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沒用三伏貼者 冬天補三九貼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夏天沒貼三伏貼,冬天可以貼三九貼?中醫師羅明宇表示,答案是可以的。敷貼治療是三年一個療程,一年中的夏天三伏貼和冬天三九貼是一個小周期。但也提醒,敷貼是一個漸漸起效的過程,需要堅持貼才能起到作用。
羅明宇醫師表示,雖然一般建議最好三年內期間,每次夏季三伏天和三九天都應按時間敷貼穴位。不過夏天沒貼,或中間有一、兩次沒有貼也沒關係,雖然中間有間隔會對療效有一定影響,但並不影響下一次的敷貼;也不是說以前貼的就沒有效果了。不過,沒有特殊情況最好能持續下來,這樣對治療較有幫助。
羅醫師表示,對於夏天已經貼敷過三伏貼的病患,在冬天三九時繼續貼敷,可以幫助人體提高抗邪的能力。對於治療和預防成人及兒童的呼吸道疾病有顯著療效。貼敷的適應症為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等,是中醫順應四時特性的一種「內病外治」療法,可益肺理氣、健脾益腎。今年冬至為12月22日,三九天的各別日期;一九為12月31號,二九為明年1月9號、三九為1月18號。
冬天每一九期間的第一天是最佳貼敷時機,因此最好按時貼敷。一般貼敷時間小兒0.5~2小時,小孩酌減,避免灼傷皮膚,成人為2~4個小時,根據病人個體差異也可適當調整延長。
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三九貼」,醫師提醒,如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燒期間不能敷貼;皮膚極度敏感者;還有有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以及皮膚有破損者,都不適宜敷貼。另外,2歲以下的孩子,孕婦,對膠布過敏者也要慎用為宜。還有,若因為貼藥時間過長引起水泡,應保護創面,避免抓破感染,應即時就醫處理,以防感染。
羅明宇表示,中醫治病非常重視「治病求本」,只有扶助正氣,才能外驅邢氣,因此欲使夏季疾病除根,最佳的時機只有在冬季培補。有些疾病在夏季易發作或加劇的原因,除個體差異外,還多因夏季炎熱,易滋生熱毒,致熱毒內阻;夏多夾濕,損傷脾胃氣機,升降失調,傷陰耗津,可能導致腎精不足,陰虛火旺,痰火上擾。「夏病」適宜「冬治」,如一些體弱易患春夏發作的慢性衰減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經常性感冒、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
為何不夏病夏治呢?羅醫師表示,這是因為夏季病症多兼有暑熱或暑濕,一般只能治標,或清暑熱或化濕。而且夏季患者常飲食減少,舌苔黃膩,不宜服食補益藥物;而中醫治病又非常重視「治病求本」,只有扶助正氣,才能外驅邢氣。因此欲使夏季疾病除其根,最佳的時機只有在冬季培補。
羅明宇表示,冬季防哮喘復發,可從冬至過後開始進行穴位敷貼調理。中醫認為,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此後白天逐漸變長,黑夜漸漸變短,人體內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陽氣回升,採用穴位貼敷,藉由經絡傳注到達體內,祛痰外出,改善咳喘這類頑症。
他指出,三九貼是中醫灸法的一種,又稱發泡療法,因貼藥後局部充血、起泡,有發熱感、灼痛感。三九貼用精選的一些中藥磨成粉狀,一般中醫「三九貼」採用白芥子、細辛、甘草與肉桂等性質溫和中藥材製成藥粉,以薑汁調成膏狀貼於大椎、定喘、肺俞、膈俞等穴位上。
中醫認為,三九貼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作用。三九穴位貼敷是依據中醫「天人相應」理論,順應四時氣候特點的一種「內病外治」的傳統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