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百科/手腕痠麻 腕道症候群作祟
顏威彰(成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腕隧道症候群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很有機會碰上的問題,尤其現代社會手部操作的項目很多,例如,電腦打字、玩線上遊戲或不當使用手機,容易造成腕部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進而產生手指麻痛或大拇指無力的症狀。腕隧道症候群通常發生在需重複手腕動作的人身上,例如機械技工、木匠、打字員及家庭主婦等,尤其好發於慣用手,且症狀會因為工作而加劇;女性發生的比率較男性多。
腕隧道位於拇指基部的皮膚下方,其間有九條肌腱和正中神經通過;若腕部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就會產生腕隧道症候群。通常壓迫來源有上方的橫腕韌帶、鄰近的肌腱或骨折的骨碎片。另外,體液堆積於腕隧道造成局部腫脹也是常見原因,這種情形常發生於懷孕、月經來潮或洗腎病人。
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表現的特點是:前3指半麻痛,但小指不會麻;夜間疼痛;手腕過度上翹(如騎機車加油時)或下彎時引起疼痛、魚際肌肌肉萎縮進而影響手部抓握。
診斷腕隧道症候群最準確的方法是神經傳導檢查,除了可分辨麻痛的來源,也可評定病情嚴重的程度,作為是否開刀的依據,是一項很好的診斷工具。
輕度腕隧道症候群可以採保守療法,包括避免過度手腕動作、局部類固醇注射、服用抗發炎藥、物理治療以及佩戴手腕部支架。局部類固醇注射與服用抗發炎藥易復發;物理治療項目則包括超音波熱療、電刺激與蠟熱療,一般而言,效果不錯。此外,手腕部支架為不具侵襲性的良好治療工具,可減少過度手腕動作以避免不當的手部使用方式,同時強迫手部休息,一般必須持續使用4﹣6周左右。
至於嚴重的腕隧道症候群或是對保守療法反應不佳的病患,則必須考慮外科手術切開腕隧道之橫腕韌帶以減輕對正中神經的壓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