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小天才雜誌
記者:文╱潘雅琳
諮詢╱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教授童寶娟
有些父母常會大嘆和小孩能以溝通,或是每天都和孩子「溝通」,但是親子關係還是不好,其實,孩子和大人的溝通方式不同,需要父母用心去學習,才能掌握良好的溝通要件與技巧,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增進親子的關係。
從前的農業社會,父親是一家之主,具有絕對的權威,孩子多半不敢違抗父親的意思,那時候,孩子服從父母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現今的民主時代,注重基本人權,尊重每個人的意見與個性,因此,從前那一套專制的管教方式,並不能讓孩子真正的反省,所以,父母應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自然地進行雙向溝通,以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溝通有多種方式
溝通對現代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然而,什麼是溝通?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童寶娟教授表示,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而說話是其中一種最重要的方式。溝通分為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例如:語言的表達有聽、說、讀、寫等方式;非語言的表達則有手勢、眼神、肢體語言、說話的音調、微笑…等方式。也就是說,聽的人和說話的人如何用媒介去傳達心中的意思。
父母需學習溝通技巧
童寶娟表示,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要提供孩子語言發展的機會。從發展角度而言,0?6歲是語言的發展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或許孩子還未發展出成熟的語言能力,例如:他們不舒服時會哭、愉快時會笑,這些表情就是他們的語言,父母若是能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能把他們的語言變成有意義。
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親子溝通技巧居關鍵位置,因為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讓家庭氣氛和諧、安詳,教養子女也變得輕鬆了。所以,當孩子出生後,父母就該試著學習用不同的說話方式,和不同氣質的孩子互動,培養出親子溝通的模式,日後對於孩子的各項發展,以及親子關係都有正向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