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訓練手則

美麗文章共欣賞

版主: sherryhsu

頭像
紫蝶兒
珍珠拔毒悅顏者
珍珠拔毒悅顏者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10086
註冊時間: 2006-01-03 , 18:42
個人狀態: 忙碌!
貼心留言: 忙歸忙~心~還是唸著大家的^^
性別: 可愛的女生

卡內基訓練手則

未閱讀文章 紫蝶兒 »

還不錯的學習課程 er: s1: 再找來貼上 to1:

1.記得別人的名字

記得別人的名字 對任何人而言,自己的姓名都是最悅耳的聲音。
卡內基(Dale Carnegie)


聽說,去年冬天,英國管理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來台灣參加新書發表會,面對讀者要求簽名時,他總是會抬起頭來,慈祥地注視著每個讀者的臉,確認讀者的名字,並且強調:「這是你本人嗎?」

韓第為什麼那麼重視讀者的名字?因為他透過這個小小的細節,表達出對每一位讀者的尊重。

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名字的魔力。

台南大億麗緻飯店顧問蘇國垚在他的《位位出冠軍》一書中,曾經提到一段趣事。 有一晚,蘇國垚和員工在一家岩燒餐廳聚餐。他因為參加主管會議,到場時有點晚,發現在場的員工笑成了一團。他好奇地追問狀況,大家只是要他坐下來等著瞧。沒多久,蘇國垚就知道大家為什麼笑成這樣了。

原來是服務人員在點菜、上菜、收菜時,開口閉口都是:「抱歉,這位先生……」於是,當蘇國垚用完餐,便調皮地對這位服務人員開了一個小玩笑:「抱歉,這位先生用完了。」這時候,服務人員終於知道自己鬧的笑話了。

可能是因為不好意思,他就請另外一位經理來服務,沒想到這位經理一開口,居然又是:「抱歉,這位先生……」當場又是哄堂大笑。蘇國垚說:「他長得不抱歉,我也不抱歉,我也不叫作『這位』先生。」

蘇國垚以他多年在飯店服務的經驗,提出了好幾項服務客戶的原則,其中有一項,就是認識你要服務的人。認識別人,首先就是認識他的名字,每個人都不是「這位」先生。

最大的恭維和關注

記得我們前面談過「黃金服務十五秒」嗎?如果你想利用這短短的十五秒鐘,發揮你的影響力,除了要微笑,另一個關鍵,就是要記得對方的名字。

有一位資深的卡內基講師狄克.摩高(Dick Morgal),曾經告訴我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他搭機出國,登機後,正準備把手提行李放到置物櫃時,有一位空服人員走過來,對他說:「摩高先生,讓我來幫你忙。」看到空服人員居然認得他,還叫得出他的名字,摩高覺得非常高興。後來只要搭飛機,他一定盡量選擇這家認得他名字的航空公司。

卡內基曾經在書中提到美國TWA航空的一位空姐凱倫.克絲,她在每次執勤時,都盡量記住乘客的名字,而且可以在為他們服務時,正確地喚出乘客的名字。 後來有位乘客寫信給她:「我已經好久沒有搭乘TWA的飛機了,但是從現在起,除了TWA,我不再搭別家航空公司的飛機。因為妳讓我覺得,妳們的航空公司非常重視每一個人。對我來說,這一點十分重要。」 卡內基認為:記住一個人的名字,而且很流暢地叫喚出來,實在是對此人最大的關注和恭維。

姓名在人際關係中,扮演著神奇的角色。因為它突顯了當事人的存在,使這個人有別於其他人。在今天這個強調客戶服務的年代,只要你能記得客戶的名字,就能巧妙贏得客戶的心。

美國資訊科技服務行銷協會副理事長史華茲指出:「以前大家說創新是高風險、高報酬,現在沒人敢這麼說了。如何在行銷與鞏固客戶關係上創新巧思,才是創新的新定義,這是當前最新的遊戲規則。」

有一位澳洲企管顧問韓德森則說:「當大家都說提供良好的顧客服務時,『好』,就只是『普通』,只有你的產品和服務超過客戶的期望,做到『卓越』,才能把顧客變成回頭客,以至成為你的盟友,不但一再光顧,還免費替你宣傳,介紹生意給你。」

要怎麼做到「卓越」的客戶服務呢?關鍵在於你瞭不瞭解客戶。而第一步,就是能不能記住他們的名字。

親愛的讀者,請你仔細地回想一下,如果有一家銀行的辦事員,能夠在你每次前往辦事情時,親切地喊出你的名字,會不會讓你成為他的忠實客戶?

當你到超市購物,櫃台的收銀員不但認得你,記得你的名字,還能跟你寒暄幾句,你會不會因此特別喜歡到這家超市購物呢?

這是一個美國卡內基訓練學員的例子。

這位學員經營一間加油站,但是附近市場競爭激烈,所以賺的錢不多。於是他開始思考:在既不能壓低價格,又沒有經費做廣告的情況下,該怎麼做才有競爭優勢呢?

他最後想出了一個方法,首先調閱信用卡付費顧客的名單,然後依名單寄上謝卡一張,感謝他們的光顧。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很多顧客又回來找他,甚至遠從另一個城市繞路來此排隊加油。

你看,結合了「真誠地給予他人讚賞和感謝」和「記得別人的名字」,就發揮了驚人的效果,很多大手筆的廣告都不見得能夠創造這樣的號召力。
最後由 紫蝶兒 於 2006-07-23 , 14:07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頭像
紫蝶兒
珍珠拔毒悅顏者
珍珠拔毒悅顏者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10086
註冊時間: 2006-01-03 , 18:42
個人狀態: 忙碌!
貼心留言: 忙歸忙~心~還是唸著大家的^^
性別: 可愛的女生

Re: 卡內基訓練手則

未閱讀文章 紫蝶兒 »

2.引發他人心中的渴望

「引發他人心中的渴望」,不只是以下對上,主管也需要瞭解員工心中的渴望,才能驅動他們的工作動機。

有一個公司的經理,工作包括了簽批員工的假單,所有的請假單都要經過他的批准才算。他覺得一些大小事假、病假的簽核,太瑣碎、太花時間了,想交給底下的一位副理來負責。

如果他對副理的說法是:「我太忙了,不想做這些事情。」或是「這種區區小事微不足道,交給你去辦就好。」效果都不太好。副理只會覺得他是在幫長官打點他不想做的瑣事。

這位經理應該思考的是,對於副理來說,負責這些瑣事的好處是什麼?所以他換了個說法:「我知道你是一位負責任的人。透過這件工作的交辦,會讓員工更重視你的意見和影響力。」副理一聽,心情就好多了,他會很認真去負責簽批假條的工作,審核得比較謹慎,而不是把自己當作橡皮圖章來看待。

用這樣的說法來鼓舞副理,一方面可以培養接班人或是重要的副手,另一方面也不用再煩心假單的事情,空出來的時間,可以做更多重要的事情。

觀察每年的選舉實況,你可以仔細分辨,哪一些候選人只會搖旗吶喊,哪一些候選人真正聽到選民的心聲,提出的政見,引發了選民心中的渴望,而願意投他一票。

記得當年,雷根跟卡特競選總統,卡特是現任總統,雷根是加州退休的州長。那次競選的主軸,不論是兩個人的個別演講或是電視辯論,都圍繞在一個問題上,那就是-你現在過的日子究竟有沒有比四年前來得好?

雷根的出線,和選民希望改善國內經濟狀況有關。當時是八○年代,美國正好碰到通貨膨脹問題,失業率嚴重上升,卡特執政的四年的確不太理想,所以雷根無需花費太多心力,只是緊抓著選民想要恢復以前好日子的心理需求。結果,雷根贏得了總統的寶座。

親愛的讀者,如果在我們的社會中,人人都懂得引發他人心中的渴望,而不是只想到自己,社會的運作一定更順暢。

這種技巧可以應用在很多生活小事中。比方說,很多父母親都覺得要讓小孩子乖乖把一頓飯吃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為什麼困難?因為他們只想趕快收拾碗筷,然後就可以輕鬆地翹起二郎腿來看電視。他們忘記了要從孩子的立場來思考這件事。如果你只會催促孩子:「趕快吃飯、把飯吃完!」孩子可能就跟你做對,因為他就是不想吃飯。

還是換個方法,問孩子:「你最喜歡的運動是什麼?」「既然你喜歡這種運動,就要有強健的體魄!」「想要有強健的體魄,是不是得吃飯呢?」「所以,你要不要趕快把飯吃完呢?」這些步驟,就在引發小孩子心中的渴望,達到激勵的作用,讓他們乖乖把飯吃完。

有一位卡內基學員,為了讓三歲大的女兒吃早餐,想盡辦法,連哄帶騙,仍然無濟於事。 ]

後來父親發現,女兒喜歡模仿母親,喜歡覺得自己長大成人。所以一天早上,這對父母就把小女孩放在椅子上,讓她自己準備早餐。果然小女孩弄得十分起勁,一見到父親進到廚房,就叫道:「爸!看我今天自己調麥片哦!」

她吃了兩份麥片,完全不需要哄騙。因為吃早餐和她內心的渴望結合在一起,她在調製麥片的過程中,找到了自我表現的途徑。

千萬別用鮮奶油草莓釣魚

在商場的交易中,「引發他人心中的渴望」更是一項重要的技巧。

一般人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希望別人來配合,結果常無法獲得預期的結果。只有從對方的利益去考量,才能說服別人達成你期待的目的。

卡內基就非常懂得運用「引發他人心中的渴望」。他說過,有一次,他要租一個場地來辦講習會。這個場地他先前已經租用了很多次,都沒問題。這一次卻在講習會展開前夕,收到通知,說租金要漲百分之三百。

其他辦活動的單位收到通知,都打電話去抗議、討價還價。卡內基的作法和別人不同。他寫了一封信給場地的負責人,信中並沒有針對租金漲價的事指責對方,只是為對方分析:如果你按原價把場地承租給我,可能少收一點租金,但是因為很多重量級人士會應邀蒞臨會場,未來當他們還有別的聚會,或是和朋友用餐,都可能想到這個地方,這對場地的「錢景」,有加分的效果。

卡內基以條列的方式,一項項為對方分析,以原價租借場地給他的優點和缺點。如果他在信中只是拚命抱怨漲價一事,強調自己因此造成多少損失,場地承租人一定不想理他,根本談不出什麼結果。

場地承租人就因為卡內基的這番話,決定把場地租給他。有漲價嗎?有的,不過只漲了百分之六十,比原先的百分之三百,少了很多。

你喜歡釣魚嗎?卡內基曾經寫過一個關於釣魚的例子。

夏天時,卡內基喜歡到緬因州一帶釣魚。要釣魚,當然得準備釣餌。卡內基說,他個人喜愛吃的是鮮奶油草莓,但是如果他用鮮奶油草莓去釣魚,肯定釣不到任何一條魚。不過,卡內基心想,魚應該喜歡吃蟲,所以他改用蟲作餌,然後就可以向魚兒說:「你要不要嚐嚐看?」

要釣什麼魚,就要用什麼餌。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可是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的確有很多人拚命用鮮奶油草莓去釣魚。

現在你該知道,他們為什麼發揮不了影響力吧!
頭像
紫蝶兒
珍珠拔毒悅顏者
珍珠拔毒悅顏者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10086
註冊時間: 2006-01-03 , 18:42
個人狀態: 忙碌!
貼心留言: 忙歸忙~心~還是唸著大家的^^
性別: 可愛的女生

Re: 卡內基訓練手則

未閱讀文章 紫蝶兒 »

3.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晚上,福特劇場。十點三十分,一發子彈從角落裡射出,射進了一名男子頭部左側。這名男子就是當時的美國總統林肯。 因為這發子彈,林肯英年早逝,享年只有五十六歲。 林肯的一生雖短暫,他的影響力卻深植美國人的心中。

這位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總統,曾經秉持堅定信念防止美國南北分裂,並主張解放黑奴。他的仁慈、智慧和卓越的能力,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受愛戴的領袖。林肯在蓋茲堡的演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更成為美國建國的最高精神指標。

卡內基曾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林肯的一生,他發現林肯年輕時,不僅喜歡評論是非,還常寫信、寫詩諷刺別人,甚至會把寫好的信丟到路上,故意讓當事人看到。這種充滿挑釁的風格,終於為林肯惹來了麻煩。

有一次,他又寫了一封匿名信諷刺當地一位政客。當事人十分氣憤,終於查出了寫信的人,並要求決鬥。要不是在最後一刻,有人出來圓場作和事佬,美國歷史上可能就少了這樣一位重量級的人物。

林肯後來謹記教訓,不再寫信罵人,也不再任意嘲弄別人。終其一生,他都把一句話當作座右銘:「你不論斷他人,他人就不會論斷你。」

後來,在知名的「蓋玆堡戰役」中,林肯旗下的米地將軍,因為不聽他的命令,造成敵軍逃逸。在盛怒之下,林肯寫了一封給米地將軍的信。

信中最後幾句,林肯毫不隱藏地流露他的不滿:「期盼你會成功是不智的,我也並不期盼你現在會做得更好。良機一去不再,我實在深感遺憾。」

當時,林肯並沒有寄出這封信,直到他過世後,後人整理遺物時,才發現這封信。 為什麼林肯沒寄出這封信?也許他心裡明白,這封信寄出後,他和米地將軍之間的關係,將出現一道永難彌補的裂痕。米地可能從此不再全心全力為他打仗,甚至卸甲離去。這對林肯自己並沒有任何的好處。

一念之間,林肯就留住了這封信。

所以我想,一個人是否偉大,不是看他的豐功偉業,或是看他的戰績彪炳,而是從這些小地方去檢驗他。

現在翻開報紙,常看到很多政治人物用嚴詞批評對方,大打口水戰,他們其實都應該向林肯的精神學習。

批評和攻擊,效果零

任何一個領導人都必須懂得一個道理: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都是零。 在《EQ》這本書中,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家出版公司被另一個更大的出版公司買下,就是購併了。購併後,新公司高層做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解雇原來的執行長。這位遭到解雇的執行長非常意外,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做得不錯,本以為新公司會留任他。

百思不解下,他就去問公司的高層。最後,終於有一個人向他坦白:「我們在購併前,曾經仔細觀察你一段時間,我們發現你常常用很尖銳的方式責罵、批評別人。所以我們決定對你不留任。」

這位執行長還是不解:「別人犯了錯,我能夠不管嗎?」對方告訴他:「在過去的年代,企業走威權領導風格,很多主管都會罵人,用帶軍隊的方式來帶企業。但是現在帶人要帶心,外面競爭這麼厲害,你動不動就責罵同事,對他們做出很激烈的批評,這樣的領導風格,很難獲得同事由衷的合作。」

對方認為,如果這位執行長還留下來,底下的員工就不願意在工作上衝刺,因為無論怎麼做,都可能挨罵,所以最好自掃門前雪。公司的競爭力無形中在流失,所以必須請他走路。
頭像
紫蝶兒
珍珠拔毒悅顏者
珍珠拔毒悅顏者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10086
註冊時間: 2006-01-03 , 18:42
個人狀態: 忙碌!
貼心留言: 忙歸忙~心~還是唸著大家的^^
性別: 可愛的女生

Re: 卡內基訓練手則

未閱讀文章 紫蝶兒 »

4.當個關心的聽眾就夠了

如果員工到你辦公室訴苦、抱怨、發牢騷,其實,他們只是為訴苦、抱怨而來,你可能真的只要聽他們講話就可以了,不應該主動去幫忙他們解決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有位朋友一直悶悶不樂。我想,如果換成是我做總經理,經常有那麼多人來向我訴苦,或常到我辦公室來抱怨,或開會後來我這裡大發牢騷,我可能比他更不舒服。

但是,對那些到你辦公室來訴苦、抱怨、發牢騷的人,你可能要知道,其實,他們就是為訴苦、抱怨而來的,他們希望能有人聆聽他們的傾訴,希望有人了解或諒解他們的狀況。

聆聽是最好的解答

這時候,你可能真的只要聽他們講話就可以了,不應該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除非他們要求你幫忙,否則你只要做一位關心的聆聽者就好了。   

幾年前有一位老闆跟我說,他工廠裡的一位工程師向他抱怨,餐廳的伙食太差了,菜難吃得不得了。當時這位老闆正要到大陸去,聽完之後並沒有時間處理工廠伙食的問題。

等他從大陸回來後,遇到這位工程師,卻發現他沒有再抱怨菜難吃了,而且也好像滿開心的,他想可能是伙食有所改善了。但經查詢的結果,餐廳的菜並沒有改變,還是與以前一樣。

不同的是人。那位工程師不一樣了,他的態度變了,心情變了,甚至對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樣了。而造成這轉變的是這位老闆。這位老闆也沒做什麼了不起的事,他只是會聆聽員工訴苦而已。

抱怨只是表象

\n要是這位老闆當時了聽了抱怨後,解釋說大鍋飯很難做得好吃,或表示與別家公司比一點都不差,結果會如何?要是他立即到廚房去指導一番,甚至提高伙食費,結果也不一定會好。抱怨只是問題的表象。表象處理了,病因還在。

員工需要關心,需要注意,需要尊重,這些遠比伙食重要多了。老闆的聆聽,能滿足他們這種需求。

要想了解談話對象真正的情感,你應該仔細觀察他的臉部表情,因為駕馭語言比控制面部表情容易多了。             —— 英國政治家 切斯特菲爾德(Chesterfield)

愈多分享,愈多成長

你有時需要去探望員工,表達你的關心,但不是去監視或垂詢,因為他們已經不需要了。 員工樂意與他們的直屬主管分享,生產力才會提高。

最近有一位企業家問我,他是不是應該向那些政治家一樣,經常到他的每一個工廠去訪問,去視察每一條生產線,「深入基層」發揮親和力?

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真的很耐人尋味。   
我想這位企業家的問題可能是:我經常到工廠去訪問,他們的生產力會不會因而提高?

職場現形記

有些老闆會很神氣地率領隨員「蒞臨」廠房,走馬看花巡視一番,或在生產線作業員背後仔細觀察,最後與廠長及幹部共進午餐後,在員工的歡送行列中揚長而去。留下的是飛揚的灰土與官場文化的形象。這當然不是我們所要的,這種訪問也絕對不會提高生產力。

《訓練》(Training)雜誌曾經報導了一項調查報告。在美國,38%的受訪工人說,有主管出現不會影響他們的生產力,只有16%的工人表示,有主管在旁邊會使他們更努力。這可能是最近十年或二十年的改變。

在我的印象中,有老闆在旁邊看著,工作一定會做得更賣力,無論是工廠、政府或軍中,都是如此。曾幾何時,新新人類的想法已經不一樣了。也許是他們的自主性較高,也許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倫理。
但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後生可畏

幾年前我受邀參觀一家電子公司,總經理陪我沿著生產線觀察。我們在一位女作業員背後停下來,總經理向我講解這位小姐的工作。就在這時候,休息十五分鐘的鈴聲響了,這位小姐立即將手頭的工作放下,很快的起來,頭也不回的走向休息室去了,既不跟我們打個招呼,也不等幾秒鐘後我們走開再跑。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覺得得怪怪的。我覺得如果是我的話,我不會起身就跑,我會多做一點,這不叫世風日下,而是名副其實的後生可畏。   

那該怎麼辦呢?我覺得身為老闆的首要之務,是以實際行動鼓勵廠長、經理與你溝通。如果他們經常願意與你分享心得、建議,並且知道你很想聽,很重視,會採納,生產力一定會提高。

你有時候是要去探望他們,表達關心,但不是去監視或垂詢,因為他們已經不需要了。  

你還必須藉由訓練,而且必須是有效的訓練,來幫助廠長、經理、幹部與員工做更好的溝通。員工樂意與他們的直屬主管分享,生產力與品質才會提高。

能做到這點,真的很不容易。除非彼此能真正的信任,而且公司的企業文化中含有尊重的成分,否則員工很難對主管開放。

不要用威迫恐嚇的手段強迫少年學習,應該以他們喜歡的事引導他們,幫助他們發現真正的興趣。         —— 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Plato)
頭像
紫蝶兒
珍珠拔毒悅顏者
珍珠拔毒悅顏者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10086
註冊時間: 2006-01-03 , 18:42
個人狀態: 忙碌!
貼心留言: 忙歸忙~心~還是唸著大家的^^
性別: 可愛的女生

Re: 卡內基訓練手則

未閱讀文章 紫蝶兒 »

5.承認錯誤更有自信

卡內基那有名的人際關係原則中,就有這麼一條:如果錯在你,應當「立即」、「斷然」地承認。

你說你之所以這麼開心,是因為最近有一、兩次,你對別人說「我錯了」。還有什麼比這句話可愛呢?

但願我也能說出這樣的話。因為,有什麼比承認錯誤更有自信,更能使人持續成長,而成為他人生活、工作上的好夥伴呢?

卡內基那有名的人際關係原則中,就有這麼一條:如果錯在你,應當「立即」、「斷然」地承認。為什麼要「立即」、「斷然」呢?因為有的人願意認錯,但卻是一個月後的事;有的人也願意認錯,但常拖泥帶水,還要附加條件。

你我都知道,夫妻要是能認錯,他們的婚姻生活會更美滿,更不至於鬧翻了。我甚至認為夫妻間只要有一方會說「我錯了」,他們的日子就會好過多了。

有多少同事的關係不至於破裂,有多少主管與同事的關係能繼續維持,關鍵皆在於:能坦然承認自己錯了。

那麼,該如何擁有這最有價值的本事呢?

首先,培養自信,克服恐懼,提高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因為一般人太容易將犯錯與沒面子、能力差等聯想在一起。相反地,我們要體認到,而且要常提醒自己,能從錯誤中學到教訓的人,是最有福氣的人,因為他的進步會最快。有什麼學習機會比你從錯誤中學得更深刻?

其次,設法找出錯誤的原因,這樣才可以調整步伐或想法。我們曾在泰國開卡內基亞太地區會議,代表團包括來自各地區的經理。因而,在討論其中一項有關業務人員的國際認證制度時,我誤以為大家都知道了。結果半年後,發現有些地區的講師根本不清楚,因為他們沒參加。

所以,我除了立即承認疏忽之外,還要求今後要推行新辦法時,不但要有書面資料,還要到各地區去做說明。

最後,認錯之外,就是要原諒自己。因為內疚或罪惡感的殺傷力很強,常會造成我們退縮。

我很喜歡的一句名言是:「如果你不會犯錯,多半是因為不夠投入。」人正因為不怕犯錯而積極進取。這種人成長的幅度也比較大。

謝謝你讓我分享了你的喜悅。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4.佳文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