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所愛的人 走出躁、鬱陰霾

您有經驗分享給我們嗎??歡迎您留寶貴意見^_^(本區有關醫學)

版主: MissC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陪所愛的人 走出躁、鬱陰霾

未閱讀文章 MissC »

陪所愛的人 走出躁、鬱陰霾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文/吳皆德




不睡、不吃、也不理人,成天頹喪的說活著好累……
只要一出門,就拚命買東西;遇到人,話就講不停,活力充沛好像用不盡……
面對憂鬱、躁鬱患者的反常行為,家人怎麼定心以對?


70歲的陳爺爺因腦中風後遺症引發憂鬱症,獨力照顧他的女兒淑晴,必須看顧他的情緒變化而顯得煩憂。陳爺爺對周遭事物顯得興趣缺缺,電視不看、飯也吃不下、連覺都睡不著。淑晴最怕半夜家裡發出聲響,意味父親又失眠,更令她擔心的是,父親告訴她「活下去沒意思」。她白天上班不時擔心父親尋短;下班回家看到父親鬱鬱寡歡,也感到無力;更怕他有天真的自殺。父親的憂鬱症還沒好,但淑晴承受的心理壓力已快壓垮自己……

臨床上淑晴的例子很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吳孟璋看過許多照顧者,常隨患者病情起落而影響心情,雖不至於跟著得病,但心情常無法開朗。他建議照顧者,除了注意患者的病情,自己也要有喘息空間和支持網絡,可視情況另外尋找親友或醫師來宣洩情緒。

有鑑於一些陪伴者,除了陪伴,面對憂鬱或躁鬱症患者的負面情緒或失常行為,不知該怎麼回應,以下歸整幾種常見情形,請專家建議回應之道。


況狀1 憂鬱中,請勿打擾

憂鬱症患者自我封閉,像悶葫蘆,完全不跟他人訴說,也不願聽從專業診斷,家人如何幫忙?給予患者人際支持?


放晴「伴」法


這是最常遇到的情境,吳孟璋表示,若患者只是自我封閉、不愛說話,照顧者就要帶病人「過生活」。陪他吃東西、應對日常鎖事、帶他出門等。最擔心碰到嚴重悶葫蘆,不吃不喝,此時,必須採取較積極的方式,帶病人就醫,甚至住院,起碼要能「維持生命」。

吳孟璋表示,過去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不如現在好,當時嚴重的患者會用電療方式來「重組大腦細胞」,藉此讓患者有恢復進食的慾望。現在藥物較好,但如果患者已嚴重到不吃不喝,照顧者一定要帶他接受醫師的專業治療。


況狀2 我的憂鬱我最瞭


患者認為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病,醫學知識他都懂,若情況嚴重就看醫師吃藥,好轉就擅自停藥,以致帶病走江湖,家人如何協助?


放晴「伴」法


心理治療師在治療時,偶爾會碰到「久病成良醫」的患者,對於憂鬱症的病理知識掌握,不下於治療的醫師。這種「很懂」的病人,常自行「掌握」病情而任意中斷藥物,對治療師而言,反而很頭痛。

吳孟璋發現這類病人的「自我效能」很強,自認藥物會抹煞人的韌性,常自行診斷病情來決定何時吃藥,但憂鬱症仍需醫師診斷,建議陪伴者要讓患者聽從醫師指示,而非自己判定病情來服藥。

對這類病人,陪伴者最好能引導其善用「掌握病情」的能力。他舉例,有本「躁鬱之心」的書,作者是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躁鬱症患者,他有醫學背景,一旦察覺自身憂鬱病情惡化,立刻加重藥物治療,可見藥物在治療憂鬱症和躁鬱症上療效顯著。儘管病人很懂病情,仍缺乏醫學訓練,不妨引導他利用這優勢和醫師討論,而非「自行決定」藥物的使用時機或多寡。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陪所愛的人 走出躁、鬱陰霾

未閱讀文章 MissC »

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文/吳宜宣 




今年秋天真是多事之秋,先是政治上演肥皂劇,再來颱風肆虐,
接著華爾街金融遭「雷」擊、全球股市一片綠,
加上可怕毒奶粉四處流竄等,搞得人心惶惶、焦躁、鬱悶……
深呼吸、調整心情,提醒自己別被情緒駕馭,
樂觀更能化危機為轉機。


處在緊張、步調快速的忙碌社會,國人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情況不時耳聞,雖國內沒做過流行病學統計,但從身心醫學科或精神科門診推斷,身陷情緒風暴的人日趨增多。

簡單而言,「憂鬱症」和「躁鬱症」屬於「情感性」疾患;「焦慮症」則是「焦慮性」疾患,兩類疾患雖不同,卻都是精神疾病。通常焦慮和憂鬱的共病機率很高,很多憂鬱症患者也伴隨焦慮症狀,因此,治療某部分焦慮患者的用藥和治憂鬱症一樣,都用抗憂鬱症藥物。


4W幫自己管理情緒


仁康醫院心理諮商中心主任張慈莉提供4W,藉由自我對話,幫自己療癒、管理情緒。

What: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問自己:「今天情緒如何?」、「要跟自己分享什麼心情?」以好奇心面對情緒,透過情緒命名讓自己有主導權,看到不同情緒點。

When:問自己:「今天什麼時候憂鬱情緒來拜訪?」觀察憂鬱、焦慮不好情緒何時找上自己,相信自己是情緒的主人,有能力收藏打包外來的不好情緒,並將他們安置該存在的地方。

How:問自己:「我如何面對這些情緒?」評估今天如何管理好這些情緒,並記取成功經驗。

Why:問自己:「為何我可以做到?」鼓勵並相信自己心想事成的正向力量,能幫助憂鬱心情早日放晴。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陪所愛的人 走出躁、鬱陰霾

未閱讀文章 MissC »

未來不是夢 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文/葉雅馨




董氏基金會連續4年進行大學校園調查,結果均顯示,
超過20%的大學生有憂鬱情緒,需尋求適當的協助!
大環境的不景氣,也讓大學生很憂鬱,未來生涯的規劃成為主要壓力來源。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陽下低頭,流著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
之前歌手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是很多年輕人朗朗上口的歌,也常激勵青少年,未來有很多可能性,只要努力,未來就不只是夢想。


但是,對現在的大學生來說,未來真的不是夢嗎?

這群剛滿18歲、在法律上已成年的大學生在甩脫青澀的高中生活,進入大學的同時,不只有自由自主的感覺,接踵而來的可能還有第一次離家獨自生活、自己做決定(不管是選課、社團參與、或是人際交往)、自己承擔後果、面對未來的不安定感等。

他們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時,有些人能將遭遇的困境視為個人成長,有些人則無法適應而出現憂鬱症狀,且礙於面子,只能自己想辦法、或乾脆放任不管,以致憂鬱情緒變嚴重。在強調自主性的校園中,大學生的憂鬱情緒其實更需要被注意及關照。

董氏基金會在2008年5~6月利用專為大專學生編製的「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進行「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結果顯示,22.2%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幾乎每4人就有1人有憂鬱情緒困擾,需專業協助,此一數據與過去3年測得數據相近(前3年測驗工具為「台灣人憂鬱症量表」)。而經常或總是成為大學生壓力來源的前5名分別是「未來生涯發展」、「自己的經濟狀況」、「課業、考試成績不佳」、「身材外貌」及「擔心家中經濟狀況、債務問題」。

這項調查以全國57所大學院校之大學生為對象進行施測,發出6,840份問卷,回收6,028份問卷,有效問卷為5,655份。受訪者中,男生占49.0%,女生占51.0%。結果發現:


22.2%大學生有憂鬱情緒 需尋求適當協助

本次調查以董氏基金會編製的「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為施測工具,調查結果顯示,有22.2%的受訪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包含輕微、明顯、嚴重三種程度)。


未來的生涯規劃 是大學生主要壓力源

整體而言,經常或總是成為大學生壓力源的事件,依序為:「未來的生涯規劃」占35.8%,其次為「自己的經濟狀況」占21%,次之為「課業、考試成績不佳」占18.5%、再則為「身材外貌」占14.1%及「擔心家中經濟狀況、債務問題」占14.0%。

另外,與2005年本會調查結果對照發現,「未來的生涯規劃」仍占壓力源的第一位,「與異性及人際關係」則已不在前幾名。

我們也從日常生活基本資料得知,現有70%的大學生其學費來源、80%的大學生生活費主要來源是由家庭提供,大環境總體經濟的衰退確實也成為大學生的壓力來源。


最常向朋友同學求助


當受訪大學生心情不好,壓力很大、很悶時,經常或總是求助的對象依序為「自己想辦法處理」、「朋友(非大學同學)」、「大學同學」、其次為「男女朋友」、再則為「母親」。顯見大學生心情不好,壓力很大、很悶時,會自己先想辦法處理;但在求助對象上,仍以朋友、同學最受大學生青睞。


有憂鬱情緒者 更常上網紓解

大學生在壓力大、心情很悶時,經常或總是選擇的紓解方式,依序為「休息或睡覺」、「自己上網」、「網路即時通訊軟體」、「找人談談」及「自己看電影或電視」,可發現大學生有憂鬱情緒者常上網紓解。而有明顯憂鬱情緒的大學生在壓力大、心情很悶時,經常或總是選擇的紓解方式,依序為「自己上網」、「休息或睡覺」和「網路即時通訊軟體」。

不論全體受訪者或是有憂鬱情緒的大學生,其紓解方式前三名,與網路相關的選項占了兩個,顯示網路與大學生活密不可分。在大學生的紓解方式上,「使用網路」與「休息或睡覺」及「自己看電影或電視」等,都屬於非對外求助的紓解,即使找人聊,採用網路聊天也高於找人談話,顯示向外求助有必要再教育。另多數人還是不習慣開口求助,所以身邊的人要怎麼察覺及幫助更顯重要。


住學校宿舍者較憂鬱

離開原居住地到外縣市求學的大學生占總數的65%,住在學校宿舍者比在外住宿者、或其他選項(包含住親戚家、配合就學而另購屋等),有憂鬱情緒的比例較高。

這可能與大專院校鼓勵一年級新生住校,而新鮮人除須適應全新的環境,還需自行打理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等有關,故學校在心理健康的維護上,應多關注這群住校生。


經濟與未來都是壓力源

70%的大學生其學費來源、80%的大學生生活費主要來源由家庭提供,大學生們很難避免不受全球不景氣浪潮的影響,不管是自己、家中的經濟狀況及未來的生涯規劃,都成了大學生主要的壓力來源。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暨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陳永興說:「面對這樣的困擾,教育單位在校園中不妨增加生涯規劃的輔導措施,或舉辦相關活動,相信會對為了生涯規劃而傷透腦筋的大學生有所助益」;另一方面,社會與教育體系除了提供更多就學貸款額度及安全打工機會等開源措施外,大學生如何節約消費及對物質需求的態度,也是另一項必修的課程。


善用網路成為協助路徑

從此次調查可見,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無論有無憂鬱情緒,網路的使用在大學生的情緒紓解上是重要的。特別是有憂鬱情緒的大學生「自己上網」在紓解方式上更占最高比例。

陳永興也強調:「調查指出,大部分的大學生都知道該找人談談,但願意尋求專業協助的比例偏低,因此政府與民間單位在心理衛生促進工作上,更應善用網路資源,建立網路上的心理衛生三道防線,從預防宣導教育、正向思考的建立、輔導到治療處遇,都鼓勵相關單位發展,且不僅是單方面的提供資訊,應嘗試主動出擊,讓有需要協助的青年學子能透過他們熟悉的管道與專業的人員進行互動,說出困擾。」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所主任邱弘毅也提醒,有憂鬱情緒的大學生在紓解對象上,「自己想辦法處理」占80.6%、「找母親」占14.3%。紓解方式除了「不管他」外,多是「自己上網」及「網路即時通訊軟體」,而找學校諮商輔導中心者卻只占2.7%,可見透過網路且善用網路擁有的匿名私密性作用來協助大學生處理壓力或心理困擾,是專業諮詢單位不容忽略的工具。

調查也發現另一項有趣數據:大學生的「母親」學歷越高者,其孩子的憂鬱程度較高。陳永興指出,這可能與多數母親較常扮演與孩子溝通的角色,互動較多,孩子較易感受來自母親的期望有關,這也符合調查中,「母親」是唯一進入前5名「求助對象」的選項。

io: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4.經驗分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