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
陳旻苹台北報導
災後重生值得慶幸,醫師提醒,要留意健康上的狀況,以防萬一。
從大陸強震到緬甸風災,都造成極大傷亡,令人憂心的是,災區生活環境惡劣,需特別留意爆發傳染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任、公衛系助理教授蘇千田醫師表示,從災區返台的民眾或救援人員,若有突然腹瀉、咳嗽、發高燒、頭痛、嘔吐、脖子發硬等症狀,應盡快就醫。
■災後傳染病爆發分三階段
蘇千田表示,一般災後傳染病的爆發約略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災後4天,災民多因身體外傷導致感染,像是弧菌、金黃葡萄球菌、噬肉菌等經傷口進入體內,輕則如災區兒童皮膚出疹,嚴重可致創傷性筋膜壞死。第二階段為災後4天至4周,這段期間經由空氣、水源或蚊蟲等傳播,易出現如痢疾、瘧疾、腸胃炎、霍亂等。第三階段為災難4周後,留意潛伏期較長的傳染病如肺結核等。
蘇千田指出,災後水源可能因垃圾、屍體、化學物等受到汙染,罹患腸道傳染疾病機率升高,以唐山大地震為例,由於當時缺乏飲用水源,災民多飲雨水、池水,甚至工業廢水,導致腸道傳染病發生率急遽上揚。此外,環境汙染可能間接吸引蟑螂、鼠患,增加散播病菌的風險,因此環境的清理、消毒對抑制疫情很重要。
耕莘醫院內科部主任盧國城指出,因災區缺水、電,食物較不衛生,確實容易有腸胃道方面的疾病,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
另外,隨著死傷人數不斷增加,腐屍的汙染更是傳染病途徑的來源之一,盧國城指出,人體的腸道含有大量細菌,如格蘭氏陰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厭氧菌(Anaerobic bacteria)、容易產氣的細菌等,屍體在空氣暴露一段時間後,過程中若經過高溫、下雨,細菌傳染範圍會跟著擴大。
他提醒,在災區不論是災民、救援人員等,除了盡可能保有食物與環境清潔外,若有任何傷口應盡快處理,否則接觸這些細菌,可能會造成皮膚病、軟組織、關節、骨頭、氣性壞疽等病變。
■救災者事後消毒防護不可少
盧國城表示,目前大陸已將腐屍進行處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處理腐屍的工作人員,更應該做好隔絕的動作,如戴口罩、手套、防護衣或防護面具等,事後全身或雙手應進行消毒等防護工作,杜絕病菌造成二次傳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