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器減少亂放電 癲癇患者生活有品質
發表於 : 2008-07-29 , 16:47
2008.07.29 中國時報
刺激器減少亂放電 癲癇患者生活有品質
陳旻苹/台北報導
病症的發生,年輕人可能與產程或先天性畸形有關,部分則是不明原因引起。晚年才罹病者,多半是因嚴重腦部疾病,如腦腫瘤或腦中風等。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日前指出,經證實有11種抗癲癇藥物可能有增加患者自殺意念或行為的風險。衛生署提醒,如果有疑慮應該盡速諮詢醫師。而目前新的醫療方式是利用迷走神經刺激器(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VNS),每天24小時以定量電衝動,傳到左側迷走神經,再傳送至大腦,減低腦部不正常放電的產生,以控制癲癇發作。
■4成原因不明 其他主因腦傷害
長庚兒童醫院台北兒童內科主治醫師王傳育指出,癲癇是種慢性、重複發生的現象,症狀包括意識、運動、感覺等瞬間功能變化(障礙),有20種左右不同的發作表現。大部份(40%)都找不到發生原因,找得到的主要原因是「腦部傷害」,包括生產傷害、不典型之熱性痙攣、頭部外傷、腦炎、腦膜炎、中風、先天腦部發育異常、腦血管畸形、腦瘤等,遺傳的因素只占7-9%。藥物的治療可以控制或減少大部分病人的發作(約70-80%),其餘病人就較難控制。
根據統計,全世界有3至6千萬左右人口患有癲癇,美國則有250萬以上,每年還新增12萬5千位新病人,台灣則有逾9萬人口罹患癲癇(94年衛生署統計年報)。
癲癇症好發年齡層可約略分為3個時期,第1階段在出生後至1歲,第2時期介於幼稚園與中學入學前後,第3階段則是65歲以上老年人。晚年才開始有癲癇的症狀發生,多半是因嚴重的腦部疾病所引發,例如:腦部腫瘤或腦中風等等。而年輕時期就有癲癇病症產生,則可能與產程或先天性畸形有關,另一部分則是不明原因引起。
■抽筋痙攣或意識障礙 就要求醫
但究竟要如何判定是否罹患癲癇呢?王傳育指出,有些臨床症狀看似癲癇,卻與癲癇無關,例如:因血液循環障礙所發生的昏厥。也有些看似不像癲癇的症狀卻是癲癇。其實,只要有抽筋痙攣的現象產生,或是意識狀況發生障礙,就要求助醫師。
一位在成衣廠工作的張先生罹患頑固型癲癇,由於藥物無法控制,一天,在裁剪衣服的過程中,突然無預警發作,當場全身痙攣、不停抽動,導致手掌被裁剪機劃過,當場血流如注,同事見狀馬上送醫,當他恢復意識時,完全忘記發生經過。
王傳育表示,大部分癲癇可用抗癲癇藥物控制,但是仍有將近4成無法以藥物控制,也就是頑固型癲癇病患,長期遭受疾病困擾,傳統醫療方法只有接受腦部手術(包括:已確定病灶部位病人之病灶切除術、大腦深部電極刺激術、大腦皮質之局部電極刺激術等),或是接受嚴格飲食控制療法(生酮飲食)。
迷走神經刺激器已成新的輔助療法,並可以與其他癲癇藥物一起使用,醫師指出,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暫時性聲音沙啞,聲音語調改變,咳嗽,喉嚨發癢或呼吸短促,主要是在電刺激產生的期間,不過隨著植入時間變長,會逐漸降低發生率。
台中榮總神經外科李旭東醫師數月前曾為19歲的朱姓、劉姓少年等4名癲癇患者,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後,發作率少一半,不再嗜睡,精神好很多,也找回生活品質。
王傳育指出,研究顯示,安裝迷走神經刺激器的病人,可以降低大約40-50%的癲癇發作頻度,不過,迷走神經刺激術費用昂貴,如果能夠爭取健保給付,對頑固型癲癇病患而言,不失為多種抗癲癇藥物合用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刺激器減少亂放電 癲癇患者生活有品質
陳旻苹/台北報導
病症的發生,年輕人可能與產程或先天性畸形有關,部分則是不明原因引起。晚年才罹病者,多半是因嚴重腦部疾病,如腦腫瘤或腦中風等。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日前指出,經證實有11種抗癲癇藥物可能有增加患者自殺意念或行為的風險。衛生署提醒,如果有疑慮應該盡速諮詢醫師。而目前新的醫療方式是利用迷走神經刺激器(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VNS),每天24小時以定量電衝動,傳到左側迷走神經,再傳送至大腦,減低腦部不正常放電的產生,以控制癲癇發作。
■4成原因不明 其他主因腦傷害
長庚兒童醫院台北兒童內科主治醫師王傳育指出,癲癇是種慢性、重複發生的現象,症狀包括意識、運動、感覺等瞬間功能變化(障礙),有20種左右不同的發作表現。大部份(40%)都找不到發生原因,找得到的主要原因是「腦部傷害」,包括生產傷害、不典型之熱性痙攣、頭部外傷、腦炎、腦膜炎、中風、先天腦部發育異常、腦血管畸形、腦瘤等,遺傳的因素只占7-9%。藥物的治療可以控制或減少大部分病人的發作(約70-80%),其餘病人就較難控制。
根據統計,全世界有3至6千萬左右人口患有癲癇,美國則有250萬以上,每年還新增12萬5千位新病人,台灣則有逾9萬人口罹患癲癇(94年衛生署統計年報)。
癲癇症好發年齡層可約略分為3個時期,第1階段在出生後至1歲,第2時期介於幼稚園與中學入學前後,第3階段則是65歲以上老年人。晚年才開始有癲癇的症狀發生,多半是因嚴重的腦部疾病所引發,例如:腦部腫瘤或腦中風等等。而年輕時期就有癲癇病症產生,則可能與產程或先天性畸形有關,另一部分則是不明原因引起。
■抽筋痙攣或意識障礙 就要求醫
但究竟要如何判定是否罹患癲癇呢?王傳育指出,有些臨床症狀看似癲癇,卻與癲癇無關,例如:因血液循環障礙所發生的昏厥。也有些看似不像癲癇的症狀卻是癲癇。其實,只要有抽筋痙攣的現象產生,或是意識狀況發生障礙,就要求助醫師。
一位在成衣廠工作的張先生罹患頑固型癲癇,由於藥物無法控制,一天,在裁剪衣服的過程中,突然無預警發作,當場全身痙攣、不停抽動,導致手掌被裁剪機劃過,當場血流如注,同事見狀馬上送醫,當他恢復意識時,完全忘記發生經過。
王傳育表示,大部分癲癇可用抗癲癇藥物控制,但是仍有將近4成無法以藥物控制,也就是頑固型癲癇病患,長期遭受疾病困擾,傳統醫療方法只有接受腦部手術(包括:已確定病灶部位病人之病灶切除術、大腦深部電極刺激術、大腦皮質之局部電極刺激術等),或是接受嚴格飲食控制療法(生酮飲食)。
迷走神經刺激器已成新的輔助療法,並可以與其他癲癇藥物一起使用,醫師指出,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暫時性聲音沙啞,聲音語調改變,咳嗽,喉嚨發癢或呼吸短促,主要是在電刺激產生的期間,不過隨著植入時間變長,會逐漸降低發生率。
台中榮總神經外科李旭東醫師數月前曾為19歲的朱姓、劉姓少年等4名癲癇患者,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後,發作率少一半,不再嗜睡,精神好很多,也找回生活品質。
王傳育指出,研究顯示,安裝迷走神經刺激器的病人,可以降低大約40-50%的癲癇發作頻度,不過,迷走神經刺激術費用昂貴,如果能夠爭取健保給付,對頑固型癲癇病患而言,不失為多種抗癲癇藥物合用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