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發表於 : 2008-02-02 , 14:14
<篇名>外科精要
書名:外科精要
作者:陳自明
朝代:宋
年份:西元1263年
<目錄>
<篇名>序
內容:凡癰疽之疾,比他病最酷,聖人推為雜病之先。自古雖有瘍醫一科,及鬼遺等論,後人不能深究,于是此方淪沒,
轉乖迷涂。今鄉井多是下甲人,專攻此科。然沾此疾,又多富貴者。《內經》雲;大凡癰瘡,多失于膏粱之人。仆家世大
方脈,每見沾此疾者十存一二,蓋醫者少有精妙能究方論者。聞讀其書,又不能探賾素隱,及至臨病之際,倉卒之間,
無非對病閱方,遍試諸藥。況能療癰疽、持補割、理折傷、攻牙療痔,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一見文繁,即使厭棄。
病家又執方論,以詰難之,遂使醫者鼯鼠技窮,中心惶惑,當下不下,悠悠弗決,遷延日久,遂令輕者重,重者死。又
多見生疽之人,隱諱者眾,不喜人言是癰疽發疾,但喜雲只是小小癤毒而已,及至孔洪,遂致不救。又有病家猜鄙,吝
其所費浩瀚,不肯請明了之醫,而甘心委命于庸俗之手。或有醫者,用心不臧,貪人財利,不肯便投的當伐病
之劑,惟恐效速而無所得,是禍不極,則功不大矣。又有確執一二藥方,而全無變通者。又有當先用而後下者;當後用
而先下者。多見一得疾之初,便令多服排膿內補十宣散,而及增其疾。此藥是破後排膿內補之藥,而洪內翰未解用藥之
意,而妄為序跋,以誤天下後世者眾矣。陳無擇雲︰當在第四節用之是也。又有得一二方子,以為秘傳,惟恐人知之,
窮貴之人不見藥味而不肯信服者多矣。又有自知眾人嘗用已效之方,而改易其名,而為秘方,或妄增
藥味以惑眾聽,而返無效者,亦多矣。此等之徒,皆含靈之巨賊,何足相向﹗又有道聽涂說之人,遠來問病,自逞了了,
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雲是虛,或雲是實,出示一方,力言奇效,奏于某處。此等之人,皆是貢諛。其實皆未曾經歷
一病,初無寸長,病家無主,易于搖惑,欲于速效,又喜不費資財,更不待醫者商議,可服不可服,即欲投之,倏然至
禍,各自走散。古人雲︰貧無達士將金贈,病有閑人說藥方,此世之通患,歷代不能革。
凡癰疽之疾,真如草寇,不守律法,出意凶暴,待之稍寬,殺人縱火,無可疑者。凡療斯疾,不可以禮法待之,仍
要便服一二緊要經效之藥,把定臟腑,外施針灸,以泄毒瓦斯。其勢稍定,卻乃詳觀方論,或命醫者,詳察定名。是癰是
疽,是虛是實,是冷是熱,或重或輕,對証用藥,毋失先後次序。病者不必憂惶,醫者確執己見,不可妄立名色,愴惶
惑亂,收效必矣。如近代名醫李嗣之、伍起予、曾孚先輩,編集上古得效方論要訣,愚因暇日,采摭群言,自立要領,
或先或後,不失次序。其中重複繁文者削之,取其言簡意盡,綱領節目,整然不紊。庶幾覽者,如指諸掌,雖不能盡聖
人之萬一,使臨病之際,便有所主,毋致渴而穿井,斗而鑄兵者乎﹗
/x歲景定癸亥孟秋寶唐習醫陳自明良甫序/x
<目錄>
<篇名>序
內容:外科,蓋指瘡瘍門言也。上古無外科專名,實 于季世,後人遂分內外為二科。
茲外科乃宋陳良甫先生所著。雖以瘍科名其書,而其治法,固多合內外之道。如作渴、
泄瀉、灸法等論,誠有以發《內經》之微旨。殆不無宜于昔,而不宜于今者,非先生之術,有
未精要也。良由今人所稟,遠不逮昔,雖使先生至今存,亦不得不因時而損益之矣。余于時
自忌淺鄙,漫仿元本之所既備而未悉者,斷以愚意而折衷之,仍其舊名,厘為四卷。其補錄
一卷,則出余管見。同志勿咎其僭,而進其所未至焉。
/x嘉靖丁未春月吉日奉政大夫太醫院使致仕吳郡薛己謹序/x
<目錄>卷上
<篇名>療發背癰疽灸法用藥第一
內容:經雲︰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前輩又謂癰疽多生于丹石房勞之人。凡人年四十以上,
患發背等瘡,宜安心早治。此症如虎入室,御而不善,必至傷人。宜先用內托散,次用五香
連翹湯,更以騎竹馬法,或隔蒜灸,並明灸足三裡,以發泄其毒。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留而不去,其病乃實。故癰疽未潰,臟腑蓄毒,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既虧,
一毫冷藥,亦不可用,猶宜忌用敷貼之藥閉其毫孔。若熱渴便秘,脈沉實洪數,宜用大黃等
藥以泄其毒;後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選而用之。
/x愚按︰/x前症若熱毒蘊于內,大便秘結,元氣無虧者,宜用大黃等藥泄其熱毒。若陰虛陽
湊,精虛氣節,脾胃虛弱者,宜用甘溫之劑培其本源。若瘡不 腫,不作膿者,雖未潰,仍
須溫補。若瘡已潰,而腫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涼之劑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
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抵腫高
痛,膿水稠粘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
不腫不痛,或漫腫、腫黯不潰者,發于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 痛者,先用仙
方活命飲,後用托裡消毒散。漫腫微痛者,宜托裡散,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
氣血虛也,八珍散。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 、肉桂。不生肌,不收
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桂。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欲嘔作嘔,胃氣
虛也,六君加炮薑。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
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東加麥門、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
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弱也,十全大補加山
茱、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減八
味丸。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凡此變証,皆因元氣虧損,失于
預補所致。故丹溪先生雲︰但見腫痛,參之脈症,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旨
哉斯言﹗蓋古今虛實不同,因時施治,不無少異。是集治論義悉類此。
/x附治驗/x
上林陳靜涵,面患疔,脈洪數有力,屬邪氣蘊結。余用清熱消毒散二劑未應。或用黃 、
肉桂等藥二劑,反益其勢,致耳目唇口俱腫閉,頭面如斗,由邪氣外實也。前脈按之無力,
由元氣內虛也。連進托裡消毒之藥,及數砭患處,出黑血碗許,已而膿與腐肉並潰而出。複
用托裡之藥,瘡勢漸愈。七日後,複因調護失宜,以致煩渴不食,兩尺脈如絲欲絕,急用八
味丸料煎服,其脈頓複,手足自溫。使非砭以泄其外,托裡散以補其內,八味丸以回其陽,
則治之失宜,必致不救。慎之慎之﹗
憲副陳魯山,居官勤苦,勞傷元氣,背患疽,漫腫,中央色黯,四畔微赤微痛,脈浮
大,按之微細,左寸短而右寸若無。十余日,腫未全起。此病氣元氣虛寒,朝用參、 、薑、
桂、歸、術、陳皮、半夏、炙草,溫補其陽,夕用加減八味丸滋其肝腎,各四劑而腐潰。但
膿水清稀,盜汗自汗,內熱晡熱,脈浮而數,改用八珍湯。複發熱,而夜陽舉,此腎虛而火
動,仍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安。又因怒動肝火,瘡出鮮血二盞許,左關弦數,右關弦弱。
此肝木侮脾,以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統血,用十全大補兼前藥各二劑而血止。再用前藥,
調理而痊。
一武職患腦疽,內潰熱渴,頭面腫脹如斗,胸背色 如涂丹,煩熱便秘,此表裡俱實,
若非苦寒之劑,內 外泄不救。遂針周項出膿,及用清涼飲一劑,內大黃用五錢,再用消毒
散而愈。
節推王器之,背患疽,瘡頭如黍, 痛背重,脈沉而實,此毒在內。服黃連內 湯二劑
少退,更與仙方活命飲而愈。
舉人劉華甫, 腫作痛,脈浮而數,此毒蓄于經絡。用內托複煎散二劑而 腫減,用仙
方活命飲四劑而腫痛止,更用托裡藥而痊。
一儒者患背疽,腫 痛甚,此熱毒蘊結而熾盛。用隔蒜灸而痛止,服仙方活命飲而腫
消,更與托裡藥而潰愈。
一男子,背患疽,腐肉雖潰而新肉不生,此毒瓦斯解而脾胃之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芎、歸、
五味、黃 漸愈,用十全大補湯全愈。
一男子,背患疽,肉腐膿清,肌肉不生,此邪去而氣血俱虛也。用十全大補湯,月余而斂。
一男子,背患疽,腫痛,赤暈尺余,背如負石。其勢當峻攻,其脈又不宜。遂砭赤處,
出紫血碗許,腫痛頓退。更用神功散及仙方活命飲二劑,瘡口及砭處出血水而消。
儒者周在魯,懷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脈弦洪,脾脈浮大,按之微細。以補中益氣加桔
梗、貝母,少用銀花、白芷,二劑,肝脈頓退,脾脈頓複。乃以活命飲二劑,膿潰腫消,肝
脈仍弦。此毒雖去,而胃氣複傷。仍用前東加半夏、茯苓而愈。用銀花、白芷,非為治瘡,
乃解患者之疑耳。
<目錄>卷上
<篇名>癰疽備論第二
內容:初虞世雲︰凡癰疽始作,須以大黃等藥亟轉利之,勿以困苦為念。若與其潰爛而死,不
若利之而死,況有生道哉。古人立法,率用五香、連翹、漏蘆等藥,貧乏者單煎大黃湯以利
之。至于膿潰,乃服黃 等藥以排膿,《千金》、《外台》備矣。世以瘡發于外,不行轉利而死
者多矣,悲夫﹗
/x愚按︰/x前症若腫高 痛,臟腑閉結,屬內外俱實,當用前藥瀉之。若漫腫微痛,臟腑不
實,屬內外俱虛,當用內托補之。若患腫無頭,肉色不變,當助胃壯氣,令其內消。若疼痛
不止, 腫不消,當用人參黃 散以托裡排膿。若飲食少思,肌肉不生,當用參 托裡散以
補養脾胃。丹溪雲︰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次以行經活血藥佐
之,參以經絡時令,使毒瓦斯外泄。治之早者,可以內消,此內托之旨也。又雲;腫瘍內外皆
壅,宜以托裡表散為主,如用大黃,寧無孟浪之非;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如用香
散,未免虛虛之失。此蓋古今氣稟不同,治宜審之。
<目錄>卷上
<篇名>癰疽灸法論第三
內容:陳無擇雲︰癰則皮薄腫高,疽則皮濃腫堅,初發並宜灼艾。惟癰膿成則宜針,疽膿成則
宜烙,當審察其症, 利其毒,補托其裡。然癰疽冠于雜病之首,治失次序,多致枉夭,故
集得效灸法,以貽學人,庶不致妄投也。
/x愚按︰/x前症若發熱煩渴,大便秘結者,由邪蓄于內,宜黃連內 湯,以泄內毒。若頭痛
拘急,發熱惡寒者,由邪客于外,宜人參敗毒散,以散表邪。若腫痛 赤,發熱作渴,此毒
氣凝于肉裡,宜仙方活命飲,解散其毒。若食少體倦,發熱惡寒,此中氣虛弱,宜六君子湯,
以補脾胃。
<目錄>卷上
<篇名>騎竹馬灸法第四
內容:治一切瘡瘍,即用此法,無有不愈。其法令病患以肘憑幾,豎臂腕要直,用篾一條自臂
腕中曲處橫紋,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至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杠一條,
令病患脫衣,正身騎定,前後用兩人扛起,令病者腳不著地,又令二人扶之,勿令傴僂。卻
將前所量臂篾,從竹杠坐處,尾 骨盡處,直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用墨筆點定,此只
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薄篾作則子,量病患中指節,相去兩橫紋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
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一則,盡處即是灸穴。兩穴各灸五七壯。疽發于左則灸右;疽
發于右則灸左;甚則左右皆灸。蓋此二穴,心脈所過之處,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灸此則
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驗。
/x愚按︰/x前症若毒既解,而肌肉不生,當求其屬而補之。
/r第一圖/p04-a45a1.bmp/r
/x男以左手,女以右手,先屈中指,用薄篾量取中一節,兩橫紋盡處為同身一寸為則子。/x
/r第二圖/p04-a45a2.bmp/r
/x先從男左女右臂腕中曲橫紋起,用薄篾一條量至中指齊肉盡處,不量指爪為則,剪斷。/x
/r第三圖/p04-a45a3.bmp/r
/x先令病患脫去衣服,以大竹杠一條跨定,令兩人徐徐扛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傍更以兩人扶/x
/x定,毋令動搖不穩。卻以第一圖則子貼定竹杠,從尾閭起,貼脊量至則子盡,以墨點定記之,非/x
/x灸穴也,此是取中穴止處。卻以第二圖取同身寸則,取兩寸平摺,自中穴量之,以中分取兩傍各/x
/x一寸,方是灸穴也。/x
<目錄>卷上
<篇名>論隔蒜灸得效第五
內容:李氏雲︰治疽之法,灼艾之功勝于用藥,蓋使毒瓦斯外泄。譬諸盜入人家,當開戶逐之。
不然,則入室為害矣。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濃,貼疽頂,以艾隔蒜灸
之,每三壯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瘡潰則貼神異膏。如此則瘡不開大,肉
不敗壞,瘡口易斂,一舉三得。此法之妙,人所罕知。若頭項見疽,則不可用此法(五府極觀
碑載)。
愚謂瘡瘍之症,有諸中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 而下之。苟或毒瓦斯郁結,
瘀血凝滯,輕者藥可解散,重者藥無全功,是以灼艾之功為大。凡灸法,未潰則拔引郁毒,
已潰則補接陽氣。每治四肢患瘡,氣血無虧者,祗以前法灸之皆愈。若中氣虛弱,不灸而服
敗毒之藥,複傷中氣,未有不敗者也。其頭項患者,亦宜灸之,但艾炷宜小,而少其壯數為善。
<目錄>卷上
<篇名>背疽腫漫尋頭灸法第六
內容:李氏雲︰凡患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乃是瘡頭。可用大蒜
十顆,淡豉半合,乳香錢許,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否皆以前法為度。
/x愚按︰/x前症或附骨疽,及臀腿諸毒初起未明者,尋頭用灸,多自內消。其毒熾盛,更服
活命飲,其功尤捷。若氣血虛弱,必以補托為主。若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
角取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透也。倘用取嚏,鼓動內膜,
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目錄>卷上
<篇名>蒜餅施用分其輕重第七
內容:伍氏曰︰凡用蒜餅灸者,蓋蒜味辛溫有毒,主散癰疽,假火勢以行藥力。有只用艾炷灸
者,此可施于頑疽痼發之類。凡赤腫紫黑毒甚者,須以蒜艾同灸為妙。
/x愚按︰/x前法誠有回生之功。若頑瘡痼疾,脾胃虛弱,營氣不能滋養患處,以致寒邪內
襲而不愈,宜用小艾炷頻灸瘡口,以祛寒邪,補接營氣。其內補之法說,見首論及三十二論。
<目錄>卷上
<篇名>灸法要論第八
內容:伍氏方論曰︰夫癰疽發背,皆有所困,前篇言之詳矣。凡初覺赤腫,先從背脊骨第二陷
中兩傍,相去同身寸各一寸五分,名熱腑穴,二處各灸七壯,此能 泄諸陽熱氣,永無癰疽
之苦。或隔蒜灸,不論壯數,則邪無所容,而真氣不損。但頭項見瘡,宜用騎竹馬法及足三裡灸之。
/x愚按︰/x前論誠為良策,其調理之法,當求首論。
/x史氏引証/x
甲戌年,瘍醫常器之,診太學史氏之母雲︰內有蓄熱,防其作疽。至辛巳六月,果背胛
微癢,瘡粒如黍,灼艾即消,隔宿複作。用膏藥覆之,暈開六寸許,痛不可勝,歸咎于艾。
適遇一僧,自雲病瘡甚危,嘗灸八百余壯方蘇。遂用大艾壯如銀杏者,灸瘡頭及四傍各數壯,
痛止,至三十余壯,赤暈悉退。又以艾作團,如梅杏大者四十壯,乃食粥安寢,瘡突四寸,
小竅百許,患肉俱壞而愈。
/x愚按︰/x灼艾之法,必使痛者不痛,不痛者痛,則其毒隨火而散。否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x附治驗/x
秋官高竹真,患背疽,色黯堅硬,重如負石,神思昏憒可畏。其親廷評鄭沙村請同往
治。鄭雲︰竹真先任湖廣某縣時,以某河涉險不便,竹真為整治有功。其民為立生祠,凡渡
河者,無不禱祭。竹真患此,悉疑立祠致祟。余曰︰不然,病因元氣虛寒,積毒熾盛所致。
遂以杵蒜攤患處,用錢大艾炷灸二十余壯,尚不知。乃攤蒜補艾灸,亦不知。乃著肉灸,良
久方知。再灸方痛,內服參附大補之劑而起。
書名:外科精要
作者:陳自明
朝代:宋
年份:西元1263年
<目錄>
<篇名>序
內容:凡癰疽之疾,比他病最酷,聖人推為雜病之先。自古雖有瘍醫一科,及鬼遺等論,後人不能深究,于是此方淪沒,
轉乖迷涂。今鄉井多是下甲人,專攻此科。然沾此疾,又多富貴者。《內經》雲;大凡癰瘡,多失于膏粱之人。仆家世大
方脈,每見沾此疾者十存一二,蓋醫者少有精妙能究方論者。聞讀其書,又不能探賾素隱,及至臨病之際,倉卒之間,
無非對病閱方,遍試諸藥。況能療癰疽、持補割、理折傷、攻牙療痔,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一見文繁,即使厭棄。
病家又執方論,以詰難之,遂使醫者鼯鼠技窮,中心惶惑,當下不下,悠悠弗決,遷延日久,遂令輕者重,重者死。又
多見生疽之人,隱諱者眾,不喜人言是癰疽發疾,但喜雲只是小小癤毒而已,及至孔洪,遂致不救。又有病家猜鄙,吝
其所費浩瀚,不肯請明了之醫,而甘心委命于庸俗之手。或有醫者,用心不臧,貪人財利,不肯便投的當伐病
之劑,惟恐效速而無所得,是禍不極,則功不大矣。又有確執一二藥方,而全無變通者。又有當先用而後下者;當後用
而先下者。多見一得疾之初,便令多服排膿內補十宣散,而及增其疾。此藥是破後排膿內補之藥,而洪內翰未解用藥之
意,而妄為序跋,以誤天下後世者眾矣。陳無擇雲︰當在第四節用之是也。又有得一二方子,以為秘傳,惟恐人知之,
窮貴之人不見藥味而不肯信服者多矣。又有自知眾人嘗用已效之方,而改易其名,而為秘方,或妄增
藥味以惑眾聽,而返無效者,亦多矣。此等之徒,皆含靈之巨賊,何足相向﹗又有道聽涂說之人,遠來問病,自逞了了,
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雲是虛,或雲是實,出示一方,力言奇效,奏于某處。此等之人,皆是貢諛。其實皆未曾經歷
一病,初無寸長,病家無主,易于搖惑,欲于速效,又喜不費資財,更不待醫者商議,可服不可服,即欲投之,倏然至
禍,各自走散。古人雲︰貧無達士將金贈,病有閑人說藥方,此世之通患,歷代不能革。
凡癰疽之疾,真如草寇,不守律法,出意凶暴,待之稍寬,殺人縱火,無可疑者。凡療斯疾,不可以禮法待之,仍
要便服一二緊要經效之藥,把定臟腑,外施針灸,以泄毒瓦斯。其勢稍定,卻乃詳觀方論,或命醫者,詳察定名。是癰是
疽,是虛是實,是冷是熱,或重或輕,對証用藥,毋失先後次序。病者不必憂惶,醫者確執己見,不可妄立名色,愴惶
惑亂,收效必矣。如近代名醫李嗣之、伍起予、曾孚先輩,編集上古得效方論要訣,愚因暇日,采摭群言,自立要領,
或先或後,不失次序。其中重複繁文者削之,取其言簡意盡,綱領節目,整然不紊。庶幾覽者,如指諸掌,雖不能盡聖
人之萬一,使臨病之際,便有所主,毋致渴而穿井,斗而鑄兵者乎﹗
/x歲景定癸亥孟秋寶唐習醫陳自明良甫序/x
<目錄>
<篇名>序
內容:外科,蓋指瘡瘍門言也。上古無外科專名,實 于季世,後人遂分內外為二科。
茲外科乃宋陳良甫先生所著。雖以瘍科名其書,而其治法,固多合內外之道。如作渴、
泄瀉、灸法等論,誠有以發《內經》之微旨。殆不無宜于昔,而不宜于今者,非先生之術,有
未精要也。良由今人所稟,遠不逮昔,雖使先生至今存,亦不得不因時而損益之矣。余于時
自忌淺鄙,漫仿元本之所既備而未悉者,斷以愚意而折衷之,仍其舊名,厘為四卷。其補錄
一卷,則出余管見。同志勿咎其僭,而進其所未至焉。
/x嘉靖丁未春月吉日奉政大夫太醫院使致仕吳郡薛己謹序/x
<目錄>卷上
<篇名>療發背癰疽灸法用藥第一
內容:經雲︰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前輩又謂癰疽多生于丹石房勞之人。凡人年四十以上,
患發背等瘡,宜安心早治。此症如虎入室,御而不善,必至傷人。宜先用內托散,次用五香
連翹湯,更以騎竹馬法,或隔蒜灸,並明灸足三裡,以發泄其毒。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留而不去,其病乃實。故癰疽未潰,臟腑蓄毒,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既虧,
一毫冷藥,亦不可用,猶宜忌用敷貼之藥閉其毫孔。若熱渴便秘,脈沉實洪數,宜用大黃等
藥以泄其毒;後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選而用之。
/x愚按︰/x前症若熱毒蘊于內,大便秘結,元氣無虧者,宜用大黃等藥泄其熱毒。若陰虛陽
湊,精虛氣節,脾胃虛弱者,宜用甘溫之劑培其本源。若瘡不 腫,不作膿者,雖未潰,仍
須溫補。若瘡已潰,而腫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涼之劑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
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抵腫高
痛,膿水稠粘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
不腫不痛,或漫腫、腫黯不潰者,發于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 痛者,先用仙
方活命飲,後用托裡消毒散。漫腫微痛者,宜托裡散,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
氣血虛也,八珍散。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 、肉桂。不生肌,不收
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桂。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欲嘔作嘔,胃氣
虛也,六君加炮薑。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
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東加麥門、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
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弱也,十全大補加山
茱、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減八
味丸。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凡此變証,皆因元氣虧損,失于
預補所致。故丹溪先生雲︰但見腫痛,參之脈症,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旨
哉斯言﹗蓋古今虛實不同,因時施治,不無少異。是集治論義悉類此。
/x附治驗/x
上林陳靜涵,面患疔,脈洪數有力,屬邪氣蘊結。余用清熱消毒散二劑未應。或用黃 、
肉桂等藥二劑,反益其勢,致耳目唇口俱腫閉,頭面如斗,由邪氣外實也。前脈按之無力,
由元氣內虛也。連進托裡消毒之藥,及數砭患處,出黑血碗許,已而膿與腐肉並潰而出。複
用托裡之藥,瘡勢漸愈。七日後,複因調護失宜,以致煩渴不食,兩尺脈如絲欲絕,急用八
味丸料煎服,其脈頓複,手足自溫。使非砭以泄其外,托裡散以補其內,八味丸以回其陽,
則治之失宜,必致不救。慎之慎之﹗
憲副陳魯山,居官勤苦,勞傷元氣,背患疽,漫腫,中央色黯,四畔微赤微痛,脈浮
大,按之微細,左寸短而右寸若無。十余日,腫未全起。此病氣元氣虛寒,朝用參、 、薑、
桂、歸、術、陳皮、半夏、炙草,溫補其陽,夕用加減八味丸滋其肝腎,各四劑而腐潰。但
膿水清稀,盜汗自汗,內熱晡熱,脈浮而數,改用八珍湯。複發熱,而夜陽舉,此腎虛而火
動,仍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安。又因怒動肝火,瘡出鮮血二盞許,左關弦數,右關弦弱。
此肝木侮脾,以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統血,用十全大補兼前藥各二劑而血止。再用前藥,
調理而痊。
一武職患腦疽,內潰熱渴,頭面腫脹如斗,胸背色 如涂丹,煩熱便秘,此表裡俱實,
若非苦寒之劑,內 外泄不救。遂針周項出膿,及用清涼飲一劑,內大黃用五錢,再用消毒
散而愈。
節推王器之,背患疽,瘡頭如黍, 痛背重,脈沉而實,此毒在內。服黃連內 湯二劑
少退,更與仙方活命飲而愈。
舉人劉華甫, 腫作痛,脈浮而數,此毒蓄于經絡。用內托複煎散二劑而 腫減,用仙
方活命飲四劑而腫痛止,更用托裡藥而痊。
一儒者患背疽,腫 痛甚,此熱毒蘊結而熾盛。用隔蒜灸而痛止,服仙方活命飲而腫
消,更與托裡藥而潰愈。
一男子,背患疽,腐肉雖潰而新肉不生,此毒瓦斯解而脾胃之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芎、歸、
五味、黃 漸愈,用十全大補湯全愈。
一男子,背患疽,肉腐膿清,肌肉不生,此邪去而氣血俱虛也。用十全大補湯,月余而斂。
一男子,背患疽,腫痛,赤暈尺余,背如負石。其勢當峻攻,其脈又不宜。遂砭赤處,
出紫血碗許,腫痛頓退。更用神功散及仙方活命飲二劑,瘡口及砭處出血水而消。
儒者周在魯,懷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脈弦洪,脾脈浮大,按之微細。以補中益氣加桔
梗、貝母,少用銀花、白芷,二劑,肝脈頓退,脾脈頓複。乃以活命飲二劑,膿潰腫消,肝
脈仍弦。此毒雖去,而胃氣複傷。仍用前東加半夏、茯苓而愈。用銀花、白芷,非為治瘡,
乃解患者之疑耳。
<目錄>卷上
<篇名>癰疽備論第二
內容:初虞世雲︰凡癰疽始作,須以大黃等藥亟轉利之,勿以困苦為念。若與其潰爛而死,不
若利之而死,況有生道哉。古人立法,率用五香、連翹、漏蘆等藥,貧乏者單煎大黃湯以利
之。至于膿潰,乃服黃 等藥以排膿,《千金》、《外台》備矣。世以瘡發于外,不行轉利而死
者多矣,悲夫﹗
/x愚按︰/x前症若腫高 痛,臟腑閉結,屬內外俱實,當用前藥瀉之。若漫腫微痛,臟腑不
實,屬內外俱虛,當用內托補之。若患腫無頭,肉色不變,當助胃壯氣,令其內消。若疼痛
不止, 腫不消,當用人參黃 散以托裡排膿。若飲食少思,肌肉不生,當用參 托裡散以
補養脾胃。丹溪雲︰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次以行經活血藥佐
之,參以經絡時令,使毒瓦斯外泄。治之早者,可以內消,此內托之旨也。又雲;腫瘍內外皆
壅,宜以托裡表散為主,如用大黃,寧無孟浪之非;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如用香
散,未免虛虛之失。此蓋古今氣稟不同,治宜審之。
<目錄>卷上
<篇名>癰疽灸法論第三
內容:陳無擇雲︰癰則皮薄腫高,疽則皮濃腫堅,初發並宜灼艾。惟癰膿成則宜針,疽膿成則
宜烙,當審察其症, 利其毒,補托其裡。然癰疽冠于雜病之首,治失次序,多致枉夭,故
集得效灸法,以貽學人,庶不致妄投也。
/x愚按︰/x前症若發熱煩渴,大便秘結者,由邪蓄于內,宜黃連內 湯,以泄內毒。若頭痛
拘急,發熱惡寒者,由邪客于外,宜人參敗毒散,以散表邪。若腫痛 赤,發熱作渴,此毒
氣凝于肉裡,宜仙方活命飲,解散其毒。若食少體倦,發熱惡寒,此中氣虛弱,宜六君子湯,
以補脾胃。
<目錄>卷上
<篇名>騎竹馬灸法第四
內容:治一切瘡瘍,即用此法,無有不愈。其法令病患以肘憑幾,豎臂腕要直,用篾一條自臂
腕中曲處橫紋,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至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杠一條,
令病患脫衣,正身騎定,前後用兩人扛起,令病者腳不著地,又令二人扶之,勿令傴僂。卻
將前所量臂篾,從竹杠坐處,尾 骨盡處,直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用墨筆點定,此只
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薄篾作則子,量病患中指節,相去兩橫紋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
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一則,盡處即是灸穴。兩穴各灸五七壯。疽發于左則灸右;疽
發于右則灸左;甚則左右皆灸。蓋此二穴,心脈所過之處,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灸此則
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驗。
/x愚按︰/x前症若毒既解,而肌肉不生,當求其屬而補之。
/r第一圖/p04-a45a1.bmp/r
/x男以左手,女以右手,先屈中指,用薄篾量取中一節,兩橫紋盡處為同身一寸為則子。/x
/r第二圖/p04-a45a2.bmp/r
/x先從男左女右臂腕中曲橫紋起,用薄篾一條量至中指齊肉盡處,不量指爪為則,剪斷。/x
/r第三圖/p04-a45a3.bmp/r
/x先令病患脫去衣服,以大竹杠一條跨定,令兩人徐徐扛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傍更以兩人扶/x
/x定,毋令動搖不穩。卻以第一圖則子貼定竹杠,從尾閭起,貼脊量至則子盡,以墨點定記之,非/x
/x灸穴也,此是取中穴止處。卻以第二圖取同身寸則,取兩寸平摺,自中穴量之,以中分取兩傍各/x
/x一寸,方是灸穴也。/x
<目錄>卷上
<篇名>論隔蒜灸得效第五
內容:李氏雲︰治疽之法,灼艾之功勝于用藥,蓋使毒瓦斯外泄。譬諸盜入人家,當開戶逐之。
不然,則入室為害矣。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濃,貼疽頂,以艾隔蒜灸
之,每三壯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瘡潰則貼神異膏。如此則瘡不開大,肉
不敗壞,瘡口易斂,一舉三得。此法之妙,人所罕知。若頭項見疽,則不可用此法(五府極觀
碑載)。
愚謂瘡瘍之症,有諸中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 而下之。苟或毒瓦斯郁結,
瘀血凝滯,輕者藥可解散,重者藥無全功,是以灼艾之功為大。凡灸法,未潰則拔引郁毒,
已潰則補接陽氣。每治四肢患瘡,氣血無虧者,祗以前法灸之皆愈。若中氣虛弱,不灸而服
敗毒之藥,複傷中氣,未有不敗者也。其頭項患者,亦宜灸之,但艾炷宜小,而少其壯數為善。
<目錄>卷上
<篇名>背疽腫漫尋頭灸法第六
內容:李氏雲︰凡患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乃是瘡頭。可用大蒜
十顆,淡豉半合,乳香錢許,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否皆以前法為度。
/x愚按︰/x前症或附骨疽,及臀腿諸毒初起未明者,尋頭用灸,多自內消。其毒熾盛,更服
活命飲,其功尤捷。若氣血虛弱,必以補托為主。若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
角取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透也。倘用取嚏,鼓動內膜,
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目錄>卷上
<篇名>蒜餅施用分其輕重第七
內容:伍氏曰︰凡用蒜餅灸者,蓋蒜味辛溫有毒,主散癰疽,假火勢以行藥力。有只用艾炷灸
者,此可施于頑疽痼發之類。凡赤腫紫黑毒甚者,須以蒜艾同灸為妙。
/x愚按︰/x前法誠有回生之功。若頑瘡痼疾,脾胃虛弱,營氣不能滋養患處,以致寒邪內
襲而不愈,宜用小艾炷頻灸瘡口,以祛寒邪,補接營氣。其內補之法說,見首論及三十二論。
<目錄>卷上
<篇名>灸法要論第八
內容:伍氏方論曰︰夫癰疽發背,皆有所困,前篇言之詳矣。凡初覺赤腫,先從背脊骨第二陷
中兩傍,相去同身寸各一寸五分,名熱腑穴,二處各灸七壯,此能 泄諸陽熱氣,永無癰疽
之苦。或隔蒜灸,不論壯數,則邪無所容,而真氣不損。但頭項見瘡,宜用騎竹馬法及足三裡灸之。
/x愚按︰/x前論誠為良策,其調理之法,當求首論。
/x史氏引証/x
甲戌年,瘍醫常器之,診太學史氏之母雲︰內有蓄熱,防其作疽。至辛巳六月,果背胛
微癢,瘡粒如黍,灼艾即消,隔宿複作。用膏藥覆之,暈開六寸許,痛不可勝,歸咎于艾。
適遇一僧,自雲病瘡甚危,嘗灸八百余壯方蘇。遂用大艾壯如銀杏者,灸瘡頭及四傍各數壯,
痛止,至三十余壯,赤暈悉退。又以艾作團,如梅杏大者四十壯,乃食粥安寢,瘡突四寸,
小竅百許,患肉俱壞而愈。
/x愚按︰/x灼艾之法,必使痛者不痛,不痛者痛,則其毒隨火而散。否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x附治驗/x
秋官高竹真,患背疽,色黯堅硬,重如負石,神思昏憒可畏。其親廷評鄭沙村請同往
治。鄭雲︰竹真先任湖廣某縣時,以某河涉險不便,竹真為整治有功。其民為立生祠,凡渡
河者,無不禱祭。竹真患此,悉疑立祠致祟。余曰︰不然,病因元氣虛寒,積毒熾盛所致。
遂以杵蒜攤患處,用錢大艾炷灸二十余壯,尚不知。乃攤蒜補艾灸,亦不知。乃著肉灸,良
久方知。再灸方痛,內服參附大補之劑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