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百萬打生長激素 長高有撇步
時報週刊 No. 1462
報導/邱玉珍 攝影/陳彥仁
基因決定一切,但醫療科技的進步,讓許多父母相信雖然自己是「哈比人」身材,但小孩不一定也得面臨同樣的命運,寧願花百萬注射生長激素,為小孩多「買」幾公分。而骨科及內分泌科醫師認為,長高並不難,只要掌握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的睡眠3大原則即可;中醫師也認為,只要在青少年「轉骨」時機,給予有利發育的藥膳,就有長高的機會。但若經常熬夜看書、打電玩是不可能「一暝大一寸的」。
事實上,每個時代寶寶剛出生時的「身長」其實都相差不多,但是隨著不同的營養環境,日後成長幅度會有明顯差別。以二次大戰後日本為例,戰前日本人平均身形矮小,但五十年後今天明顯有改變,「很多人說是因為日本人跟美國人聯姻改變基因成功,但真正的功勞應該是營養條件變好了。」林口長庚兒童骨科主任張嘉獻如是說。
美國墨西哥曾在兩個深山部落研究發現,給予美式食物村落的小孩跟依照原來食物吃的小孩的生長有明顯差異,表示營養在青少年發育過程中極為重要。此外,適度的運動也是長高的要素之一,但過量運動則會造成反效果。由這些研究顯示,均衡營養及適度運動是小孩長高不可或缺的要素。
張嘉獻強調,一個人的身高最主要是受父母遺傳,但若是因為性早熟或是腦下垂體發育不良等疾病,就得及早接受治療,以免長不高;排除疾病因素,要讓孩子長高長大,攝取足夠蛋白質很重要,且要配合人生兩大發育期。在嬰兒時期,主要靠母乳、配方奶粉,但到了青春期,就要靠蛋白質等各種營養。
青春期發育男女有別。一般小女生青春期的年齡在十一歲至十四歲間。小男生的青春期在十二歲至十五歲。有時,家長會覺得邁入國中的男孩,似乎長得比同年齡女孩還要慢,張嘉獻說,這是因為青春期發育時間略有不同,家長們不必擔心。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小女孩發育特別好,國小四、五年紀就開始出現第二性徵,父母擔心初經一來就再也長不高,於是到醫院要求醫師注射壓制青春期的藥物,偷幾年長高的時間。馬偕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黃琪鈺認為,雖然壓制青春期的藥物副作用不太,但臨床上也有看到嚴重副作用案例,如大腿骨股滑脫、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