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醫療科技新發現

發表於 : 2007-07-13 , 11:47
MissC
醫療科技新發現
時報周刊 No.1533
報導/邱玉珍 攝影/王永村、柯立偉提供



圖檔
乳房機器人陪乳癌患者復健。


科技發達,不僅改善人類的生活,現在連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也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了。像靠意念開啟電源、想睡時旁邊會出現警報聲、機器人陪你一起到醫院復健……,只要戴上手環掃描一下,就可清楚知道吃了哪些藥、還有哪些檢查還沒有做。

美國知名黑人盲歌手史帝夫汪達,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一天能重見光明,看看家人;中風半身不遂及漸涷人,他們的意識跟思考都很清楚,就是無法動彈。這些從前無法解決的遺憾,現在已經可以透過小小的晶片,啟動各種開關,來輔助他們行使基本的生活機能;甚至自行坐輪椅到戶外曬太陽。這些以前覺得不可能實現的夢,現在都可透過科技來完成。

機器人陪乳癌患者復健

.原理:乳癌機器人擁有九個關節手臂,依照醫師和復建師的建議,針對乳癌患者手術後的復建,設計了手腕、上臂運動、抬舉等復健動作,可以陪伴患者度過長達三個月到半年漫長難熬的復健歲月。
.對象:乳癌患者
.時程:今年底會先在台大醫院實施,未來再推廣至其他醫院。
.費用:未來正式上路後,期能採租用方式收費。

乳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和化療後,手臂常會出現淋巴性水腫等症狀。以往只是透過門診衛教,教導病人如何復健,這個機器人手臂設定了乳癌復健的流程,讓病人跟著做,而且還配合了無線生理訊號感測器,將病人的心跳、體溫和復健效果,傳回主機,可以立即判斷病患復健的效果和心理狀態。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台大資工系教授傅立成強調,乳癌患者的復健過程相當漫長和孤單,其間的痛苦非一般人能想像。

他以個人之前因五十肩每天獨自練習爬牆壁為例,他說,復健過程是一條艱辛的歷程,尤其乳癌患者更是艱難,術後必須勤於復健,才能預防淋巴水腫及加強手臂的肌力。台灣大學資工系與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乳房外科、復健科團隊一起研發出來的乳房機器人,可以陪伴患者進行復建,也能安撫他們的情緒。

傅立成強調,目前乳房機器人仍在進行測試、修改,期能增加機器人的功能,讓機器人陪乳癌患者復健外,也能撫慰他們的心靈。他說,台灣的機器人技術還在起步階段,但結合了醫療、心理和復健的手術後照護機器人,概念上算是創舉。那麼,乳房機器人何時可以實際走進醫院?他說,預計今年底先在台大醫院率先實施,陪乳癌患者一起做復健。

io:

Re: 醫療科技新發現

發表於 : 2007-07-13 , 11:48
MissC
人工電子眼讓視障者重見光明


圖檔
第二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


.原理:視障者戴上附有小型照相機的特殊眼鏡,擷取視覺訊息後,轉換成眼睛能接受的訊號,取代感光細胞功能,並在眼球內植入脈波產生晶片,透過脈波刺激神經,把視覺訊號傳到腦部。
.對象:色素性視網膜炎或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導致失明。
.時程:今年底將在台大、台北榮總、林口長庚展開人體試驗。
.費用:單眼約一三二萬元台幣。

美國知名黑人盲歌手史帝夫汪達(Stevie Wonder)一直有個心願,就是希望可以看看家人、小孩。史帝夫汪達這個願望在不久後的將來可實現。由交通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共同合作的「矽視網膜晶片研究團隊」,研發出第二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俗稱人工電子眼),今年底將與美國同步進行人體試驗,可望讓部分後天失明患者重見光明。

矽視網膜晶片研究團隊主持人,美國加州大學克魯茲分校電機系教授劉文泰教授表示,過去視神經功能正常、僅視網膜感光細胞受損的人,一輩子都面臨看不見的困境,第二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可讓這些人恢復部分視覺。據統計,台灣的色素性視網膜炎患者約六千人,老年性黃斑病變者約有二萬多人,估計此技術可讓全台三萬多名、全球約一千二百萬人有機會重見光明,恢復視覺。

參與人體臨床實驗的台北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林伯剛表示,色素性視網膜炎與老年黃斑部病變,是造成失明常見的原因;病程若發展至晚期,患者多只能走上失明一途。而人工矽視網膜晶片的問世,就像電子眼般,給患者再次重見光明的機會。

而為造福更多視障者,交通大學將投入第三代研究。交大校長吳重雨表示,未來研發的第三代人工視網膜系統,只要在眼球植入晶片,不用再帶附照相機的眼鏡及小型電池系統,不但更簡單、方便,量產價格可望降至一萬美元以下。

io:

Re: 醫療科技新發現

發表於 : 2007-07-13 , 11:49
MissC
腦波偵測趕走瞌睡蟲


圖檔
透過腦波控制開關,未來可望幫助漸凍人或全身癱瘓者控制其他電器。


.原理:透過無線電發射器,將腦波傳至電腦,進而控制電燈開關或其他家電用品。
.對象:漸涷人、中風後下肢癱瘓患者,國外則利用在發展遲緩或情緒失調患者身上。也可運用在駕駛人身上,預防打瞌睡。
.時程:目前國內正針對六位漸涷人進行試驗,預計還要幾年後才能正式量產,使用在病人身上。
.費用:目前仍在實驗階段,成本相當昂貴,未來量產後,成本下降會較便宜。

開車族都有開車打瞌睡的經驗,瞌睡蟲來的時候,即使猛灌咖啡、提神飲料,還是無法提振精神。由林進澄教授領隊的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研發出「瞌睡帽」,以後駕駛人只有在頭上戴一頂能偵側腦波的帽子,打瞌睡時即可對駕駛人發生警報,避免駕駛人因打瞌睡發生意外。

團隊研究成員之一的交通大學電控系主任邱俊誠強調,目前偵測腦波的濕電池成本仍相當昂貴,未來量產後,若能將電池成本降至每顆十元,就可推廣到市面上,讓開車族更安心開車。也是研究團隊之一的腦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柯立偉表示,目前研究團隊還在研究,如何將電路板體型變小,讓民眾攜帶更方便。

腦波除了可偵測、提醒開車族外,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也利用腦波讓人可自由控制開關。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長郭博昭表示,人清醒時腦波呈β波,但放鬆時腦波會變成α波,α、β波交替時,就是啟動電燈開或關的關鍵。

他強調,透過腦波控制開關,以後可望成為漸凍人或全身癱瘓者「隔空操控」電器的模式。目前國內正針對六位漸涷人進行試驗,但初期效果不太理想。不過,郭博照昭認為,這些因素都可克服,未來若加入電腦分析技術或晶片植入,可望控制更多電器,幫助癱瘓者或漸凍人。

io:

Re: 醫療科技新發現

發表於 : 2007-07-13 , 11:50
MissC
ECG預防新生兒猝死


圖檔
使用ECG檢測,可偵測出心臟是否異常。


.原理:利用數位訊號處理器,偵測心臟HRV及PQRST波有無異常,若波段高於一般正常數值,表示未來發生猝死機率高。
.對象:新生兒及一般民眾。
.時程:目前交通大學正與美國UCLA合作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向美國申請FDA核淮,預計今年底、明年初即可量產。
.費用:目前仍在人體試驗,故費用無法確知。

在國外新生兒出生一個月內發生猝死綜合症(SIDS)的機率相當高,歐洲研究發現,此類新生兒心臟QT波值高於一般新生兒,於是立法要求新生兒出生後一定要做心電圖檢測心臟QT值,目前美國也有意立法要求新生兒全面進行篩檢。

國立交通大學電控系主任邱俊誠利用數位訊號處理器,可準確偵側心臟QT波是否異常。現在與美國UCLA合作進行二十例新生兒人體臨床試驗,預計今年底完成後,即可在台灣量產,實際運用於一般民眾身上。

交大腦科學研究中心也利用這套系統,研發一般成人使用ECG來檢測HRV頻率,可偵測出心臟是否有異常。參與研究的成員之一的柯立偉表示,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國內各大醫院心臟科試用。柯立偉表示,該系統除可及早偵測心臟有無異常外,也可偵側人的生理年齡及血糖值。

io:

Re: 醫療科技新發現

發表於 : 2007-07-13 , 11:51
MissC
智慧型手環用藥更安全


圖檔
智慧型手環可讀取個人住院、用藥等所有資料。


.原理:RFID智慧型腕帶內建晶片,藏有患者資料並加密,只要一接近感應器,立即產生磁場反應,顯示患者用藥、檢驗等資料,減少不必要的錯誤。
.對象:住院病人。
.時程:目前國內仍在起步階段,由於成本高,目前僅三總、恩主公醫院、萬芳等醫院試用。
.費用:目前每個腕帶成本每個約四十元。

大家別小看這小小不起眼的腕帶,它並不是一般的腕帶;住院患者只要帶上這條腕帶,接近感應器,就可立即產生磁場反應,讀取個人住院、用藥等所有資料。三總資訊室表示,目前RFID可用於病患辨視、給藥和檢體採集等。

以用藥為例,過去護理人員需看著藥單備藥,現在只要推著行動護理車到病房,將感應器往住院患者腕帶一靠,電腦螢幕就會出現藥物品項、功能及副作用,連藥品外觀都會秀出來,可將給錯藥的機會降至最低。RFID智慧型腕帶也可應用在檢驗、放射科檢查,及醫療費用查詢等功能上。

三總護理人員說,過去病患接受抽血後,檢體只寫病患姓名,送到病理科才貼上檢驗條碼。流程雖經人員仔細把關,但只要有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引發大麻煩。現在行動護理車確認患者身分及檢驗項目後,可直接列印檢驗條碼,簡化流程,也減少出錯機會。


(全文完)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