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
發表於 : 2007-06-29 , 9:31
<篇名>本草衍義
書名:本草衍義
作者:寇宗奭
朝代:宋•政和六年
年份:公元1116年
<目錄>
<篇名>《本草衍義》提要
內容:宋•政和中醫官通直郎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 撰。晁公武《讀書志》、陳直齋《書
錄解題》皆有著錄。政和六年,提舉荊武北路常平等事劉亞夫申投尚書省太醫學博士李康看
詳狀
申,有旨轉一官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宣和元年,其姪宣教郎知解州解縣丞寇約鏤本
印行。宗 裏貫無考,以紮付及卷六 石條、菊花水條、卷十三桑寄生條推之,知其曾官杭
州、永耀、順安軍等處,由承直郎澧州司戶進書轉一官而已。宗 以禹錫所修慎微策所續《
本草》尚有差失,因參考諸家事實,忝以目驗,核以情理,拾遺糾謬,援引辨證,發明良多
,凡名未用而意義已盡者,皆不編入,其所辨證,如東壁土取太陽少火之壯,冬灰取冬令燒
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鼴鼠不能遺溺生子,玉泉為玉漿之訛,石中黃子為黃水之誤,
皆能實事求是,切實證明,洵《本草》之功臣,醫林之津筏也。東垣、丹溪諸公,皆尊信之
,故丹溪有《衍義補遺》之作,惟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微有差誤耳。宋時嘗與《證
類本草》別本單行。自金人張存惠採附《證類本草》之中,金元刻本仍之,單行本殆絕版矣
。歸安陸公心源藏有南宋麻沙本,完全無缺,爰收刊本集,以廣其傳。
<目錄>
<篇名>序
內容:《本草衍義》二十卷,宋通直郎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 撰。晁公武《讀書志》、
陳直齋《書錄解題》皆著於錄。政和六年,提舉荊湖北路常平等事劉亞夫申投尚書省太醫學
博士李康看詳狀申,有旨轉一官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宣和元年,其姪宣教郎和解州
解
縣丞寇約鏤板印行。宗 裏貫無考。以紮付及卷六 石條、菊花水條、卷十三桑寄生條推之
,知其曾官杭州、永耀、順安軍等處,由承直郎澧州司戶進書轉一官而已。《神農本草》之
名,始見於樑《七錄》,凡三百六十五種,陶隱居又增三百六十五種,是為《名醫別錄》。
唐顯慶中,命蘇恭等參考得失,增一百一十四種,是為《唐本草》。宋太祖命劉翰等以醫家
嘗用有效者增一百三十三種,是為《開寶重定本草》。仁宗命掌禹錫等,再加校正增一百種
,是為《嘉 補注本草》。蜀人唐慎微博採群書,增六百餘種,是為《經史證類本草》。徽
宗又命曹孝忠刊正之,是為《政和重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宗 以禹錫所修、慎微所續尚
有差失,因考諸家,參以目驗,拾遺糾謬,著為此書。凡名未用而意義已盡者,皆不編入。
其所辨證,如東壁土取太陽少火之壯,冬灰取冬令燒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鼴鼠不能
遺溺生子,玉泉為玉漿之訛,石中黃子為黃水之訛,皆能實事求是,疏通證明,洵乎《本草
》之功臣,醫林之津筏也。宋時與《證類本草》別本單行,自金人張存惠採附《證類本草》
之中,明人因之,而單行本遂微,餘所藏為南宋麻沙本,完善無缺,因重梓以廣其傳。
光緒三年歲在強圉赤奮若仲冬之月歸安陸心源撰
<目錄>
<篇名>卷一
內容:通直郎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 編撰
<目錄>卷一\序例上
<篇名>衍義總敘
內容: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世
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
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
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淡虛無,離事全真,內外無寄,如是則神
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則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精之真氣,
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適時,溫涼合度
,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
行而不肯行。如此難有長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謝。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
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蠲 之藥,俾有識無識,鹹臻壽域。所以,國家編撰《聖惠》,
校正《素問》,重定《本草》,別為《圖經》。至於張仲景《傷寒論》及《千金》、《金匱
》、《外台》之類,粲然列於書府。今夏考拾天下醫生,補以名職,分隸曹屬,普救世人之
疾苦。茲蓋全聖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濃生,大賚天下。故野無遺逸之藥,世無不
識之病。然《本草》二部,其間撰著之人,或執用己私,失於商較,致使學人,檢據之間,
不得無惑。今則並考諸家之說,參之實事,有未盡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東壁土、倒
流水、冬灰之類。)隱避不斷者,伸之以見其情。(如水自菊下過而水香,鼴鼠溺精墜地而生
子。)文簡誤脫者,證之以明其義。(如玉泉、石蜜之類。)諱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
如山藥避本朝諱及唐避代宗諱。)使是非歸一,治療有源,檢用之際,曉然無惑。是以搜求
訪緝者,十有餘年。採拾眾善,診療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盡。矧疾為聖人所謹,無
常不可以為,醫豈容易言哉!宗 常謂,疾病所可憑者醫,醫可據者方也,方可恃者藥也。
苟知病之虛實,方之可否,若不能達藥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偽相亂,新陳相錯,則
曷由去道人陳宿之蠱。(唐甄立言仕為太常丞,善醫術。有道人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
腹有蠱,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生
張果駢潔之齒?(唐張果詔見。元宗謂高力士曰︰吾聞飲堇無苦者,奇士也。時天寒,取以
飲,果三進,頹然曰︰非桂酒。乃寢。頃,視齒焦縮。顧左上取鐵如意,擊墮之,藏帶中,
更出藥傅其齦。良久,齒已生,粲然駢潔,帝益神之。)此書之意,于是乎作。今則編次成書
,謹依二經類例,分門條析,仍衍序例為三卷。內有名未用及意義已盡者,更不編入。其《
神農本經》、《名醫別錄》、《唐本》先附、今附、新補、新定之目,緣本經已著,目錄內
更不聲說,依舊作二十卷,及目錄一卷,目之曰《本草衍義》。若博愛衛生之士,志意或同
,則更為詮修,以稱聖朝好生之德,時政和六年丙申歲記。
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補注•總敘》言,舊說《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而
不經。《平帝紀》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傳,遣詣京師,此但見本草之
名,終不能斷自何代而作。又《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
於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農嘗百草以和藥濟人,然亦不著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
。嘗讀《帝王世紀》曰︰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眾疾,則知本
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無本草之
說。是知此書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後之
賢智之士,從而和之者,又增廣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補注本草》稱一千八十二種,
然一種有分兩用者,有三用者,其種字為名字,於義方允。)可謂大備。然其間注說不盡,
或舍理別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餘義,期於必當,非足以發明聖賢之意,冀有補於闕疑。
夫天地既判,生萬物者,惟五氣爾。五氣定位,則五味生。五味生,則千變萬化,至於不
可窮已。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偶,以偶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
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
散。土者衝氣之所生,衝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軟
則和,故鹹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
,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軟,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
太過,太過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
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
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致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
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寫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
過用 。蓋不適其性,而強去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
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
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猝病生而歸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嘗思
也,可不謹歟!
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藥。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
身世 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噪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
。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饑,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辨爭陪答,冒犯寒
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
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
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
,正為此矣。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
外實
則內虛也。善養內者實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故莊周曰︰人之可
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不
得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
夫柔情難綰而不斷,不可不以智慧決也,故幃箔不可不遠。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難行。
蓋人
之智慧淺陋,不能勝其貪欲也。故佛書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何所依止。是
知貪欲不滅,苦亦不滅,貪欲滅,苦亦滅。聖人言近而指遠,不可不思,不可不懼。善攝生
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
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
當,多致勞損。男則視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血逆竭。
則
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
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乾。木氣不充,故多怒。鬢發焦,筋痿。俟五臟傳遍
,故卒不能死,然終死矣。此一種於諸勞中最為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有已期,藥力
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舉此為例,其餘諸勞,可
按脈與證而治之。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審,病不能去。非病不去,無可去之術也。故須審辨八要,庶不
違誤
。其一曰虛,五虛是也。(脈細、皮寒、氣少、洩痢前後、瞀食不入,此為五虛。)二曰實,
五實是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五實也。)三曰冷,臟腑受其積冷是也
。四曰熱,臟腑受其積熱是也。五曰邪,非臟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內,
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內也。既先審此八要,參知六脈,審度所起之源,繼以望聞問
切加諸病者,未有不可治之疾也。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
於不擇醫,失於不識病,失於不知藥。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為難治。非只醫家之罪,亦
病家之罪也。矧又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於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
,不慈仁則招禍。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則招禍。惟賢者洞達物情,各就安藥,亦治病之一說
耳。
合藥分劑料理法則中言,凡方雲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畢,重半兩為正。既言廣而不言狹,
如何便以半兩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畢,即是
全無桂也。今定長一尺,闊一寸,削去皮上粗虛無味者,約為半兩,然終不見當日用桂一尺
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序例,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寒、熱、溫、涼四氣。今詳之︰凡稱氣者,即是
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則是藥之性。且如鵝條中雲︰白鵝脂性冷,不可言其氣冷也,
況
自有藥性。論其四氣,則是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熱、溫、涼配之。如蒜、阿魏、
鮑魚、汗襪,則其氣臭;雞、魚、鴨、蛇,則其氣腥;腎、狐狸、白馬莖、 近隱處、人中
白,則其氣臊;沉、檀、龍、麝,則其氣香。如此則方可以氣言之。其序例中氣字,恐後世
誤書,當改為性字,則於義方允。
今人用巴豆,皆去油訖生用。茲必為《本經》言生溫、熟寒,故欲避寒而即溫也。不知
寒不足避,當避其大毒。矧《本經》全無去油之說。故陶隱居雲︰熬令黃黑,然亦太過矣。
日華
子雲︰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為佳。其杏仁、桃仁、葶藶、胡麻,亦不須
熬至黑。但慢火炒令赤黃色,斯可矣。
凡服藥多少,雖有所說,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之例,今更合別論。緣人氣有虛實,
年有老少,病有新久,藥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舉此為例。但古人凡設例者,皆
是假
令,豈可執以為定法。
《本草》第一序例言犀角、羚羊角、鹿角,一概末如粉,臨服內湯中。然今昔藥法中,
有生
磨者,煎取汁者。且如丸藥中用蠟,取其能固護藥之氣味,勢力全備,以過關膈而作效也。
今若投之蜜相和,雖易為丸劑,然下嚥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臟中?若其間更有毒藥,則便與
人作病,豈徒無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蠟之本意。至如桂心,於得更有上虛軟甲錯處可削之
也?凡此之類,亦更加詳究。
今人用麻黃,皆合搗諸藥中。張仲景方中,皆言去上沫。序例中言先別煮三兩沸,掠去
其沫,更益水如本數,乃納餘藥,不爾,令人發煩。甚得用麻黃之意,醫家可持此說。然雲︰
折
去節,令通理,寸銼之,不若碎銼如豆大為佳,藥味易出,而無遺力也。
陶隱居雲︰藥有宣、通、補、洩、輕、重、澀、滑、燥、濕。此十種今詳之,惟寒、熱
二種何獨見遺?如寒可去熱,大黃、樸硝之屬是也。如熱可去寒,附子、桂之屬是也。今特
補此
二種,以盡厥旨。
<目錄>卷二
<篇名>序例中
內容:人之生,實陰陽之氣所聚耳,若不能調和陰陽之氣,則害其生。故《寶命全角篇》論曰︰
人以天地之氣生。又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以陽化氣、陰成形也。夫遊魂為變者,陽
化
氣也。精氣為物者,陰成形也。陰陽氣合,神在其中矣。故《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之動
靜,神明為之綱紀,即知神明不可以陰陽攝也。《易》所以言陰陽不測之謂神,蓋為此矣。
故曰,神不可大用,大用即竭;形不可大勞,大勞則斃。是知精、氣、神,人之大本,不可
不謹養。智者養其神,惜其氣,以固其本。世有不謹衛生之經者,動皆觸犯。既以犯養生之
禁,須假以外術保救,不可坐以待斃。《本草》之經,于是興焉。既知保救之理,不可不窮
保救之事,《衍義》于是存焉。二者其名雖異,其理僅同。欲使有知無知盡臻壽域,率至安
樂之鄉,適是意者,求其意而可矣。
養心之道未可忽也。六欲七情千變萬化,出沒不定,其言至簡,其義無窮,而以一心對
無窮之事,不亦勞乎?心苟不明,不為物所病者,未之有也。故明達之士,遂至忘心,心既
忘矣
,則六欲七情無能為也。六欲七情無能為,故內事不生。內事不生,故外患不能入。外患不
能入,則本草之用,實世之 狗耳。若未能達是意而至是地,則未有不緣六欲七情而起憂患
者。憂患既作,則此書一日不可闕也。愚何人哉,必欲斯文絕人之憂患乎。
上隱居以謂凡篩丸散藥畢,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搗數百過,如此恐乾末湔蕩,不可搗,
不若令力士合研為佳。又曰︰凡湯酒膏中用諸石,皆細搗之如粟,亦可以葛布篩令調勻,並
以綿
裹內中,其雄黃、朱砂輩,細末如粉。今詳之︰凡諸石雖是湯酒中,亦須稍細,藥力方盡出
,效亦速。但臨服須澄濾後再下火,不爾,恐遺藥力不見效。湯酒中尚庶幾,若在服食膏中
,豈得更如粟也。不合如此立例,當在臨時套用詳酌爾。又說 咀兩字,《唐本》注謂為商
量斟酌,非也。《嘉 》復符陶隱居說為細切,亦非也。儒家以謂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齒
咀齧,雖破而不塵,但使含味耳。張仲景方多言 咀,其義如此。
病患有既不洞曉醫藥,復自行臆度,如此則九死一生。或醫人未識其病,或以財勢所迫,
佔奪強治,如此之輩,醫家病家不可不察也。要在聰明賢達之士掌之,則病無不濟,醫無不
功
。世間如此之事甚多,故須一一該舉,以堤或然。
夫人有貴賤少長,病當別論。病有新久虛實,理當別藥。蓋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
心不同,臟腑亦異。臟腑既異,乃以一藥治眾人之病,其可得乎?故張仲景曰︰又有土地高
下不
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臨病之功,宜須兩審。
如是則依方合藥,一概而用。亦以疏矣。且如貴豪之家,形樂志苦者也。衣食足則形樂,心
慮多則志苦。岐伯曰︰病生於脈。形樂則外實,志苦則內虛,故病生於脈。所養既與貧下異
,憂樂思慮不同,當各逐其人而治之。後世醫者,直委此一節,閉絕不行,所失甚矣。嘗有
一醫官,暑月與貴人飲。貴人曰︰我昨日飲食所傷,今日食減。醫曰︰可餌消化藥,他人當
服十丸,公當減其半。下嚥未久,疏逐不已,幾至斃。以此較之,虛實相遼,不可不察,故
曰病當別論。又一男子,暑月患血痢,醫妄以涼藥逆制,專用黃連、阿膠、木香藥治之。此
藥始感便治則可,今病久腸虛,理不可服,逾旬不已,幾致委頓,故曰理當別藥。如是論之
,誠在醫之通變。又須經曆,則萬無一失。引此為例,餘可效此。
凡用藥必須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如上黨人參、川蜀當歸、齊州半夏、
華州細辛,又如東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熱湯、漿水之類,其物至微,其用至廣,蓋亦
有理
。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終亦不能活人。聖賢之意不易盡知,然舍理何求哉?
凡人少、長、老,其氣血有盛、壯、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
少火生氣,壯火散氣,況復衰火,不可不知也。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日服餌之藥,於壯
老之
時,皆須別處之,決不可忽也。世有不留心於此者,往往不信,遂致困危,哀哉!
今人使理中湯、丸,倉猝之間多不效者,何也?是不知仲景之意,為必效藥,蓋用藥之
人有差殊耳。如治胸痺,心中痞堅,氣結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理中湯主之,人參、術、乾
姜、
甘草四物等,共一十二兩,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為度。或作丸,須
雞子黃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楊梅許,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藥不神。非藥之罪,用藥者
之罪也。今引以為例,他可仿此。然年高及素虛寒人,當遂宜減甘草。
夫高醫以蓄藥為能,倉猝之間,防不可售者所須也。若桑寄生、桑螵蛸、鹿角膠、天靈
蓋、虎膽、蟾酥、野駝、螢、蓬 、空青、婆娑石、石蟹、冬灰、臘雪水、松黃之類,如此
者甚
多,不能一一遍舉。唐元澹字行衝,嘗謂狄仁傑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儲積以自資也。脯、
臘、 、胰,以供滋膳。參、術、芝、桂,以防疾 。門下充旨味者多矣,願以小人備一藥
,可乎?仁傑笑曰︰公正吾藥籠中物,不可一日無也。然樑公因事而言,獨譬之以藥,則有
以見天下萬物之中,尤不可闕者也。知斯道也,知斯意而已。
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粗守仁義,絕馳驚能所之心,專博施救拔之意。如此則心識自
明,神物來相,又何必戚戚沽名,齪齪求利也。如或不然,則曷以致姜撫沽譽之慚,逋華佗
之矜
能受僇乎。
嘗讀《唐•方技傳》,有雲︰醫要在視脈,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一藥偶得,他
藥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今詳之︰病有大小、新久、虛實,豈可止以一藥攻之?
若初
受病小,則庶幾;若病大多日,或虛或實,豈得不以他藥佐使?如人用硫黃,皆知此物大熱
,然石性緩,倉猝之間,下嚥不易便作效。故智者又以附子、乾姜、桂之類相佐使以發之,
將並力攻疾,庶幾速效。若單用硫黃,其可得乎?故知許嗣宗之言未可全信,賢者當審度之
。
夫用藥如用刑,刑不可誤,誤即乾人命。用藥亦然,一誤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
成然後議定,議定然後書罪,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此詳謹。今醫,人才到病家,
便以
所見用藥。若高醫識病知脈,藥又相當,如此,即應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亂投湯劑,
逡巡便致困危。如此殺人,何太容易。世間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擇醫,平日未嘗留心於醫
術也,可不懼哉!
<目錄>卷三
<篇名>序例下
內容:治婦人雖有別科,然亦有不能盡聖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幃幔之內,
復以帛 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殫切脈之巧,四者有二闕焉。黃帝有言曰︰凡治
病,
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
澤,謂之難已。又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
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
人只據脈供藥,其可得乎?如此言之,不能盡其術也。此醫家之公患,世不能革。醫者不免
盡理質問,病家見
所問繁,不為醫業不精,往往得藥不肯服,似此甚多。扁鵲見齊侯之色,尚不肯信,況其不
得見者乎?嗚呼!可謂難也已!
又婦人病溫已十二日,診之,其脈六七至而澀,寸稍大,尺稍小,發寒熱,頰赤口乾,
不了了,耳聾。問之,病後數日,經水乃行,此屬少陽熱入血室也。若治不對病,則必死。
乃按
其證,與小柴胡湯服之,二日,又與小柴胡湯加桂枝乾姜湯,一日,寒熱雖已,又雲︰我臍
下急痛,又與抵當丸,微利,臍下痛痊。身漸涼和,脈漸勻,尚不了了,乃復與小柴胡。次
日雲︰我但胸中熱燥,口鼻乾。又少與調胃承氣湯,不得利。次日又雲︰心下痛。又與大陷
胸丸半服,利三行。而次日虛煩不寧,時妄有所見,時復狂言。雖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極虛
,不敢攻之。遂與竹葉湯,去其煩熱。其夜大便自通,至曉兩次,中有燥屎數枚,而狂言虛
煩盡解。但咳嗽唾沫,此肺虛也。若不治,恐乘虛而成肺痿,遂與小柴胡去人參、大棗、生
姜,加乾姜、五味子湯。一日咳減,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張仲景方。
有婦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冷,漸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兩劑,至
夜半漸得大便通,脈漸生,翌日乃安。此關格之病,極難治,醫者當審謹也。經曰︰關則吐
逆,
格則不得小便。如此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小兒病虛滑,食略化,大便日十餘次,四肢柴瘦,腹大,食訖又饑,此疾正是大腸移
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 者。時五六月間,脈洪大,按之則絕。今六脈既單洪,則夏
之氣
獨然,按之絕,則無胃氣也。經曰︰夏脈洪,洪多胃氣,少曰病,但洪無胃氣曰死。夏以胃
氣為本,治療失於過時,後不逾旬,果卒。
有人病久嗽,肺虛生寒熱,以款冬花焚三兩,俟煙出,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嚥之,至
倦則已。凡數日之間五七作,瘥。
有人病瘧月餘日,又以藥吐下之,氣遂弱,疾未愈。觀其病與脈,乃夏傷暑,秋又傷風,
乃與柴胡湯一劑,安。後,又飲食不節,寒熱夏作。此蓋前以傷暑,今以飲食不謹,遂致吐逆
不食,脅下牽急而痛,寒熱無時,病名痰瘧。以十棗湯一服,下痰水數升,明日又與理中散
二錢,遂愈。
有人苦風痰頭痛,顫掉,吐逆,飲食減,醫以為傷冷物,遂以藥溫之,不愈。又以丸藥
下之,遂厥。復與金液丹後,譫語,吐逆,顫掉,不省人,狂若見鬼,循衣摸床,手足冷,
脈伏
。此胃中有結熱,故昏瞀不省人,以陽氣不能布於外,陰氣不持於內,即顫掉而厥。遂與大
承氣湯,至一劑,乃愈。方見仲景。後服金箔丸,方見《刪繁》。
有男子年六十一,腳腫生瘡,忽食豬肉不安。醫以藥利之,稍愈,時出外中風,汗出後,
頭面暴腫,起紫黑色,多睡。耳葉上有浮泡小瘡,黃汁出。乃與小續命湯中加羌活一倍,服
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近服菟絲有效。小年常服生硫黃數斤,脈左上二部,上
下二部,弦緊有力。五七年來,病右手足筋急拘攣,言語稍遲,遂與仲景小續命湯,加薏苡
仁一兩,以治筋急。減黃芩、人參、芍藥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後雲尚覺大冷,
因令盡去人參、芍藥、黃芩三物,卻加當歸一兩半,遂安。今人用小續命湯者,比比皆是,
既不能逐證加減,遂至危殆,人亦不知。今小續命湯,世所須也。故舉以為例,可不謹哉!
夫八節之正氣,生活人者也。八節之虛邪,殺人者也。非正氣則為邪,非真實則為虛。所謂
正氣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天之氣也。若春在經絡,夏在肌肉,秋在皮膚,冬在
骨髓,此人之氣也。在處為實,不在處為虛。故曰,若以身之虛,逢時之虛邪不正之氣,兩
虛相感,始以皮膚經絡,次傳至臟腑,逮於骨髓,則藥力難及矣。如此則醫家治病,正宜用
藥抵截散補,防其深固而不可救也。又嘗須保護胃氣。舉斯為例,餘可仿此。
書名:本草衍義
作者:寇宗奭
朝代:宋•政和六年
年份:公元1116年
<目錄>
<篇名>《本草衍義》提要
內容:宋•政和中醫官通直郎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 撰。晁公武《讀書志》、陳直齋《書
錄解題》皆有著錄。政和六年,提舉荊武北路常平等事劉亞夫申投尚書省太醫學博士李康看
詳狀
申,有旨轉一官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宣和元年,其姪宣教郎知解州解縣丞寇約鏤本
印行。宗 裏貫無考,以紮付及卷六 石條、菊花水條、卷十三桑寄生條推之,知其曾官杭
州、永耀、順安軍等處,由承直郎澧州司戶進書轉一官而已。宗 以禹錫所修慎微策所續《
本草》尚有差失,因參考諸家事實,忝以目驗,核以情理,拾遺糾謬,援引辨證,發明良多
,凡名未用而意義已盡者,皆不編入,其所辨證,如東壁土取太陽少火之壯,冬灰取冬令燒
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鼴鼠不能遺溺生子,玉泉為玉漿之訛,石中黃子為黃水之誤,
皆能實事求是,切實證明,洵《本草》之功臣,醫林之津筏也。東垣、丹溪諸公,皆尊信之
,故丹溪有《衍義補遺》之作,惟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微有差誤耳。宋時嘗與《證
類本草》別本單行。自金人張存惠採附《證類本草》之中,金元刻本仍之,單行本殆絕版矣
。歸安陸公心源藏有南宋麻沙本,完全無缺,爰收刊本集,以廣其傳。
<目錄>
<篇名>序
內容:《本草衍義》二十卷,宋通直郎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 撰。晁公武《讀書志》、
陳直齋《書錄解題》皆著於錄。政和六年,提舉荊湖北路常平等事劉亞夫申投尚書省太醫學
博士李康看詳狀申,有旨轉一官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宣和元年,其姪宣教郎和解州
解
縣丞寇約鏤板印行。宗 裏貫無考。以紮付及卷六 石條、菊花水條、卷十三桑寄生條推之
,知其曾官杭州、永耀、順安軍等處,由承直郎澧州司戶進書轉一官而已。《神農本草》之
名,始見於樑《七錄》,凡三百六十五種,陶隱居又增三百六十五種,是為《名醫別錄》。
唐顯慶中,命蘇恭等參考得失,增一百一十四種,是為《唐本草》。宋太祖命劉翰等以醫家
嘗用有效者增一百三十三種,是為《開寶重定本草》。仁宗命掌禹錫等,再加校正增一百種
,是為《嘉 補注本草》。蜀人唐慎微博採群書,增六百餘種,是為《經史證類本草》。徽
宗又命曹孝忠刊正之,是為《政和重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宗 以禹錫所修、慎微所續尚
有差失,因考諸家,參以目驗,拾遺糾謬,著為此書。凡名未用而意義已盡者,皆不編入。
其所辨證,如東壁土取太陽少火之壯,冬灰取冬令燒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鼴鼠不能
遺溺生子,玉泉為玉漿之訛,石中黃子為黃水之訛,皆能實事求是,疏通證明,洵乎《本草
》之功臣,醫林之津筏也。宋時與《證類本草》別本單行,自金人張存惠採附《證類本草》
之中,明人因之,而單行本遂微,餘所藏為南宋麻沙本,完善無缺,因重梓以廣其傳。
光緒三年歲在強圉赤奮若仲冬之月歸安陸心源撰
<目錄>
<篇名>卷一
內容:通直郎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 編撰
<目錄>卷一\序例上
<篇名>衍義總敘
內容: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世
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
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
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淡虛無,離事全真,內外無寄,如是則神
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則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精之真氣,
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適時,溫涼合度
,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
行而不肯行。如此難有長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謝。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
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蠲 之藥,俾有識無識,鹹臻壽域。所以,國家編撰《聖惠》,
校正《素問》,重定《本草》,別為《圖經》。至於張仲景《傷寒論》及《千金》、《金匱
》、《外台》之類,粲然列於書府。今夏考拾天下醫生,補以名職,分隸曹屬,普救世人之
疾苦。茲蓋全聖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濃生,大賚天下。故野無遺逸之藥,世無不
識之病。然《本草》二部,其間撰著之人,或執用己私,失於商較,致使學人,檢據之間,
不得無惑。今則並考諸家之說,參之實事,有未盡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東壁土、倒
流水、冬灰之類。)隱避不斷者,伸之以見其情。(如水自菊下過而水香,鼴鼠溺精墜地而生
子。)文簡誤脫者,證之以明其義。(如玉泉、石蜜之類。)諱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
如山藥避本朝諱及唐避代宗諱。)使是非歸一,治療有源,檢用之際,曉然無惑。是以搜求
訪緝者,十有餘年。採拾眾善,診療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盡。矧疾為聖人所謹,無
常不可以為,醫豈容易言哉!宗 常謂,疾病所可憑者醫,醫可據者方也,方可恃者藥也。
苟知病之虛實,方之可否,若不能達藥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偽相亂,新陳相錯,則
曷由去道人陳宿之蠱。(唐甄立言仕為太常丞,善醫術。有道人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
腹有蠱,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生
張果駢潔之齒?(唐張果詔見。元宗謂高力士曰︰吾聞飲堇無苦者,奇士也。時天寒,取以
飲,果三進,頹然曰︰非桂酒。乃寢。頃,視齒焦縮。顧左上取鐵如意,擊墮之,藏帶中,
更出藥傅其齦。良久,齒已生,粲然駢潔,帝益神之。)此書之意,于是乎作。今則編次成書
,謹依二經類例,分門條析,仍衍序例為三卷。內有名未用及意義已盡者,更不編入。其《
神農本經》、《名醫別錄》、《唐本》先附、今附、新補、新定之目,緣本經已著,目錄內
更不聲說,依舊作二十卷,及目錄一卷,目之曰《本草衍義》。若博愛衛生之士,志意或同
,則更為詮修,以稱聖朝好生之德,時政和六年丙申歲記。
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補注•總敘》言,舊說《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而
不經。《平帝紀》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傳,遣詣京師,此但見本草之
名,終不能斷自何代而作。又《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
於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農嘗百草以和藥濟人,然亦不著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
。嘗讀《帝王世紀》曰︰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眾疾,則知本
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無本草之
說。是知此書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後之
賢智之士,從而和之者,又增廣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補注本草》稱一千八十二種,
然一種有分兩用者,有三用者,其種字為名字,於義方允。)可謂大備。然其間注說不盡,
或舍理別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餘義,期於必當,非足以發明聖賢之意,冀有補於闕疑。
夫天地既判,生萬物者,惟五氣爾。五氣定位,則五味生。五味生,則千變萬化,至於不
可窮已。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偶,以偶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
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
散。土者衝氣之所生,衝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軟
則和,故鹹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
,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軟,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
太過,太過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
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
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致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
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寫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
過用 。蓋不適其性,而強去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
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
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猝病生而歸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嘗思
也,可不謹歟!
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藥。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
身世 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噪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
。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饑,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辨爭陪答,冒犯寒
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
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
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
,正為此矣。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
外實
則內虛也。善養內者實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故莊周曰︰人之可
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不
得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
夫柔情難綰而不斷,不可不以智慧決也,故幃箔不可不遠。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難行。
蓋人
之智慧淺陋,不能勝其貪欲也。故佛書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何所依止。是
知貪欲不滅,苦亦不滅,貪欲滅,苦亦滅。聖人言近而指遠,不可不思,不可不懼。善攝生
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
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
當,多致勞損。男則視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血逆竭。
則
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
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乾。木氣不充,故多怒。鬢發焦,筋痿。俟五臟傳遍
,故卒不能死,然終死矣。此一種於諸勞中最為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有已期,藥力
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舉此為例,其餘諸勞,可
按脈與證而治之。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審,病不能去。非病不去,無可去之術也。故須審辨八要,庶不
違誤
。其一曰虛,五虛是也。(脈細、皮寒、氣少、洩痢前後、瞀食不入,此為五虛。)二曰實,
五實是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五實也。)三曰冷,臟腑受其積冷是也
。四曰熱,臟腑受其積熱是也。五曰邪,非臟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內,
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內也。既先審此八要,參知六脈,審度所起之源,繼以望聞問
切加諸病者,未有不可治之疾也。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
於不擇醫,失於不識病,失於不知藥。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為難治。非只醫家之罪,亦
病家之罪也。矧又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於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
,不慈仁則招禍。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則招禍。惟賢者洞達物情,各就安藥,亦治病之一說
耳。
合藥分劑料理法則中言,凡方雲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畢,重半兩為正。既言廣而不言狹,
如何便以半兩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畢,即是
全無桂也。今定長一尺,闊一寸,削去皮上粗虛無味者,約為半兩,然終不見當日用桂一尺
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序例,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寒、熱、溫、涼四氣。今詳之︰凡稱氣者,即是
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則是藥之性。且如鵝條中雲︰白鵝脂性冷,不可言其氣冷也,
況
自有藥性。論其四氣,則是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熱、溫、涼配之。如蒜、阿魏、
鮑魚、汗襪,則其氣臭;雞、魚、鴨、蛇,則其氣腥;腎、狐狸、白馬莖、 近隱處、人中
白,則其氣臊;沉、檀、龍、麝,則其氣香。如此則方可以氣言之。其序例中氣字,恐後世
誤書,當改為性字,則於義方允。
今人用巴豆,皆去油訖生用。茲必為《本經》言生溫、熟寒,故欲避寒而即溫也。不知
寒不足避,當避其大毒。矧《本經》全無去油之說。故陶隱居雲︰熬令黃黑,然亦太過矣。
日華
子雲︰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為佳。其杏仁、桃仁、葶藶、胡麻,亦不須
熬至黑。但慢火炒令赤黃色,斯可矣。
凡服藥多少,雖有所說,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之例,今更合別論。緣人氣有虛實,
年有老少,病有新久,藥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舉此為例。但古人凡設例者,皆
是假
令,豈可執以為定法。
《本草》第一序例言犀角、羚羊角、鹿角,一概末如粉,臨服內湯中。然今昔藥法中,
有生
磨者,煎取汁者。且如丸藥中用蠟,取其能固護藥之氣味,勢力全備,以過關膈而作效也。
今若投之蜜相和,雖易為丸劑,然下嚥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臟中?若其間更有毒藥,則便與
人作病,豈徒無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蠟之本意。至如桂心,於得更有上虛軟甲錯處可削之
也?凡此之類,亦更加詳究。
今人用麻黃,皆合搗諸藥中。張仲景方中,皆言去上沫。序例中言先別煮三兩沸,掠去
其沫,更益水如本數,乃納餘藥,不爾,令人發煩。甚得用麻黃之意,醫家可持此說。然雲︰
折
去節,令通理,寸銼之,不若碎銼如豆大為佳,藥味易出,而無遺力也。
陶隱居雲︰藥有宣、通、補、洩、輕、重、澀、滑、燥、濕。此十種今詳之,惟寒、熱
二種何獨見遺?如寒可去熱,大黃、樸硝之屬是也。如熱可去寒,附子、桂之屬是也。今特
補此
二種,以盡厥旨。
<目錄>卷二
<篇名>序例中
內容:人之生,實陰陽之氣所聚耳,若不能調和陰陽之氣,則害其生。故《寶命全角篇》論曰︰
人以天地之氣生。又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以陽化氣、陰成形也。夫遊魂為變者,陽
化
氣也。精氣為物者,陰成形也。陰陽氣合,神在其中矣。故《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之動
靜,神明為之綱紀,即知神明不可以陰陽攝也。《易》所以言陰陽不測之謂神,蓋為此矣。
故曰,神不可大用,大用即竭;形不可大勞,大勞則斃。是知精、氣、神,人之大本,不可
不謹養。智者養其神,惜其氣,以固其本。世有不謹衛生之經者,動皆觸犯。既以犯養生之
禁,須假以外術保救,不可坐以待斃。《本草》之經,于是興焉。既知保救之理,不可不窮
保救之事,《衍義》于是存焉。二者其名雖異,其理僅同。欲使有知無知盡臻壽域,率至安
樂之鄉,適是意者,求其意而可矣。
養心之道未可忽也。六欲七情千變萬化,出沒不定,其言至簡,其義無窮,而以一心對
無窮之事,不亦勞乎?心苟不明,不為物所病者,未之有也。故明達之士,遂至忘心,心既
忘矣
,則六欲七情無能為也。六欲七情無能為,故內事不生。內事不生,故外患不能入。外患不
能入,則本草之用,實世之 狗耳。若未能達是意而至是地,則未有不緣六欲七情而起憂患
者。憂患既作,則此書一日不可闕也。愚何人哉,必欲斯文絕人之憂患乎。
上隱居以謂凡篩丸散藥畢,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搗數百過,如此恐乾末湔蕩,不可搗,
不若令力士合研為佳。又曰︰凡湯酒膏中用諸石,皆細搗之如粟,亦可以葛布篩令調勻,並
以綿
裹內中,其雄黃、朱砂輩,細末如粉。今詳之︰凡諸石雖是湯酒中,亦須稍細,藥力方盡出
,效亦速。但臨服須澄濾後再下火,不爾,恐遺藥力不見效。湯酒中尚庶幾,若在服食膏中
,豈得更如粟也。不合如此立例,當在臨時套用詳酌爾。又說 咀兩字,《唐本》注謂為商
量斟酌,非也。《嘉 》復符陶隱居說為細切,亦非也。儒家以謂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齒
咀齧,雖破而不塵,但使含味耳。張仲景方多言 咀,其義如此。
病患有既不洞曉醫藥,復自行臆度,如此則九死一生。或醫人未識其病,或以財勢所迫,
佔奪強治,如此之輩,醫家病家不可不察也。要在聰明賢達之士掌之,則病無不濟,醫無不
功
。世間如此之事甚多,故須一一該舉,以堤或然。
夫人有貴賤少長,病當別論。病有新久虛實,理當別藥。蓋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
心不同,臟腑亦異。臟腑既異,乃以一藥治眾人之病,其可得乎?故張仲景曰︰又有土地高
下不
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臨病之功,宜須兩審。
如是則依方合藥,一概而用。亦以疏矣。且如貴豪之家,形樂志苦者也。衣食足則形樂,心
慮多則志苦。岐伯曰︰病生於脈。形樂則外實,志苦則內虛,故病生於脈。所養既與貧下異
,憂樂思慮不同,當各逐其人而治之。後世醫者,直委此一節,閉絕不行,所失甚矣。嘗有
一醫官,暑月與貴人飲。貴人曰︰我昨日飲食所傷,今日食減。醫曰︰可餌消化藥,他人當
服十丸,公當減其半。下嚥未久,疏逐不已,幾至斃。以此較之,虛實相遼,不可不察,故
曰病當別論。又一男子,暑月患血痢,醫妄以涼藥逆制,專用黃連、阿膠、木香藥治之。此
藥始感便治則可,今病久腸虛,理不可服,逾旬不已,幾致委頓,故曰理當別藥。如是論之
,誠在醫之通變。又須經曆,則萬無一失。引此為例,餘可效此。
凡用藥必須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如上黨人參、川蜀當歸、齊州半夏、
華州細辛,又如東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熱湯、漿水之類,其物至微,其用至廣,蓋亦
有理
。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終亦不能活人。聖賢之意不易盡知,然舍理何求哉?
凡人少、長、老,其氣血有盛、壯、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
少火生氣,壯火散氣,況復衰火,不可不知也。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日服餌之藥,於壯
老之
時,皆須別處之,決不可忽也。世有不留心於此者,往往不信,遂致困危,哀哉!
今人使理中湯、丸,倉猝之間多不效者,何也?是不知仲景之意,為必效藥,蓋用藥之
人有差殊耳。如治胸痺,心中痞堅,氣結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理中湯主之,人參、術、乾
姜、
甘草四物等,共一十二兩,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為度。或作丸,須
雞子黃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楊梅許,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藥不神。非藥之罪,用藥者
之罪也。今引以為例,他可仿此。然年高及素虛寒人,當遂宜減甘草。
夫高醫以蓄藥為能,倉猝之間,防不可售者所須也。若桑寄生、桑螵蛸、鹿角膠、天靈
蓋、虎膽、蟾酥、野駝、螢、蓬 、空青、婆娑石、石蟹、冬灰、臘雪水、松黃之類,如此
者甚
多,不能一一遍舉。唐元澹字行衝,嘗謂狄仁傑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儲積以自資也。脯、
臘、 、胰,以供滋膳。參、術、芝、桂,以防疾 。門下充旨味者多矣,願以小人備一藥
,可乎?仁傑笑曰︰公正吾藥籠中物,不可一日無也。然樑公因事而言,獨譬之以藥,則有
以見天下萬物之中,尤不可闕者也。知斯道也,知斯意而已。
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粗守仁義,絕馳驚能所之心,專博施救拔之意。如此則心識自
明,神物來相,又何必戚戚沽名,齪齪求利也。如或不然,則曷以致姜撫沽譽之慚,逋華佗
之矜
能受僇乎。
嘗讀《唐•方技傳》,有雲︰醫要在視脈,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一藥偶得,他
藥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今詳之︰病有大小、新久、虛實,豈可止以一藥攻之?
若初
受病小,則庶幾;若病大多日,或虛或實,豈得不以他藥佐使?如人用硫黃,皆知此物大熱
,然石性緩,倉猝之間,下嚥不易便作效。故智者又以附子、乾姜、桂之類相佐使以發之,
將並力攻疾,庶幾速效。若單用硫黃,其可得乎?故知許嗣宗之言未可全信,賢者當審度之
。
夫用藥如用刑,刑不可誤,誤即乾人命。用藥亦然,一誤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
成然後議定,議定然後書罪,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此詳謹。今醫,人才到病家,
便以
所見用藥。若高醫識病知脈,藥又相當,如此,即應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亂投湯劑,
逡巡便致困危。如此殺人,何太容易。世間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擇醫,平日未嘗留心於醫
術也,可不懼哉!
<目錄>卷三
<篇名>序例下
內容:治婦人雖有別科,然亦有不能盡聖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幃幔之內,
復以帛 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殫切脈之巧,四者有二闕焉。黃帝有言曰︰凡治
病,
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
澤,謂之難已。又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
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
人只據脈供藥,其可得乎?如此言之,不能盡其術也。此醫家之公患,世不能革。醫者不免
盡理質問,病家見
所問繁,不為醫業不精,往往得藥不肯服,似此甚多。扁鵲見齊侯之色,尚不肯信,況其不
得見者乎?嗚呼!可謂難也已!
又婦人病溫已十二日,診之,其脈六七至而澀,寸稍大,尺稍小,發寒熱,頰赤口乾,
不了了,耳聾。問之,病後數日,經水乃行,此屬少陽熱入血室也。若治不對病,則必死。
乃按
其證,與小柴胡湯服之,二日,又與小柴胡湯加桂枝乾姜湯,一日,寒熱雖已,又雲︰我臍
下急痛,又與抵當丸,微利,臍下痛痊。身漸涼和,脈漸勻,尚不了了,乃復與小柴胡。次
日雲︰我但胸中熱燥,口鼻乾。又少與調胃承氣湯,不得利。次日又雲︰心下痛。又與大陷
胸丸半服,利三行。而次日虛煩不寧,時妄有所見,時復狂言。雖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極虛
,不敢攻之。遂與竹葉湯,去其煩熱。其夜大便自通,至曉兩次,中有燥屎數枚,而狂言虛
煩盡解。但咳嗽唾沫,此肺虛也。若不治,恐乘虛而成肺痿,遂與小柴胡去人參、大棗、生
姜,加乾姜、五味子湯。一日咳減,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張仲景方。
有婦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冷,漸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兩劑,至
夜半漸得大便通,脈漸生,翌日乃安。此關格之病,極難治,醫者當審謹也。經曰︰關則吐
逆,
格則不得小便。如此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小兒病虛滑,食略化,大便日十餘次,四肢柴瘦,腹大,食訖又饑,此疾正是大腸移
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 者。時五六月間,脈洪大,按之則絕。今六脈既單洪,則夏
之氣
獨然,按之絕,則無胃氣也。經曰︰夏脈洪,洪多胃氣,少曰病,但洪無胃氣曰死。夏以胃
氣為本,治療失於過時,後不逾旬,果卒。
有人病久嗽,肺虛生寒熱,以款冬花焚三兩,俟煙出,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嚥之,至
倦則已。凡數日之間五七作,瘥。
有人病瘧月餘日,又以藥吐下之,氣遂弱,疾未愈。觀其病與脈,乃夏傷暑,秋又傷風,
乃與柴胡湯一劑,安。後,又飲食不節,寒熱夏作。此蓋前以傷暑,今以飲食不謹,遂致吐逆
不食,脅下牽急而痛,寒熱無時,病名痰瘧。以十棗湯一服,下痰水數升,明日又與理中散
二錢,遂愈。
有人苦風痰頭痛,顫掉,吐逆,飲食減,醫以為傷冷物,遂以藥溫之,不愈。又以丸藥
下之,遂厥。復與金液丹後,譫語,吐逆,顫掉,不省人,狂若見鬼,循衣摸床,手足冷,
脈伏
。此胃中有結熱,故昏瞀不省人,以陽氣不能布於外,陰氣不持於內,即顫掉而厥。遂與大
承氣湯,至一劑,乃愈。方見仲景。後服金箔丸,方見《刪繁》。
有男子年六十一,腳腫生瘡,忽食豬肉不安。醫以藥利之,稍愈,時出外中風,汗出後,
頭面暴腫,起紫黑色,多睡。耳葉上有浮泡小瘡,黃汁出。乃與小續命湯中加羌活一倍,服
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近服菟絲有效。小年常服生硫黃數斤,脈左上二部,上
下二部,弦緊有力。五七年來,病右手足筋急拘攣,言語稍遲,遂與仲景小續命湯,加薏苡
仁一兩,以治筋急。減黃芩、人參、芍藥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後雲尚覺大冷,
因令盡去人參、芍藥、黃芩三物,卻加當歸一兩半,遂安。今人用小續命湯者,比比皆是,
既不能逐證加減,遂至危殆,人亦不知。今小續命湯,世所須也。故舉以為例,可不謹哉!
夫八節之正氣,生活人者也。八節之虛邪,殺人者也。非正氣則為邪,非真實則為虛。所謂
正氣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天之氣也。若春在經絡,夏在肌肉,秋在皮膚,冬在
骨髓,此人之氣也。在處為實,不在處為虛。故曰,若以身之虛,逢時之虛邪不正之氣,兩
虛相感,始以皮膚經絡,次傳至臟腑,逮於骨髓,則藥力難及矣。如此則醫家治病,正宜用
藥抵截散補,防其深固而不可救也。又嘗須保護胃氣。舉斯為例,餘可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