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塑身衣廣告迷思》塑身須先瘦身 減掉脂肪成效才會好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9/24 00:27"
◎本報記者/集體專題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護理師魏淑貞表示,塑身須先控制體重減掉脂肪,否則成效不好。
魏淑貞指出,局部雕塑留下來的是肌肉而不是脂肪,只有這樣才會瘦的漂亮,穿著其他裝備進行塑身,把身體的肉推擠到其他部位,身體內能量並沒有改變,脂肪不會憑空消失,塑身產品脫下來後還是會變回原形。
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鄭佾琪強調,塑身產品穿上身時當下會很好看,較有緊實感,食慾可能因擠壓而感覺變小,但如果經常喝酒、吃甜食也沒用,「先瘦身再塑身」效果較佳。
北醫附醫營養師侯雅苓強調,塑身衣、減肥襪、馬甲等塑身產品只是把身體上的肉「藏起來」而已,脫掉掉後又會恢復原來的樣子,且只能暫時性穿著,不能穿太久,因為有些產品穿太久可能會壓迫到胃部,穿太緊可能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不透氣產品則可能會產生皮膚病,副乳、駝背等情形者也不一定能改善。
塑身未必得靠擠壓,台灣中醫老年醫學會常務理事翁瑞文醫師表示,中醫採取針灸療法進行局部塑身,要瘦肚子只要取天樞、中脘、下脘、水分等穴位即可;要瘦大腿,可取大腿內側的梁丘、血海等穴位;要瘦小腿,可取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
《破解塑身衣廣告迷思》塑身須先瘦身 減掉脂肪成效才會好
版主: MissC
Re: 《破解塑身衣廣告迷思》塑身須先瘦身 減掉脂肪成效才會好
《破解塑身衣廣告迷思》腹部動過手術、易脹氣者 肚腹勿緊束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9/24 00:27"
◎本報記者/集體專題報導
有業者宣稱穿塑身衣能「加速腸道蠕動」,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饒樹文表示,穿塑身衣無法促進腸道蠕動;尤其肚子動過手術,腸子易脹氣者,若穿這類塑身衣、束腹過緊,反而有腸脹氣、腸子打結,引發腸阻塞的疑慮。
饒樹文進一步表示,腸道蠕動較慢、腸道不通順、有便秘者,也可能因為長久壓迫下,讓便秘問題更嚴重。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勿長時間穿塑身衣,對血液循環不好,使人體基礎代謝減慢;長時間穿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其他像是呼吸、腰痛,以及腸道阻塞等,也都是可能引發的後遺症。醫師提醒,本身循環代謝差、腸道健康有問題者,都應避免長時間穿塑身衣。
羅明宇強調,過緊的塑身衣過分地擠壓身體,會影響正常呼吸,肺組織也會因微循環障礙難充分舒展,妨礙全身的氧氣供應,尤其像是有心臟病毛病的人更可能受到影響。此外,在束腰過程,也可能因為壓迫到腰部的血管,而影響到腰部的血液循環;中醫也強調「不通則痛」,當氣血運作受阻滯,肌肉和軟組織得不到正常的血液供應,也就可能進而引發腰痛。
羅明宇表示,門診中有一名中年婦女,平常為維持細腰小腹美感,喜歡長時間穿塑身的肚腹連腿的塑身衣。但之後有段時間總感到胸痛不適,還出現吞咽困難、反吐胃酸感,還有火燒心灼熱感等,剛開始只自行簡單吃了點胃散,沒想到症狀反而加重了。患者趕緊就醫,發現原來是「胃食道逆流」作祟。
患者除了有穿塑身衣習慣,還有一些影響腹壓增高的因素,包含本身進食不定時,經常彎腰等。在提醒患者注意改善,配合藥方調理一個月後,症狀才終於改善。
長時間穿塑身衣,易傷害皮膚。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表示,坊間塑身衣材質多為不透氣,品質不一,加上利用貼身、過度擠壓作用,長時間下來,易引發接觸性過敏、丘疹等問題。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由於塑身衣材質多為尼龍、PVC聚脂纖維等不透氣材質,長時間壓迫下,易出汗又不透氣,對於本身皮膚屬於易過敏者,更容易造成過敏接觸性皮膚炎。尤其對於這類皮膚問題、過敏體質者,往往可能穿個五至十分鐘,便感到皮膚搔癢、有異狀。一般民眾則建議晚上睡覺也應避免穿著睡覺,以免讓身體皮膚無法透氣,過於壓迫肌膚組織。
趙昭明表示,門診中就曾有一名二十四歲在百貨公司擔任專櫃小姐的患者,因為被坊間市售的塑身衣宣稱可有效燃燒脂肪、瘦身苗條的噱頭所吸引,本身又積極想要讓自己看起來更苗條,而選擇購買塑身衣來穿,往往站櫃一整天都穿著,甚至回到家仍繼續穿,且為了追求速效,有時睡覺也會穿,想說著效果會更好。而讓皮膚幾乎處在無法透氣的狀態下,沒幾天,就發現身體下半身以及大腿出現一大片一顆顆的紅色丘疹,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才改善。
醫師說明,塑身衣無論是全套式或半套式,長時間穿著,都會導致表皮微循環異常,皮膚不能正常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甚至造成毛孔堵塞,常常表現為色素沉著、局部色素斑、丘疹等。此外,塑身內褲還可能使會陰部的分泌物淤積、潮濕,引發黴菌感染的可能。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9/24 00:27"
◎本報記者/集體專題報導
有業者宣稱穿塑身衣能「加速腸道蠕動」,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饒樹文表示,穿塑身衣無法促進腸道蠕動;尤其肚子動過手術,腸子易脹氣者,若穿這類塑身衣、束腹過緊,反而有腸脹氣、腸子打結,引發腸阻塞的疑慮。
饒樹文進一步表示,腸道蠕動較慢、腸道不通順、有便秘者,也可能因為長久壓迫下,讓便秘問題更嚴重。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勿長時間穿塑身衣,對血液循環不好,使人體基礎代謝減慢;長時間穿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其他像是呼吸、腰痛,以及腸道阻塞等,也都是可能引發的後遺症。醫師提醒,本身循環代謝差、腸道健康有問題者,都應避免長時間穿塑身衣。
羅明宇強調,過緊的塑身衣過分地擠壓身體,會影響正常呼吸,肺組織也會因微循環障礙難充分舒展,妨礙全身的氧氣供應,尤其像是有心臟病毛病的人更可能受到影響。此外,在束腰過程,也可能因為壓迫到腰部的血管,而影響到腰部的血液循環;中醫也強調「不通則痛」,當氣血運作受阻滯,肌肉和軟組織得不到正常的血液供應,也就可能進而引發腰痛。
羅明宇表示,門診中有一名中年婦女,平常為維持細腰小腹美感,喜歡長時間穿塑身的肚腹連腿的塑身衣。但之後有段時間總感到胸痛不適,還出現吞咽困難、反吐胃酸感,還有火燒心灼熱感等,剛開始只自行簡單吃了點胃散,沒想到症狀反而加重了。患者趕緊就醫,發現原來是「胃食道逆流」作祟。
患者除了有穿塑身衣習慣,還有一些影響腹壓增高的因素,包含本身進食不定時,經常彎腰等。在提醒患者注意改善,配合藥方調理一個月後,症狀才終於改善。
長時間穿塑身衣,易傷害皮膚。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表示,坊間塑身衣材質多為不透氣,品質不一,加上利用貼身、過度擠壓作用,長時間下來,易引發接觸性過敏、丘疹等問題。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由於塑身衣材質多為尼龍、PVC聚脂纖維等不透氣材質,長時間壓迫下,易出汗又不透氣,對於本身皮膚屬於易過敏者,更容易造成過敏接觸性皮膚炎。尤其對於這類皮膚問題、過敏體質者,往往可能穿個五至十分鐘,便感到皮膚搔癢、有異狀。一般民眾則建議晚上睡覺也應避免穿著睡覺,以免讓身體皮膚無法透氣,過於壓迫肌膚組織。
趙昭明表示,門診中就曾有一名二十四歲在百貨公司擔任專櫃小姐的患者,因為被坊間市售的塑身衣宣稱可有效燃燒脂肪、瘦身苗條的噱頭所吸引,本身又積極想要讓自己看起來更苗條,而選擇購買塑身衣來穿,往往站櫃一整天都穿著,甚至回到家仍繼續穿,且為了追求速效,有時睡覺也會穿,想說著效果會更好。而讓皮膚幾乎處在無法透氣的狀態下,沒幾天,就發現身體下半身以及大腿出現一大片一顆顆的紅色丘疹,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才改善。
醫師說明,塑身衣無論是全套式或半套式,長時間穿著,都會導致表皮微循環異常,皮膚不能正常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甚至造成毛孔堵塞,常常表現為色素沉著、局部色素斑、丘疹等。此外,塑身內褲還可能使會陰部的分泌物淤積、潮濕,引發黴菌感染的可能。
Re: 《破解塑身衣廣告迷思》塑身須先瘦身 減掉脂肪成效才會好
《破解塑身衣廣告迷思》溶脂、加速腸蠕動 純屬虛構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9/24 00:27"
◎本報記者/集體專題報導
塑身衣具暫時性的物理推移、擠壓作用,但廠商暗示性的行銷用語,卻讓不少急於速成減肥的消費者產生迷思;例如「加速腸道蠕動、深度溶解脂肪」或「燃燒脂肪」等廣告詞,醫師與專家直斥完全違背其物理特性及作用原理。
國內醫學中心腸胃科醫師表示,穿塑身衣無法加速腸道蠕動;尤其腹部動過手術、易脹氣者,穿過緊塑身衣、束腹,反有脹氣、腸子打結,阻塞的疑慮。
而所謂燃燒脂肪,必須透過改善代謝、消耗熱量等體內生化作用達成,物理性推移不可能有此功效。
皮膚科醫師警告,皮膚敏感者穿塑身衣稍久,易誘發皮疹;對一般民眾來說,太緊的塑身衣亦影響循環。
國內塑身內衣、束腹帶主管機關不同,束腹帶屬醫療器材,多為產婦所使用,廣告內容需經衛生署審核,但一般塑身內衣非醫療器材,不必送審;且兩者細部問題亦由不同單位管轄。
依據現行法規,一些塑身內衣強調可以縮腰、豐胸、消副乳,如果宣傳廣告有誇大之嫌,由公平交易委員會處理。內衣布料安不安全、標示是否誠實,則是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負責抽驗。塑身內衣有無宣稱療效,則是由衛生署判定,而束腹屬醫療器材,也是衛生署管轄。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發言人孫立群委員表示,塑身內衣運用物理作用,大都可暫時幫助縮腰、豐胸,不過廠商一旦宣稱可以永久改變身材,脫下來身型會有所變化,這就要提出科學、研究證據。
根據「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瘦身美容案件之處理原則」第四條「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或表徵類型」規定,瘦身美容廣告內容不得在沒有醫學學理或臨床試驗依據下宣稱「不須激烈運動,可輕鬆於短時間內達到減重、縮小腰圍、腹部、臀部、腿部尺寸等瘦身、塑身效果」,也不可宣稱「能刺激乳房增大,達罩杯升級等豐胸效果,或預防、改善、消除胸部萎縮、下垂、外擴等效果」。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今年八月十七日曾就塑身內衣廣告開罰,開罰對象為康迅數位整合股份有限公司及林荃企業有限公司。
這兩家公司於PayEasy購物網站刊載「推推脂局部雕塑長版小可愛」商品廣告。廣告宣稱「數周後下半身贅肉不再鬆垮難看,脂肪正位定型在正確的地方上」、「肚子不見了,S曲線誕生」等語及身形改變的圖示,公平交易委員會裁定,該產品商品廣告屬「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違反公平交易法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公平交易委員會已請這兩家公司自處分書送達次日起,立即停止違法行為,並分別處十萬元罰鍰、五萬元罰鍰。
公平會調查,廣告照片為林荃公司人員誤植所致,兩家公司就其廣告宣稱效果無法提供醫學學理或臨床試驗等證據,廣告內容指出,穿著該商品可輕鬆於短時間達到縮小腰圍、腹部、臀部等塑身效果,而無相關佐證資料,已屬「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違反公平交易法規定。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消費者保護科科長祁若鳳表示,有些美容產品不是醫療器材,卻宣稱可以「預防、治療、改善疾病」,這就是「宣稱療效」。但像消除副乳、豐胸、瘦腰等都不是疾病,所以不算宣稱療效,效果若有誇大之嫌,可由公平交易委員會依法處理。
至於醫療用束腹帶廣告內容必須先經過審核,祁若鳳指出,不會允許束腹帶廣告出現豐胸、縮腰等字眼,廠商上廣告時,內容與審核通過的內容不一樣,可依違反藥事法第六十六條處以二十萬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
此外,內衣布料也可能殘留甲醛、壬基酚等清潔劑成分。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第二組組長張文彬指出,像甲醛、壬基酚等都是環境荷爾蒙,易傷害身體,但都是水溶性物質,建議購買內衣後可先水洗,減少殘留。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今年、去年共抽查三十三件內衣,從抽檢結果來看,有十六件標示不符合規定,有些是纖維成份與標示不符,也有產品沒有標明製造商名稱。
選購內衣時,最好先聞一聞有無異味,再摸摸材質柔軟程度,要仔訊觀察布料柔軟度均不均勻,有沒有硬塊、扣環牢固與否、車邊縫得好不好,試穿時如果皮膚刺癢,就不要購買。
張文彬叮嚀,內衣標示包括「纖維成份」、「洗燙處理方法」、「生產廠商名稱、電話、地址」、「生產國別與進口商資料」,以及「尺寸、尺碼」等五項資訊,選購內衣時,要盡量細看中文標示,買標示不明的產品往往沒有保障。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9/24 00:27"
◎本報記者/集體專題報導
塑身衣具暫時性的物理推移、擠壓作用,但廠商暗示性的行銷用語,卻讓不少急於速成減肥的消費者產生迷思;例如「加速腸道蠕動、深度溶解脂肪」或「燃燒脂肪」等廣告詞,醫師與專家直斥完全違背其物理特性及作用原理。
國內醫學中心腸胃科醫師表示,穿塑身衣無法加速腸道蠕動;尤其腹部動過手術、易脹氣者,穿過緊塑身衣、束腹,反有脹氣、腸子打結,阻塞的疑慮。
而所謂燃燒脂肪,必須透過改善代謝、消耗熱量等體內生化作用達成,物理性推移不可能有此功效。
皮膚科醫師警告,皮膚敏感者穿塑身衣稍久,易誘發皮疹;對一般民眾來說,太緊的塑身衣亦影響循環。
國內塑身內衣、束腹帶主管機關不同,束腹帶屬醫療器材,多為產婦所使用,廣告內容需經衛生署審核,但一般塑身內衣非醫療器材,不必送審;且兩者細部問題亦由不同單位管轄。
依據現行法規,一些塑身內衣強調可以縮腰、豐胸、消副乳,如果宣傳廣告有誇大之嫌,由公平交易委員會處理。內衣布料安不安全、標示是否誠實,則是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負責抽驗。塑身內衣有無宣稱療效,則是由衛生署判定,而束腹屬醫療器材,也是衛生署管轄。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發言人孫立群委員表示,塑身內衣運用物理作用,大都可暫時幫助縮腰、豐胸,不過廠商一旦宣稱可以永久改變身材,脫下來身型會有所變化,這就要提出科學、研究證據。
根據「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瘦身美容案件之處理原則」第四條「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或表徵類型」規定,瘦身美容廣告內容不得在沒有醫學學理或臨床試驗依據下宣稱「不須激烈運動,可輕鬆於短時間內達到減重、縮小腰圍、腹部、臀部、腿部尺寸等瘦身、塑身效果」,也不可宣稱「能刺激乳房增大,達罩杯升級等豐胸效果,或預防、改善、消除胸部萎縮、下垂、外擴等效果」。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今年八月十七日曾就塑身內衣廣告開罰,開罰對象為康迅數位整合股份有限公司及林荃企業有限公司。
這兩家公司於PayEasy購物網站刊載「推推脂局部雕塑長版小可愛」商品廣告。廣告宣稱「數周後下半身贅肉不再鬆垮難看,脂肪正位定型在正確的地方上」、「肚子不見了,S曲線誕生」等語及身形改變的圖示,公平交易委員會裁定,該產品商品廣告屬「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違反公平交易法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公平交易委員會已請這兩家公司自處分書送達次日起,立即停止違法行為,並分別處十萬元罰鍰、五萬元罰鍰。
公平會調查,廣告照片為林荃公司人員誤植所致,兩家公司就其廣告宣稱效果無法提供醫學學理或臨床試驗等證據,廣告內容指出,穿著該商品可輕鬆於短時間達到縮小腰圍、腹部、臀部等塑身效果,而無相關佐證資料,已屬「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違反公平交易法規定。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消費者保護科科長祁若鳳表示,有些美容產品不是醫療器材,卻宣稱可以「預防、治療、改善疾病」,這就是「宣稱療效」。但像消除副乳、豐胸、瘦腰等都不是疾病,所以不算宣稱療效,效果若有誇大之嫌,可由公平交易委員會依法處理。
至於醫療用束腹帶廣告內容必須先經過審核,祁若鳳指出,不會允許束腹帶廣告出現豐胸、縮腰等字眼,廠商上廣告時,內容與審核通過的內容不一樣,可依違反藥事法第六十六條處以二十萬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
此外,內衣布料也可能殘留甲醛、壬基酚等清潔劑成分。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第二組組長張文彬指出,像甲醛、壬基酚等都是環境荷爾蒙,易傷害身體,但都是水溶性物質,建議購買內衣後可先水洗,減少殘留。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今年、去年共抽查三十三件內衣,從抽檢結果來看,有十六件標示不符合規定,有些是纖維成份與標示不符,也有產品沒有標明製造商名稱。
選購內衣時,最好先聞一聞有無異味,再摸摸材質柔軟程度,要仔訊觀察布料柔軟度均不均勻,有沒有硬塊、扣環牢固與否、車邊縫得好不好,試穿時如果皮膚刺癢,就不要購買。
張文彬叮嚀,內衣標示包括「纖維成份」、「洗燙處理方法」、「生產廠商名稱、電話、地址」、「生產國別與進口商資料」,以及「尺寸、尺碼」等五項資訊,選購內衣時,要盡量細看中文標示,買標示不明的產品往往沒有保障。
Re: 《破解塑身衣廣告迷思》塑身須先瘦身 減掉脂肪成效才會好
《破解塑身衣廣告迷思》長時間穿緊身衣物 妨礙血液循環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9/24 00:27"
◎本報記者/集體專題報導
天氣轉涼,少部分愛美的民眾長時間穿塑身衣,並以較厚的外衣遮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任李瑞恒對此指出,穿太緊的衣物妨礙血液循環,對心血管健康不利;長時間穿會升高血壓,醫學上有一定的證據,對素有心血管問題的患者有不良影響。
「很多人的確較重視外觀,但單純藉由外力讓腰腹看起來略為平坦,卻不改善內臟脂肪的代謝,不一定能根本改善健康。」具內科專科醫師資格的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醫務長許中華表示,藉由外力上,竭盡所能使腰腹看起來略為平坦,如應用擠壓、壓力型產品,或是侵入性的抽脂,都不能保證肥胖的危害就此解除,能否消除深層內臟脂肪才是關鍵。
部分塑身衣業者強調產品能「讓脂肪分布更平均」或「減肥」;對此,中、西醫師表示,「要有足夠的證據或試驗證明方能提出這類的說詞。」
不少民眾就算看起不胖,也不代表體脂率正常。醫師提醒,不少女性表面上身材標準,體重正常,體脂率卻高得嚇人,屬外表看不出來的隱藏性肥胖。基本上內臟脂肪堆積等問題仍需要人體自行代謝燃燒才能改善。
醫師表示,外表不胖,但體脂率高代表內臟脂肪可能偏高,悄悄影響健康,讓部分民眾毫無警覺,彷彿「溫水煮青蛙」,不少女性採用節食減肥、塑身衣擠壓,卻不愛藉有氧運動維持新陳代謝正常與消耗脂肪。即便沒有超重,但腰圍偏粗時,醫師提醒,通常代表脂肪相對較集中在腹腔內,罹患糖尿病與高血壓等代謝相關問題的風險仍存在。
醫師表示,即使穿塑身衣,光少吃而不動無法降低體脂率,建議每周累積約一百五十分鐘的有氧運動,配合飲食節制,才有助控制超標的體脂率。無論任何減重方式,仍必須搭配飲食控制與低衝擊的有氧運動。
此外,減肥時單純觀察減了幾公斤的做法已經落伍,肥胖患者減重時應了解自己是否有減到危險的腹部脂肪或內臟脂肪,並避免不當的挨餓或不運動的減重,以免只是減掉肌肉與水分。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9/24 00:27"
◎本報記者/集體專題報導
天氣轉涼,少部分愛美的民眾長時間穿塑身衣,並以較厚的外衣遮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任李瑞恒對此指出,穿太緊的衣物妨礙血液循環,對心血管健康不利;長時間穿會升高血壓,醫學上有一定的證據,對素有心血管問題的患者有不良影響。
「很多人的確較重視外觀,但單純藉由外力讓腰腹看起來略為平坦,卻不改善內臟脂肪的代謝,不一定能根本改善健康。」具內科專科醫師資格的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醫務長許中華表示,藉由外力上,竭盡所能使腰腹看起來略為平坦,如應用擠壓、壓力型產品,或是侵入性的抽脂,都不能保證肥胖的危害就此解除,能否消除深層內臟脂肪才是關鍵。
部分塑身衣業者強調產品能「讓脂肪分布更平均」或「減肥」;對此,中、西醫師表示,「要有足夠的證據或試驗證明方能提出這類的說詞。」
不少民眾就算看起不胖,也不代表體脂率正常。醫師提醒,不少女性表面上身材標準,體重正常,體脂率卻高得嚇人,屬外表看不出來的隱藏性肥胖。基本上內臟脂肪堆積等問題仍需要人體自行代謝燃燒才能改善。
醫師表示,外表不胖,但體脂率高代表內臟脂肪可能偏高,悄悄影響健康,讓部分民眾毫無警覺,彷彿「溫水煮青蛙」,不少女性採用節食減肥、塑身衣擠壓,卻不愛藉有氧運動維持新陳代謝正常與消耗脂肪。即便沒有超重,但腰圍偏粗時,醫師提醒,通常代表脂肪相對較集中在腹腔內,罹患糖尿病與高血壓等代謝相關問題的風險仍存在。
醫師表示,即使穿塑身衣,光少吃而不動無法降低體脂率,建議每周累積約一百五十分鐘的有氧運動,配合飲食節制,才有助控制超標的體脂率。無論任何減重方式,仍必須搭配飲食控制與低衝擊的有氧運動。
此外,減肥時單純觀察減了幾公斤的做法已經落伍,肥胖患者減重時應了解自己是否有減到危險的腹部脂肪或內臟脂肪,並避免不當的挨餓或不運動的減重,以免只是減掉肌肉與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