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作良醫師(常春月刊92年9月號)
老周剛過完四十歲的生日。辛苦打拼事業十幾年,手邊總算有了些積蓄,趁著最近銀行購屋貸款利率創十年來新低,買了間山腳下的公寓。這讓學生時代就喜歡登山健行的老周決定要好好利用這地利之便,每天一大早就興沖沖的爬山健走,也因此認識了不少山友同好。約莫過了一個月,老周覺得右腳足跟部位開始隱隱作痛。尤其是在早晨剛下床走路時足跟特別疼痛,約半個小時後較不痛,若持續行走二~三小時後,疼痛又會加劇。這不但使老周無法繼續爬山,連上班走路也疼痛不已。看了電視廣告後買了雙氣墊鞋試試,雖然疼痛有稍微緩解,但依舊無法爬山、久站。在山友的建議下,到醫院的足部特別門診掛號,在醫師詳細的問診與檢查後,發現老周得了相當常見的「足底筋膜炎」。同時也發現老周的足弓頗高,後跟又內翻。醫師為老周訂製了一雙矯正鞋墊,矯正其高弓足與內翻足,並處方足部物理治療。在兩週內,足跟疼痛漸漸消失,不但上班行走沒有問題,最讓老周高興的,是他又能從事最喜愛的爬山運動,回味學生時代的快樂時光。
足部疼痛是門診相當常見的問題。由於足部承受全身的重量,每天又不停的站立與行走,因此足部疼痛,不管病因為何,對於傳統的治療如打針、吃藥等的反應並不理想,頂多只能暫時緩解症狀,不能根本治療。如果要想根本的解決足部疼痛問題,必須要做到兩件事:(1)找出造成腳痛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確診斷。(2)找出造成腳痛的異常生物力學,並以足部輔具作根本的矯正。以下就針對這兩個重點工作加以介紹。
找出痛因、確立診斷
要想有效根治腳痛的問題,第一件工作就是找出造成腳痛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確的診斷。這就好像警方辦案一般,先要找出兇手,才能有效緝兇。造成腳痛的痛因很多,我們以疼痛的「部位」作分類,將臨床上最常見的診斷依足前區、足中區、足後區三個部分介紹如下:
足後區疼痛
1.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
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足底筋膜是位於腳底的一片扇形筋膜組織。平常走路或跑步時,這片扇形組織被拉緊,以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典型的症狀是在早晨剛下床走路時足跟特別疼痛,過一段時間後較不痛。若持續行走二~三小時後,疼痛又會加劇。若停止行走、使足部獲得充分的休息,則可使疼痛緩解。但若再起步行走,疼痛又會加劇。一段時日後疼痛會漸漸地從足跟漸漸瀰漫至前方,而且疼痛的時間也會延長。足底筋膜炎在臨床上要與另一個疾病「足跟墊症候群(Heel pad syndrome)」作區別。足跟墊症候群是由於足跟部位的脂肪組織因為老化或外傷而萎縮,使跟骨在踏地時缺乏脂肪組織的襯墊效應而直接撞擊地面,因而產生發炎與疼痛。
2. 後脛肌肌腱炎(Posterior tibialis tendinitis)
後脛肌腱是位於足踝內側的一條肌腱組織。後脛肌肌腱炎的典型症狀是在行走或跑步時,足踝內側在內踝骨後緣沿著後脛肌腱循行部位產生疼痛與壓痛點。值得一提的是,後脛肌肌腱炎常合併扁平足或外翻足,尤其在青春期後由於體重與活動量的增加,扁平足或外翻足會導致後脛肌腱在行走或跑步時過度拉扯,漸漸產生發炎反應而形成肌腱炎。
3. 阿基氏腱肌腱炎(Achilles tendinitis)
阿基氏腱是位於足踝後側的粗大肌腱組織,俗稱「腳筋」。在黑社會有所謂「斷腳筋」的懲罰行為,即是將此肌腱砍斷。典型的症狀是在行走或跑步時,足踝後側在阿基氏腱循行部位產生疼痛並有壓痛點。阿基氏腱常因外翻足導致過度拉扯,漸漸產生發炎反應。由於阿基氏腱附近有許多滑囊,當肌腱發炎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滑囊發炎。
足中區疼痛
4. 足弓疼痛(Arch pain)
足弓是由五塊骨頭所形成,由後到前依序為跟骨、距骨、舟狀骨、第一楔狀骨、和第一蹠骨。足弓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以適應各種地形,達到吸震的效果。倘若足弓部位發生生物力學異常(如扁平足或高弓足等結構異常),會造成足弓部位軟組織過度勞傷(strain/sprain)。典型的症狀是無法長時間步行或跑步,否則足部疼痛不已。這也就是為什麼嚴重扁平足畸形的人可以不用服兵役,因為嚴重扁平足的足弓常因行軍等軍事訓練造成疼痛。
5. 副舟狀骨(Accessory navicular)
舟狀骨是足弓的屋頂,這塊骨頭的內側若多長了一塊小骨頭,謂之「副舟狀骨」。副舟狀骨通常在九至十一歲時骨化,但疼痛通常在青春期後才發生。這是因為後脛肌腱常附著在副舟狀骨上,青春期後由於體重與活動量的增加,使得後脛肌腱對副舟狀骨的作用力也隨之增加,因此步行或跑步都會加劇症狀。臨床上需照X-光直接看到副舟狀骨來作確定診斷。
足前區疼痛
6. 蹠痛(Metatarsalgia)
所謂蹠痛是指蹠骨頭(metatarsal heads)部位之疼痛,常好發在第二、三蹠骨頭部位。蹠痛的發生常是由於足部結構異常(如橫足弓塌陷)導致蹠骨頭過度蹠屈(plantarflexion);另外穿高跟時由於身體重心往足前區集中,也是導致蹠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觀察足底時常會發現在蹠骨頭的疼痛部位長出厚繭,並有局部壓痛點。必要時需照X-光,以與蹠骨應力性骨折作區別。
7. 莫頓氏神經瘤(Morton’s neuroma)
莫頓氏神經瘤的臨床表現和蹠痛很像,因此兩者常易互相混淆。莫頓氏神經瘤的形成原因是由於趾間神經(interdigital nerves)受到鄰近蹠骨頭的擠壓摩擦而增生成為神經瘤,造成蹠骨頭部位疼痛,並在相對應的趾頭產生燒灼感及麻木感。常好發於第三、四趾之間的趾間神經。莫頓氏神經瘤的壓痛點是在兩個蹠骨頭之間,不像蹠痛的壓痛點是在蹠骨頭上。如果用雙手擠壓蹠骨頭部位,疼痛會重現,並在趾頭產生燒灼感及麻木感。
8. 大趾外翻畸形(Bunion deformity)
大趾外翻變形(Hallux valgus)在臨床上相當常見,有的是小時候就有,有的則是在中年之後才發生。它會造成第一蹠指關節退化變形,有時會伴隨疼痛。這種畸形多少和先天遺傳有關,並常合併足部生物力學的異常(如外翻足)。當然不當的鞋具(如尖頭鞋)也是造成變形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療方法要看變形的程度來決定。若是柔軟型變形,可用足部輔具來矯治;若是僵硬型變形,則需考慮手術矯治。
以足部輔具矯正異常生物力學
要想有效根治腳痛的第二件工作就是找出造成腳痛的異常生物力學,並以足部輔具矯正之(見上圖)。最常用的足部輔具就是矯正鞋墊。國內矯正鞋墊的製作,有在醫療院所施行者,亦有私人醫材公司提供者。種類繁多,作法不同,價格亦迥異。一般說來可分成訂製品與現成品兩大類。「訂製品」的費用較高,以往是用打石膏或踩泡綿取模。近年來拜科學進步之賜,發展出電腦輔助取模與製作(CAD-CAM)的系統,不但取模精確,病友腳模資料並可永久保存。當然,不管取模的方法為何,取模者的評估功力與觸診功夫是鞋墊有效與否最重要的關鍵。如果取模時腳的擺位不當,不但不能有效解除腳痛,反而會製造足部新的問題。「現成品」的費用較低,相對的療效亦有限,可在一般的醫療器材行取得。至於在鞋墊的材質方面,筆者較偏愛熱塑性的材質。因為只有熱塑性的材質才能在加熱後再次塑形,以配合病情的進展作適當的修改。腳痛的病友如果能製作一雙適合自己的矯正鞋墊,並配合適當的復健治療,應該很快就能揮別腳痛,重享腳踏實地的快樂生活。
腳痛怎麼辦?
-
- 加油會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
- 文章: 6
- 註冊時間: 2008-11-06 , 9:16
- 個人狀態: 平靜
- 性別: 男
Re: 腳痛怎麼辦?
檢查L5 S1 是否有些淤傷(用拔罐的),如果有矯正後放血應該可以改善,按摩承山 委中 或是掌跟一帶的酸痛點鐘(交叉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