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犯罪」心理分析
您的孩子常惹怒您嗎?在上述的排行榜中他榮登了幾項呢?剛出生的孩子宛如一張純潔的白紙,為了更了解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會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探索、解讀,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因自我主張及心理需求出現不同的發展情況,甚至會有一些讓照顧者感到頭疼的作為,我們不能把這些行為歸為「錯誤」,只能就孩子的發展及心理來看,將其認定為孩子探索、理解世界的方式。
失控行為其來有自
分析孩子這些惹怒照顧者的「犯罪」行為及心理,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梁仲怡表示,大多數嬰幼兒常出現失控行為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需求不被滿足,為了吸引照顧者及大人們的注意,便會做出一些在成人眼中所謂「犯罪」的行為。至於開始有自主意識的孩子,什麼事都想自己動手,然而此時他們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在能力不足又硬要自己做的情況下,後果當然是無法完成且可能弄得一團糟,在這過程中,當照顧者看到時,大多會直接自己動手做去幫孩子的忙,但是寶寶又不肯讓照顧者插手,就會出現僵局。
此外,孩子之間的個別差異性會導致他們在面對同樣事件時,有不同的反應,有的甚至會出現失控行為。例如無理取鬧的耍賴行為,有些孩子當他們要什麼事物時一定要滿足他們,如果慾望不被滿足,就會哭鬧不休,但有些孩子不會;在訓練大小便能力時,有的孩子可以很快學會;反之,有些能力較不足,需要多點時間和耐性幫助他們盡快學會。還有不懂與人相處,會打人、咬人的孩子,這些情形的發生都是由於個別的差異性,在發展過程中常見,並非他們故意搗蛋。
冷靜讓教養更順利
雖說孩子出現異於平常的失控行為讓照顧者生氣,然而當事件發生的當下,孩子們的心裡也不好受。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高麗帆表示,當孩子出現失控行為時,他們的心裡非常焦慮,身體發展會表現出不安、口吃、摔跤,有時還會緊張的發抖、咬手指或抱著娃娃不放,此時他們會試著想控制外面世界,藉此減少焦慮及不安的情緒,甚至不讓照顧者做自己的事,但又要照顧者一定要在他們的身邊,這些都是因為自我觀念形成,然而又缺乏定性,心理情緒不穩定而表現出來的行為。當您在生氣的同時,其實孩子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並非刻意要與您作對,惹您生氣。
當面對孩子的失控行為時,很多照顧者因無法接受,在第一時間會打罵孩子,但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卻不知道「錯在哪」,且會傷了親子之間的和氣,在教養上並不恰當。梁仲怡建議,在孩子「犯錯」的當下,照顧者首先應調適自己的心態,冷靜來面對。照顧者需知道,即使是大人,也沒有辦法做到100分,因此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您的標準,接納自己,也要接受孩子的行為。同時應抱持著「孩子發生讓我們生氣的行為,不是故意跟我作對,衝著我來」的心態冷靜處理,等心情平復後,再來委婉跟孩子說明您生氣的原因,告訴他這是不對的,應該如何做才正確。最重要的是,孩子之間都有其差異性,不要做比較,應順著每個孩子的個性讓其自然發展。
有效轉移情緒法
雖說要調適心態來面對孩子的犯罪行為,然而有時怒火中燒時,情緒是怎麼也無法冷靜下來,有鑑於此,高麗帆提出以下方法供照顧者們參考,以成功轉移怒氣來好好面對問題:
A夫妻雙方互相扶持,當一方在氣頭上時,由另一方先上場面對孩子,藉此讓生氣的一方緩和情緒。
B轉移自己與孩子的注意力,先將孩子帶離現場去做別的事,自己也同時去想想該如何面對孩子比較好。
C當孩子在無理取鬧時,故意視而不見,用平緩的聲音問他:「你要做什麼?」或跟他說您要去做什麼,問他要不要一起去。
D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適時拍撫孩子,用濕毛巾幫他擦擦臉、讓他喝口水,等他穩定情緒後,再跟他好好說。
E了解孩子哭鬧或耍脾氣的原因,看是否是因為自己的疏忽所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