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患由肝氣鬱結、氣鬱化火、心神失養、心脾兩虛、脾腎陽虛、陰虛火旺等方向辨證論治
發表於 : 2011-05-04 , 21:05
憂鬱症患由肝氣鬱結、氣鬱化火、心神失養、心脾兩虛、脾腎陽虛、陰虛火旺等方向辨證論治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5/04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憂鬱為一種情緒障礙,常導致心情低落。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林美儀表示,中醫有「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說法,若在輕度時及早治療,預後情形往往較好。
林醫師指出,傳統中醫認為憂鬱症患者可從肝氣鬱結、氣鬱化火、心神失養、心脾兩虛、脾腎陽虛、陰虛火旺等方向進行辨證論治。
林美儀指出,患者出現多愁善慮、喜嘆息、兩脅脹滿、胸悶痛、婦女月經不調等症狀時,多屬肝氣鬱結;出現性急、容易發怒、頭痛目赤等症狀時,多屬氣鬱化火;出現心神不寧、精神慌忽、悲傷欲哭等症狀時,多屬心神失養。
出現失眠、經常健忘、胃口差、疲倦無力感、大便溏等症狀時,多屬心脾兩虛;出現精神萎靡、嗜臥少動、心煩驚恐、面色恍白等症狀時,多屬脾腎陽虛;出現心煩、易怒、眩暈、心悸、睡得少、遺精、腰酸等症狀時,多屬陰虛火旺。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5/04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憂鬱為一種情緒障礙,常導致心情低落。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林美儀表示,中醫有「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說法,若在輕度時及早治療,預後情形往往較好。
林醫師指出,傳統中醫認為憂鬱症患者可從肝氣鬱結、氣鬱化火、心神失養、心脾兩虛、脾腎陽虛、陰虛火旺等方向進行辨證論治。
林美儀指出,患者出現多愁善慮、喜嘆息、兩脅脹滿、胸悶痛、婦女月經不調等症狀時,多屬肝氣鬱結;出現性急、容易發怒、頭痛目赤等症狀時,多屬氣鬱化火;出現心神不寧、精神慌忽、悲傷欲哭等症狀時,多屬心神失養。
出現失眠、經常健忘、胃口差、疲倦無力感、大便溏等症狀時,多屬心脾兩虛;出現精神萎靡、嗜臥少動、心煩驚恐、面色恍白等症狀時,多屬脾腎陽虛;出現心煩、易怒、眩暈、心悸、睡得少、遺精、腰酸等症狀時,多屬陰虛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