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
記者陳惠惠、施靜茹/台北報導
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日前正式建議,子宮頸癌疫苗應納入常規接種,對象為國中一年級女學生。但衛生署表示,目前社會對全面接種並未形成共識,有待討論。
子宮頸癌疫苗上市不到兩年,話題十足。第一支疫苗「嘉喜」未上市前,藥廠就出動婦癌科醫師對媒體介紹最新疫苗現況,國內婦產科、小兒科及家醫科醫師更在前年十一月於馬來西亞舉行的世界婦產科大會上,直接建議「十二、十三歲女生施打疫苗」;而第二支疫苗「保蓓」名字取得俏皮,和「寶貝」同音,還找藝人傅娟帶著女兒出席記者會。
立法院厚生會多次舉行公聽會,與會專家學者也一致建議衛生署,編列預算,讓國中一年級小女生都能免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金門即是國內第一個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地方政府,預計下月就要開打。連衛生署長林芳郁六月在立法院備詢時,都公開表態贊成施打子宮頸癌疫苗,並由公費支應,但前提要把價格壓低。
以國內十三歲女生約十四萬五千人計,若六成願意接種,預算約六億元左右。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委員、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說,子宮頸癌疫苗雖然貴,但避免患者飽受生理與精神傷害,委員會才會做出此決議。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則表示,由於民間團體有不同意見,衛生署尚不考慮將子宮頸癌疫苗納入常規接種。
已上市的兩種子宮頸癌疫苗主要針對人類乳突病毒十六及十八型,但國內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婦女者,十六與十八型僅為半數,估計疫苗保護力僅有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