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專題之3】憂鬱,無限上網?

有關西醫方面,歡迎於此貼!

版主: MissC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憂鬱症專題之3】憂鬱,無限上網?

未閱讀文章 MissC »

憂鬱,無限上網?
大家健康雜誌



近1/5大學生每次上網持續5小時以上,愈常使用網路非溝通功能的大學生愈憂鬱,網路是替大學生開啟一扇悠哉之門,還是交付另一把憂鬱鑰匙?

「佑子!一上線就丟我,有要事跟妳商量」、「找工讀機會喔!上學校BBS版看看!」、「欣頤最近心情不太好耶,你去看她的部落格就知道了!」、「政治學筆記整理完工,請洽Cool Jay」……

網路,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透過網路選課、交作業,也透過網路收集生活資訊、結交朋友、建立自己的部落格、玩線上遊戲、下載mp3音樂、瀏覽新聞、線上購物或訂票,乃至與朋友或家人連絡等,網路已不可避免地融入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裡。然而,大學生能不能善用網路,適時地收放而不被控制,或者反而過度沉迷與依賴網路,甚至擾亂正常的生活步調,是許多家長與學校老師擔心的問題。

一些研究顯示,過度沉迷於網路會影響課業、親子與朋友關係,降低對家庭聚會與同儕活動的參與,而出現較高的憂鬱情緒。為此我們希望能進一步釐清當前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日常生活與社會支持情形、網路使用行為與憂鬱情緒之間的關係,除了有助於大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的自我提醒以外,也讓老師及家長得以進一步思考,如何增強網路的正向功能,進而幫助大學生擺脫憂鬱情緒的困擾。

根據董氏基金會2006年4∼5月所進行「大學生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行為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結果顯示,每週使用網路非溝通功能總時數愈多的大學生,憂鬱情緒愈嚴重;而對於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感到愈滿意的大學生,愈常透過網路與朋友互動,也較少憂鬱。

這項調查以大學及獨立學院在學學生為對象,分別在北、中、南、東及桃竹苗5個地區抽取58所學校進行施測,發出7250份問卷,回收657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6543份。受訪者中,男生占47.6%,女生占52.4%。以下為具體的調查結果。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憂鬱症專題之3】憂鬱,無限上網?

未閱讀文章 MissC »

圖檔


近乎每4人就有1人 嚴重憂鬱需專業協助

今年受訪的大學生中,憂鬱情緒嚴重需專業協助的比例達24.3%,與去年(2005年)針對大學生所做的調查結果24.1%,差異不大。(圖一)

憂鬱情緒嚴重者 較不滿人際關係及課業

憂鬱情緒嚴重者在對大學生活感到不快樂、經常承受很大壓力、對課業不滿意及對人際關係不滿意的比例上,均顯著高於憂鬱情緒不嚴重者。(圖二)

圖檔r

近1/5大學生 每次上網持續5小時

大學生平均每次上網持續時間以2∼3小時為最多,占40.7%,近1/5大學生每次上網持續5小時以上,而男生每次上網持續時間高於女生。此外,有26.7%的大學生每週上網29小時以上,男生每週上網總時數高於女生。(圖三)

夜間上網最多數

大學生最常在夜間上網,85.9%的受訪者表示會在夜間上網,其次是下午上網占42.3%,第三則是凌晨上網占21.6%。(圖四)

住校生上網時間最長

上網時間多寡是否隨著住宿地點而不同?調查結果顯示,每週上網總時數最高者為住校生,其次為校外住宿的學生,最低者為住家裡的學生;30.9%的住校生每週上網29小時以上,而住家裡的學生,只有18.5%每週上網29小時以上。

大學生上網的目的前三名依序是「與舊朋友互動溝通訊息」、「娛樂休閒」及「無聊打發時間」。

圖檔

最常用MSNICQ溝通

大學生經常或總是使用的網路溝通功能以「MSNICQ」最多,其次為「E-Mail」,第三是「BBS」;近年興起的「部落格」使用居第四位。(圖五)

使用網路非溝通功能 以搜尋引擎占最多

大學生經常或總是使用的網路非溝通功能,以「搜尋引擎」為最多,其次為「下載」,第三為「學術研究資料庫」。(圖六)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憂鬱症專題之3】憂鬱,無限上網?

未閱讀文章 MissC »

圖檔


憂鬱情緒嚴重者 花較多時間上網

進一步以每次上網持續時間及上網總時數最多的選項,交叉分析後發現,憂鬱情緒嚴重者,每次上網持續時間較長,每週上網總時數、每週使用網路溝通及非溝通功能總時數也都比較長,而且經常或總是因上網而翹課的比例也稍多。(表一)

愈常用網路非溝通功能 愈憂鬱

分析使用網路溝通與非溝通功能總時數對憂鬱情緒的影響時發現,每週使用網路非溝通功能總時數愈多的大學生愈憂鬱;然而,每週使用網路溝通功能總時數的多寡,對憂鬱情緒的影響並不明顯。

對人際愈滿意愈不憂鬱 常透過網路與朋友互動

進一步分析發現,大學生對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感到愈滿意,愈常使用網路「與舊朋友互動溝通訊息」,同時也比較不憂鬱。

四成四受訪者自覺 大學生活很快樂

受訪大學生中,44%表示對大學生活感到快樂或非常快樂,47.3%感到普通快樂;僅8.7%表示對大學生活感到不快樂或非常不快樂,而感到不快樂的大學生中,64.4%的人憂鬱情緒嚴重需專業協助。(表二)

大學生活快不快樂 影響上網行為

對大學生活感到快樂的大學生比不快樂的人多,會因與朋友互動、課業研究、收集生活資訊而上網,其使用學術研究資料庫的比例也較多。(表三)

快樂的大學生除了經常使用E-Mail、BBS、MSNICQ、部落格(開放)、網路視訊、Skype、網路聊天室等網路溝通功能的比例較多以外,也有較多人會透過網路與朋友同學、師長、家人親戚、BBS網友及網路社群或家族網友互動。

相對的,對大學生活感到不快樂的大學生,較多會因娛樂休閒或紓解壓力而上網,且其經常上情色網的比例(8.7%),也略高於對大學生活感到快樂的大學生(5.9%)。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憂鬱症專題之3】憂鬱,無限上網?

未閱讀文章 MissC »

善用網路強化人際 紓解憂鬱情緒

網路世界已是現代大學生生活的必需之一,當然也是紓壓解鬱的管道之一。然而,上網雖然覓得短暫的快樂,卻不一定能夠面對原來的問題,當網路成為逃避現實壓力的管道時,非但不能紓解憂鬱情緒,反而可能因為無法面對及處理真實生活的問題,而愈來愈憂鬱。

如何發展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是大學生重要的學習課題。從這一次調查發現,大學生對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愈不滿意就愈憂鬱,也愈不會透過網路與朋友互動;而對人際關係愈滿意的大學生愈不憂鬱,也愈常善用網路溝通功能來維持或強化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網路可以是強化或維繫大學生日常生活人際關係的一項工具,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又是憂鬱情緒來襲時一把有用的保護傘。

儘管愈常使用網路非溝通功能的大學生愈憂鬱,可是,當網路已成為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大學生的輔導工作而言,一方面可以強化網站上非溝通功能的資訊內容,例如:幫助大學生認識各種擺脫壓力與憂鬱的方法,以及實際問題解決技巧的提供;另一方面,也可以巧妙地將互動機制設計於網站中,善用網路即時互動的特性,其實也不失為另一種引導他們走出憂鬱情緒的方法,例如:留言版、線上諮商服務、線上即時的個別評量與建議機制等,或者透過線上E-Card讓彼此的關心穿越時空,傳達出去,以及逗趣幽默的動畫或短片傳送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式。

當不快樂潮似乎瀰漫整個社會之際,這次調查卻發現大學生自覺快樂的比例其實不低,而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上網行為,也提供了如何透過網路正向引導學生紓解情緒的方向,同時也提醒其他年齡層或不同族群的網路使用者,上網以後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特別是對自己有幫助的網路使用方式。

未來網路與真實生活融合的步調只會愈來愈快,因此,如何善用各種網路溝通與非溝通功能的特性,強化大學生處理現實生活壓力與紓解憂鬱情緒的能力,也該要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急起直追了。(本文作者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註一:圖四為複選題分析,受試者可從各上網時段選項中勾選一到多項選項。圖五、圖六、表三之每一變項均由受試者在分為「從來沒有」、「很少」、「有時候」、「經常」、「總是如此」的量尺上進行選擇,為複選分析。百分比值為受試者回答「經常」或「總是如此」的加總比例。
註二:表三僅列出不同快樂程度下,大學生「經常」或「總是」因各上網需求而上網的比例達顯著差異者。
註三:本文中「網路溝通功能」指的是「可與他人有互動之機制」,如:E-Mail、BBS、網路聊天室等;「網路非溝通功能」指的是「不能與他人互動之機制」,如:搜尋引擎、學術研究資料庫、網路訂票或購物等。

「大學生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行為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問卷調查」概要

一、調查單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
二、受試協助單位: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58所大學或獨立學院
三、調查分析報告: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四、統計分析指導教授:張本聖(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董旭英(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五、統計資料處理:黃連盛、戴怡君
六、調查執行:黃國忠、蕭湘如、林佳樺、李麗亭、吳佳璋、謝秉廷、張凌恩、洪千惠
七、調查目的:
1.瞭解當前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概況
2.瞭解大學生日常生活現況、社會支持情形
3.瞭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程度
4.瞭解不同人口變項下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憂鬱傾向之差異
八、調查時間:2006年4∼5月


<全文完>
io: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3.西醫病理、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