觀海。即窮經皓首。亦無所折衷。其餘之簡便者。如備要。如從新。固能由博返約。但
皆以所屬之性味。所入之臟腑。有毒無毒列之於前。記誦之難。無有甚於此者。(成)學醫
二
十餘年。力購本草數十家。朝夕研究。以為業醫者。若不先明藥之性味。氣之濃薄。質之寒
溫。雖博覽群書。知方知病。而不知藥之性。其不致運用乖方。而草菅人命者幾希矣。故遇
有一物之性味功用。確切不移。能與病相當而取效者。則每味擬一二聯或五六聯。置之案頭
。數年來積成五百餘品。刪繁去復。編為排偶俚言。將各物性味所入所治。參差前後。不使
學人混淆難誦。書成。仿李東垣指掌。陳嘉謨蒙筌之意。顏之曰本草便讀。亦非敢以管窺
蠡測之見。與先哲爭衡也。不過欲引進後學。譬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耳。至其中詞句
之不雅。對仗之不工。一則緣(成)之學業未深。短於文墨。一則限於藥品之性味主治。恐
失
本真。譾陋之由。實有所自。定知當世高明君子。必有起而正之者。故特序其原始如此。
光緒丁亥孟夏武進張秉成兆嘉氏自序於存誠堂
<目錄>
<篇名>凡例
內容:一、此書原為初學而設。並非全璧。擷取諸家本草。參酌鄙見。共集藥品五百八十餘種。
每種編成一二聯或三四聯。止論其性味主治確切不移者。其他一概不錄。
一、此書原取簡便易讀。故每藥一種。其聯句概從簡略。尚有意義未盡者。於每味下另
增小注。讀者玩之。
一、此書有一物內附入數種者。於目錄一概標出。以便查閱。
一、此書所載藥品。不過五百八十餘種。皆尋常凡用之藥。其餘不常用之藥。以及有名
未備之物。均未載入。學人欲窺全豹。自有他書具在。
一、此書於每類之前。附列李時珍綱目數語。以廣學人見聞。即仍本草綱目之舊。
一、此書仿諸家之式。起首先列用藥法程數則。一遵前人遺訓。略為增損。使學人可先
明用藥之法。再讀後篇。自能運用。
一、此書始丁亥至戊戌。凡十易寒暑。已蒙諸大雅賜序付刊。尚有拙著成方便讀兩卷。
分類注疏。當續出問世。
<目錄>
<篇名>用藥法程
內容:凡用藥須明五味。辛者能散能橫行。苦者能降能洩。甘者能補能緩中。酸者能收斂。鹹
者能潤下。能軟堅。能先知各藥之性。然後可以合於病情。
凡用藥須審質之輕重。性之有毒無毒。氣之寒熱溫涼平。然後可以知用之多寡。
凡用藥當明其五色五臭。青入肝。黃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腎。臊入肝。焦入心。
香
凡用藥須知質之輕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質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腎。
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裏。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乾者。內行臟腑。枯燥者
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酸鹹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然後可定其升降浮沉。以
類相從之用。
凡用藥當知有相反相畏相惡相使相須之別。惟相反不可合投。其餘即無從顧慮。故特將
相反之藥。列於藥品之末。然後可知藥之宜忌。
凡用藥須知制炒之法。各有所宜。如酒炒則升提。姜炒則溫散。用鹽可入腎而軟堅。用
醋則
注肝而收斂。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能潤枯生血。蜜能甘緩益元。土炒
藉土氣以補中州。面煨抑酷性勿傷上膈。黑豆甘草湯浸。並能解毒和中。羊酥豬脂塗燒。使
其滲骨易脆。去穣者免脹。去心者除煩。明乎制炒之法。然後可以運用治病。
凡用藥有宜陳久者。有宜新鮮者。陳者取其烈性漸減。火性漸脫。新者取其氣味之全。
功效之速。學人亦宜考求。然後立方可以靈應。
<目錄>
<篇名>草部
內容:(李時珍曰。草者。天地之所生也。剛柔相交。陰陽相蕩。而成根 枝乾。葉萼屬陽。
花實屬陰。由是得氣之粹者為良。得氣之戾者為毒。故同一物也。而各具五色五性五臭五味
五氣之偏。即有相反相畏相惡相使相須之用。炎農嘗而辨之。軒岐述而著之。苟不察其精微。
審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人參
內容:\人參\pq1.bmp\
性稟甘平。功資脾肺。氣純味濃。補真元而益血生津。助衛充營。安五臟而寧神益智
。須則橫行支絡。補而下行。蘆堪嘔吐虛痰。苦能上達。黨參則出於西潞。甘平賴以培中
。別直乃產自高麗。溫熱宜分種野。如補虛而清肺。西洋參甘苦性寒。
欲益氣以培脾。東洋參甘溫力濃。(人參產遼東吉林高麗等處。其草生山之北。背陽向
陰。故收藏亦不喜見風日。地為
真元之氣。起於陰中。上及於肺。人參能從陰中補陽。使脾肺元氣皆旺。則臟腑氣血均受其
蔭庇。自然陽生陰長。為補藥中純濃之品。同乾姜附子則補而兼溫。同石膏知母則補而兼清
。古人發表攻裏諸方。每每加用。均有深意。至於得陳皮則益氣。得當歸則益血。何臟之虛
。則用何臟之藥以引之。即可取效。由是觀之。可見人參之性。亦如土之性。土無定位。德
備四隅之象矣。
○參須性味相同。善行脈絡。但補力不及耳。下行者亦如人參之從陰中補陽。自下而上
也。又根須皆有向下之意。
○參蘆即參之生苗處。性升味苦性寒。主湧吐風痰在胸膈間而又兼虛者。
○黨參出山西潞安者為上。其餘所出者皆次之。甘平之性。用以培補脾肺元氣頗佳。若
虛盛而危急者。亦非所宜。非人參之大力不能也。
○別直為高麗國所產。所出之參。其功用性味與人參相同。但補力稍不及。皆以野生者
為佳
。有一種種出者。土人以子播種。用硫黃等物沃土。則土肥易茂。服之每每腹脹。其性熱。
○西洋參出西洋。味苦而甘。性寒色白。其清養之力有餘。補助之功不足。大抵肺部虛
熱者宜之。
○東洋參出東洋。色淡黃。味甘性溫。補脾胃中氣。其補力固不及人參別直。而較黨參
為優。與西洋參有寒溫之各異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丹參
內容:\丹參\pq2a1.bmp\
功同四物。能去瘀以生新。色合南離。善療風而散結。性平和而走血。須知兩達乎心
肝。味甘苦以調經。不過專通於營分。(丹參雖有參名。但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功有餘。
為調理血分之首藥。其所以療風痺去結積者。亦血行風自滅。血行則積自行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沙參
內容:\沙參\pq2a.bmp\
補肺陰之不足。甘苦微寒。降金令之有餘。整肅上熱。疏痰利咳。南參力薄形松。體
潤質堅。北者功優性滑。(沙參處處山原沙地皆有之。古無南北之分。然觀各家本草雲。其
色白。其根多汁等語。似指北參而言。若南參則質粗大而松。氣薄味淡。大抵甘寒入肺。清
養之功。北遜於南。其潤降之性。南不及北耳。南北之分。亦各隨地土之所出。故大小不同
。質堅質松有異也。)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元參
內容:\元參\pq2.bmp\
入腎滋陰。皆取鹹寒歸下部。清嚥利膈。都因潤降引浮陽。故又兼達肺經。除上焦之
煩熱。且可潛消 毒。退時氣之溫邪。性滑色玄。滯脾妨胃。(元參一名黑參。其色玄。
其質潤。甘鹹而寒。功專入腎。其種種治法。皆不外乎壯水潛陽。肺不受火刑逼之意。至於
溫疫 疹。皆恐熱傷腎水。故可用之。古人有五參之名。以五色配五臟。此亦其一也。近道
山谷處處有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苦參
內容:\苦參\pq3a1.bmp\
大苦大寒。純陰純降。達心脾而及腎。三經濕熱盡蠲除。治疥癩與諸瘡。下部火邪都
渙散。夢遺精滑。皆緣濕火為殃。血痢腸紅。並是陽邪作咎。若治黃癉積聚。宣洩中州。至
其逐水殺蟲。流通火腑。(苦參苦寒沉降之品。宜入腎臟血分。多服則腰重不能行立。以其
降性太過。傷腎傷骨也。非下焦濕火熾盛者。不宜用之。其所以能治風殺蟲。亦熱生風濕生
蟲耳。宜用於洗方丸方中為佳。若煎方不可多用。)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蒼朮
內容:\蒼朮\pq3a.bmp\
辛苦氣溫。燥濕強脾能發汗。芳香質壯。宣中解鬱並驅邪。破水結之 囊。濁痰盡化
。平胃中之敦阜。瘴癘全消。(蒼朮漢時名赤朮。處處山谷皆有之。而以江蘇茅山者為上。
其形較白朮為小。切之內有朱砂點。其味辛苦。其氣香烈。燥散之性則有餘。補助之功則不
足也。專入脾胃。陰虛血燥者忌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白朮
內容:\白朮\pq3.bmp\
補脾燥濕。法乾健之功能。冬採野生。隨坤土而運用。化水痰於胃脘。腰臍血結並能
搜。進飲食於太倉。妊婦胎元均賴固。脾虛久瀉。溫燥多靈。痺著諸邪。苦甘有力。(白朮
產浙江安徽等處。以於潛野生者為佳。土人皆用種法種之。冬採者為冬朮。以冬令則精華匯
聚於根也。為補脾之正藥。脾喜溫燥。白朮之性氣溫而燥。能補脾而資其健運。脾健則運化
有權。諸病皆愈耳。白朮雖燥。中有膏汁。雖日曬後即復還軟。剛中有柔。故脾陰不足者。
亦可蜜炙用之。白朮之補脾燥濕。當與陳皮茯苓同用。否則恐有滯性。以其中含津液。是以
能閉氣。故又宜土炒用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甘草
內容:\甘草\pq4a1.bmp\
味甘性平。和中解毒。生用退虛熱之功。補中寓瀉。炙服助脾元之力。守內有常。推
其緩急多能。故諸病均堪相濟。且可協和群藥。而各方隨處鹹宜。節醫腫毒成瘡。癰疽有驗
。梢止陰莖作痛。淋濁無憂。(甘草色黃味甘屬土。為脾胃之正藥。能補諸虛。善解百毒。
以諸藥遇甘則補。百毒遇土則化之意。凡甘藥皆能緩中。甘草味極甘。故熱藥得之緩其熱。
寒藥得之緩其寒。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緩一切火。止一切痛。惟中滿因於邪滯者不宜
用之。外科方中最宜。但甘草味過於甘。若多服單服。則中氣喘滿。令人嘔吐。)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黃
內容:\黃 \pq4a.bmp\
固衛氣而實皮毛。斂汗托瘡。宜生乃效。補中州以資脾肺。陽虛血脫。當炙為良。味
甘性溫。色黃氣濃。(黃 一作耆者老也。為補藥之長。故名。生者雖補中而善行衛分。能
益氣固表。得防風則補而不滯。行而不洩。其功愈大。同當歸則和營達衛。炙用則大補中氣
。有陽生陰長之理。黃 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
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藥。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遠志
內容:\遠志\pq4.bmp\
開心竅而洩熱搜邪。味屬苦辛。兼能散腫。通腎氣以安神益志。性含溫燥。並可療忘
。(遠志苦辛而燥。專入心腎二經。所謂遠志者。以腎藏志。遠志能宣洩腎邪。邪著則志不
定。邪去而志自遠大也。能通腎氣上達於心。使腎中之水。上交於離。成既濟之象。故能益
智療忘。然畢竟宣洩之品。無補益之功。故一切癰疸外證。若因七情內鬱氣血不調者。外敷
內服。並皆治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玉竹
內容:\玉竹\pq5a1.bmp\
補脾潤肺可填陰。有金玉威儀之象。散熱搜風不礙補。具甘平潤澤之功。(玉竹其根
多節多須。如纓絡下垂之狀。而有威儀。故又一名葳蕤。色白微黃。味甘微苦。氣平質潤之
品。培養脾肺之陰。是其所長。而搜風散熱諸治。似非質潤味甘之物可取效也。如風熱風溫
之屬虛者。亦可用之。考玉竹之性味功用。與黃精相似。自能推想。以風溫風熱之證。最易
傷陰。而養陰之藥。又易礙邪。惟玉竹甘平滋潤。雖補而不礙邪。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
)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知母
內容:\知母\pq5a.bmp\
退腎臟有餘之陽。能壯水清金。甘苦微辛質濃滑。清陽明獨勝之熱。治風消燥咳。沉
陰且降氣純寒。(知母味苦。微帶辛甘。氣寒質潤。氣味俱濃。沉也陰也。故能入足少陰腎
經。清有餘之相火。以其色白味甘。故又能清肺火。除胃熱。然陰寒潤滑之品。過用則有妨
脾胃耳。按知母須肺胃腎三經火盛陰虧之證。或熱中消渴者。乃可用之。不可但知滋陰之功
。而忘其損陽之害也。)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貝母
內容:\貝母\pq5.bmp\
甘寒潤肺可消痰。當求川種。解鬱寬胸且散結。言採其虻。象貝之功。治咳還能解表
。浙中所種。疏痰並可消癰。為肺燥之神丹。清心滌熱。乃脾濕之禁劑。微苦兼辛。(貝母
川產野生者良。性味甘寒微苦。色白而潤。專入心肺。善解胸中鬱結之氣。蓋鬱則生熱。熱
則生痰。故貝母治火痰燥痰有功。亦鬱解則熱退。熱退則痰除。而肺咳自寧耳。今浙中所種
者。形亦相象而較大。味兼
苦劣。用亦稍異耳。又貝母以其有解鬱散結化痰除熱之功。故一切外證瘡瘍用之而效者。亦
此意也。所謂毒者。即火結
氣鬱所致。火解氣舒。又何毒之有哉。
)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秦艽
內容:\秦艽\pq6a1.bmp\
養血祛風。和營利水。疏肌解表。苦平略帶微辛。散熱潤腸。入肝又能達胃。濕勝風
淫之證。賴以搜除。筋痺骨痿諸邪。仗其宣利。(秦艽出秦中。其根如羅紋相交。故名之。
味苦而辛。性平質潤。雖有養血之能。畢竟散邪之品。然風邪在表宜用。解表者又非其所長
。只可於營血中搜除風寒濕三氣痺閉之邪耳。又按秦艽苦勝於辛。全無甘味。苦能洩。辛能
散。故本經稱其能散風逐濕。然散風濕之藥多燥。此獨偏潤。故又為風藥中潤劑。觀其質潤
。羅紋相交。即知其祛風逐濕中。而能和營血行經絡矣。)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白蘚皮
內容:\白蘚皮\pq6a.bmp\
氣寒善行。味苦能降。清脾胃之濕熱。導水宣邪。治癬癩與瘋瘡。行皮達肺。(白
蘚皮苦寒。直清肺脾濕熱下行。故本經能治女子淋瀝。陰中腫痛等證。亦謂其下行而祛濕熱
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之濕熱清。則皮肉之瘡瘍可愈耳。功用不過如此。又此藥味
兼微鹹。能行血分。然沉陰之性。若下部虛寒者。不可用之。且其根有羶濁之氣。又易敗胃
。)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升麻
內容:\升麻\pq6.bmp\
升至陰於下極。達胃疏風。鼓脾土以上行。入腸治利。闢邪解毒。辛甘發散為陽。治
痘消 。宣透松肌有效。帶下脫肛等證。陷者舉之。陰虛火動諸方。又當禁使。(升麻辛苦
甘溫。氣味俱薄。升也陽也。觀本經闢邪殺鬼之治。其功可想。入脾胃二經。能升脾胃中清
氣。使之不陷。解散脾胃表邪。解表生用。升氣蜜炙用。出川中。根色紫黑。削去外皮。則
現青綠色。故又謂之綠升麻。此藥入陽明升散之力太過。當審慎用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柴胡
內容:\柴胡\pq7a1.bmp\
稟春氣以生升。轉旋樞機。主少陽表邪之寒熱。味苦寒而輕舉。通調上下。治厥陰熱
蓄之譫狂。木鬱達之。疏土暢肝散結氣。銀柴性似。涼瘀滌熱理疳癆。(柴胡得春初生發之
氣以生。氣味雖微苦微寒。而力甚薄。故無降洩之性。而有生升之能。專入肝膽二經。能條
達木鬱。疏暢氣血。解散表邪。如同補藥。用以升舉清氣。從左而上。宜蜜炙用之。銀柴別
有一種。從來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兒疳熱。大人癆熱。大抵有入肝膽涼血之切。性味與
柴胡相似。故上古所不分耳。柴胡之用在升散。若陰虛火炎。氣升咳嗽嘔吐等證。不可用之
。惟宜於春月時邪風溫等證。內應肝膽者。最為相宜。銀柴胡出銀州。其質堅。其色白。無
解表之性。雖同是用根。性味相仿。上古雖不分。究竟各有所宜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前胡
內容:\前胡\pq7a.bmp\
辛能散風邪。苦以洩肺氣。寒堪清上。降可除痰。(前胡辛苦而寒。專入肺經。能解
散外感風熱。外邪解則肺氣自降。痰火自除。故又能降氣下痰耳。前胡之解表邪。惟肺胃結
氣有熱者可用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獨活
內容:\獨活\pq7.bmp\
芳香氣散。辛苦性溫。搜少陰之伏風。表邪可解。宣腎經之寒濕。痺病能除。可愈奔豚。
並療諸疝。因其有風不動
。無風反搖。故能散以搜風。風以勝濕。(獨活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名。羌活獨活。本
一類二種。皆辛苦性溫。解散肌表風寒濕邪之藥。但獨活入足少陰。羌活入足太陽。然太陽
與少陰為表裏。經絡相通。不過獨活之性細而優。羌活之性粗而劣。故一治伏邪。一治遊邪
為異耳。獨活氣香質細。屬陰中之陽。沉而能升。緩而善搜。故入足少陰血分。從內至外。
可治奔豚疝瘕。寒濕痺痛等證。又雲獨活出川中。由此觀之。則羌活獨活之用可知矣。)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細辛
內容:\細辛\pq8a1.bmp\
性味辛溫。能發少陰之汗。輕揚香烈。可宣肺部之邪。散心下之水停。蠲除嘔咳。解
腎經之熱鬱。從治嚥瘡。性屬純陽。用宜審慎。(細辛其根極細。其味極辛。故名。香竄溫
熱之性。氣味俱濃。專入肺腎二經。解散風寒。宣利上焦諸竅浮熱。蠲除心下停飲。傷寒入
足少陰經。並用此發之。細辛之與麻黃。猶獨活之與羌活耳。細辛產華山之北。其色黃。其
中空。與麻黃相似。但麻黃用苗。細辛用根。細辛香而麻黃不香。故麻黃入足太陽氣分。細
辛入足少陰血分。表裏各異也。)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防風
內容:\防風\pq8a.bmp\
走太陽兼達肺通肝。表解風疏。甘辛溫之力。得黃 則寓宣於補。痺舒邪化。隨所引
俱宜。且為脾胃引經。風能勝濕。都道卑微卒伍。潤可柔枯。(防風能通行一身。防禦外風
。故名。為散藥中潤劑。太陽主一身之表。風氣通於肝。肺主皮毛。故皆入之。補脾胃藥用
之為引者。以疏風則木不鬱。濕去則土自健耳。非防風能補也。防風本足太陽發汗疏風之藥
。而雲能去經絡留濕者。濕從汗出也。黃 固表。防風瀉表。黃 畏防風。然得防風其功愈
大。)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羌活
內容:\羌活\pq8.bmp\
辛溫雄壯。散肌表八風之邪。獨走太陽。利周身百節之痛。濕留於表。由汗能宣。病
在於顛。惟風可到。(羌活一雲產自西羌胡地。其形較獨活為雄。其氣較獨活為猛。其主治
雖與防風相似。而尤過之。以防風之散風。甘而潤。羌活之散風。辛而燥為異耳。餘詳獨活
條。羌活入足太陽氣分。雄而善散。以治遊風。與獨活之氣香。入足少陰血分。以治伏風者
。辛苦溫燥則同。而主治不同也。)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桔梗
內容:\桔梗\pq9.bmp\
為諸藥之舟楫。開提肺氣散風寒。掃上部之邪氛。清利嚥喉平咳逆。升而復降。宣胸
快膈有功。苦且辛平。洩鬱消痰多效。(桔梗味苦而辛。性平入肺。一切肺部風寒風熱皆可
用。此解散之從辛也。其降氣下痰從苦也。肺喜清肅。以下行為順。外邪固束。則肺氣不降
。肺不降則生痰。桔梗能治之。惟陰虛氣升者不宜耳。桔梗色白。為肺之專藥。凡一切肺痿
肺癰寒熱咳嗽皆可治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黃連
內容:\黃連\pq10a1.bmp\
味苦性寒。體陰質燥。能化心脾濕熱。蘊留之痞滿全消。可除痢疫蟲瘡。
粘膩之熱邪悉去。伏樑成積。可破可宣。目赤攀睛。能清能降。瘀鬱火邪均解退。口疳鼻
盡蠲除。(黃連味極苦。性極寒。質極燥。專入心脾。清有餘之實火。而化濕邪。治上焦則
酒炒。治中焦用姜汁炒。治下焦以鹽水炒。欲其治何臟腑之濕火。則加各經引導之藥。然苦
降之性為多。即其治痢治目治痞等法。非有濕熱實火者不可輕用。出川中雅州者更勝。氣味
俱
濃。惟心脾有濕熱瘀積者為宜。不特陽虛當禁。即陰虛有火邪者。亦不宜用。恐苦燥之氣。
反助火化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胡黃連
內容:\胡黃連\pq10a.bmp\
沉寒入肝膽有功。治濕熱稽留。小兒疳積。苦燥與川連相似。理傷寒勞復。男子黃
癉。(胡黃連從胡地來。其性與川連相似。而苦寒無川連之盛。古人雖稱其入肝膽二經。然
苦寒之品。斷無不及於心脾者。觀其治小兒疳熱。大人勞復黃膽等病。非脾之濕熱而何。故
用藥不可執泥也。大抵川連之與胡黃連。亦如柴胡之與銀柴胡。故銀柴胡胡黃連二物。每每
並用。胡黃連其根外黃中黑。與黃連之純黃者不同。故此入肝膽之功。較川連為尤勝也。)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黃芩
內容:\黃芩\pq10.bmp\
苦入心脾。堅腸胃而性燥。寒行肝肺。除濕熱之功多。質虛而空者為枯芩。上達可治
心肺肌表之鬱火。色青而堅者為條芩。下行能除肝膽腸內之陽邪。同白朮可以安胎。火退則
胎安之義。合白芍又堪止痢。熱除有痢愈之機。(黃芩處處山原皆有之。其根中心皆腐去。
故外雖黃而內帶黑色。均為之枯芩片芩。惟條芩子芩。系新發之根。中實有心。而兼青色。
雖有治上治下之不同。畢竟苦寒性燥之品。傷脾敗胃。非上中有濕熱邪火者。不可亂用。況
又有久而增氣之說乎。黃芩之苦寒性燥。固與黃連相似。而黃連味濃。黃芩味薄。黃芩能入
肝肺。行肌表。黃連則不能。固所稟形色氣質不同。故主治亦異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天麻
內容:\天麻\pq11a1.bmp\
定虛風。理眩暈。因有有風不動之稱。達肝臟。味辛溫。當知質燥偏陽之品。(天麻
其根如大芋。旁有小子十餘枚。離大魁數尺。周環衛之。其莖獨枝。如箭葉生其端。有風不
動。無風反搖。故一名定風草。獨入肝經。能治一切虛風眩暈之證。凡水虧肝虛陽虛土敗者
。易生內風。天麻能定內風。而不能散外風。又非羌防等可同日語也。此物同補藥則治虛風
。同散藥則治外風。總之一切諸風。皆可賴以鎮定。既不能發散。又不能滋補。但天麻之性
辛甘而溫。升也陽也。獨入肝經氣分。為定風之主藥。不特陰虛之風可用。即陽虛之風亦可
用。內風可定。外風亦可定。各隨佐使而立功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龍膽草
內容:\龍膽草\pq11a.bmp\
苦澀氣寒。沉陰味劣。治淋治目。皆清肝膽之陽邪。消蠱消癉。總退下焦之濕火。
(龍膽草其味苦如膽汁。其性大寒。專清肝膽一切有餘之邪火。蠱因濕熱而生。癉屬濕熱所
致。如因虛而致病者。不可用之。此藥直洩下焦。如下虛之人誤服。每至遺滑不禁。胃虛者
服之。即生嘔惡。傷陽敗胃。慎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茅根
內容:\茅根\pq11.bmp\
甘能益血。寒可涼瘀。導上熱以下行。消癉利水。去內心而外達。散熱除風。止渴通
淋。清胃兼能清肺。潰癰治衄。茅針卻異茅花。(茅根此物自本經以下諸家本草皆未雲可以
發表。今人皆用之發表。未知何意。考其性味氣寒。味甘質潤。其所謂發表者安在哉。不過
清養肺胃。涼瘀滌熱。是其所長。除風之說。亦血行風自滅之意耳。觀古人用茅針煎服。可
以潰膿。茅花煎服。可以止血。皆所以入血分也。每見昔人治吐衄不止。用茅根搗汁服之即
止。則茅根之用概可知矣。)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延胡索
內容:\延胡索\pq12a1.bmp\
行血中之氣滯。質屬溫香。使氣順而血調。味兼辛苦。入胃搜除瘀冷痛。達肝通治
婦人經。(延胡索辛苦而溫。色黃氣香。其形堅實。肝家血分藥也。能行血活血。而又能理
血中氣滯。故一切氣血阻滯作痛者。皆可用之。若病不因氣血阻滯而涉虛者。又不宜用。延
胡索木屬肝經血分之藥。而能治胃痛者。以肝邪瘀滯乘胃而作痛也。)
書名:本草便讀
作者:張秉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錄>
<篇名>吳序
內容:人有恆言曰。用藥如用兵。以藥之不可輕用也。然苟用得其當。又未嘗不應手取效。藥
到病除。是操何朮以致哉。則曰非讀本草不為功。顧讀本草之難也。神農本草經尚已。然其
中詞旨奧衍。義蘊宏深。往往皓首窮年。每苦未能得其要領。後世著本草者雜出。人自為說。
學人既無所適從。且累牘連篇。雖有聰穎之儒。亦苦記誦之匪易。於此欲求一善本本草。使
人人得而讀之。且讀之無不人人稱便者。蓋戛戛乎其難之。今年冬月。吳君靜甫以張君兆嘉
先生所著本草便讀見示。並囑為弁言。餘讀之。見其著墨無多。而一藥之中。凡性味氣質。
以及經絡臟腑。與一切配合炒制之法。靡不備具。言雖簡而意自賅。學人讀之。既省記誦之
煩。又悟指歸之趣。以此稱便。便何如矣。有志業醫者。果能守是編為楷模。將見用力少而
成功多。由是玩而味之。更由是神而明之。夫如是各家之本草可以參。亦如是各家之本草可
以廢。豈惟便於一時已哉。千百世之後。吾知因利乘便。陰受是編之福者當不少也。是為序。
光緒十六年歲在庚寅嘉平月賜進士出身同知銜知武進縣事愚弟吳炳拜撰
<目錄>
<篇名>惲序
內容:本草一書。名人著述甚多。而求其便於讀者不數覯也。東垣藥性賦。雲林藥性歌括。未
嘗不簡便易讀。而考其所入臟腑。所行經絡。與夫一物而枝本異用。一名而種類異宜。
均未詳列。則雖讀猶之不讀也。李士材醫宗必讀本草二卷。句聯字偶。縷晰條分。習醫家無
不讀之稱
便。然而臟腑經絡。未經組織。枝本種類。未盡周備。終不足使讀者快然。近時善本如陳修
園之本草經讀。黃元禦之長沙藥解。玉楸藥解。幾於家置一編矣。而經讀意存復古。句讀悉
本經文。仍不便於讀也。長沙藥解。句斟字酌。便於讀矣。而玉楸藥解。不無參差之處。讀
之而猶多未便。於以嘆本草讀本之盡善者。誠不易覯也。歲壬辰張君兆嘉。出所著本草便讀
示餘。屬為弁言。餘讀之。見其於性味甚辨晰也。臟腑經絡甚周至也。枝本之用。種類之宜
甚明備也。而字句之不鎚自煉。對偶之不琢自工。非數十年積學深思。尋繹乎聖經。研求乎
物理。而又具救世之苦心。存提攜後進之隱念者。未易臻此詣也。餘欣喜過望。為世之讀本
草者幸焉。是為序。
光緒十八年歲次壬辰愚弟惲思贊頓首拜撰
<目錄>
<篇名>盛序
內容:張君兆嘉著本草便讀共兩卷。既自序其書。邑侯安仁吳公。同邑惲竹坡大令。皆邃於醫
者。
亦序之。而從子宇懷。又為張君問序於餘。夫乾莫之寶。非張華不能審其氣。篪鐘之操。非
鐘期不能識其曲。餘不知醫。餘烏乎序其書。雖然。固有不能已於言者。餘自束發受讀。壯
歲挾策都下。曆官皖鄂浙三省。晚憩吳門。嘗見通人學士。著作如林。往往裒古今興衰治亂
是非得失之要。與夫律曆方輿行陳戰守之略。中國四裔強弱向背之幾。緯以諸子。旁及稗野
。匯為一編。系之論說。見者歡為經世才。一旦受事叢脞。立見貽笑後世。其於醫也亦然。
蓋醫之為道。橐籥於農軒。發揮於岐跗。自是厥後。代有其賢。書亦大備。然而學人怵然於
堂奧之深。津涯之廣。則相與掇拾糟粕以欺世。不復尋途索徑。由易入難。以幾於神化。是
猶經濟家之矜奇好古而不適於用。良可慨也。餘夙耳張君名。今歲之初。宇懷年七十。得痛
痺疾甚劇。乃延張君治之。兩月而復。餘方以為神。及讀是書。而知張君之為醫。固循循然
示人以易者。於 。其易也。其神也。庖丁一日解十二牛不頓芒刃。若張君者。微特善醫。
亦可謂善著書矣。若夫是書之用。則前序已言之。餘又奚言。
光緒二十有一年。歲次乙未季春之月。武進盛康拜撰。時年八十有二。
<目錄>
<篇名>程序
內容:先生餘之姻婭也。少好讀書。及長得足疾。渡江求諸名醫治療。不得瘳。而家道中落。
因銳
志學醫。早夕研究。自以己疾不治。欲思操技以治天下之疾。先生之心亦良苦矣。同治甲子
。家君宦閩乞歸。家君亦素邃於醫。日與先生相過從。尋繹經論參酌古今。往往心為之折。
歲戊子。餘以薄宦從事鄭州工次。暑雨祈寒。晨昏無間。幾成怯證。爰請假歸就先生治之。
竟愈。先生出手鈔本草便讀兩冊示餘。囑為訂誤。餘輾轉奉讀。見其每味編作長短偶言。將
所屬之性味。所入之臟腑。前後互辭。發明精當。考本草一書。向無善本可讀。即明季李士
材著本草征要一卷。習醫者皆奉為圭臬。然其間性味臟腑亦列之於前。且述句多不純。主治
或不切。學人憾之。斯編簡而要。詳而明。不特便學人之讀。且足補醫林之缺。竊欲授梓以
公同好。因匆促北上。即當領憑赴滇。事遂不果。然未嘗一日忘也。丁酉冬。餘奉諱裏居。
知此書已為同裏盛君我彭刊行鄂渚。足見有目共賞。十年宦海。素願遂償。因於讀禮之餘。
謹序先生所以著此書之始末。與餘所以景仰向慕之意。質諸我彭以廣流傳雲。
光緒歲次戊戌春月姻愚姪程福海頓首拜序
<目錄>
<篇名>自序
內容:粵自神農嘗草木。著本草經。創始醫道。厥後神其技者。太古有岐伯少俞。中世有扁鵲
秦和
。漢興有太倉公張仲景。考方域之異宜。辨藥品之真偽。按陰陽五行君臣佐使之理。著書立
說。以羽翼本經。魏晉以來。校修補注者。魏有李當之。樑有陶宏景。北齊有徐之才。唐有
蘇恭。孫思邈。陳藏器。宋有劉翰。掌禹錫。唐慎微。寇宗 。金元之間。有張劉李朱。皆
其最著者也。但名作雖多。惜無善本。逮有明李時珍出。採輯藥品千九百種。綜核群籍。八
百餘家。集諸家之大成。著本草綱目一書。誠為廣大精微。盡善盡美。但初學人讀之。一如
望洋觀海。即窮經皓首。亦無所折衷。其餘之簡便者。如備要。如從新。固能由博返約。但
皆以所屬之性味。所入之臟腑。有毒無毒列之於前。記誦之難。無有甚於此者。(成)學醫
二
十餘年。力購本草數十家。朝夕研究。以為業醫者。若不先明藥之性味。氣之濃薄。質之寒
溫。雖博覽群書。知方知病。而不知藥之性。其不致運用乖方。而草菅人命者幾希矣。故遇
有一物之性味功用。確切不移。能與病相當而取效者。則每味擬一二聯或五六聯。置之案頭
。數年來積成五百餘品。刪繁去復。編為排偶俚言。將各物性味所入所治。參差前後。不使
學人混淆難誦。書成。仿李東垣指掌。陳嘉謨蒙筌之意。顏之曰本草便讀。亦非敢以管窺
蠡測之見。與先哲爭衡也。不過欲引進後學。譬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耳。至其中詞句
之不雅。對仗之不工。一則緣(成)之學業未深。短於文墨。一則限於藥品之性味主治。恐
失
本真。譾陋之由。實有所自。定知當世高明君子。必有起而正之者。故特序其原始如此。
光緒丁亥孟夏武進張秉成兆嘉氏自序於存誠堂
<目錄>
<篇名>凡例
內容:一、此書原為初學而設。並非全璧。擷取諸家本草。參酌鄙見。共集藥品五百八十餘種。
每種編成一二聯或三四聯。止論其性味主治確切不移者。其他一概不錄。
一、此書原取簡便易讀。故每藥一種。其聯句概從簡略。尚有意義未盡者。於每味下另
增小注。讀者玩之。
一、此書有一物內附入數種者。於目錄一概標出。以便查閱。
一、此書所載藥品。不過五百八十餘種。皆尋常凡用之藥。其餘不常用之藥。以及有名
未備之物。均未載入。學人欲窺全豹。自有他書具在。
一、此書於每類之前。附列李時珍綱目數語。以廣學人見聞。即仍本草綱目之舊。
一、此書仿諸家之式。起首先列用藥法程數則。一遵前人遺訓。略為增損。使學人可先
明用藥之法。再讀後篇。自能運用。
一、此書始丁亥至戊戌。凡十易寒暑。已蒙諸大雅賜序付刊。尚有拙著成方便讀兩卷。
分類注疏。當續出問世。
<目錄>
<篇名>用藥法程
內容:凡用藥須明五味。辛者能散能橫行。苦者能降能洩。甘者能補能緩中。酸者能收斂。鹹
者能潤下。能軟堅。能先知各藥之性。然後可以合於病情。
凡用藥須審質之輕重。性之有毒無毒。氣之寒熱溫涼平。然後可以知用之多寡。
凡用藥當明其五色五臭。青入肝。黃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腎。臊入肝。焦入心。
香
凡用藥須知質之輕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質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腎。
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裏。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乾者。內行臟腑。枯燥者
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酸鹹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然後可定其升降浮沉。以
類相從之用。
凡用藥當知有相反相畏相惡相使相須之別。惟相反不可合投。其餘即無從顧慮。故特將
相反之藥。列於藥品之末。然後可知藥之宜忌。
凡用藥須知制炒之法。各有所宜。如酒炒則升提。姜炒則溫散。用鹽可入腎而軟堅。用
醋則
注肝而收斂。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能潤枯生血。蜜能甘緩益元。土炒
藉土氣以補中州。面煨抑酷性勿傷上膈。黑豆甘草湯浸。並能解毒和中。羊酥豬脂塗燒。使
其滲骨易脆。去穣者免脹。去心者除煩。明乎制炒之法。然後可以運用治病。
凡用藥有宜陳久者。有宜新鮮者。陳者取其烈性漸減。火性漸脫。新者取其氣味之全。
功效之速。學人亦宜考求。然後立方可以靈應。
<目錄>
<篇名>草部
內容:(李時珍曰。草者。天地之所生也。剛柔相交。陰陽相蕩。而成根 枝乾。葉萼屬陽。
花實屬陰。由是得氣之粹者為良。得氣之戾者為毒。故同一物也。而各具五色五性五臭五味
五氣之偏。即有相反相畏相惡相使相須之用。炎農嘗而辨之。軒岐述而著之。苟不察其精微。
審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人參
內容:\人參\pq1.bmp\
性稟甘平。功資脾肺。氣純味濃。補真元而益血生津。助衛充營。安五臟而寧神益智
。須則橫行支絡。補而下行。蘆堪嘔吐虛痰。苦能上達。黨參則出於西潞。甘平賴以培中
。別直乃產自高麗。溫熱宜分種野。如補虛而清肺。西洋參甘苦性寒。
欲益氣以培脾。東洋參甘溫力濃。(人參產遼東吉林高麗等處。其草生山之北。背陽向
陰。故收藏亦不喜見風日。地為
真元之氣。起於陰中。上及於肺。人參能從陰中補陽。使脾肺元氣皆旺。則臟腑氣血均受其
蔭庇。自然陽生陰長。為補藥中純濃之品。同乾姜附子則補而兼溫。同石膏知母則補而兼清
。古人發表攻裏諸方。每每加用。均有深意。至於得陳皮則益氣。得當歸則益血。何臟之虛
。則用何臟之藥以引之。即可取效。由是觀之。可見人參之性。亦如土之性。土無定位。德
備四隅之象矣。
○參須性味相同。善行脈絡。但補力不及耳。下行者亦如人參之從陰中補陽。自下而上
也。又根須皆有向下之意。
○參蘆即參之生苗處。性升味苦性寒。主湧吐風痰在胸膈間而又兼虛者。
○黨參出山西潞安者為上。其餘所出者皆次之。甘平之性。用以培補脾肺元氣頗佳。若
虛盛而危急者。亦非所宜。非人參之大力不能也。
○別直為高麗國所產。所出之參。其功用性味與人參相同。但補力稍不及。皆以野生者
為佳
。有一種種出者。土人以子播種。用硫黃等物沃土。則土肥易茂。服之每每腹脹。其性熱。
○西洋參出西洋。味苦而甘。性寒色白。其清養之力有餘。補助之功不足。大抵肺部虛
熱者宜之。
○東洋參出東洋。色淡黃。味甘性溫。補脾胃中氣。其補力固不及人參別直。而較黨參
為優。與西洋參有寒溫之各異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丹參
內容:\丹參\pq2a1.bmp\
功同四物。能去瘀以生新。色合南離。善療風而散結。性平和而走血。須知兩達乎心
肝。味甘苦以調經。不過專通於營分。(丹參雖有參名。但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功有餘。
為調理血分之首藥。其所以療風痺去結積者。亦血行風自滅。血行則積自行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沙參
內容:\沙參\pq2a.bmp\
補肺陰之不足。甘苦微寒。降金令之有餘。整肅上熱。疏痰利咳。南參力薄形松。體
潤質堅。北者功優性滑。(沙參處處山原沙地皆有之。古無南北之分。然觀各家本草雲。其
色白。其根多汁等語。似指北參而言。若南參則質粗大而松。氣薄味淡。大抵甘寒入肺。清
養之功。北遜於南。其潤降之性。南不及北耳。南北之分。亦各隨地土之所出。故大小不同
。質堅質松有異也。)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元參
內容:\元參\pq2.bmp\
入腎滋陰。皆取鹹寒歸下部。清嚥利膈。都因潤降引浮陽。故又兼達肺經。除上焦之
煩熱。且可潛消 毒。退時氣之溫邪。性滑色玄。滯脾妨胃。(元參一名黑參。其色玄。
其質潤。甘鹹而寒。功專入腎。其種種治法。皆不外乎壯水潛陽。肺不受火刑逼之意。至於
溫疫 疹。皆恐熱傷腎水。故可用之。古人有五參之名。以五色配五臟。此亦其一也。近道
山谷處處有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苦參
內容:\苦參\pq3a1.bmp\
大苦大寒。純陰純降。達心脾而及腎。三經濕熱盡蠲除。治疥癩與諸瘡。下部火邪都
渙散。夢遺精滑。皆緣濕火為殃。血痢腸紅。並是陽邪作咎。若治黃癉積聚。宣洩中州。至
其逐水殺蟲。流通火腑。(苦參苦寒沉降之品。宜入腎臟血分。多服則腰重不能行立。以其
降性太過。傷腎傷骨也。非下焦濕火熾盛者。不宜用之。其所以能治風殺蟲。亦熱生風濕生
蟲耳。宜用於洗方丸方中為佳。若煎方不可多用。)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蒼朮
內容:\蒼朮\pq3a.bmp\
辛苦氣溫。燥濕強脾能發汗。芳香質壯。宣中解鬱並驅邪。破水結之 囊。濁痰盡化
。平胃中之敦阜。瘴癘全消。(蒼朮漢時名赤朮。處處山谷皆有之。而以江蘇茅山者為上。
其形較白朮為小。切之內有朱砂點。其味辛苦。其氣香烈。燥散之性則有餘。補助之功則不
足也。專入脾胃。陰虛血燥者忌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白朮
內容:\白朮\pq3.bmp\
補脾燥濕。法乾健之功能。冬採野生。隨坤土而運用。化水痰於胃脘。腰臍血結並能
搜。進飲食於太倉。妊婦胎元均賴固。脾虛久瀉。溫燥多靈。痺著諸邪。苦甘有力。(白朮
產浙江安徽等處。以於潛野生者為佳。土人皆用種法種之。冬採者為冬朮。以冬令則精華匯
聚於根也。為補脾之正藥。脾喜溫燥。白朮之性氣溫而燥。能補脾而資其健運。脾健則運化
有權。諸病皆愈耳。白朮雖燥。中有膏汁。雖日曬後即復還軟。剛中有柔。故脾陰不足者。
亦可蜜炙用之。白朮之補脾燥濕。當與陳皮茯苓同用。否則恐有滯性。以其中含津液。是以
能閉氣。故又宜土炒用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甘草
內容:\甘草\pq4a1.bmp\
味甘性平。和中解毒。生用退虛熱之功。補中寓瀉。炙服助脾元之力。守內有常。推
其緩急多能。故諸病均堪相濟。且可協和群藥。而各方隨處鹹宜。節醫腫毒成瘡。癰疽有驗
。梢止陰莖作痛。淋濁無憂。(甘草色黃味甘屬土。為脾胃之正藥。能補諸虛。善解百毒。
以諸藥遇甘則補。百毒遇土則化之意。凡甘藥皆能緩中。甘草味極甘。故熱藥得之緩其熱。
寒藥得之緩其寒。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緩一切火。止一切痛。惟中滿因於邪滯者不宜
用之。外科方中最宜。但甘草味過於甘。若多服單服。則中氣喘滿。令人嘔吐。)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黃
內容:\黃 \pq4a.bmp\
固衛氣而實皮毛。斂汗托瘡。宜生乃效。補中州以資脾肺。陽虛血脫。當炙為良。味
甘性溫。色黃氣濃。(黃 一作耆者老也。為補藥之長。故名。生者雖補中而善行衛分。能
益氣固表。得防風則補而不滯。行而不洩。其功愈大。同當歸則和營達衛。炙用則大補中氣
。有陽生陰長之理。黃 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
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藥。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遠志
內容:\遠志\pq4.bmp\
開心竅而洩熱搜邪。味屬苦辛。兼能散腫。通腎氣以安神益志。性含溫燥。並可療忘
。(遠志苦辛而燥。專入心腎二經。所謂遠志者。以腎藏志。遠志能宣洩腎邪。邪著則志不
定。邪去而志自遠大也。能通腎氣上達於心。使腎中之水。上交於離。成既濟之象。故能益
智療忘。然畢竟宣洩之品。無補益之功。故一切癰疸外證。若因七情內鬱氣血不調者。外敷
內服。並皆治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玉竹
內容:\玉竹\pq5a1.bmp\
補脾潤肺可填陰。有金玉威儀之象。散熱搜風不礙補。具甘平潤澤之功。(玉竹其根
多節多須。如纓絡下垂之狀。而有威儀。故又一名葳蕤。色白微黃。味甘微苦。氣平質潤之
品。培養脾肺之陰。是其所長。而搜風散熱諸治。似非質潤味甘之物可取效也。如風熱風溫
之屬虛者。亦可用之。考玉竹之性味功用。與黃精相似。自能推想。以風溫風熱之證。最易
傷陰。而養陰之藥。又易礙邪。惟玉竹甘平滋潤。雖補而不礙邪。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
)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知母
內容:\知母\pq5a.bmp\
退腎臟有餘之陽。能壯水清金。甘苦微辛質濃滑。清陽明獨勝之熱。治風消燥咳。沉
陰且降氣純寒。(知母味苦。微帶辛甘。氣寒質潤。氣味俱濃。沉也陰也。故能入足少陰腎
經。清有餘之相火。以其色白味甘。故又能清肺火。除胃熱。然陰寒潤滑之品。過用則有妨
脾胃耳。按知母須肺胃腎三經火盛陰虧之證。或熱中消渴者。乃可用之。不可但知滋陰之功
。而忘其損陽之害也。)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貝母
內容:\貝母\pq5.bmp\
甘寒潤肺可消痰。當求川種。解鬱寬胸且散結。言採其虻。象貝之功。治咳還能解表
。浙中所種。疏痰並可消癰。為肺燥之神丹。清心滌熱。乃脾濕之禁劑。微苦兼辛。(貝母
川產野生者良。性味甘寒微苦。色白而潤。專入心肺。善解胸中鬱結之氣。蓋鬱則生熱。熱
則生痰。故貝母治火痰燥痰有功。亦鬱解則熱退。熱退則痰除。而肺咳自寧耳。今浙中所種
者。形亦相象而較大。味兼
苦劣。用亦稍異耳。又貝母以其有解鬱散結化痰除熱之功。故一切外證瘡瘍用之而效者。亦
此意也。所謂毒者。即火結
氣鬱所致。火解氣舒。又何毒之有哉。
)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秦艽
內容:\秦艽\pq6a1.bmp\
養血祛風。和營利水。疏肌解表。苦平略帶微辛。散熱潤腸。入肝又能達胃。濕勝風
淫之證。賴以搜除。筋痺骨痿諸邪。仗其宣利。(秦艽出秦中。其根如羅紋相交。故名之。
味苦而辛。性平質潤。雖有養血之能。畢竟散邪之品。然風邪在表宜用。解表者又非其所長
。只可於營血中搜除風寒濕三氣痺閉之邪耳。又按秦艽苦勝於辛。全無甘味。苦能洩。辛能
散。故本經稱其能散風逐濕。然散風濕之藥多燥。此獨偏潤。故又為風藥中潤劑。觀其質潤
。羅紋相交。即知其祛風逐濕中。而能和營血行經絡矣。)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白蘚皮
內容:\白蘚皮\pq6a.bmp\
氣寒善行。味苦能降。清脾胃之濕熱。導水宣邪。治癬癩與瘋瘡。行皮達肺。(白
蘚皮苦寒。直清肺脾濕熱下行。故本經能治女子淋瀝。陰中腫痛等證。亦謂其下行而祛濕熱
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之濕熱清。則皮肉之瘡瘍可愈耳。功用不過如此。又此藥味
兼微鹹。能行血分。然沉陰之性。若下部虛寒者。不可用之。且其根有羶濁之氣。又易敗胃
。)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升麻
內容:\升麻\pq6.bmp\
升至陰於下極。達胃疏風。鼓脾土以上行。入腸治利。闢邪解毒。辛甘發散為陽。治
痘消 。宣透松肌有效。帶下脫肛等證。陷者舉之。陰虛火動諸方。又當禁使。(升麻辛苦
甘溫。氣味俱薄。升也陽也。觀本經闢邪殺鬼之治。其功可想。入脾胃二經。能升脾胃中清
氣。使之不陷。解散脾胃表邪。解表生用。升氣蜜炙用。出川中。根色紫黑。削去外皮。則
現青綠色。故又謂之綠升麻。此藥入陽明升散之力太過。當審慎用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柴胡
內容:\柴胡\pq7a1.bmp\
稟春氣以生升。轉旋樞機。主少陽表邪之寒熱。味苦寒而輕舉。通調上下。治厥陰熱
蓄之譫狂。木鬱達之。疏土暢肝散結氣。銀柴性似。涼瘀滌熱理疳癆。(柴胡得春初生發之
氣以生。氣味雖微苦微寒。而力甚薄。故無降洩之性。而有生升之能。專入肝膽二經。能條
達木鬱。疏暢氣血。解散表邪。如同補藥。用以升舉清氣。從左而上。宜蜜炙用之。銀柴別
有一種。從來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兒疳熱。大人癆熱。大抵有入肝膽涼血之切。性味與
柴胡相似。故上古所不分耳。柴胡之用在升散。若陰虛火炎。氣升咳嗽嘔吐等證。不可用之
。惟宜於春月時邪風溫等證。內應肝膽者。最為相宜。銀柴胡出銀州。其質堅。其色白。無
解表之性。雖同是用根。性味相仿。上古雖不分。究竟各有所宜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前胡
內容:\前胡\pq7a.bmp\
辛能散風邪。苦以洩肺氣。寒堪清上。降可除痰。(前胡辛苦而寒。專入肺經。能解
散外感風熱。外邪解則肺氣自降。痰火自除。故又能降氣下痰耳。前胡之解表邪。惟肺胃結
氣有熱者可用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獨活
內容:\獨活\pq7.bmp\
芳香氣散。辛苦性溫。搜少陰之伏風。表邪可解。宣腎經之寒濕。痺病能除。可愈奔豚。
並療諸疝。因其有風不動
。無風反搖。故能散以搜風。風以勝濕。(獨活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名。羌活獨活。本
一類二種。皆辛苦性溫。解散肌表風寒濕邪之藥。但獨活入足少陰。羌活入足太陽。然太陽
與少陰為表裏。經絡相通。不過獨活之性細而優。羌活之性粗而劣。故一治伏邪。一治遊邪
為異耳。獨活氣香質細。屬陰中之陽。沉而能升。緩而善搜。故入足少陰血分。從內至外。
可治奔豚疝瘕。寒濕痺痛等證。又雲獨活出川中。由此觀之。則羌活獨活之用可知矣。)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細辛
內容:\細辛\pq8a1.bmp\
性味辛溫。能發少陰之汗。輕揚香烈。可宣肺部之邪。散心下之水停。蠲除嘔咳。解
腎經之熱鬱。從治嚥瘡。性屬純陽。用宜審慎。(細辛其根極細。其味極辛。故名。香竄溫
熱之性。氣味俱濃。專入肺腎二經。解散風寒。宣利上焦諸竅浮熱。蠲除心下停飲。傷寒入
足少陰經。並用此發之。細辛之與麻黃。猶獨活之與羌活耳。細辛產華山之北。其色黃。其
中空。與麻黃相似。但麻黃用苗。細辛用根。細辛香而麻黃不香。故麻黃入足太陽氣分。細
辛入足少陰血分。表裏各異也。)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防風
內容:\防風\pq8a.bmp\
走太陽兼達肺通肝。表解風疏。甘辛溫之力。得黃 則寓宣於補。痺舒邪化。隨所引
俱宜。且為脾胃引經。風能勝濕。都道卑微卒伍。潤可柔枯。(防風能通行一身。防禦外風
。故名。為散藥中潤劑。太陽主一身之表。風氣通於肝。肺主皮毛。故皆入之。補脾胃藥用
之為引者。以疏風則木不鬱。濕去則土自健耳。非防風能補也。防風本足太陽發汗疏風之藥
。而雲能去經絡留濕者。濕從汗出也。黃 固表。防風瀉表。黃 畏防風。然得防風其功愈
大。)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羌活
內容:\羌活\pq8.bmp\
辛溫雄壯。散肌表八風之邪。獨走太陽。利周身百節之痛。濕留於表。由汗能宣。病
在於顛。惟風可到。(羌活一雲產自西羌胡地。其形較獨活為雄。其氣較獨活為猛。其主治
雖與防風相似。而尤過之。以防風之散風。甘而潤。羌活之散風。辛而燥為異耳。餘詳獨活
條。羌活入足太陽氣分。雄而善散。以治遊風。與獨活之氣香。入足少陰血分。以治伏風者
。辛苦溫燥則同。而主治不同也。)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桔梗
內容:\桔梗\pq9.bmp\
為諸藥之舟楫。開提肺氣散風寒。掃上部之邪氛。清利嚥喉平咳逆。升而復降。宣胸
快膈有功。苦且辛平。洩鬱消痰多效。(桔梗味苦而辛。性平入肺。一切肺部風寒風熱皆可
用。此解散之從辛也。其降氣下痰從苦也。肺喜清肅。以下行為順。外邪固束。則肺氣不降
。肺不降則生痰。桔梗能治之。惟陰虛氣升者不宜耳。桔梗色白。為肺之專藥。凡一切肺痿
肺癰寒熱咳嗽皆可治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黃連
內容:\黃連\pq10a1.bmp\
味苦性寒。體陰質燥。能化心脾濕熱。蘊留之痞滿全消。可除痢疫蟲瘡。
粘膩之熱邪悉去。伏樑成積。可破可宣。目赤攀睛。能清能降。瘀鬱火邪均解退。口疳鼻
盡蠲除。(黃連味極苦。性極寒。質極燥。專入心脾。清有餘之實火。而化濕邪。治上焦則
酒炒。治中焦用姜汁炒。治下焦以鹽水炒。欲其治何臟腑之濕火。則加各經引導之藥。然苦
降之性為多。即其治痢治目治痞等法。非有濕熱實火者不可輕用。出川中雅州者更勝。氣味
俱
濃。惟心脾有濕熱瘀積者為宜。不特陽虛當禁。即陰虛有火邪者。亦不宜用。恐苦燥之氣。
反助火化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胡黃連
內容:\胡黃連\pq10a.bmp\
沉寒入肝膽有功。治濕熱稽留。小兒疳積。苦燥與川連相似。理傷寒勞復。男子黃
癉。(胡黃連從胡地來。其性與川連相似。而苦寒無川連之盛。古人雖稱其入肝膽二經。然
苦寒之品。斷無不及於心脾者。觀其治小兒疳熱。大人勞復黃膽等病。非脾之濕熱而何。故
用藥不可執泥也。大抵川連之與胡黃連。亦如柴胡之與銀柴胡。故銀柴胡胡黃連二物。每每
並用。胡黃連其根外黃中黑。與黃連之純黃者不同。故此入肝膽之功。較川連為尤勝也。)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黃芩
內容:\黃芩\pq10.bmp\
苦入心脾。堅腸胃而性燥。寒行肝肺。除濕熱之功多。質虛而空者為枯芩。上達可治
心肺肌表之鬱火。色青而堅者為條芩。下行能除肝膽腸內之陽邪。同白朮可以安胎。火退則
胎安之義。合白芍又堪止痢。熱除有痢愈之機。(黃芩處處山原皆有之。其根中心皆腐去。
故外雖黃而內帶黑色。均為之枯芩片芩。惟條芩子芩。系新發之根。中實有心。而兼青色。
雖有治上治下之不同。畢竟苦寒性燥之品。傷脾敗胃。非上中有濕熱邪火者。不可亂用。況
又有久而增氣之說乎。黃芩之苦寒性燥。固與黃連相似。而黃連味濃。黃芩味薄。黃芩能入
肝肺。行肌表。黃連則不能。固所稟形色氣質不同。故主治亦異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天麻
內容:\天麻\pq11a1.bmp\
定虛風。理眩暈。因有有風不動之稱。達肝臟。味辛溫。當知質燥偏陽之品。(天麻
其根如大芋。旁有小子十餘枚。離大魁數尺。周環衛之。其莖獨枝。如箭葉生其端。有風不
動。無風反搖。故一名定風草。獨入肝經。能治一切虛風眩暈之證。凡水虧肝虛陽虛土敗者
。易生內風。天麻能定內風。而不能散外風。又非羌防等可同日語也。此物同補藥則治虛風
。同散藥則治外風。總之一切諸風。皆可賴以鎮定。既不能發散。又不能滋補。但天麻之性
辛甘而溫。升也陽也。獨入肝經氣分。為定風之主藥。不特陰虛之風可用。即陽虛之風亦可
用。內風可定。外風亦可定。各隨佐使而立功耳。)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龍膽草
內容:\龍膽草\pq11a.bmp\
苦澀氣寒。沉陰味劣。治淋治目。皆清肝膽之陽邪。消蠱消癉。總退下焦之濕火。
(龍膽草其味苦如膽汁。其性大寒。專清肝膽一切有餘之邪火。蠱因濕熱而生。癉屬濕熱所
致。如因虛而致病者。不可用之。此藥直洩下焦。如下虛之人誤服。每至遺滑不禁。胃虛者
服之。即生嘔惡。傷陽敗胃。慎之。)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茅根
內容:\茅根\pq11.bmp\
甘能益血。寒可涼瘀。導上熱以下行。消癉利水。去內心而外達。散熱除風。止渴通
淋。清胃兼能清肺。潰癰治衄。茅針卻異茅花。(茅根此物自本經以下諸家本草皆未雲可以
發表。今人皆用之發表。未知何意。考其性味氣寒。味甘質潤。其所謂發表者安在哉。不過
清養肺胃。涼瘀滌熱。是其所長。除風之說。亦血行風自滅之意耳。觀古人用茅針煎服。可
以潰膿。茅花煎服。可以止血。皆所以入血分也。每見昔人治吐衄不止。用茅根搗汁服之即
止。則茅根之用概可知矣。)
<目錄>草部\山草類
<篇名>延胡索
內容:\延胡索\pq12a1.bmp\
行血中之氣滯。質屬溫香。使氣順而血調。味兼辛苦。入胃搜除瘀冷痛。達肝通治
婦人經。(延胡索辛苦而溫。色黃氣香。其形堅實。肝家血分藥也。能行血活血。而又能理
血中氣滯。故一切氣血阻滯作痛者。皆可用之。若病不因氣血阻滯而涉虛者。又不宜用。延
胡索木屬肝經血分之藥。而能治胃痛者。以肝邪瘀滯乘胃而作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