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健忘來敲門,是失智警訊嗎

您有經驗分享給我們嗎??歡迎您留寶貴意見^_^(本區有關醫學)

版主: MissC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當健忘來敲門,是失智警訊嗎

未閱讀文章 MissC »

當健忘來敲門,是失智警訊嗎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文/吳宜亭



父母含辛茹苦拉拔子女長大,

但當他們不再像智者一樣提供我們寶貴的人生經驗,

反而常一轉身就忘了東西帶了沒、飯吃了沒……

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如同孩子般,漸漸不能照顧自己,

可別以為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

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


每到黃昏,陳媽媽開始躁動不安,吵著要出門「回家」。其實她就在家裏,但總覺得「家」在外頭。看到媽媽的情況,女兒小貞心疼也莫可奈何。隨著年歲增加,媽媽的失智症愈來愈嚴重,房間常擺了很多食物,有時還懷疑她放的金子被女兒「偷走」。對於過去,媽媽記得很清楚,可是今天的事忘得一乾二淨。甚至吃過中飯,還頻頻問「怎麼還不吃飯……」

經醫師診斷,證實陳媽媽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因而出現「退化性失智症」症狀,這病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但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臨床發現,有些患者在30、40或50歲就出現失智症狀,稱為「早發性失智症」。


健忘和失智怎麼分?

很多人把正常老化的「健忘」誤以為是病態失憶造成的「失智」,終日焦慮不安,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


正常老化的「健忘」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機能會老化,腦部的記憶功能也會退化,以致常忘記事物,譬如:一時想不起某位同學的姓名,或是忘了某個字怎麼寫。儘管常發生遺忘現象,但「對於事務的判斷力,還是很清楚,並不會妨礙日常生活」。


病態失憶造成的「失智」

當大腦由於疾病或不正常的衰老及退化,使智能衰退,或漸進而廣泛地影響大腦各項高級功能,醫學上統稱為「失智症」。症狀是會經常遺忘「最近發生的事情」,其記憶的喪失,會使其失去判斷力,有思考障礙,旁人難以和他溝通,他自理生活的能力也日漸退步,無法勝任過去熟悉的工作。

簡單來說,「忘了手機放哪裡是健忘,但忘了手機的功能,就算失智了」。


失智警訊 轉頭就忘事,卻愛講古懷舊

國內失智症治療的權威,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也是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葉炳強,及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院長鄧世雄提醒,失智症必須符合一些臨床症狀:


必要條件

患者一定要有記憶力的退步,尤其是長期記憶力較好,但短期記憶力變差,「也就是古早的事不會忘,剛發生的事可能就不記得。」


次要條件

除了記憶力,其他認知功能,像定向能力(方向感)、理解能力、判斷能力(不知現在所處時間是上午或下午、季節)等,只要其中一項變差,同時記憶功能退步,影響到個人工作或生活,就可說是得了失智症。目前,國內有簡易量表可測試個人是否有失智症傾向,但仍建議請神經醫學科醫師診斷。


失智不只是記性差 個性也會改變

此外,就「失智症」的3大症狀,也能明顯和正常老化的「健忘」做一區隔。

1.認知功能喪失

記憶力變差,尤其短期記憶、方向感、理解力、判斷力等能力都減低,可能不知現在身旁的人、事、時、地。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50%會在4~5年內,成為失智症患者;也有研究指出,每年有10~15%的輕度認知障礙轉為失智症。一旦出現輕度認知障礙,不能大意,應即早篩檢、診療。

2.出現精神行為症狀

失智會改變個性,可能對人產生懷疑、喜歡踱步,或不停的遊走。

3.日常生活功能退步

已無法自理日常生活瑣事,像刷牙、穿衣、吃飯、大小便等。

葉炳強表示,「輕度患者」會先出現認知功能的喪失,有些人會有精神行為症狀;「中度患者」會出現上述2種情形,同時伴隨些微日常生活功能的退步。「重度患者」則多半沒有精神行為症狀,因為此時幾乎已臥床,日常生活得仰賴家人協助。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當健忘來敲門,是失智警訊嗎

未閱讀文章 MissC »

5步驟 選擇照護機構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文/施沛琳



若想讓失智家屬接受更專業的照護,安養中心是選擇之一,

事前除了巧妙的為患者心理建設、緩解不安,

該從何著手瞭解、挑選適合的機構和服務?


針對挑選機構,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供5步驟做參考:

步驟1:召開家庭會議

家人依老人的意願與需求,討論、選擇理想的照護模式,以離家近、交通方便的機構為主,便於探視。照護費用則依家庭成員的經濟狀況平均分攤,或依能力負擔。

步驟2:蒐集資料

先蒐集電話、地址、服務項目、收費標準等機構基本資料,再向有類似經驗的親友、專業人員、相關團體或政府單位打聽。如:「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服務網站」,可查詢「台灣地區已立案老人安養護機構現況」及評鑑結果。或至各地衛生局、社會局及「長期照護管理示範中心」查詢。亦可向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洽詢「照護機構輕鬆找──失能老人照護機構資源手冊」。

步驟3:初步篩選

初步蒐集好資料,可運用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所提供的「失能老人照護機構評估表」,與老人討論理想機構須具備的要件,再依老人意願、地點、費用等,進一步篩選。

步驟4:電話訪談

篩選出一些比較理想的機構後,可打電話深入瞭解,準備第2次篩選工作。

步驟5:機構訪視

親自參觀是選擇機構最重要的工作,以便有機會觀察老人的生活品質。訪視時可要求負責人出示「開業執照」,或進一步向各縣市衛生局確認是合法機構。假使情況允許,最好邀患者一起參觀。

訪視時儘可能以「直覺」來判斷,觀察與常理不符的狀況,如:在地下室、走道上、辦公室設置床位,就是違背常理的作法。

訪視養護機構並非看一次就好,至少訪視2次,且在不同時段、未經預約的情況,如:週末、晚上或是用餐時間,服務人員通常較少,是評估照護品質的最佳時間。

訪視時若無法獲得全部資訊,就看重點,將注意力放在最在意的部分。如:不同病狀老人需要不同的照顧方式,如果機構對失智症、中風或糖尿病老人的照顧方式都一樣,表示機構品質有問題,工作人員的專業護理知識可能不足。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當健忘來敲門,是失智警訊嗎

未閱讀文章 MissC »

失智的異想世界如何面對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文/吳宜宣




面對失智者失禁或漫遊、出現暴力行為,或性情變得冷漠等,

若懂得應對之道,相信能為親屬的情緒黑洞帶來光明,

照護也能更具人性且溫馨。


國內某腦神經科醫師有位90多歲的失智媽媽,為了照顧她,這位名醫和知名小兒科醫師的哥哥都提早退休、全心投入。家有失智症患者,對家庭而言是身體和心理的負擔。這位母親很幸運,不但有兒女全心照顧,以她80多歲罹患失智的年紀,也算「較晚」。

但在台灣,能被全心全意照顧的案例並不多,不少失智家庭因兒女要上班工作,必須把失智病患送到醫療院所或安養院。失智症患者偶爾清醒時,看到家人把自己送到養護所,心理也難過。

如果想讓失智的家人待在家裡,可以隨時陪他,與他聊天,偶爾抽空帶他到戶外走走,藉以重建彼此的親密感,在與他們應對或面臨棘手突發病況時,怎麼應對才不傷感情及他的自尊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董事暨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葉炳強與康泰基金會失智老人服務組組長王憶敏舉下述案例說明:

狀況1 輕度失智,重複買菜

50多歲的王媽媽有輕度失智症,時常忘東忘西,出遠門常忘記帶水或加件衣服,甚至忘記已買過高麗菜而不斷上市場挑選,造成家中高麗菜堆積如山。

解套建議

照護者不妨將家中的鑰匙、眼鏡、時鐘等重要物品作清楚、簡單的標示,例如:在放置鑰匙的抽屜加註「鑰匙」並畫上「鑰匙」圖樣,目的在提醒患者,讓他清楚知道這裡是放鑰匙的地方,若患者忘記鑰匙的名稱,也能用「圖像」辨別。
家人應鼓勵王媽媽與朋友交往、聽音樂、運動,同時陪她參與失智症患者團體的活動。

狀況2:疑神疑鬼、坐立難安

70歲的陳奶奶年歲已大,加上罹患失智症,因此家中聘有外傭照顧。但她很不喜歡外傭,無時無刻懷疑她偷東西,有天還扯著外傭要她「還手鍊」……最令家人困擾的是,陳奶奶一到傍晚就坐立難安、想往外跑,吵著要回家……

解套建議

失智老人的記憶力差,經常藏東藏西,最後自己也忘記放哪,於是周遭親近的人就變成「嫌疑犯」。王憶敏也不時耳聞外傭被誤會的例子,甚至有些失智症患者會有妄想或被迫害的精神症狀,家人十分辛苦。針對陳奶奶的情形,建議家人幫她尋找物品,再告訴她:「外傭沒有偷東西,它一直都在某處。」

至於陳奶奶在傍晚時侷促不安、想往外跑,這是失智症患者常見的「黃昏症候群」現象,因為她的時空認知改變,所處的心理時間並非現在,可能是某個年紀,例如:陳奶奶想「回家」,因為她不認得現在的家,也許她的家是記憶裡「婚前的娘家」。

對於想出門的失智症患者,最重要是「轉移焦點」。王憶敏建議家人告知陳奶奶換完衣服才能出門,有些患者換完衣服,便會忘記「出門」這件事。不過,也有失敗的時候,此時就得陪他們出門,但要注意失智老人無法察覺自己體力已透支,「就算走路走到腳磨破,也不覺得累」,因此須特別注意他們的身體狀況。

狀況3:中度失智,自理能力退化

李伯伯已漸漸無法辨認好朋友或親戚的名字,有時會忘記如何完成日常的事務,像穿衣服或刷牙等。

解套建議

李伯伯的家人可將抽屜、衣櫃、房間或家中重要物品作標籤註明,同時利用「照片」標明家人、朋友和寵物。
為防止李伯伯跌倒,要確定居家光線良好,裝置支撐欄杆及衛浴防滑墊。
為避免李伯伯被熱水燙到,水龍頭上要標示冷、熱水。
家人可逐一指導李伯伯穿衣服、褲子,和他一起刷牙、教他刷牙。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當健忘來敲門,是失智警訊嗎

未閱讀文章 MissC »

「民眾認識失智症」現況網路調查 給失智老人一個家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文/葉雅馨、楊育浩




在台灣,每20個65歲以上老人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而且隨著國人愈來愈長壽,失智症的比率有急速上升的趨勢。以日本為例,3年前失智高齡者的人數約205萬人,可是推算到了2035年,失智高齡者將倍增到445萬人。

失智症引發的問題往往不只影響一個人,一旦家中有失智者,整個家庭連帶受影響,同時衍生出的醫療、照護問題,更成為許多家庭難言的苦處。有些家庭甚至無力照顧失智患者,讓患者成了人球,在家庭、社會間擺渡,不知流浪到何方,到底哪裡才是失智患者的家?

《大家健康》雜誌和長期關注失智照護議題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透過網路調查的方式,瞭解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情形與失智照護的觀點。


九成民眾 對失智症有基本概念

在基本的失智症常識上,有91.8%的民眾知道失智症不是只有老人才會罹患。92.8%的民眾知道失智症可以預防。如果家中有失智症患者,98.9%的民眾會帶他就醫。有92.3%的民眾知道「忘記剛剛發生的事」、「懷疑別人偷他的東西」、「忘記親人是誰」、「忘記回家的路」等是失智症的症狀。


教育程度愈高 愈不容易得失智症?

有90.6%的民眾不認為教育程度愈高就比較不會得到失智症。不過,臨床觀察發現,教育程度高低與失智症罹患率似乎有些關連。

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職能治療師柯宏勳在他9年多的治療生涯經驗中發現,臨床上的確是教育程度高的人,較不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引起的失智症。因為教育程度高的人,通常接觸的人事物廣泛,需動腦的機會較多,不過,與其說教育程度高或聰明的人不易得失智症,不如說「有正面積極人生觀的人比較不會失智。」這類人因為有開放的心胸,給自己較多的彈性,也樂於學習,有利於刺激大腦。


失智症 可以治癒嗎

74.3%的民眾相信失智症是可以治癒的。事實上,失智症是一個統稱,臨床上,約有1/3的失智狀況是能避免惡化下去,其中10%是可以治癒的,像是外傷、水腦等,只要將病因治療好,失智症的症狀是可以恢復的。不過,另外的2/3失智症狀況可能無法完全治癒,像阿茲海默症即屬於一種腦部疾病,它會造成腦部神經細胞逐漸喪失。


家裡有人罹患失智症 怕別人知道嗎

調查顯示有85%的民眾表示,如果家裡有人罹患失智症,不會怕別人知道,只有15%的民眾怕人知道。這與實際情況頗有差距。長期與失智家庭相處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的照護經驗顯示,許多家屬都怕別人知道自己家人有失智症。


有失智問題 該看哪一科?

如果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接受調查的民眾有49.3%表示,會帶他去「精神科」就醫。其次,是去「神經內科」就醫,占29.7%;去「家醫科」就醫,占15%;去「復健科」就醫,占6%。事實上,如果懷疑家人有失智問題,至神經內科接受診斷,是較為推薦的管道。

為何有近一半的民眾遇到失智問題會想求助精神科?主要是失智症的症狀常伴隨著憂鬱症的症狀,民眾因而找精神科醫師求助。無論選擇哪一科就診,民眾遇到失智問題,不逃避就醫行為就是對的。


失智症患者 可以自行照料自己嗎

61.5%的民眾以為失智症的患者可以完全照料自己的生活,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

失智症患者表面上意識清楚,但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定向感及情感表達等認知功能都已受損,語言能力及社會功能也逐漸退化。絕大部分的失智症患者會漸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中期以後失智患者更會因判斷力誤差,出現幻聽、幻想的問題,容易有疑心和妄想的現象。有些失智症患者還會將原始衝動表現出來,甚至出現攻擊破壞的行為,所以失智症患者需要有人照顧,比較安全。


四成民眾想請專業看護 照顧失智症患者

如果家中不幸有人罹患失智症,有41.6%的民眾想請「專業看護」來照顧。其次,32%的民眾想「自己」來照顧。20.7%的民眾會請「兄弟姊妹或其他家人」來照顧,5.6%的民眾會請「外籍幫傭」來照顧。

不過,專業看護並不是人人都請得起,市場專業看護的行情,一天費用約1800~2500元,如果請一個月,少說要花費近5萬元,一年至少也要60萬元。根據主計處統計,全台730多萬戶的家庭裡,年收入未達65萬元的家庭共有164萬戶,如果想請看護根本是緣木求魚。

推估扣掉家庭生活開支,一個家庭再省,至少要年收入達150萬元以上,才請得起專業看護,即使這樣,全台還是超過七成五(557萬戶)的家庭無力請專業看護。


四成民眾想將失智患者 安置於專業照護機構

如果家裡有失智患者,52.3%的人會把他安置在「家裡」,41.6%的民眾,想將患者安置在「失智相關的專業照護機構」。4.9%的人想將患者安置在「安養護中心」。1.2%會將患者安置在「其他親人家」。

民眾想將失智患者安置於專業照護機構可行嗎?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有236萬人,如果以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4%來推估,全台約有9萬多名老年人罹患失智症,不過,符合標準的收容失智症老人機構卻明顯不夠。

據內政部96年的統計,專屬失智養護機構有2家(台北市私立聖若瑟失智養護中心、台灣省寧園安養院),設有專區照顧失智老人的機構有5家(內政部中區、南區老人之家及彰化老人養護中心、台灣省私立健順養護中心、高雄市私立方舟養護之家),加上部分設有失智床位的醫院、機構、護理之家、榮家,所能提供的床位還是少之又少,如果以中重度的失智患者床位需求約2萬床來計算,顯然不足。


結論與建議

1.加強預防宣導,提高民眾就診率

醫學資料指出,失智患者平均餘命約7年,但若能及早發現、對症治療,平均餘命可延長到8~10年,甚至15年,可見預防失智症衛教宣導及加強民眾就診率是重要的,目前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設計簡易失智症篩檢量表,民眾可做簡單測驗,一旦發現有失智傾向千萬不能忌醫。

2.政府推動失智照護工作,速度恐趕不上失智症上升比率

目前政府為推動失智老人的照顧工作,已由衛生署、內政部及教育部,分別就醫療照顧、生活照顧及教育面向,提供相關服務。可是在硬體方面,尤其照護失智患者的機構,明顯趕不上失智症患者增加的需求,未來需多獎勵民間設置照護機構,並妥善管理。

3.給失智老人一個理想的家

失智症患者的心智衰退是漸進式的,輕度的失智症者或許還有簡單的自我照顧能力,若照護者有基礎的照護常識,當事人可在家接受照顧;然而,當失智症患者進入中重度後,由於智能退化及行為能力下降,無法獨立生活時,家屬可能會考慮讓其接受機構長期照顧,這時照護機構應當提供理想的照護環境。理想的照護環境是什麼?不是讓患者、家屬感覺像收容所,而是該像生活場所的家。

此次施測採網路調查,並無限制受測對象,未來可朝縮小受測對象或失智症家屬做調查,同時針對全台各地的區域差別來看失智症的問題及照護認知。

*調查單位:大家健康雜誌
*調查合作單位: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調查分析報告: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
*調查執行:楊育浩、蔡睿縈、魏妤娟
*統計資料處理:蔡睿縈
*調查方式及樣本:網路調查,有效樣本共2213份。
*調查時間:2007年10月15日~10月31日
*施測對象:使用網路的一般民眾

(於董氏基金會網站設立調查網頁,並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聯結,並透過網路電子報、BBS等形式發布訊息)

*問卷內容大綱:
1.瞭解民眾對失智的迷思與看法。

2.瞭解民眾對失智症狀與照護的觀點。

io: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4.經驗分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