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 控制飲食
腎功能不佳的人,要延緩病情惡化,在飲食上最好減少蛋白質的攝取,這樣才可減少尿毒的產生與累積,延緩腎功能的衰退。不過營養師也提醒民眾,減少蛋白質攝取後,需在醣類及油脂攝取上增加,醣類攝取可占55%至65%、油脂占30%至35%,這樣身體才有足夠的熱量維持體能。
振興醫院營養師黃幸妮強調,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飲食上不宜暴飲暴食,這樣才可減少含氮廢物產生,並減輕體內中毒及不平衡的現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鉀、鈉、磷的攝取上應嚴格限制,因為當腎臟功能不佳時,鉀離子可能蓄積,導致血鉀過高,而引起心律不整,故應限制如限醃製品、加工食品及高鈉等調味料的攝取。
此外,像水果中的楊桃,腎臟病患者應避免食用,黃幸妮營養師解釋,因楊桃含有一種神經毒物質,腎臟病患者食用後無法排出此毒素,易造成神經系統障礙,因此,患者千萬不要食用楊桃及其製品。
第二招 控制血糖、血壓
血糖、血壓過高都會影響腎臟功能。血糖過高會導致血管及大血管的病變,影響腎臟血流量,造成腎功能下降。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飯前血糖應低於 110mg/dl;飯後血糖低於140 mg/dl,糖化血色素低於7.0%,才能預防腎臟病找上門。血壓過高會破壞腎臟之微細血管,醫師建議病患,最好把血壓控制在收縮壓低於130mmHg以下,舒張壓低於80mmHg以下。
第三招 適量喝水、勿憋尿
很多人都有憋尿的習慣,泌尿科醫師表示,尿液在膀胱累積太久容易使細菌繁殖,細菌可能會經由輸尿管感染腎臟,因此建議患者每天要喝足夠的水,有尿液要上廁所,避免腎結石的發生。另由於慢性臟病患者常會有少尿的情形,黃幸妮營養師建議,患者可依醫師建議患者,喝水量為前一天的尿量加上700c.c。尿量少的患者,不能喝過多的水以免引發水腫,若是口渴則嚼口香糖或口含冰塊,用水漱口再將水吐出。
第四招 勿亂吃藥
台灣洗腎人口每年增加率為12%,高居全球之冠,有醫師研究認為,這跟長期濫用「混合型」止痛劑有關,這種止痛藥不但會引發腎臟病變,必須終身洗腎,如果長期服用,還可能引發癌症。不僅如此,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也可能產生腎病變。
第五招 養成規律運動
腎臟病患者只要適當飲食、規律生活、運動,也可以跟一般人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認為,腎臟病患不能整天躺在床上不動,這樣身體機能會逐漸衰退,日後想要恢復以往的體力,需花費數倍以上的時間和精力來調整。所以維持適當的運動有助體重與血壓控制,避免疾病惡化。
文/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