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麻風病[痲瘋病]

發表於 : 2016-12-19 , 11:33
懸壺子
麻風病(英語:Leprosy),又作麻瘋病、痲瘋病、癩病、癘風,醫學領域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英語:Hansen's Disease),是由麻風桿菌[1]與瀰漫型痲瘋分枝桿菌[2]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但傳染性並不強。感染初期並不會出現症狀,潛伏期可達5至20年[1]。該疾病會在神經系統、呼吸道、皮膚與眼部出現肉芽腫[1]。這會導致病患失去痛覺感知的能力,造成四肢因反覆受傷而需部分截肢[3]。也可能出現虛弱與視力變差的症狀[3]。
視不同的細菌數量,麻風病可分為兩種主要的類型:少菌型(英語:paucibacillary)與多菌型(英語:multibacillary)[4][1]。兩個類型主要是由皮膚感覺遲鈍甚至消失的白色斑塊病變數量來分,少於五個病變稱為少菌型,多於五個則是多菌型[1]。確診麻風病的方式有二:一是在皮膚切片下找到耐酸性染色陽性菌;二是以聚合酶連鎖反應偵測細菌DNA的存在。麻風病的感染者多為經濟狀況不佳者,並多以飛沫傳染的途徑傳播[5]。此病傳染性並不高[3]。
麻風病經治療後可痊癒[1]。針對少菌型麻風病的治療是服用二胺本碸及雷發平六個月[3]。而多菌型麻風病的治療則包括12個月雷發平、二胺本碸及氨苯吩嗪的療程[3]。這些治療藥物由世界衛生組織免費提供[1]。此外,也有其他的抗生素能被用來治療麻風病[3]。據統計,2012年全球有189,000位慢性個案及230,000的新個案[1]。慢性個案的數量較1980年代的五百多萬已下降[6][7] 。大多數的新個案都發生在16個國家,而印度的個案數佔了其中的一半[1][3]。在過去20年中,有1,600萬的麻風病患者自疾病中痊癒[1]。
麻風病影響了人類數千年[3]。該疾病的英文名稱起源於拉丁文的lepra,意義為「鱗片」。而漢生病(英語:Hansen's disease)的名稱則是起源於內科醫師格哈德·阿瑪爾·漢生[3]。在部份國家會將病患隔離於漢生病療養院,如印度隔離了超過1,000人[8],中國數百人[9],非洲大陸也有隔離病患的情形[10]。然而,大部分的療養院皆已關閉[10]。麻風病在歷史上常受到社會歧視[1],而這也是該疾病無法自我通報與早期治療的一個障礙。1954年開始,為了讓麻風病患受到重視,將每年的1 月26日或離此日最近的星期天定為世界麻風病日[11]。
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BB ... E%E7%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