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鑰》婦人以碘131配合溫腎健脾方調治獲改善
發表於 : 2011-03-22 , 19:54
《健康之鑰》婦人以碘131配合溫腎健脾方調治獲改善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3/22 00:2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是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引起。台灣中醫臨床醫學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此症臨床上是以畏寒、汗少、動作緩慢、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肌肉無力、嗜睡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中醫認為,發病關鍵在於與脾腎陽虛、命門火衰有關。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此症屬於甲狀腺組織破壞、萎縮或功能障礙、造成甲狀腺素合成與分泌減少、基礎代謝率降低而引起的全身性代謝減低綜合徵;一般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是由於甲狀腺腺體萎縮所致;繼發性則主要見於「甲亢」患者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後,共同點都是甲狀腺遭受破壞。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的臨床表現多為乏力、惡寒、面色蒼白、脫髮等元氣虧乏、氣血不足、腎陽虛衰證候,歸屬於中醫「虛勞」、「虛損」範疇。
羅醫師表示,中醫認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病因可能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久病致虛、藥物影響、放射線損傷或甲狀腺手術失當等引起,以致精氣內奪,陽氣大傷。病情一開始,多為脾腎氣虛,之後則由脾及腎引起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於五臟,尤其是心脾;導致心陽不振,率血無力。時間一久,則造成瘀血內阻。
還有脾虛,則影響水濕內停,並蓄於五臟六腑、四肢,泛於肌膚。因此,發病關鍵在於脾腎陽虛、命門火衰。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脾腎陽虛證甲狀腺機能低下,可配合溫腎健脾調理。中醫師羅明宇表示,門診中一名40歲的婦人,本身長期有甲狀線亢進,近期經放射性碘131治療後,2個月內出現全身乏力,怕冷,嗜睡,體重增加,精神差,出汗少等現象。臨床研判屬於「脾腎陽虛」證,可配合採溫腎健脾用藥調理。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這名40歲的婦人,近2個月來出現全身乏力,怕涼,嗜睡,食欲減低,腹脹,精神萎靡,腰痠乏力,畏寒,眼瞼及下肢腫脹,體重增加,出汗少,記憶力減退,夜尿頻,排便溏。詳細一問後,發現原來患者長期患有甲狀線亢進,近期經放射性碘131治療後,2月內出現這些不適症狀。臨床可見患者顏面及四肢腫脹,舌胖淡苔白,脈沉細緩;甲狀腺刺激素值也在標準下,診斷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症。
羅醫師表示,中醫臨床辨證研判為「脾腎陽虛」證,治療上要以溫腎助陽為主,可用溫腎健脾中藥方調理。處方包括鹿角膠、山茱萸、山藥、枸杞子、附子、白朮、肉豆蔻、補骨脂、黨參、厚朴、益智仁等主方加減用藥,連續治療3個月後,患者畏寒怕冷、嗜睡、納差、顏面四肢腫脹已明顯好轉。之後再持續調養3個月,陽虛證大多已改善,精神疲勞也終於改善許多。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3/22 00:2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是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引起。台灣中醫臨床醫學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此症臨床上是以畏寒、汗少、動作緩慢、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肌肉無力、嗜睡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中醫認為,發病關鍵在於與脾腎陽虛、命門火衰有關。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此症屬於甲狀腺組織破壞、萎縮或功能障礙、造成甲狀腺素合成與分泌減少、基礎代謝率降低而引起的全身性代謝減低綜合徵;一般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是由於甲狀腺腺體萎縮所致;繼發性則主要見於「甲亢」患者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後,共同點都是甲狀腺遭受破壞。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的臨床表現多為乏力、惡寒、面色蒼白、脫髮等元氣虧乏、氣血不足、腎陽虛衰證候,歸屬於中醫「虛勞」、「虛損」範疇。
羅醫師表示,中醫認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病因可能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久病致虛、藥物影響、放射線損傷或甲狀腺手術失當等引起,以致精氣內奪,陽氣大傷。病情一開始,多為脾腎氣虛,之後則由脾及腎引起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於五臟,尤其是心脾;導致心陽不振,率血無力。時間一久,則造成瘀血內阻。
還有脾虛,則影響水濕內停,並蓄於五臟六腑、四肢,泛於肌膚。因此,發病關鍵在於脾腎陽虛、命門火衰。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脾腎陽虛證甲狀腺機能低下,可配合溫腎健脾調理。中醫師羅明宇表示,門診中一名40歲的婦人,本身長期有甲狀線亢進,近期經放射性碘131治療後,2個月內出現全身乏力,怕冷,嗜睡,體重增加,精神差,出汗少等現象。臨床研判屬於「脾腎陽虛」證,可配合採溫腎健脾用藥調理。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這名40歲的婦人,近2個月來出現全身乏力,怕涼,嗜睡,食欲減低,腹脹,精神萎靡,腰痠乏力,畏寒,眼瞼及下肢腫脹,體重增加,出汗少,記憶力減退,夜尿頻,排便溏。詳細一問後,發現原來患者長期患有甲狀線亢進,近期經放射性碘131治療後,2月內出現這些不適症狀。臨床可見患者顏面及四肢腫脹,舌胖淡苔白,脈沉細緩;甲狀腺刺激素值也在標準下,診斷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症。
羅醫師表示,中醫臨床辨證研判為「脾腎陽虛」證,治療上要以溫腎助陽為主,可用溫腎健脾中藥方調理。處方包括鹿角膠、山茱萸、山藥、枸杞子、附子、白朮、肉豆蔻、補骨脂、黨參、厚朴、益智仁等主方加減用藥,連續治療3個月後,患者畏寒怕冷、嗜睡、納差、顏面四肢腫脹已明顯好轉。之後再持續調養3個月,陽虛證大多已改善,精神疲勞也終於改善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