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誤為撞邪 就診發現是腦中風
發表於 : 2014-07-03 , 18:33
癲癇誤為撞邪 就診發現是腦中風
台灣新生報作者: 【中央社台南2日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7月3日 上午12:00
5旬婦人有天突然右腳、右臉抽動數分鐘,無法控制,家人原以為撞邪,但就診發現是梗塞性腦中風,藥物治療後需長期復健。
成大醫院神經科醫師黃欽威今天指出,這名婦人有高血壓,不規律服藥治療,有天早上突然發現右邊手腳異常抽動,無法控制,右臉也抽動,抽動情形維持約4分鐘,意識未喪失,但表達不太清楚,發作後頗為疲勞,臥床休息;因林婦以前未出現這種症狀,家人以為撞邪,本來要帶到寺廟收驚,後來改變主意就診,被判定有失語症,合併右側肢體無力,腦部核磁共振掃瞄確認是梗塞性腦中風,且判定病發當天早上癲癇發作,肇因於急性梗塞性腦中風。
林婦經腦波檢查,被發現腦血管梗塞側仍有部分不正常的棘波,經抗血小板製劑阿司匹靈及抗癲癇的藥物治療,林婦在住院期間未有癲癇發作,右側肢體偏癱及失語症狀穩定後出院,但需長期復健治療。
黃欽威表示,約有2%至4%的急性腦中風病人,會在初期24小時內出現癲癇症狀,出血性腦中風又比梗塞性腦中風略多;這種情形下的癲癇發作,可能和大腦局部神經細胞缺血及缺氧後產生興奮性毒性有關,和細胞內鈉與鈣離子增加及麩氨酸興奮性毒性等密切相關。
臨床統計,年紀較輕、女性、中風愈嚴重者(較大的血管梗塞)較易出現癲癇症狀,且在住院過程中,再次癲癇發作的風險也較高。
和無癲癇發作的梗塞性腦中風患者相較,有癲癇發作者往往有較差的預後。以林婦為例,治療後雖癲癇不再發作,但仍殘存右側肢體偏癱及失語症。
黃欽威說,突如其來的癲癇發作症狀包括異常動作、抽搐、意識障礙、表達困難等,需儘速就醫,判斷是否為急性腦中風,才不會錯失治療黃金時間。若不是腦中風引起,仍需檢查癲癇發作原因。
台灣新生報作者: 【中央社台南2日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7月3日 上午12:00
5旬婦人有天突然右腳、右臉抽動數分鐘,無法控制,家人原以為撞邪,但就診發現是梗塞性腦中風,藥物治療後需長期復健。
成大醫院神經科醫師黃欽威今天指出,這名婦人有高血壓,不規律服藥治療,有天早上突然發現右邊手腳異常抽動,無法控制,右臉也抽動,抽動情形維持約4分鐘,意識未喪失,但表達不太清楚,發作後頗為疲勞,臥床休息;因林婦以前未出現這種症狀,家人以為撞邪,本來要帶到寺廟收驚,後來改變主意就診,被判定有失語症,合併右側肢體無力,腦部核磁共振掃瞄確認是梗塞性腦中風,且判定病發當天早上癲癇發作,肇因於急性梗塞性腦中風。
林婦經腦波檢查,被發現腦血管梗塞側仍有部分不正常的棘波,經抗血小板製劑阿司匹靈及抗癲癇的藥物治療,林婦在住院期間未有癲癇發作,右側肢體偏癱及失語症狀穩定後出院,但需長期復健治療。
黃欽威表示,約有2%至4%的急性腦中風病人,會在初期24小時內出現癲癇症狀,出血性腦中風又比梗塞性腦中風略多;這種情形下的癲癇發作,可能和大腦局部神經細胞缺血及缺氧後產生興奮性毒性有關,和細胞內鈉與鈣離子增加及麩氨酸興奮性毒性等密切相關。
臨床統計,年紀較輕、女性、中風愈嚴重者(較大的血管梗塞)較易出現癲癇症狀,且在住院過程中,再次癲癇發作的風險也較高。
和無癲癇發作的梗塞性腦中風患者相較,有癲癇發作者往往有較差的預後。以林婦為例,治療後雖癲癇不再發作,但仍殘存右側肢體偏癱及失語症。
黃欽威說,突如其來的癲癇發作症狀包括異常動作、抽搐、意識障礙、表達困難等,需儘速就醫,判斷是否為急性腦中風,才不會錯失治療黃金時間。若不是腦中風引起,仍需檢查癲癇發作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