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
患有憂鬱症的陳韻涵,打工認識個性陽光的許晏庭,他常提供正面的思維,給韻涵莫大的信心和鼓勵,陪伴的過程,晏庭也曾氣餒,但他學習以更多同理心,耐心地傾聽,憂鬱症患者真正需要什麼?
「天助自助!當你認真克服問題時,總會遇到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心疼地說,患有憂鬱症的陳韻涵,獨自在外唸書,認真、努力地面對疾病、升學及經濟的壓力,從未放棄希望的她,身邊朋友如果願意拉她一把,她也敞開胸懷接受,這樣的經驗可提供其他憂鬱症個案學習。
憂鬱總在高壓下悄然成形
韻涵回憶起剛上大學的自己,因為男友的劈腿與人際關係的挫折,使她個性變得封閉、注意力渙散、做事無法集中、心情起伏大,直到出現自殺念頭,才開始看醫生。大一下辦休學,大二上申請復學,由於沒準備好面對同樣的環境,情況仍反反覆覆不見好轉,也無心上課,導致大二下被退學。
治療過程中,韻涵的主治醫師詹佳真請她回想從哪時開始比較不一樣,她才驚覺自己從高中就有抓手、撞牆等自殘行為,當時只覺得在發洩,沒多想是怎麼回事。而父母也覺得是考試壓力使然,並無立刻處理,或許當時憂鬱風暴已悄然成形。
陪伴是最佳處方
生病以來,印象最深的是拒絕被幫忙,韻涵曾對自己的病痛帶給旁人困擾,而覺得不好意思,認為是麻煩別人。有時獨處,什麼事也不想做,只是躺著發呆,甚至整天都不開燈。慶幸的是,打工認識個性陽光的許晏庭(化名),在她出現負面想法時,往往提供正面的思維。她很感謝晏庭不厭其煩地想盡辦法,改變她對事情的看法,也常帶她到郊外走走,對她的疾病助益很大。
晏庭也分享陪伴經驗,「先聽對方抒發情緒與想法,再給她不一樣的看法,對方也比較聽得進去。」為了不讓韻涵落單,他總得花些心思與時間慢慢溝通,先聽她講或問她想去哪裡,然後慢慢打開她的心房,讓她走出去。韻涵也呼籲其他陪伴者,學習晏庭的做法,先聽當事者說話,揣摩體會這是什麼樣的心情,再建議不同的思考角度,提供另一種客觀樂觀的想法。
詹佳真表示,憂鬱症和其他疾病一樣,內心都很脆弱,千萬別用激將法,譬如對患者說:「你若不怎樣,我就不理你」或「不要老是裝病」,不僅無法達到效果,反而讓患者心情更跌落谷底。也應避免輕率地告訴患者:「想開一點就好。」因為憂鬱症屬於腦部疾病,在腦神經功能未調整恢復之前,有些思考會受限,這類的話,只會讓當事人覺得你無法感同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