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炎炎夏日,熱到有人老是喜歡鋪張草蓆躺睡在家裡地板上、頂樓露台,甚或戶外草坪上,雖然躺地上涼快得很,不過成大醫院耳科主任趙文元教授提醒要小心,因為根據過去的經驗,有不少人因而發生耳道昆蟲異物就醫,較常見的有螞蟻、蟑螂等。
趙文元教授說,夏天在急診常會碰上有耳道異物來求醫的,平均1週還有1至2例,患者會覺得耳道裡有東西在動,或是一些奇怪的聲音,同時,這些活的異物有如過河卒子,勇往直前往耳膜方向鑽。
除了因其肢爪造成的耳道及耳膜的傷口外,也可能是因其口器之咬傷,此時,會令人覺得耳痛難耐,於是急忙由自己或家人嘗試以器具掏耳朵,但通常越掏異物越往裡頭跑,大型的昆蟲如德國蟑螂則卡得更緊,只剩前後肢在揮舞,更令耳痛加劇,甚至造成耳道或耳膜的進一步傷害,只好痛苦地跑急診,尋求醫師的幫忙。
病患因突如其來的耳朵劇痛,加上對解剖構造不甚明瞭,擔心小動物越跑越進去,其實有耳膜擋住,是不可能跑到腦袋裡面的。
趙文元教授進一步說明,病患會將各種工具都拿出來用,但因為對耳道的深度沒概念,這些捉異物的道具不能得心應手使用,未如預期發揮效果,反而弄傷耳道,甚至於傷及耳膜,影響到聽力,那更添往後的麻煩了,最好還是找醫師處理。
趙文元指出,在家自行處理耳道異物,可以先倒一些乾淨的生理食鹽水或沙拉油到耳道中,使異物淹死或窒息而死,就會因異物不活動了,所以耳痛也減輕了,此時,可從容到醫院由醫師以適當的器械取出。
對於這種活的耳中異物取出,趙文元教授表示,耳鼻喉科醫師有專業器材設備,才合適直接夾出異物;包括像螞蟻、蟑螂等昆蟲,耳鼻喉科醫師會在頭鏡光源等目視下操作,以免更加造成耳道或耳膜的進一步傷害。
趙文元教授以螞蟻為例指出,螞蟻較小隻,可以棉棒沾藥膏將其黏出來,更快的方法是用吸引管吸除,但因為已經吸進管子、集入匯集容器中,缺點是無法讓病患或家屬看到取出的昆蟲,病人可能仍因之前傷口疼痛,較不易撤除其心理之障礙。
大型的昆蟲如德國蟑螂等,醫師通常先噴入藥水,使其死掉,一來可減除其肢爪揮舞造成之耳痛,二來在夾除過程中,不因其掙扎更往內躦,肢爪更加揮舞造成耳痛加劇,甚或耳道或耳膜的進一步傷害。
趙文元教授表示,耳中異物有時並不是只有1隻,兩隻以上螞蟻結伴跑進的情況不少見,至於跑進耳朵裡的蟑螂則是有大有小,通常只進得去卻退不出來,加上腳上有倒刺,難免會對耳道表皮造成一些小傷,即使傷及耳膜也多是表皮傷,多能夠自行癒合,通常不會影響聽力,所以民眾最好還是不要逾越自行處理的限度。
夏天就診的耳道異物,趙文元教授說,除了昆蟲外,海邊玩水、衝浪的人增多了,偶而也可見到耳道內塞了許多海砂粒的求診病患,最特別的是,曾有一位求診年輕人耳道內充滿白色亮晶晶的海砂,竟是朋友惡作劇將砂灌進去的,類似這種玩笑似乎太過火了。
其次對於好奇的小小孩,應該避免讓他拿到小小體積的東西,如BB彈、小鋼珠等,以免小東西到處塞,塞到鼻子、耳朵而發生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