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發表於 : 2007-07-13 , 21:17
<篇名>本草從新
書名:本草從新
作者:吳儀洛
朝代:清•公元1644-1911年
年份:
<目錄>
<篇名>原序
內容:餘先世藏書最夥。凡有益於民用者。購之尤亟。以故岐黃家言。亦多海內希見之本。餘
自髫
年。習制舉業時。即旁覽及焉。遇有會意。輒覺神情開滌。于是盡發所藏而精繹之。迄今四
十年矣。夫醫學之要。莫先於明理。其次則在辨證。其次則在用藥。理不明。證於何辨。證
不辨。藥於何用。故拙著醫學十種。其一曰︰一源必徹。其二曰︰四診須詳。於經義病情。
必斟酌群言。而期於至當也。而又念天之生藥。凡以濟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一藥。
用眩。凡藥皆可傷人。況於性最偏駁者乎。自來注本草者。古經以下。代有增訂。而李氏綱
目為集大成。其征據該洽。良足補爾雅詩疏之缺。而以備醫學之用。或病其稍繁。踵之者、
有繆氏之經疏。不特著藥性之功能。且兼言其過劣。其中多所發明。而西昌喻嘉言。頗有異
議。最後新安汪氏。祖述二書。著備要一編。卷帙不繁。而採輯甚廣。宜其為近今膾炙之書
也。獨惜其本非岐黃家。不臨證而專信前人。雜採諸說。無所折衷。未免有承誤之失。餘
不揣固陋。取其書重訂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旁掇舊文。參以涉曆。以擴未盡之旨。書
成。名曰本草從新。付之剞劂。庶幾切于時用。而堪羽翼古人矣乎。其餘數種。將次第刊布
。與有識者商之。
乾隆丁醜歲三月上巳日澉水吳儀洛遵程書於硤川之利濟堂
<目錄>
<篇名>本草從新凡例
內容:一 注本草者。當先注明其所以主治之由。與所以當用之理。使讀之者有義味可咀嚼也。
茲集藥性病情。互相闡發。庶便資用。若每處皆釋。則重復煩瑣。反生厭瀆。故前後間見。
或因藥論辨。讀者匯觀而統會之可也。
一 上自神農本草經。以至李氏綱目。俱遞有收載。自綱目以後。收載絕少。如燕窩之
類。
一 自古本草以至近今本草。俱有是名。而今並無是藥者。如預知子之類。俱為削去。
一 藥品主治。諸家析言者少。統言者多。如治痰之藥。有治濕痰者。有治燥痰者。諸
書第以除痰概之。頭痛之藥。有治內傷頭痛者。有治外感頭痛者。諸書惟言治頭痛而已。此
皆相反之證。未可混施。舉此二端。其餘可以類推矣。又止言某病宜用。而不言某病忌用。
均屬缺略。茲集並加詳注。庶無貽誤。
一 每藥先辨其氣味、形色。次著其所入經絡。乃為發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證。具列
於後。其所以主治之理。即在前功用之中。不能逐款細注。讀者詳之。
一 徐之才曰。藥有宣、(上升下行、曰宣)、通、補、瀉、澀、滑、燥、濕、(即潤也)、
輕、重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失遺矣。
今為分闡。以標於本藥之上。(此十劑也、陶隱居多寒熱二劑、茲不具述、然本集燥劑、即
陶氏之熱劑、而通劑、乃徐氏之燥劑也。)
一 藥品主治。已注明某臟某腑者。則不更言入某經絡。以重復無用也。
一 陰、陽、升、降、浮、沉。已詳於藥性總義中。故每品之下,不加重注。
一 採用諸書。悉標其名氏。使知為先哲名言。有可考據也。間有刪節數行數句者。以
限於尺幅也。有增改數句數字者。務暢其文義也。其間廣搜博採。義圖貫通。取要刪繁。詞
歸雅飭
一 凡假藥不可不辨。如花草子、偽沙苑蒺藜。香欒、偽枳實枳殼之類。始則以偽亂真。
漸
一 同是藥名。而力量濃薄懸殊。性味優劣迥別。如野白朮與種白朮、並江西白朮之類。
至
一 本藥而雜別種在內。用者即不能取效。如肆中柴胡。夾雜白頭翁、小前胡、遠志苗、
丹參等於內。不細為揀去。不唯無益。而反有害矣。亦斷不可不正之。
一 藥品修治。必須如法。今肆中熟地黃用煮。菟絲餅加面之類。制治乖方。斷不可用。
俱為正之。
一 凡可以救荒者。收載稍繁。以其有裨於生成之實用也。
一 養生與治病。食物之宜否。關系非細。故收載不厭其繁。
<目錄>
<篇名>藥性總義
內容:凡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鹹屬水、入腎。此五
味之
義也。
凡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此五
色之
義也。
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
散、
能潤、能橫行。鹹者。能下、能 (音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洩。此五味之用也。
凡寒熱溫涼。氣也。酸苦甘辛鹹淡。味也,氣為陽,味為陰。(氣無形而升、故為陽、
味有
質而降、故為陰。)氣濃者。為純陽。薄為陽中之陰。味濃者。為純陰。薄為陰中之陽。氣
薄則發洩。濃則發熱。(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洩於表、濃者、能發熱。)味濃則洩。薄則
通。(陰味下行、故味濃者、能洩於下、薄者、能通利。)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 同)、洩為陰。(辛散、甘緩、故發肌表、酸收、苦洩、故為
吐瀉。)鹹味湧洩為陰。淡
味
滲洩為陽。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上竅七、謂耳目
口鼻。)濁陰出下竅。(本乎
地
者親下、下竅二、謂前後二陰。)清陽發腠理。(腠理肌表也、陽升散
於皮膚、故清陽發之。)濁陰走五臟。(陰受氣於五藏、故濁陰走之。)清陽實四肢。(四肢為
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濁陰歸六腑。(六腑傳化水谷、故濁陰歸之。)此陰陽之義也。
凡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氣薄者降而收。(象秋)、氣
濃者
浮而長。(象夏)、味濃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氣濃味薄者浮而升。味
濃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濃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鹹無升。辛甘無降。寒無
浮。熱無沉。此升降浮沉之
義也。(李時珍曰︰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
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
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
則上升、半身以下則下降、雖一藥而根梢各別、用之或差、服亦罔
效。)
凡質之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裏。為枝者達四肢。為皮
者達
皮膚。為心為乾者。內行臟腑。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
也。
凡色青、味酸、氣臊。(臊為木氣所化。)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肝
與膽
相表裏、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色赤、味苦、氣焦。(焦為火氣所化。)性屬火者。皆入手
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裏、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色黃、味甘、氣香。
(香為土氣所化。)性屬土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脾與胃相表裏、胃為戊土、
脾
為己土。)色白、味辛、氣腥。(腥為金氣所化。)性屬金者。皆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
。(肺與大腸相表裏、大腸為庚金、肺為辛金。)色黑、味鹹、氣腐。(腐為水氣所化)。性屬
水者。皆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腎與膀胱相表裏、膀胱為壬水、腎為癸水、凡一臟
配一腑、腑皆屬陽、故為甲、丙、戊、庚、壬、臟皆屬陰、故為乙、丁、己、辛、癸也。)
十二經中。惟手厥陰心包絡。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其經通於足厥陰、少陽。厥陰主血。
諸藥入厥陰血分者。並入心包絡。少陽主氣。諸藥入膽經氣分者。並入三焦。命門相火。
散
行於膽、三焦、心包絡。故入命門者。並入三焦。此諸藥入諸經之部分也。人之五臟。應
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實。如腎為
肝母。心為肝子。故入肝者。並入腎與心。肝為心母。脾為心子。故入心者。並入肝與脾。
心為脾母。肺為脾子。故入脾者。並入心與肺。脾為肺母。腎為肺子。故入肺者。並入脾與
腎。肺為腎母。肝為腎子。故入腎者。並入肺與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應之義也。
凡藥各有形性氣質。其入諸經。有因形相類者。(如連翹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睪丸而
入腎之類。)有因性相從者。(如潤者走血分、燥者入氣分、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之
類。)有因氣相求者。(如氣
香入脾、氣焦入心之類。)有因質相同者。(如頭入頭、乾入身、枝
入肢、皮行皮、又如紅花蘇木、汁似血而入血之類。)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有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如黃柏、知母、破故紙、胡桃之類。)為使者。我之佐使
也。
惡者。奪我之能也。畏者。受彼之制也。反者。兩不可合也。殺者。制彼之毒也。此異
同之
義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故
宜食
甘以緩之、則急者可平、柔能制剛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木
不宜鬱、故欲以辛散之、順
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肝喜散而惡收、故辛為補而酸為瀉。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志喜、喜則氣緩、而心虛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
心欲 。急食鹹以 之,用鹹補之,以甘瀉之。(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急宜食鹹以 之
、蓋鹹從水化、能相濟也、心欲 、故以鹹 為補、心苦緩、故以甘緩為瀉。)脾苦濕。急
食苦以燥之。(脾以運化水谷、制水為事、濕勝則反傷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
食
甘補之。(脾貴充和溫濃、其性欲緩、故宜食甘以緩之、脾喜甘而
惡苦、故苦為瀉、而甘為補也。)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肺主氣、行治節之令、氣病
則上逆於肺、故急宜食苦以降洩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肺
應秋氣、主收斂、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氣宜聚不宜散、故酸收為補、辛散為瀉。)腎苦燥。
急
津
液。通氣也。(腎為水臟、藏精者也、陰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
潤之、蓋辛從金化、水之母也、其能開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氣也、水中有真氣、惟辛
能達之、氣至水亦至、故可以潤腎之燥。)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以鹹瀉之。(
腎主閉藏、氣貴周密、故腎欲堅、宜食苦以堅之也、苦能堅、故為補、鹹能 堅、故為瀉。
)此五臟補瀉之義也。
酸傷筋。(酸走筋、過則傷筋而拘攣。)辛勝酸。(辛為金味、故勝木之酸、)苦傷氣。(苦
從火化、故傷肺氣、火克金也、又如陽氣性升、苦味性降、氣為苦遏、則不能舒伸、故苦傷
氣、)鹹勝苦。(鹹為水味、
故勝火之苦、按氣為苦傷、而用鹹勝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
以辛助金而以甘洩苦、亦是捷法、蓋氣味以辛甘為陽、酸苦鹹為陰、陰勝者制之以陽、陽勝
者制之以陰
而其中宜否、則在乎用之權變爾。)甘傷肉。酸勝甘。(酸為木味、故勝土之
(辛能散氣、故傷皮毛。)
苦勝辛。(苦為火味、故勝金之辛。)鹹傷血。(鹹
從水化、故傷心血、水勝火也、食鹹則渴、傷血可知。)甘勝鹹。(甘為土味、故勝水之鹹。
)此五行相克之義也。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洞心、洞心、透心若空也。)鹹走血。
血
病無多食鹹。(血得鹹、則凝結而不流、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無多食
苦。(苦性沉降、陰也、骨屬腎、亦陰也、骨得苦則沉陰欲盛、骨重難舉矣、五味論曰︰多
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甘能緩中、善生脹滿、五味論曰︰多食之、令
人心, 心、心悶也。)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酸能收縮、筋得酸則縮、五味論曰︰多
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鹹。則脈凝泣(澀同)而變色。(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脈與色也、五味篇曰︰心
病禁
鹹。)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
食辛。則筋急而爪枯。(金能
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則肉
胝(音支) (音縐)而唇揭。(胝、皮濃也;手足胼胝之謂、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與
唇也
;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腎之骨與發也。五味
篇曰︰腎病禁甘。)此五味之所傷也。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風為木氣、金能勝之、故治
以辛
涼。過於辛、恐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風邪勝
、故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熱為火氣、水能
勝之、故治以鹹寒、佐以甘苦、甘勝鹹、所以防鹹之過也、苦能洩、所以去熱之實也。熱盛
於經而不斂者、以酸收之、熱鬱於內而不解者、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
淡
為土氣、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熱、酸從木化、制土者也、故佐
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以淡洩之者、淡能利竅也。)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
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鹹冷、苦能洩火、辛能散火、故
用以為佐、酸收苦發、義與上文熱淫同治。)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為金氣、火能勝之、治以苦溫、苦從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傷、以甘緩之、金之正味、
則邪實於內、故當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寒為水氣、土能制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土
化、熱從火化也、佐以苦辛等義、如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
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也。
凡藥須俟制焙畢。然後秤用。不得生秤。濕潤藥皆先增分兩。燥乃秤之。
凡酒制升提。薑制溫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收斂。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
去燥
性而和中。乳潤枯生血。蜜甘緩益元。陳壁土藉土氣以補中州。面煨曲制。抑酷性、勿傷上
膈。黑豆甘草湯漬。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豬脂塗燒。鹹滲骨。容易脆斷。去穣者免脹。
去心者除煩。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謂黑豆烏豆、皆黑大豆也、蘇頌曰︰緊小者為雄
、入藥尤佳、宗 曰︰小者力更佳、皆謂黑大豆中之較小者、非世俗所稱馬料豆也、世俗所
謂馬料豆、即 豆也、 豆性溫熱、味澀劣、乃豆中最下之品、以其野生、價最賤、北方甚
多、故餵馬用之、蓋凡豆皆可作馬料、而莫有如此豆之價廉也、今藥肆中煮何首烏、不用
黑大豆而用 豆、甚謬、並有將煮過首烏之 豆、偽充淡豆豉、尤屬可笑。市醫每有以
豆皮加入煎劑者、不知黑大豆之皮有可用、 豆之皮無可用也、因時珍混注 豆即小黑豆、
以致後人多誤。)
用藥有宜陳久者。(收藏高燥處、又必時常開看、不令黴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
夏、
麻黃、大黃、木賊、棕櫚、芫花、槐花、荊芥、枳實、枳殼、橘皮、香欒、佛手柑、山茱萸
、吳茱萸、燕窩、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鍛石、米、麥、酒、醬、醋、茶、薑、
芥、艾、墨、蒸餅、諸曲、諸膠之類。皆以陳久者為佳。或取其烈性減。或取其火氣脫也。
(
微
火、令小沸、不得過七日、若日數多、火氣太重、雖陳之至久、
火氣終不能脫、服之不惟無益、反致助火傷陰也。煎膏子亦宜微火、並不可久煎。陰虛
有火之人、一應藥餌食物、最忌煎炒、修合丸子、宜將藥切絕薄片子、蒸爛熟、搗為丸、若
用火制焙、不但不能治病、反致發火傷陰、舊疾必更作也。)餘則俱宜精新。若陳腐而欠鮮
明。則氣味不全。服之必無效。唐耿 詩雲。朽藥誤新方。正謂是矣。此藥品有新陳之不同
。用之貴各得其宜也。
<目錄>
<篇名>卷一草部
內容:山草類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人參
內容:大補元氣、生陰血、亦瀉虛火。
甘溫微苦。大補肺中元氣。(李東垣用藥法象曰︰肺主氣、肺氣旺則臟腑之氣皆旺、精
自生
而形自盛。十劑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人參補氣、羊肉補形。)瀉火。(東垣曰
、參 甘草、退火之聖藥、按煩勞則虛而生熱、得甘溫以益元氣、而虛熱自退、故亦謂之瀉
。)除煩,生津止渴,開心益智。(心氣強、則善思而多智。)聰耳明目。(洗與服俱佳。)安
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通血脈。(氣行則血行。)破堅積。(氣運則積化。)消痰水。(氣旺
則痰行水消。)氣壯而胃自開。氣和而食自化。治虛勞內傷。(傷於七情六欲、飲食作勞為
內傷、宜養正、傷於風寒暑濕燥火為外感、宜祛邪、如發熱證、外感則發熱無間、內傷則時
熱時止、惡寒證、外感雖絮火不除、內傷則得暖便減、頭痛證、外感則常痛不休、內傷
則時痛時止、外感則手背熱、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鼻塞不通、內傷則口淡無味。)發熱自
汗。(自汗屬陽虛、宜參 補氣、亦有因肺熱汗多者、服參 汗必更多、宜清熱而兼養血、
汗自止矣。凡外感風邪、每多發熱自汗、脈必浮緩、而外證亦自可辨。)虛咳喘促。(陳嘉
謨本草蒙筌曰︰咳有肺熱還傷肺之句、唯言寒熱、不辨虛實、若肺中實熱者忌之、虛熱者、
服之何害。)心腹寒痛。(方書謂痛無補法、以其氣實也、若虛寒作痛、急宜用之矣。)傷寒
。(庸淺之輩、不察虛實、但見發熱、動手便攻、且曰傷寒無補法、獨不觀仲景傷寒論、立
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虛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參附子者、五十有奇乎。
)瘟疫。(瘟疫病、陽脈濡弱、正虛也、陰脈弦緊、邪實也、正虛邪實、則一團毒邪內熾、
莫
能解散、病固纏身為累、而冬不藏精之人、觸其氣者、染之尤易、所以發表藥中、宜少用人
參三、五、七分、以領出其邪、喻嘉言寓意草中、論之甚詳。)嘔噦反胃。 瘧瀉痢。(皆理
胃培脾之功。唯肺遺熱於大腸、而為瀉痢、雖日久、宜清肺之化源、及風入腸胃、而致久
瀉久痢、宜祛風邪從肌表出、俱忌用。)淋瀝。(肺氣化、則溺行而不頻數。)脹滿。(皇甫嵩
本草發明雲︰胸膈逆滿、宜補之而脹自除、經所謂塞因塞用也、俗醫泥於作飽不敢用、不知
少用反滋壅、多用則宣通、補之正所以導之也。)多夢紛紜。離魂異疾。(有人覺臥則身外有
身、一樣無別、蓋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離魂、夏子益奇疾方、同
龍齒赤茯苓朱砂各一錢、臨睡煎服、三服愈。)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飲食、惠民和劑
局方、砲薑等分為末、生地黃汁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胎產諸虛。小兒慢驚
。痘科險證。(凡痘證色彩嬌紅、而不蒼老、或頂陷、或皮薄漿清、或癢塌洩瀉、俱屬氣虛
、宜用。若因肺熱、漿不大行、及靨後難脫者、均忌、洩瀉由於肺熱者、亦忌之。)外科
陰毒。(癰疽出膿後收口、其效尤神、摻藥用之亦妙。)因虛失血。(古人治大失血、脈芤洪
者、並用人參、氣旺則能攝血也、又凡血脫者、須益其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
生、陽生則陰長之義也、若單用補血、無由而生矣、若火氣方逆、血熱妄行、則鹹忌之)氣
虛甚者。濃煎獨參湯進之。挾寒者。稍加附子。按人參功能在諸藥之上。但閉氣。肺有火熱
。及肺氣不利者忌之。實表。表有邪者忌之。凡痧痘斑毒。欲出未出。但悶熱而不見點。若
誤用之。以阻截其路。為禍尤烈。產遼東。寧古台出者。光紅結實。船廠出者。空松鉛塞。
並有糙有熟。宜隔紙焙用。忌鐵。不宜見風日。茯苓為使。畏五靈脂。惡皂角、黑大豆、紫
石英、人溲。反藜蘆。(李言聞曰︰東垣理脾胃、瀉陰火、交泰丸內、用人參皂角、是惡而
不惡也、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療痰在胸膈、人參藜蘆同用
、而取其湧越、是激其怒性也、非洞奧達權者、不能知也。凡失血不止、人參和童便服、
即止、因相惡而效更奇也。)
參條(生津補氣。)乃橫生蘆頭上者。其力甚薄。止可用以調理常病。及生津止渴。其
性橫
行手臂。凡指臂無力者。服之甚效。
參須(生津補氣。)亦橫生蘆頭上。而更細者。其性與參條同。而力尤薄。要知參條參
須。
不過得參之餘氣。危險之證。斷難倚仗。
太子參(大補元氣。)雖甚細如參條。短緊堅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
參蘆(宣、湧吐、然亦有補性。)苦溫湧吐。虛勞痰飲。(吳綬曰︰人弱者、以參蘆代瓜
蒂、
朱丹溪本草補遺曰︰人參入手太陰、補陽中之陰、蘆則瀉太陰之陽、亦猶麻黃苗能發汗、根
能止汗也、痰在上膈、在經絡、宜吐之、吐中就有發散之義、一婦因怒而病呃、作則舉身跳
動、昏不知人、乃痰因怒鬱、氣不得降、以參蘆半兩、逆流水煎飲之、大吐頑痰數碗、大汗
昏睡而安、一人作勞發瘧、服瘧藥變為熱病、舌短痰嗽、六脈洪數而滑、此痰蓄胸中也、以
參蘆湯加竹瀝、湧出頑痰三塊、次與參 當歸而安。)今東洋西洋。俱常用之。(又人參內有
一種、白皮細長、名鳳凰城、又有一種、皮糙體松、名泡頭、東洋俱大行。)
參葉 大苦大寒。損氣敗血。其性與人參相反。且無用。所以從來本草內。俱不
載。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珠兒參
內容:補氣、除肺火。
苦寒微甘。味濃體重。補肺降火。肺熱者宜之。臟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鬱火服之。火
不透
發。反生寒熱。其性大約與西洋人參相同。不過清熱之功。熱去則火不刑金。而肺臟受益。
非真能補也。出閩中。須多去皮。再用滾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則苦味減而稍
甘。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黨參
內容:補中氣、生津。
甘平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虛。用以調補。甚為平妥。按古本草雲。參
須
上黨者佳。今真黨參久已難得。肆中所賣黨參。種類甚多。皆不堪用。唯防風黨參。性味和
平
硬紋者偽也。(白黨、味微甘而甚淡、功力遠不及爾。)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土人參
內容:補肺氣、通下行。
甘微寒。(蒸之極透、則寒性去。)氣香味淡。性善下降。能伸肺經治節。使清肅下行。
補氣
生津。治咳嗽喘逆。痰壅火升。久瘧淋瀝。難產經閉。瀉痢由於肺熱。反胃噎膈由於燥澀。
凡有升無降之證。每見奇效。(其參一直下行、入土最深。)脾虛下陷。滑精夢遺。俱停用。
以其下行而滑竅也。孕婦亦忌。出江浙。俗名粉沙參。(紅黨參、即將此參去皮淨、煮極熟
、陰乾而成者、味淡無用。)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西洋人參
內容:補肺降火。
苦寒微甘。味濃氣薄。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出大西洋佛蘭西。
(
形似遼東糙人參、煎之不香、其氣甚薄、禁忌與珠參同。)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北沙參
內容:補陰、清肺火。
甘苦微寒。味淡體輕。專補肺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金受火刑者宜之。寒客肺中作
嗽者
勿服。(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肺熱者用之。)白實長大者良。惡防己。反藜蘆
。(肺熱咳嗽者、用沙參半兩、水煎服之、甚效。)
南沙參(補陰、清肺火。)功同北參,而力稍遜。色稍黃。形稍瘦小而短。近有一
種味帶辣者
。不可用。(產亳州。)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空沙參
內容:即薺 。寒利肺、甘解毒。
甘淡微寒。解百藥毒。利肺氣。和中明目。主咳嗽消渴強中。(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
出、
謂之強中。)瘡毒疔腫。(李時珍本草綱目曰︰薺 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
知用、惜哉。人參、黨參、土人參、洋參、薺 、沙參、桔梗相似、不可不辨、沙參體虛
無心而味淡、薺 體虛無心而味甘、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黨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土人參體
實有心而味甘淡、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洋參雖似糙參、但氣不香爾。)
即甜桔梗。(乃桔梗之一類二種。)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甘草
內容:有補有瀉、能表能裏、可升可降、生陰血。
味甘。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能生肺金。)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
表寒
。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解退肌表之熱。)入涼劑則瀉邪熱。入峻劑則緩正氣。(
薑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黃加之、恐其峻下、皆緩之之意。)入潤劑則養陰血。能協和諸藥
。使之不爭。生肌止痛。(脾主肌肉、甘能緩痛。)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故有國老之稱。
療諸癰腫瘡瘍。惟中滿證忌之。(甘令人滿、然亦有生用為瀉者、以其能引諸藥至於滿所、
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是已、故陶隱居名醫別錄、甄權藥性論並雲除滿、脾健運、則滿
除
也。又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洩滿、故雲︰下氣除滿、仲景有甘草瀉心湯、治痞滿。
)大而結者良。出大同。名粉草。(彈之有粉出。)細者名統草。補中炙用。宜大者。瀉火生
用。宜細者。(去外赤皮。)
甘草頭。(宣、湧吐。)消腫導毒。(在上部者效。)宜入吐藥。
甘草梢。(達莖中。)止莖中痛。淋濁證用之。(取其徑達莖中也。)白朮、苦參、乾漆為
使。
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並用者。(胡洽百病方、治痰癖、十棗湯
加甘
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勞瘵、與芫花同行、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黃精
內容:平補氣血而潤。
甘平。補中益氣。安五臟。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風濕。下三屍蟲。以
其得
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饑。(氣滿則不饑。)卻病延年。似玉竹而稍大。黃白多須。故俗呼為玉
竹黃精。又一種似白芨。俗呼為白芨黃精。又名山生薑。恐非真者。去須。九蒸九曬用。(
每蒸一次、必半日方透。)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萎蕤
內容:即玉竹平補氣血而潤、去風濕。
甘平。補中益氣。除煩渴。潤心肺。治風淫濕毒。目痛 爛。(風濕。)寒熱 瘧。中風
不能
動搖。頭痛腰痛。(凡頭痛不止者、屬外感、宜發散、乍痛乍止者、屬內傷、宜補虛、又有
偏頭風、左屬風與血虛、右屬痰熱與氣虛、腰痛亦有腎虛、氣滯、痰積、瘀血、風寒、濕熱
之不同、凡挾虛挾風濕者、宜葳蕤。)莖寒自汗。一切不足之證。用代參地。不寒不燥。大
有殊功。去毛。蜜水或酒浸。蒸用。畏鹹鹵。熬膏良。(小便猝淋、葳蕤五錢、芭蕉根二座
、水二盞、煎一盞、入滑石末一錢服。)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黃耆
內容:補氣固表、生亦瀉火、生陰血。
甘溫。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丹溪曰︰黃耆大補陽虛自汗、若表虛有邪、
發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溫分肉。實腠理。補肺氣。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
。溫三焦。壯脾胃。(脾胃一虛、土不能生金、則肺氣先絕、脾胃緩和、則肺旺而肌表固
實、補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氣能生血、血充則肉長。)排膿內托。瘡癰聖藥。(毒
氣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內托、癰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氣衰也、痘證亦然。)
痘證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合人參、甘草、生薑為保元湯、治痘虛不起、或加芎 、官
桂、糯米助之、王好古湯液本草曰︰實衛氣是表藥、益脾胃是中州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
腎元是裏藥、甄權謂其補腎者、氣為水母也、日華大明本草謂其止崩帶者、氣旺則無陷下之
患也、蒙筌曰︰補氣藥多補血藥、亦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亦從而補血、益氣湯雖用
當歸、因勢寡、功被參 所據、補血湯黃 數倍於當歸、亦從當歸所引而補血、補血湯、黃
一兩、當歸二錢、氣藥多而雲補血者、氣能生血、又有當歸為引也、為補藥之長、故名耆
。)形如箭竿者佳。綿軟而嫩。無丫枝。(故又名綿 、切片、外白中黃、金井玉蘭。五台
、口 、皆不堪入藥、入補中藥。)捶扁,蜜炙。如欲其稍降。鹽水炒。(有謂補腎及崩帶
淋濁藥、宜鹽水炒、汪 庵曰︰此說非也、前證用黃 、非欲抑黃 使入腎也、取其補中
升氣、則腎受蔭、而崩帶淋濁之病自愈也、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補彼經而益及此經者、
此類是酒炒亦可。茯苓為使。惡龜甲、白蘚皮。畏防風。(東垣曰︰黃 得防風
、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按黃 極滯胃口。胸胃不寬者勿用。實表。有表邪及
表旺者勿用。助氣。氣實者勿用。多怒則肝氣不和。亦停用。陰虛者宜少用。恐升氣於表。
而裏愈虛爾。(用鹽水炒、以制其升性、亦得。)熬膏良。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野白朮
內容:補氣生血、健脾燥濕。
甘補脾。溫和中。苦燥濕。(經曰︰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本善補氣。同補血藥用。
亦能
補血。(氣能生血。)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發汗加辛散之味、止汗同 芍之類。)補脾則能
進飲食。祛勞倦。(脾主四肢、虛則四肢倦怠。)止肌熱。(脾主肌肉。)化症癖。症癖因脾虛
不運者、宜用此以健脾、脾運則積化也。)和中則能已嘔吐。定痛安胎。(得黃芩、清胎熱、
得艾、療胎寒、得參、大補胎元之弱、蓋胎系於脾、脾虛則蒂無所附、故易落。)燥濕則能
利又生津、何也、汪機本草會編曰︰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
津何由生、用白朮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止洩瀉。化胃經痰水。(土旺自能
勝濕。)理心下急滿。(脾胃健於轉輸。)利腰臍血結。去周身濕痺。(二證皆濕停為患、濕去
則安矣。)按白朮贊雲。味重金漿。芳逾玉液。百邪外禦。六腑內充。蓋甚言其功之廣也。
腎虛者勿用。有火者宜生用。(寓意草中、載蔣中尊病傷寒、臨危、求肉汁淘飯、食畢大叫
一聲而逝、門人問臨危索飯之時、尚有法可救否、喻嘉言曰︰獨參湯可以救之、曾治一孕婦
傷寒、表汗過後、忽喚婢作伸冤之聲、知其擾動陽氣、急迫無奈、令進參湯、不可捷得、
遂將白朮三兩、熬濃汁一碗與服、即時安妥、凡力艱不能服參者、重用野朮、頗可代之、下
焦陰氣不脫、而上焦陽氣驟脫者、大能起死回生。)產於潛者最佳。今甚難得。即浙江諸山
出者。俱可用。俗稱為天生朮。有鶴頸甚長。內有朱砂點。朮上有須者尤佳。以其得土氣濃
。須乃其餘氣也。其次出宣歙者。名狗頭朮。冬月採者佳。用糯米泔浸。(借谷氣以和脾。)
陳壁土炒。(借土氣以助脾。)或蜜水炒,人乳拌用。(潤以制其燥。凡炒白朮、止宜炒黃
、若炒焦則氣味全失。)熬膏良。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種白朮
內容:健脾燥濕。
止可用以調補常病之虛者。及病後調理脾胃。若生死關頭。斷難恃以為治。陰虛燥渴。
肝腎有築築動氣者。勿服。產浙江台州燕山。亦以冬月採者為佳。並無鶴頸與須。反肥大於野朮
。熬膏良。(雲朮形長大、性燥劣、人或切片以雜之。)江西白朮。其形甚小。與浙江野朮相
似。雖有鶴頸而甚短。其體堅實。其味苦劣。(如野朮不可得、唯用台朮為穩、餘俱不可用
。)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蒼朮
內容:補脾燥濕、宣、升陽解鬱。
苦溫辛烈。燥胃強脾。發汗除濕。能升發胃中陽氣。(上行雄壯、能除濕、治中氣下陷、
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入脾。)止吐瀉。逐痰水。(許叔微本事方曰︰蒼朮能破水飲之 囊、蓋燥
脾以去濕、崇土以補脾、方用蒼朮一斤、大棗五十枚、去皮搗、油麻半兩、水二盞、研濾汁
和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消腫滿。闢惡氣。(為除邪氣之上
品、闢一切嵐瘴邪惡鬼氣、陰濕處焚之佳。)散風寒濕。為治痿要藥。(陽明虛、則宗筋縱弛
、帶脈不引、故痿 、蒼朮陽明經藥、經曰︰治痿獨取陽明、合黃柏為二妙散、加牛膝名三
妙散。)又能總解痰、火、氣、血、濕、食六鬱。(丹溪曰︰諸鬱皆因傳化失常、氣不得升降
、病在中焦、將欲升之、必先降之、將欲降之、必先升之、越鞠丸用蒼朮、香附、蒼朮、能
徑入諸經、疏洩陽明之濕、通行斂澀、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一升一降、故鬱散而平。)
及脾濕下流。腸風帶濁。(帶濁赤者熱傷血分、白者濕傷氣分、並有寒熱二證、亦有因痰而
帶柴。)燥結多汗者忌用。出茅山。堅小有朱砂點者良。糯米泔浸
。焙乾。同芝麻炒。以制其燥。二朮皆防風、地榆為使。古本草不分蒼白。陶隱居分兩種。
始各施用。(因濕氣身痛者、蒼朮泔浸、切、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桔梗
內容:宣通氣血、瀉火散寒、載藥上浮。
苦辛平。色白屬金。入肺。(氣分。)瀉熱。兼入手少陰心。足陽明胃經。開提氣血。表
散寒邪。清利頭目嚥喉。開胸膈滯氣。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氣不利。)目赤。喉痺嚥痛。(兩少
陰火。)齒痛(陽明風熱)口瘡。肺癰乾咳。(火鬱在肺。)胸膈刺痛。(火鬱上焦。)腹痛腸
鳴 。(肺火鬱於大腸。)並宜苦梗以開之。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洩峻下之劑。至於至
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氣、何也、肺主氣、肺金清肅、氣自下行耳、枳桔湯治胸中
痞滿不痛、取其能通肺、利膈下氣也、甘桔湯通治嚥喉口舌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
也。)去浮皮。泔浸。微炒。畏龍膽、白芨;忌豬肉。(本經、桔梗一名薺 、蓋桔梗薺 乃
一類、有甜苦二種、別錄始分薺 條。)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天麻
內容:宣、祛風。
辛溫。入肝經氣分。通血脈。疏痰氣。治諸風眩掉。頭旋眼黑。語言不遂。風濕 痺。
小兒驚癇。(諸風眩掉、皆屬肝木、肝病不能榮筋、故見前證、天麻入厥陰而治諸疾、肝氣和平
、諸疾自瘳。)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風者。忌用。(風藥能燥血故也、按風藥同養血藥用、制
其宣其滯也、古雲︰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根類王瓜。莖名
赤箭。明亮堅實者佳。濕紙包。煨熟。切片。酒浸一宿。焙。子名還筒子。定風補虛。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秦艽
內容:宣、去風濕。
苦燥濕。辛散風。去腸胃之熱。疏肝膽之氣。活血榮筋。(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
治風寒濕痺。(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勝為行痺、寒勝為痛痺、濕勝為著痺、痺
在於骨則體重、在脈則血澀、在筋則拘攣、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通身攣急。潮熱骨蒸
。(時珍曰︰手足陽明經藥、兼入肝膽、陽明有濕、則手足酸痛寒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
、宋太宗太平聖惠方、治急勞煩熱、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又方治小
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秦艽甘草各一兩、每服一二錢、錢乙小兒直訣、加薄荷五錢。)疸
黃酒毒。腸風瀉血。口噤牙痛。(齒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張潔古珍珠囊曰︰秦艽能去下
牙痛、及本經風濕。)濕勝風淫之證。利大小便。(牛乳點服、兼治黃膽、煩渴便赤。)下部
虛忌用。形作羅紋相交。長大黃白。左紋者良。菖蒲為使。畏牛乳
。(一切瘡口不合、秦艽為末摻之、效。)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柴胡
內容:宣、發表和裏、退熱升陽、解鬱調經。
苦微寒。味薄氣升為陽。主陽氣下陷。能引清氣上行。而平少陽厥陰之邪熱。(肝、膽、
心包、三焦相火、時珍曰︰行少陽黃芩為佐、行厥陰黃連為佐、宣暢氣血。散結調經。人第知
柴胡能發表、而不知柴胡最能和裏。)為足少陽膽經表藥。(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其經
在半表半裏、法當和解、小柴胡湯之類是也、若病在太陽、服之太早、則引賊入門、若病入
陰經、復服柴胡、則重虛其表、最宜詳慎。)治傷寒邪熱。痰熱結實。心下煩熱。諸瘧寒熱
。(東垣曰︰諸瘧以柴胡為君、佐以引經之藥、喻嘉言醫門法律雲︰瘧發必有寒有熱、蓋外
邪伏於半表半裏、適在少陽所主之界、入與陰爭、陽勝則熱、出與陽爭、陰勝則寒、即純熱
無寒為癉瘧溫瘧、寒多熱少為牝瘧、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補偏救弊、亦必還返少陽之界、
使少陽而兼他經則有之、謂他經而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脈縱屢
遷、而弦之一字、實貫徹之也。)頭眩嘔吐。(邪在半表半裏、則多嘔吐。)目赤胸痞脅痛。
(凡脅病多是肝木有餘、宜小柴胡湯加青皮川芎白芍。)口苦耳聾。(皆肝膽之邪。)熱入血
室。
(衝為血海、即血室也、男女皆有之、柴胡在臟主血、在經主氣。)胎前產後諸熱。小兒痘
證。能散十二經瘡疽血凝氣聚。功同連翹。(連翹治血熱、柴胡治氣熱、為小異。)陰虛火炎氣
升者。停用。產江南古城山。名齊界面者佳。(定遠縣出者亦好。)外感生用。內傷升氣
酒炒用。凡治中及下降用梢。有汗咳者。蜜水拌炒。前胡、半夏為使。惡皂角。按柴胡所用
甚多。今藥客入山收買。將白頭翁、丹參、小前胡、遠志苗等俱雜在內。謂之統柴胡。藥肆中
俱切為飲片。其實真柴胡無幾。須揀去別種。用淨柴胡。苗、主治卒聾。搗汁頻滴之。
銀州柴胡(宣、治勞熱。)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小兒五疳羸熱。根
長尺餘。微白。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前胡
內容:宣、解表、瀉下氣、治風痰。
辛以暢肺。解風寒。甘以入脾。理胸腹。(氣香。)苦洩厥陰(肝)之熱。寒散太陽(膀
胱)之邪 。性陰而降。功顓下氣。氣下則火降而痰消。(氣有餘便是火、火則生痰。)能除實(熱。)
治痰熱哮喘。咳嗽嘔逆。痞膈霍亂。(乃手足太陰、陽明之藥、與柴胡純陽上升、入少
陽、厥陰者不同。)無實熱與外感者忌用。(柴胡前胡、均是風藥、但柴胡性升、前胡性降為
異、之。)味甘氣香。性軟。冬月採者良。內有硬者。名雄前胡。須揀去
勿用。半夏為使。惡皂角。忌火。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獨活
內容:宣、理伏風、去濕。
辛苦微溫。氣緩善搜。入足少陰氣分。(腎)以理伏風。治本經傷風頭痛。頭暈目眩。(宜
與細辛同用。)風熱齒痛。(文潞公藥準、用獨活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痙癇濕痺。(項背
強直、手足反張曰痙、濕流關節、痛而煩、曰濕痺、風勝濕、故二活兼能去濕。)奔豚疝瘕
。(腎積曰奔豚、風寒濕客於腎家所致、疝瘕亦然。)古方唯用獨活。後人分二種。以形虛大
。有臼如鬼眼。節疏色黃者。為獨活。色紫節密。氣猛烈者。為羌活。並出蜀漢。又雲︰自
西羌來者。為羌活。(故又名胡王使者。喻嘉言曰︰羌活之獨本者、即真獨活。)
書名:本草從新
作者:吳儀洛
朝代:清•公元1644-1911年
年份:
<目錄>
<篇名>原序
內容:餘先世藏書最夥。凡有益於民用者。購之尤亟。以故岐黃家言。亦多海內希見之本。餘
自髫
年。習制舉業時。即旁覽及焉。遇有會意。輒覺神情開滌。于是盡發所藏而精繹之。迄今四
十年矣。夫醫學之要。莫先於明理。其次則在辨證。其次則在用藥。理不明。證於何辨。證
不辨。藥於何用。故拙著醫學十種。其一曰︰一源必徹。其二曰︰四診須詳。於經義病情。
必斟酌群言。而期於至當也。而又念天之生藥。凡以濟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一藥。
用眩。凡藥皆可傷人。況於性最偏駁者乎。自來注本草者。古經以下。代有增訂。而李氏綱
目為集大成。其征據該洽。良足補爾雅詩疏之缺。而以備醫學之用。或病其稍繁。踵之者、
有繆氏之經疏。不特著藥性之功能。且兼言其過劣。其中多所發明。而西昌喻嘉言。頗有異
議。最後新安汪氏。祖述二書。著備要一編。卷帙不繁。而採輯甚廣。宜其為近今膾炙之書
也。獨惜其本非岐黃家。不臨證而專信前人。雜採諸說。無所折衷。未免有承誤之失。餘
不揣固陋。取其書重訂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旁掇舊文。參以涉曆。以擴未盡之旨。書
成。名曰本草從新。付之剞劂。庶幾切于時用。而堪羽翼古人矣乎。其餘數種。將次第刊布
。與有識者商之。
乾隆丁醜歲三月上巳日澉水吳儀洛遵程書於硤川之利濟堂
<目錄>
<篇名>本草從新凡例
內容:一 注本草者。當先注明其所以主治之由。與所以當用之理。使讀之者有義味可咀嚼也。
茲集藥性病情。互相闡發。庶便資用。若每處皆釋。則重復煩瑣。反生厭瀆。故前後間見。
或因藥論辨。讀者匯觀而統會之可也。
一 上自神農本草經。以至李氏綱目。俱遞有收載。自綱目以後。收載絕少。如燕窩之
類。
一 自古本草以至近今本草。俱有是名。而今並無是藥者。如預知子之類。俱為削去。
一 藥品主治。諸家析言者少。統言者多。如治痰之藥。有治濕痰者。有治燥痰者。諸
書第以除痰概之。頭痛之藥。有治內傷頭痛者。有治外感頭痛者。諸書惟言治頭痛而已。此
皆相反之證。未可混施。舉此二端。其餘可以類推矣。又止言某病宜用。而不言某病忌用。
均屬缺略。茲集並加詳注。庶無貽誤。
一 每藥先辨其氣味、形色。次著其所入經絡。乃為發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證。具列
於後。其所以主治之理。即在前功用之中。不能逐款細注。讀者詳之。
一 徐之才曰。藥有宣、(上升下行、曰宣)、通、補、瀉、澀、滑、燥、濕、(即潤也)、
輕、重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失遺矣。
今為分闡。以標於本藥之上。(此十劑也、陶隱居多寒熱二劑、茲不具述、然本集燥劑、即
陶氏之熱劑、而通劑、乃徐氏之燥劑也。)
一 藥品主治。已注明某臟某腑者。則不更言入某經絡。以重復無用也。
一 陰、陽、升、降、浮、沉。已詳於藥性總義中。故每品之下,不加重注。
一 採用諸書。悉標其名氏。使知為先哲名言。有可考據也。間有刪節數行數句者。以
限於尺幅也。有增改數句數字者。務暢其文義也。其間廣搜博採。義圖貫通。取要刪繁。詞
歸雅飭
一 凡假藥不可不辨。如花草子、偽沙苑蒺藜。香欒、偽枳實枳殼之類。始則以偽亂真。
漸
一 同是藥名。而力量濃薄懸殊。性味優劣迥別。如野白朮與種白朮、並江西白朮之類。
至
一 本藥而雜別種在內。用者即不能取效。如肆中柴胡。夾雜白頭翁、小前胡、遠志苗、
丹參等於內。不細為揀去。不唯無益。而反有害矣。亦斷不可不正之。
一 藥品修治。必須如法。今肆中熟地黃用煮。菟絲餅加面之類。制治乖方。斷不可用。
俱為正之。
一 凡可以救荒者。收載稍繁。以其有裨於生成之實用也。
一 養生與治病。食物之宜否。關系非細。故收載不厭其繁。
<目錄>
<篇名>藥性總義
內容:凡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鹹屬水、入腎。此五
味之
義也。
凡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此五
色之
義也。
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
散、
能潤、能橫行。鹹者。能下、能 (音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洩。此五味之用也。
凡寒熱溫涼。氣也。酸苦甘辛鹹淡。味也,氣為陽,味為陰。(氣無形而升、故為陽、
味有
質而降、故為陰。)氣濃者。為純陽。薄為陽中之陰。味濃者。為純陰。薄為陰中之陽。氣
薄則發洩。濃則發熱。(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洩於表、濃者、能發熱。)味濃則洩。薄則
通。(陰味下行、故味濃者、能洩於下、薄者、能通利。)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 同)、洩為陰。(辛散、甘緩、故發肌表、酸收、苦洩、故為
吐瀉。)鹹味湧洩為陰。淡
味
滲洩為陽。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上竅七、謂耳目
口鼻。)濁陰出下竅。(本乎
地
者親下、下竅二、謂前後二陰。)清陽發腠理。(腠理肌表也、陽升散
於皮膚、故清陽發之。)濁陰走五臟。(陰受氣於五藏、故濁陰走之。)清陽實四肢。(四肢為
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濁陰歸六腑。(六腑傳化水谷、故濁陰歸之。)此陰陽之義也。
凡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氣薄者降而收。(象秋)、氣
濃者
浮而長。(象夏)、味濃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氣濃味薄者浮而升。味
濃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濃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鹹無升。辛甘無降。寒無
浮。熱無沉。此升降浮沉之
義也。(李時珍曰︰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
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
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
則上升、半身以下則下降、雖一藥而根梢各別、用之或差、服亦罔
效。)
凡質之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裏。為枝者達四肢。為皮
者達
皮膚。為心為乾者。內行臟腑。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
也。
凡色青、味酸、氣臊。(臊為木氣所化。)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肝
與膽
相表裏、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色赤、味苦、氣焦。(焦為火氣所化。)性屬火者。皆入手
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裏、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色黃、味甘、氣香。
(香為土氣所化。)性屬土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脾與胃相表裏、胃為戊土、
脾
為己土。)色白、味辛、氣腥。(腥為金氣所化。)性屬金者。皆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
。(肺與大腸相表裏、大腸為庚金、肺為辛金。)色黑、味鹹、氣腐。(腐為水氣所化)。性屬
水者。皆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腎與膀胱相表裏、膀胱為壬水、腎為癸水、凡一臟
配一腑、腑皆屬陽、故為甲、丙、戊、庚、壬、臟皆屬陰、故為乙、丁、己、辛、癸也。)
十二經中。惟手厥陰心包絡。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其經通於足厥陰、少陽。厥陰主血。
諸藥入厥陰血分者。並入心包絡。少陽主氣。諸藥入膽經氣分者。並入三焦。命門相火。
散
行於膽、三焦、心包絡。故入命門者。並入三焦。此諸藥入諸經之部分也。人之五臟。應
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實。如腎為
肝母。心為肝子。故入肝者。並入腎與心。肝為心母。脾為心子。故入心者。並入肝與脾。
心為脾母。肺為脾子。故入脾者。並入心與肺。脾為肺母。腎為肺子。故入肺者。並入脾與
腎。肺為腎母。肝為腎子。故入腎者。並入肺與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應之義也。
凡藥各有形性氣質。其入諸經。有因形相類者。(如連翹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睪丸而
入腎之類。)有因性相從者。(如潤者走血分、燥者入氣分、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之
類。)有因氣相求者。(如氣
香入脾、氣焦入心之類。)有因質相同者。(如頭入頭、乾入身、枝
入肢、皮行皮、又如紅花蘇木、汁似血而入血之類。)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有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如黃柏、知母、破故紙、胡桃之類。)為使者。我之佐使
也。
惡者。奪我之能也。畏者。受彼之制也。反者。兩不可合也。殺者。制彼之毒也。此異
同之
義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故
宜食
甘以緩之、則急者可平、柔能制剛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木
不宜鬱、故欲以辛散之、順
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肝喜散而惡收、故辛為補而酸為瀉。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志喜、喜則氣緩、而心虛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
心欲 。急食鹹以 之,用鹹補之,以甘瀉之。(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急宜食鹹以 之
、蓋鹹從水化、能相濟也、心欲 、故以鹹 為補、心苦緩、故以甘緩為瀉。)脾苦濕。急
食苦以燥之。(脾以運化水谷、制水為事、濕勝則反傷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
食
甘補之。(脾貴充和溫濃、其性欲緩、故宜食甘以緩之、脾喜甘而
惡苦、故苦為瀉、而甘為補也。)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肺主氣、行治節之令、氣病
則上逆於肺、故急宜食苦以降洩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肺
應秋氣、主收斂、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氣宜聚不宜散、故酸收為補、辛散為瀉。)腎苦燥。
急
津
液。通氣也。(腎為水臟、藏精者也、陰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
潤之、蓋辛從金化、水之母也、其能開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氣也、水中有真氣、惟辛
能達之、氣至水亦至、故可以潤腎之燥。)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以鹹瀉之。(
腎主閉藏、氣貴周密、故腎欲堅、宜食苦以堅之也、苦能堅、故為補、鹹能 堅、故為瀉。
)此五臟補瀉之義也。
酸傷筋。(酸走筋、過則傷筋而拘攣。)辛勝酸。(辛為金味、故勝木之酸、)苦傷氣。(苦
從火化、故傷肺氣、火克金也、又如陽氣性升、苦味性降、氣為苦遏、則不能舒伸、故苦傷
氣、)鹹勝苦。(鹹為水味、
故勝火之苦、按氣為苦傷、而用鹹勝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
以辛助金而以甘洩苦、亦是捷法、蓋氣味以辛甘為陽、酸苦鹹為陰、陰勝者制之以陽、陽勝
者制之以陰
而其中宜否、則在乎用之權變爾。)甘傷肉。酸勝甘。(酸為木味、故勝土之
(辛能散氣、故傷皮毛。)
苦勝辛。(苦為火味、故勝金之辛。)鹹傷血。(鹹
從水化、故傷心血、水勝火也、食鹹則渴、傷血可知。)甘勝鹹。(甘為土味、故勝水之鹹。
)此五行相克之義也。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洞心、洞心、透心若空也。)鹹走血。
血
病無多食鹹。(血得鹹、則凝結而不流、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無多食
苦。(苦性沉降、陰也、骨屬腎、亦陰也、骨得苦則沉陰欲盛、骨重難舉矣、五味論曰︰多
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甘能緩中、善生脹滿、五味論曰︰多食之、令
人心, 心、心悶也。)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酸能收縮、筋得酸則縮、五味論曰︰多
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鹹。則脈凝泣(澀同)而變色。(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脈與色也、五味篇曰︰心
病禁
鹹。)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
食辛。則筋急而爪枯。(金能
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則肉
胝(音支) (音縐)而唇揭。(胝、皮濃也;手足胼胝之謂、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與
唇也
;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腎之骨與發也。五味
篇曰︰腎病禁甘。)此五味之所傷也。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風為木氣、金能勝之、故治
以辛
涼。過於辛、恐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風邪勝
、故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熱為火氣、水能
勝之、故治以鹹寒、佐以甘苦、甘勝鹹、所以防鹹之過也、苦能洩、所以去熱之實也。熱盛
於經而不斂者、以酸收之、熱鬱於內而不解者、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
淡
為土氣、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熱、酸從木化、制土者也、故佐
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以淡洩之者、淡能利竅也。)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
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鹹冷、苦能洩火、辛能散火、故
用以為佐、酸收苦發、義與上文熱淫同治。)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為金氣、火能勝之、治以苦溫、苦從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傷、以甘緩之、金之正味、
則邪實於內、故當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寒為水氣、土能制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土
化、熱從火化也、佐以苦辛等義、如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
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也。
凡藥須俟制焙畢。然後秤用。不得生秤。濕潤藥皆先增分兩。燥乃秤之。
凡酒制升提。薑制溫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收斂。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
去燥
性而和中。乳潤枯生血。蜜甘緩益元。陳壁土藉土氣以補中州。面煨曲制。抑酷性、勿傷上
膈。黑豆甘草湯漬。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豬脂塗燒。鹹滲骨。容易脆斷。去穣者免脹。
去心者除煩。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謂黑豆烏豆、皆黑大豆也、蘇頌曰︰緊小者為雄
、入藥尤佳、宗 曰︰小者力更佳、皆謂黑大豆中之較小者、非世俗所稱馬料豆也、世俗所
謂馬料豆、即 豆也、 豆性溫熱、味澀劣、乃豆中最下之品、以其野生、價最賤、北方甚
多、故餵馬用之、蓋凡豆皆可作馬料、而莫有如此豆之價廉也、今藥肆中煮何首烏、不用
黑大豆而用 豆、甚謬、並有將煮過首烏之 豆、偽充淡豆豉、尤屬可笑。市醫每有以
豆皮加入煎劑者、不知黑大豆之皮有可用、 豆之皮無可用也、因時珍混注 豆即小黑豆、
以致後人多誤。)
用藥有宜陳久者。(收藏高燥處、又必時常開看、不令黴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
夏、
麻黃、大黃、木賊、棕櫚、芫花、槐花、荊芥、枳實、枳殼、橘皮、香欒、佛手柑、山茱萸
、吳茱萸、燕窩、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鍛石、米、麥、酒、醬、醋、茶、薑、
芥、艾、墨、蒸餅、諸曲、諸膠之類。皆以陳久者為佳。或取其烈性減。或取其火氣脫也。
(
微
火、令小沸、不得過七日、若日數多、火氣太重、雖陳之至久、
火氣終不能脫、服之不惟無益、反致助火傷陰也。煎膏子亦宜微火、並不可久煎。陰虛
有火之人、一應藥餌食物、最忌煎炒、修合丸子、宜將藥切絕薄片子、蒸爛熟、搗為丸、若
用火制焙、不但不能治病、反致發火傷陰、舊疾必更作也。)餘則俱宜精新。若陳腐而欠鮮
明。則氣味不全。服之必無效。唐耿 詩雲。朽藥誤新方。正謂是矣。此藥品有新陳之不同
。用之貴各得其宜也。
<目錄>
<篇名>卷一草部
內容:山草類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人參
內容:大補元氣、生陰血、亦瀉虛火。
甘溫微苦。大補肺中元氣。(李東垣用藥法象曰︰肺主氣、肺氣旺則臟腑之氣皆旺、精
自生
而形自盛。十劑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人參補氣、羊肉補形。)瀉火。(東垣曰
、參 甘草、退火之聖藥、按煩勞則虛而生熱、得甘溫以益元氣、而虛熱自退、故亦謂之瀉
。)除煩,生津止渴,開心益智。(心氣強、則善思而多智。)聰耳明目。(洗與服俱佳。)安
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通血脈。(氣行則血行。)破堅積。(氣運則積化。)消痰水。(氣旺
則痰行水消。)氣壯而胃自開。氣和而食自化。治虛勞內傷。(傷於七情六欲、飲食作勞為
內傷、宜養正、傷於風寒暑濕燥火為外感、宜祛邪、如發熱證、外感則發熱無間、內傷則時
熱時止、惡寒證、外感雖絮火不除、內傷則得暖便減、頭痛證、外感則常痛不休、內傷
則時痛時止、外感則手背熱、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鼻塞不通、內傷則口淡無味。)發熱自
汗。(自汗屬陽虛、宜參 補氣、亦有因肺熱汗多者、服參 汗必更多、宜清熱而兼養血、
汗自止矣。凡外感風邪、每多發熱自汗、脈必浮緩、而外證亦自可辨。)虛咳喘促。(陳嘉
謨本草蒙筌曰︰咳有肺熱還傷肺之句、唯言寒熱、不辨虛實、若肺中實熱者忌之、虛熱者、
服之何害。)心腹寒痛。(方書謂痛無補法、以其氣實也、若虛寒作痛、急宜用之矣。)傷寒
。(庸淺之輩、不察虛實、但見發熱、動手便攻、且曰傷寒無補法、獨不觀仲景傷寒論、立
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虛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參附子者、五十有奇乎。
)瘟疫。(瘟疫病、陽脈濡弱、正虛也、陰脈弦緊、邪實也、正虛邪實、則一團毒邪內熾、
莫
能解散、病固纏身為累、而冬不藏精之人、觸其氣者、染之尤易、所以發表藥中、宜少用人
參三、五、七分、以領出其邪、喻嘉言寓意草中、論之甚詳。)嘔噦反胃。 瘧瀉痢。(皆理
胃培脾之功。唯肺遺熱於大腸、而為瀉痢、雖日久、宜清肺之化源、及風入腸胃、而致久
瀉久痢、宜祛風邪從肌表出、俱忌用。)淋瀝。(肺氣化、則溺行而不頻數。)脹滿。(皇甫嵩
本草發明雲︰胸膈逆滿、宜補之而脹自除、經所謂塞因塞用也、俗醫泥於作飽不敢用、不知
少用反滋壅、多用則宣通、補之正所以導之也。)多夢紛紜。離魂異疾。(有人覺臥則身外有
身、一樣無別、蓋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離魂、夏子益奇疾方、同
龍齒赤茯苓朱砂各一錢、臨睡煎服、三服愈。)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飲食、惠民和劑
局方、砲薑等分為末、生地黃汁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胎產諸虛。小兒慢驚
。痘科險證。(凡痘證色彩嬌紅、而不蒼老、或頂陷、或皮薄漿清、或癢塌洩瀉、俱屬氣虛
、宜用。若因肺熱、漿不大行、及靨後難脫者、均忌、洩瀉由於肺熱者、亦忌之。)外科
陰毒。(癰疽出膿後收口、其效尤神、摻藥用之亦妙。)因虛失血。(古人治大失血、脈芤洪
者、並用人參、氣旺則能攝血也、又凡血脫者、須益其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
生、陽生則陰長之義也、若單用補血、無由而生矣、若火氣方逆、血熱妄行、則鹹忌之)氣
虛甚者。濃煎獨參湯進之。挾寒者。稍加附子。按人參功能在諸藥之上。但閉氣。肺有火熱
。及肺氣不利者忌之。實表。表有邪者忌之。凡痧痘斑毒。欲出未出。但悶熱而不見點。若
誤用之。以阻截其路。為禍尤烈。產遼東。寧古台出者。光紅結實。船廠出者。空松鉛塞。
並有糙有熟。宜隔紙焙用。忌鐵。不宜見風日。茯苓為使。畏五靈脂。惡皂角、黑大豆、紫
石英、人溲。反藜蘆。(李言聞曰︰東垣理脾胃、瀉陰火、交泰丸內、用人參皂角、是惡而
不惡也、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療痰在胸膈、人參藜蘆同用
、而取其湧越、是激其怒性也、非洞奧達權者、不能知也。凡失血不止、人參和童便服、
即止、因相惡而效更奇也。)
參條(生津補氣。)乃橫生蘆頭上者。其力甚薄。止可用以調理常病。及生津止渴。其
性橫
行手臂。凡指臂無力者。服之甚效。
參須(生津補氣。)亦橫生蘆頭上。而更細者。其性與參條同。而力尤薄。要知參條參
須。
不過得參之餘氣。危險之證。斷難倚仗。
太子參(大補元氣。)雖甚細如參條。短緊堅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
參蘆(宣、湧吐、然亦有補性。)苦溫湧吐。虛勞痰飲。(吳綬曰︰人弱者、以參蘆代瓜
蒂、
朱丹溪本草補遺曰︰人參入手太陰、補陽中之陰、蘆則瀉太陰之陽、亦猶麻黃苗能發汗、根
能止汗也、痰在上膈、在經絡、宜吐之、吐中就有發散之義、一婦因怒而病呃、作則舉身跳
動、昏不知人、乃痰因怒鬱、氣不得降、以參蘆半兩、逆流水煎飲之、大吐頑痰數碗、大汗
昏睡而安、一人作勞發瘧、服瘧藥變為熱病、舌短痰嗽、六脈洪數而滑、此痰蓄胸中也、以
參蘆湯加竹瀝、湧出頑痰三塊、次與參 當歸而安。)今東洋西洋。俱常用之。(又人參內有
一種、白皮細長、名鳳凰城、又有一種、皮糙體松、名泡頭、東洋俱大行。)
參葉 大苦大寒。損氣敗血。其性與人參相反。且無用。所以從來本草內。俱不
載。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珠兒參
內容:補氣、除肺火。
苦寒微甘。味濃體重。補肺降火。肺熱者宜之。臟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鬱火服之。火
不透
發。反生寒熱。其性大約與西洋人參相同。不過清熱之功。熱去則火不刑金。而肺臟受益。
非真能補也。出閩中。須多去皮。再用滾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則苦味減而稍
甘。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黨參
內容:補中氣、生津。
甘平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虛。用以調補。甚為平妥。按古本草雲。參
須
上黨者佳。今真黨參久已難得。肆中所賣黨參。種類甚多。皆不堪用。唯防風黨參。性味和
平
硬紋者偽也。(白黨、味微甘而甚淡、功力遠不及爾。)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土人參
內容:補肺氣、通下行。
甘微寒。(蒸之極透、則寒性去。)氣香味淡。性善下降。能伸肺經治節。使清肅下行。
補氣
生津。治咳嗽喘逆。痰壅火升。久瘧淋瀝。難產經閉。瀉痢由於肺熱。反胃噎膈由於燥澀。
凡有升無降之證。每見奇效。(其參一直下行、入土最深。)脾虛下陷。滑精夢遺。俱停用。
以其下行而滑竅也。孕婦亦忌。出江浙。俗名粉沙參。(紅黨參、即將此參去皮淨、煮極熟
、陰乾而成者、味淡無用。)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西洋人參
內容:補肺降火。
苦寒微甘。味濃氣薄。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出大西洋佛蘭西。
(
形似遼東糙人參、煎之不香、其氣甚薄、禁忌與珠參同。)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北沙參
內容:補陰、清肺火。
甘苦微寒。味淡體輕。專補肺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金受火刑者宜之。寒客肺中作
嗽者
勿服。(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肺熱者用之。)白實長大者良。惡防己。反藜蘆
。(肺熱咳嗽者、用沙參半兩、水煎服之、甚效。)
南沙參(補陰、清肺火。)功同北參,而力稍遜。色稍黃。形稍瘦小而短。近有一
種味帶辣者
。不可用。(產亳州。)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空沙參
內容:即薺 。寒利肺、甘解毒。
甘淡微寒。解百藥毒。利肺氣。和中明目。主咳嗽消渴強中。(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
出、
謂之強中。)瘡毒疔腫。(李時珍本草綱目曰︰薺 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
知用、惜哉。人參、黨參、土人參、洋參、薺 、沙參、桔梗相似、不可不辨、沙參體虛
無心而味淡、薺 體虛無心而味甘、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黨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土人參體
實有心而味甘淡、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洋參雖似糙參、但氣不香爾。)
即甜桔梗。(乃桔梗之一類二種。)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甘草
內容:有補有瀉、能表能裏、可升可降、生陰血。
味甘。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能生肺金。)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
表寒
。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解退肌表之熱。)入涼劑則瀉邪熱。入峻劑則緩正氣。(
薑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黃加之、恐其峻下、皆緩之之意。)入潤劑則養陰血。能協和諸藥
。使之不爭。生肌止痛。(脾主肌肉、甘能緩痛。)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故有國老之稱。
療諸癰腫瘡瘍。惟中滿證忌之。(甘令人滿、然亦有生用為瀉者、以其能引諸藥至於滿所、
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是已、故陶隱居名醫別錄、甄權藥性論並雲除滿、脾健運、則滿
除
也。又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洩滿、故雲︰下氣除滿、仲景有甘草瀉心湯、治痞滿。
)大而結者良。出大同。名粉草。(彈之有粉出。)細者名統草。補中炙用。宜大者。瀉火生
用。宜細者。(去外赤皮。)
甘草頭。(宣、湧吐。)消腫導毒。(在上部者效。)宜入吐藥。
甘草梢。(達莖中。)止莖中痛。淋濁證用之。(取其徑達莖中也。)白朮、苦參、乾漆為
使。
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並用者。(胡洽百病方、治痰癖、十棗湯
加甘
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勞瘵、與芫花同行、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黃精
內容:平補氣血而潤。
甘平。補中益氣。安五臟。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風濕。下三屍蟲。以
其得
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饑。(氣滿則不饑。)卻病延年。似玉竹而稍大。黃白多須。故俗呼為玉
竹黃精。又一種似白芨。俗呼為白芨黃精。又名山生薑。恐非真者。去須。九蒸九曬用。(
每蒸一次、必半日方透。)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萎蕤
內容:即玉竹平補氣血而潤、去風濕。
甘平。補中益氣。除煩渴。潤心肺。治風淫濕毒。目痛 爛。(風濕。)寒熱 瘧。中風
不能
動搖。頭痛腰痛。(凡頭痛不止者、屬外感、宜發散、乍痛乍止者、屬內傷、宜補虛、又有
偏頭風、左屬風與血虛、右屬痰熱與氣虛、腰痛亦有腎虛、氣滯、痰積、瘀血、風寒、濕熱
之不同、凡挾虛挾風濕者、宜葳蕤。)莖寒自汗。一切不足之證。用代參地。不寒不燥。大
有殊功。去毛。蜜水或酒浸。蒸用。畏鹹鹵。熬膏良。(小便猝淋、葳蕤五錢、芭蕉根二座
、水二盞、煎一盞、入滑石末一錢服。)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黃耆
內容:補氣固表、生亦瀉火、生陰血。
甘溫。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丹溪曰︰黃耆大補陽虛自汗、若表虛有邪、
發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溫分肉。實腠理。補肺氣。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
。溫三焦。壯脾胃。(脾胃一虛、土不能生金、則肺氣先絕、脾胃緩和、則肺旺而肌表固
實、補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氣能生血、血充則肉長。)排膿內托。瘡癰聖藥。(毒
氣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內托、癰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氣衰也、痘證亦然。)
痘證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合人參、甘草、生薑為保元湯、治痘虛不起、或加芎 、官
桂、糯米助之、王好古湯液本草曰︰實衛氣是表藥、益脾胃是中州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
腎元是裏藥、甄權謂其補腎者、氣為水母也、日華大明本草謂其止崩帶者、氣旺則無陷下之
患也、蒙筌曰︰補氣藥多補血藥、亦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亦從而補血、益氣湯雖用
當歸、因勢寡、功被參 所據、補血湯黃 數倍於當歸、亦從當歸所引而補血、補血湯、黃
一兩、當歸二錢、氣藥多而雲補血者、氣能生血、又有當歸為引也、為補藥之長、故名耆
。)形如箭竿者佳。綿軟而嫩。無丫枝。(故又名綿 、切片、外白中黃、金井玉蘭。五台
、口 、皆不堪入藥、入補中藥。)捶扁,蜜炙。如欲其稍降。鹽水炒。(有謂補腎及崩帶
淋濁藥、宜鹽水炒、汪 庵曰︰此說非也、前證用黃 、非欲抑黃 使入腎也、取其補中
升氣、則腎受蔭、而崩帶淋濁之病自愈也、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補彼經而益及此經者、
此類是酒炒亦可。茯苓為使。惡龜甲、白蘚皮。畏防風。(東垣曰︰黃 得防風
、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按黃 極滯胃口。胸胃不寬者勿用。實表。有表邪及
表旺者勿用。助氣。氣實者勿用。多怒則肝氣不和。亦停用。陰虛者宜少用。恐升氣於表。
而裏愈虛爾。(用鹽水炒、以制其升性、亦得。)熬膏良。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野白朮
內容:補氣生血、健脾燥濕。
甘補脾。溫和中。苦燥濕。(經曰︰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本善補氣。同補血藥用。
亦能
補血。(氣能生血。)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發汗加辛散之味、止汗同 芍之類。)補脾則能
進飲食。祛勞倦。(脾主四肢、虛則四肢倦怠。)止肌熱。(脾主肌肉。)化症癖。症癖因脾虛
不運者、宜用此以健脾、脾運則積化也。)和中則能已嘔吐。定痛安胎。(得黃芩、清胎熱、
得艾、療胎寒、得參、大補胎元之弱、蓋胎系於脾、脾虛則蒂無所附、故易落。)燥濕則能
利又生津、何也、汪機本草會編曰︰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
津何由生、用白朮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止洩瀉。化胃經痰水。(土旺自能
勝濕。)理心下急滿。(脾胃健於轉輸。)利腰臍血結。去周身濕痺。(二證皆濕停為患、濕去
則安矣。)按白朮贊雲。味重金漿。芳逾玉液。百邪外禦。六腑內充。蓋甚言其功之廣也。
腎虛者勿用。有火者宜生用。(寓意草中、載蔣中尊病傷寒、臨危、求肉汁淘飯、食畢大叫
一聲而逝、門人問臨危索飯之時、尚有法可救否、喻嘉言曰︰獨參湯可以救之、曾治一孕婦
傷寒、表汗過後、忽喚婢作伸冤之聲、知其擾動陽氣、急迫無奈、令進參湯、不可捷得、
遂將白朮三兩、熬濃汁一碗與服、即時安妥、凡力艱不能服參者、重用野朮、頗可代之、下
焦陰氣不脫、而上焦陽氣驟脫者、大能起死回生。)產於潛者最佳。今甚難得。即浙江諸山
出者。俱可用。俗稱為天生朮。有鶴頸甚長。內有朱砂點。朮上有須者尤佳。以其得土氣濃
。須乃其餘氣也。其次出宣歙者。名狗頭朮。冬月採者佳。用糯米泔浸。(借谷氣以和脾。)
陳壁土炒。(借土氣以助脾。)或蜜水炒,人乳拌用。(潤以制其燥。凡炒白朮、止宜炒黃
、若炒焦則氣味全失。)熬膏良。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種白朮
內容:健脾燥濕。
止可用以調補常病之虛者。及病後調理脾胃。若生死關頭。斷難恃以為治。陰虛燥渴。
肝腎有築築動氣者。勿服。產浙江台州燕山。亦以冬月採者為佳。並無鶴頸與須。反肥大於野朮
。熬膏良。(雲朮形長大、性燥劣、人或切片以雜之。)江西白朮。其形甚小。與浙江野朮相
似。雖有鶴頸而甚短。其體堅實。其味苦劣。(如野朮不可得、唯用台朮為穩、餘俱不可用
。)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蒼朮
內容:補脾燥濕、宣、升陽解鬱。
苦溫辛烈。燥胃強脾。發汗除濕。能升發胃中陽氣。(上行雄壯、能除濕、治中氣下陷、
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入脾。)止吐瀉。逐痰水。(許叔微本事方曰︰蒼朮能破水飲之 囊、蓋燥
脾以去濕、崇土以補脾、方用蒼朮一斤、大棗五十枚、去皮搗、油麻半兩、水二盞、研濾汁
和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消腫滿。闢惡氣。(為除邪氣之上
品、闢一切嵐瘴邪惡鬼氣、陰濕處焚之佳。)散風寒濕。為治痿要藥。(陽明虛、則宗筋縱弛
、帶脈不引、故痿 、蒼朮陽明經藥、經曰︰治痿獨取陽明、合黃柏為二妙散、加牛膝名三
妙散。)又能總解痰、火、氣、血、濕、食六鬱。(丹溪曰︰諸鬱皆因傳化失常、氣不得升降
、病在中焦、將欲升之、必先降之、將欲降之、必先升之、越鞠丸用蒼朮、香附、蒼朮、能
徑入諸經、疏洩陽明之濕、通行斂澀、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一升一降、故鬱散而平。)
及脾濕下流。腸風帶濁。(帶濁赤者熱傷血分、白者濕傷氣分、並有寒熱二證、亦有因痰而
帶柴。)燥結多汗者忌用。出茅山。堅小有朱砂點者良。糯米泔浸
。焙乾。同芝麻炒。以制其燥。二朮皆防風、地榆為使。古本草不分蒼白。陶隱居分兩種。
始各施用。(因濕氣身痛者、蒼朮泔浸、切、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桔梗
內容:宣通氣血、瀉火散寒、載藥上浮。
苦辛平。色白屬金。入肺。(氣分。)瀉熱。兼入手少陰心。足陽明胃經。開提氣血。表
散寒邪。清利頭目嚥喉。開胸膈滯氣。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氣不利。)目赤。喉痺嚥痛。(兩少
陰火。)齒痛(陽明風熱)口瘡。肺癰乾咳。(火鬱在肺。)胸膈刺痛。(火鬱上焦。)腹痛腸
鳴 。(肺火鬱於大腸。)並宜苦梗以開之。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洩峻下之劑。至於至
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氣、何也、肺主氣、肺金清肅、氣自下行耳、枳桔湯治胸中
痞滿不痛、取其能通肺、利膈下氣也、甘桔湯通治嚥喉口舌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
也。)去浮皮。泔浸。微炒。畏龍膽、白芨;忌豬肉。(本經、桔梗一名薺 、蓋桔梗薺 乃
一類、有甜苦二種、別錄始分薺 條。)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天麻
內容:宣、祛風。
辛溫。入肝經氣分。通血脈。疏痰氣。治諸風眩掉。頭旋眼黑。語言不遂。風濕 痺。
小兒驚癇。(諸風眩掉、皆屬肝木、肝病不能榮筋、故見前證、天麻入厥陰而治諸疾、肝氣和平
、諸疾自瘳。)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風者。忌用。(風藥能燥血故也、按風藥同養血藥用、制
其宣其滯也、古雲︰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根類王瓜。莖名
赤箭。明亮堅實者佳。濕紙包。煨熟。切片。酒浸一宿。焙。子名還筒子。定風補虛。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秦艽
內容:宣、去風濕。
苦燥濕。辛散風。去腸胃之熱。疏肝膽之氣。活血榮筋。(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
治風寒濕痺。(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勝為行痺、寒勝為痛痺、濕勝為著痺、痺
在於骨則體重、在脈則血澀、在筋則拘攣、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通身攣急。潮熱骨蒸
。(時珍曰︰手足陽明經藥、兼入肝膽、陽明有濕、則手足酸痛寒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
、宋太宗太平聖惠方、治急勞煩熱、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又方治小
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秦艽甘草各一兩、每服一二錢、錢乙小兒直訣、加薄荷五錢。)疸
黃酒毒。腸風瀉血。口噤牙痛。(齒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張潔古珍珠囊曰︰秦艽能去下
牙痛、及本經風濕。)濕勝風淫之證。利大小便。(牛乳點服、兼治黃膽、煩渴便赤。)下部
虛忌用。形作羅紋相交。長大黃白。左紋者良。菖蒲為使。畏牛乳
。(一切瘡口不合、秦艽為末摻之、效。)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柴胡
內容:宣、發表和裏、退熱升陽、解鬱調經。
苦微寒。味薄氣升為陽。主陽氣下陷。能引清氣上行。而平少陽厥陰之邪熱。(肝、膽、
心包、三焦相火、時珍曰︰行少陽黃芩為佐、行厥陰黃連為佐、宣暢氣血。散結調經。人第知
柴胡能發表、而不知柴胡最能和裏。)為足少陽膽經表藥。(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其經
在半表半裏、法當和解、小柴胡湯之類是也、若病在太陽、服之太早、則引賊入門、若病入
陰經、復服柴胡、則重虛其表、最宜詳慎。)治傷寒邪熱。痰熱結實。心下煩熱。諸瘧寒熱
。(東垣曰︰諸瘧以柴胡為君、佐以引經之藥、喻嘉言醫門法律雲︰瘧發必有寒有熱、蓋外
邪伏於半表半裏、適在少陽所主之界、入與陰爭、陽勝則熱、出與陽爭、陰勝則寒、即純熱
無寒為癉瘧溫瘧、寒多熱少為牝瘧、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補偏救弊、亦必還返少陽之界、
使少陽而兼他經則有之、謂他經而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脈縱屢
遷、而弦之一字、實貫徹之也。)頭眩嘔吐。(邪在半表半裏、則多嘔吐。)目赤胸痞脅痛。
(凡脅病多是肝木有餘、宜小柴胡湯加青皮川芎白芍。)口苦耳聾。(皆肝膽之邪。)熱入血
室。
(衝為血海、即血室也、男女皆有之、柴胡在臟主血、在經主氣。)胎前產後諸熱。小兒痘
證。能散十二經瘡疽血凝氣聚。功同連翹。(連翹治血熱、柴胡治氣熱、為小異。)陰虛火炎氣
升者。停用。產江南古城山。名齊界面者佳。(定遠縣出者亦好。)外感生用。內傷升氣
酒炒用。凡治中及下降用梢。有汗咳者。蜜水拌炒。前胡、半夏為使。惡皂角。按柴胡所用
甚多。今藥客入山收買。將白頭翁、丹參、小前胡、遠志苗等俱雜在內。謂之統柴胡。藥肆中
俱切為飲片。其實真柴胡無幾。須揀去別種。用淨柴胡。苗、主治卒聾。搗汁頻滴之。
銀州柴胡(宣、治勞熱。)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小兒五疳羸熱。根
長尺餘。微白。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前胡
內容:宣、解表、瀉下氣、治風痰。
辛以暢肺。解風寒。甘以入脾。理胸腹。(氣香。)苦洩厥陰(肝)之熱。寒散太陽(膀
胱)之邪 。性陰而降。功顓下氣。氣下則火降而痰消。(氣有餘便是火、火則生痰。)能除實(熱。)
治痰熱哮喘。咳嗽嘔逆。痞膈霍亂。(乃手足太陰、陽明之藥、與柴胡純陽上升、入少
陽、厥陰者不同。)無實熱與外感者忌用。(柴胡前胡、均是風藥、但柴胡性升、前胡性降為
異、之。)味甘氣香。性軟。冬月採者良。內有硬者。名雄前胡。須揀去
勿用。半夏為使。惡皂角。忌火。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獨活
內容:宣、理伏風、去濕。
辛苦微溫。氣緩善搜。入足少陰氣分。(腎)以理伏風。治本經傷風頭痛。頭暈目眩。(宜
與細辛同用。)風熱齒痛。(文潞公藥準、用獨活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痙癇濕痺。(項背
強直、手足反張曰痙、濕流關節、痛而煩、曰濕痺、風勝濕、故二活兼能去濕。)奔豚疝瘕
。(腎積曰奔豚、風寒濕客於腎家所致、疝瘕亦然。)古方唯用獨活。後人分二種。以形虛大
。有臼如鬼眼。節疏色黃者。為獨活。色紫節密。氣猛烈者。為羌活。並出蜀漢。又雲︰自
西羌來者。為羌活。(故又名胡王使者。喻嘉言曰︰羌活之獨本者、即真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