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舉足輕重 慎選鞋

發表於 : 2007-12-19 , 16:20
MissC
2007.12.19  中國時報
舉足輕重 慎選鞋
湯文璇



    有人說:「腳是第二個心臟」,寶貝腳丫才能走好路、走遠路,尤其是趕流行的女性,醫師叮囑,千萬別為了愛美而犧牲健康。

    女人買鞋、穿鞋,只要流行就好,傷不傷腳沒關係,完全不把腳當一回事,直到出了問題才傷心頓足,也才知道這微不足道的足,可是輕忽不得。

    振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說:「要想保護好腳,必須慎選鞋子。尤其是一雙合腳的鞋子。在門診中常見為了鞋子引起毛病的患者來就診;有人穿了不合腳的鞋,造成雞眼、起水泡、磨破皮,久了還引起膝關節退化、腰痠背痛、腰部前傾、骨盆歪斜等毛病,值得嗎?」

    ■追求流行 觀念如纏足

    穿鞋本來的目的是保護腳、增進腳部的功能,美觀、流行只是副加價值,沒想到很多現代女性本末倒置,恢復了纏足那個年代婦女以美為優先的穿鞋觀念,結果毛病一大堆。

    在門診中,他發現病人有人鞋子過小,買的鞋子比自己的腳小半號到1號之間,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店員告訴我,鞋子會越穿越大,穿久就鬆啦!」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是人在穿鞋,不必削足適履,鞋子不合腳不但不合乎腳的衛生與健康,鞋子一步步變形也很難看吧!

    所以一定要穿合腳,才算是買對鞋。朱唯廉分析說:「有人以為穿新鞋一定會起水泡,這是錯誤的觀念,一雙合腳的鞋子,是不會磨出水泡的,既使天天穿,穿得再久也不會磨出水泡,更不會長雞眼。」

    ■超過3公分的鞋跟少穿

    要想買到一雙好鞋,最好是在下午腳最大的時候去買,而且一定要穿襪子去買,才會買到合適的鞋。不同的腳型要買不同楦頭的鞋,台灣人的腳都比較寬,在買鞋時最好選擇單皮面,沒有縫線的鞋子才不致磨腳。

    至於愛穿10公分超高高跟鞋的女性,朱唯廉醫師指出,我們在照X光時發現,赤腳時的腳後跟比前腳掌高出0.5至1公分,所以3公分內的鞋跟是正常的,而超過3公分高的鞋跟最好少穿。否則水泡、雞眼、磨腳會痛不說,還會因為鞋跟太高,身體易向前傾增加膝蓋的壓力,同時骨盆腔前傾影響懷孕、脊椎前傾會下背痛。

    美國足部協會就建議過女性最好不要穿超過5公分的高跟鞋,如果為了健康最好是不要穿高跟鞋,這樣才能寶貝妳的腳。

io:

Re: 舉足輕重 慎選鞋

發表於 : 2007-12-19 , 16:21
MissC
2007.12.19  中國時報
常練雙腿 預防衰老
湯文璇



    經常活動你的雙腳不但頭好壯壯、體力也好,更可以預防衰老,但是使用不當也會讓你的腳踝受傷,萬華醫院復健科主任蕭竹生建議,常踩楔形墊練習正確的走姿,可保足部安全。

    人的全身有206塊骨頭,而雙腳就有52塊骨頭佔了1/4,有近600條肌肉,2/3集中在下半身,每走一步需要用200條以上的肌肉,所以人老了當上半身的肌肉還有7成體力時,下半身的腳力只剩4成。

    腳型大致可分:正常足、扁平足、高弓足三種,不論是那種,每走一步路都要承載身體所有重量,如果重量分布不均,全身骨骼結構就會改變,出現病變。

    腳部最容易受傷的是腳踝,運動時小腿肌肉緊繃,關節沒辦法向上提(背曲),其代償作用就是使腳踝扭傷。因此在走路或運動時,最好是腳跟先著地,再順序讓腳底、腳趾著地,接著再以腳趾用力蹬離地面。走路時膝蓋最好微彎,較不易受傷。

    要保護腳踝不至受傷,蕭竹生建議,最好就是練習踩楔形墊;由側面看腳跟著地,然後不斷的把小腿後方肌肉拉鬆,也就是俗稱拉腳筋。上班族則可以坐著用腳跟著地,做背曲動作,膝蓋伸直或彎曲皆可,反覆動作可以促進小腿靜脈循環,對心臟輸出功能差、有靜脈曲張的人都有幫助。

    不過在足部保健上也有迷思,以前的醫生希望大家要接近大地,赤足踩健康步道,可是對老人家來說,足部退化避震效果變差,走久、走多反而造成發炎的現象,特別是肌膜炎,所以老人家出門在外最好要穿鞋。

    還有,25%糖尿病人是因為足部問題住院,蕭竹生說,患者常有血管阻塞、免疫功能低下的問題,一旦腳有傷口感染,容易導致截肢的命運,所以,糖尿病及家族病史的人對於足部護理更要小心,最好要每年定期檢查一次。

   
io:

Re: 舉足輕重 慎選鞋

發表於 : 2007-12-19 , 16:22
MissC
2007.12.19  中國時報
鞋子的健康結構
湯文璇



    要選擇合適的鞋子,不可不了解鞋子的構造。

    朱醫師為了病人特別深入研究,他說,鞋子分為足趾區、鞋前身、鞋腰、鞋後身及鞋跟箱等5大區塊。要注意4個要點:

    足趾區最好高一點,腳趾放入可以微微彎曲,有0.5至1公分的空間讓腳趾活動。

    鞋前身及鞋腰部分,則要堅硬點,避免左右晃動。

    鞋子的寬度也不能太窄,應有0.5公分的活動空間;

    鞋後身則是足踝下方的位置,這部分的鞋皮一定要軟;鞋跟箱一定要硬,這樣才能保護腳。

io:

Re: 舉足輕重 慎選鞋

發表於 : 2007-12-19 , 16:23
MissC
鞋子不合腳,雞眼的成因
uho
周琪霏/整理報導



雞眼是由於反覆的磨擦和壓迫所造成的,形成境界鮮明、堅硬、黃色的增生角質丘疹或結節,大小通常為數毫米,好發於關節突出處,例如腳底蹠骨末端,以及小腳趾的外側、腳趾縫。在腳趾間的雞眼,因為吸收了趾間的汗水、濕氣,角質層膨脹變白及變軟,又被稱為軟雞眼。

另外有一種片狀的角質增厚,病灶通常較雞眼為大(數毫米至數公分),而且境界不明顯,也是由於反覆磨擦和壓迫所造成,被稱為胼胝。

雞眼的成因中,不合腳的鞋子最為常見,其他還包括穿著高根鞋,怪異的走路姿勢,解剖學上的骨骼排列異常或是先天畸型等。這些因素造成走路時身體重量集中在腳底的少數區域,反覆摩擦因此形成雞眼或是胼胝。

雞眼治療的目標是減輕疼痛的症狀,找出潛在的原因,避免穿太緊、太高根或是太尖頭的鞋子。彭賢禮 醫師指出臨床上常使用的治療方式為,使用有去角質作用的水楊酸藥膏或是藥水,配合削除一些增厚的角質層,通常都可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標。

另外還可以採用冷凍、電燒或是雷射治療。如果上述治療方式都失敗,最後才考慮外科手術切除。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潛在的原因沒有去除,切除後仍然有復發的可能性。

爲了減輕走路時對於病灶的壓迫,可以在病灶周圍使用環型像甜甜圈樣的雞眼襯墊。另外對於先天骨骼異常所導致的雞眼,常常必須接受骨科手術才能徹底改善。

對於糖尿病患者的雞眼治療要特別注意,因為很容易導致潰瘍、細菌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

在臨床上,雞眼常常和腳底的病毒疣(蹠疣)混淆,不僅患者搞不清楚,許多的醫師也分辨不清。蹠疣通常是由人類乳突狀病毒的第一型、二型、四型以及五十七型所引起。筆者將雞眼和蹠疣的鑑別診斷要點整理如表。

蹠疣因為可能會傳染到其他皮膚的部位,治療上可以採取液態氮冷凍治療,通常每隔1~2週做一次,平均經過3~4次的治療可以治癒。對於角質較厚的病灶,冷凍治療之外,可以配合使用去角質的水楊酸來治療。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