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論
發表於 : 2007-07-04 , 22:22
<篇名>嬰兒論
書名:嬰兒論
作者:周士禰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錄>
<篇名>序
屬性:人之所愛。莫有過愛子者也。而受之至。不能無所憂。憂之至。莫有過憂其疾者也。唯其疾是憂。不知所以除之之
道
而可乎。傳雲。有疾不擇醫。為不慈不孝。夫苟飲免不慈不孝之譏。且莫如擇醫之良矣。夫醫之為技。不專其科。則
不能
得也。志分道岐。盼一生技亦不能精也。如甘繩之射。寧越之學。輪扁之劉輪。佝僂丈人之承蜩。可以觀也已。自非神
完守固。外物不膠考。何能有慧解哉。是以醫之為技。專門之士而往往有良言。平安廣川子。專業啞科。來遊於吾崎。
留二歲。術日大行。即越人之通鹹陽也。予 好方脈之書。廣川子清與予交。每或相會。輒及脈家之說。一日攜清人周
士稱嬰兒論。告曰。某曩購此書。實為獲異寶。玩而驗之嚴驚疳癖諸症。率皆無不奇中。周氏之於小方脈。可謂精矣。
予欲附之剞劂。以公於天下。子幸賜弁一言。可以行遠也。予受卒業。乃欲曰。周氏之精啞科。猶業生鑑病於鏡。臟腑
結。了然可知也。蓋神完守固。外物不膠。而後得者也。廣川子之獲之。亦不異越人之遇長桑君。斯筆之行也。天下
之受其子。而憂其疾者。必延熟斯書之醫。則亦可不謂知所擇哉。支然後庶哉免不慈之饑矣乎。
寬政丁己孟陬望日長崎吉村正隆士興題
<目錄>
<篇名>辨初生脈證並治第一
屬性:兒初生。肌膚至紅。啼聲吃吃。胸腹堅硬者。此為熱毒所致。兒生下。身體石硬。啼聲沉濁者。此為寒毒所致。兒
落草。肌肉淡白。啼聲微細者。此為虛質。難養也。兒始生。發黑體實。遍身順和。啼聲高朗者。為無病也。兒口內含
瘀濁。先急拭去。而宜與甘連湯。以吐若瀉也。初生肌膚淡白。啼聲虛微者。為血氣所虧也。宜五香湯主之。
五香湯方
丁香(三分) 藿香(二分) 木香(二分) 沉香(三分) 紅花(三分) 甘草(二分)
上六味。以沸湯五合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服。兒為純陽。若身紅如然。及胸腹石硬者。宜甘連湯主之。
甘連湯方
甘草(三分) 黃連(二分) 大黃(三分)
上三味。以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用綿纏子釀。以令兒吮之。兒初生無脈。周時微動也。嬰兒脈。大指下六七至。
是為常脈也。兒脈。亂髫一息七八至。為無病也。童草脈。一息五六至。為常脈也。兒初生。二 時。則與乳而可。若
速與乳。則使毒內伏。遂為瘡疹之病也。兒生下。黑盒飯續出。若稠粘而少者。甘連加大黃湯主之。兒落草。胸腹石硬
者。為毒多。宜攻擊方。兒濁便竭者。可與乳餌。不竭者。未可與乳餌。若誤與者。後必致胎毒之病也。兒初浴後。六
日而浴。爾後隔日而浴。三七後減浴。若妄浴者。致風寒之病也。落臍後濕爛者。為惡侯也。桃花箋傳之。兒初生。妄
灸者發驚。無病不可逆灸也。落帶後。欲浴者。宜文蛤油敷之。
文蛤油方
川文蛤(一錢) 甘草(一分)
上二味研篩。調清油敷之。
兒初生。臍瘡出血。啼叫不安者。以白石脂研敷之。兒初生。乳汁稀少。飼以它物則致乳癖。或驚疳瀉痢之病也。
兒初生。遍身微冷。啼聲不發者。宜蜜附湯主之。
蜜附湯方
人參(三分) 蜜香(三分) 附子(二分) 乾姜(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初生。哺飯者。以周歲為可。法用陳米飯。始哺之。要研爛如泥。與乳每日與一二匙。漸至完飯。兒四五歲者。
不與乳而無妨。二三歲者。未可斷乳。若強斷。則致疳癖之病也。兒顱門跳動者。為筋骨不實。宜五香加僵蠶湯主之。
兒身體羸弱。肌膚乾燥者。宜活血湯主之。
活血湯方
當歸(一錢) 芍藥(一錢) 紅曲(五分) 甘草(三分)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顱成八字。名解顱此為缺乳所致也。
兒溏瀉。真陽必陷降。遂致囟陷者。健骨湯主之。
兒語遲屬口軟。行遲屬腳軟。此為體氣虛缺所致。宜健骨湯主之。
健骨湯方
人參(二分) 當歸(五分) 白僵蠶(五分) 連蕊(二分) 野蠶(三分) 甘草(二分) 生姜(二分)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口瘡加雪。為白雪瘡。腹中饑欲乳。口為妨。用羅纏指頭。釀薄荷
湯。以屢拭。宜火濟湯。
火濟湯方
黃連(三分) 黃芩(三分) 黃柏(二分) 梔子(二分炒) 茉莉白(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四味。取七合。去滓內茉莉白。攪調分溫服。
兒鵝口者。即白雪瘡也。若喉內腫者。名乳蛾。有雙單。俱胎毒熱灼所致。宜火炭母湯。
火炭母湯方
火炭母(一錢) 大黃芒消(各三分) 桔梗(五分) 甘草(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四味。取七合。去滓內芒消。攪調分溫服。乳蛾嚥腫熱痛。啼聲不出。乳餌不能者。碧雪主
之。
碧雪方
芒消(六兩) 寒水石(一兩) 青果(十個,去核) 甘草(半兩,研)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至半鬥。內藍板。以色碧為度。不住手攪和勻。傾盆內經宿。凝成雪研末。每含嚥三分。或
以水服一錢七。
兒初生。臍瘡。若遺毒。蝕爛者。宜桃花箋貼之。桃花箋方。
鍛石(二兩)
上一味。以雪水五升。漬二旬。加辰砂攪調。色如桃花為度。以釀箋子一旬曬乾寸裂。貼患處。兒舌下腫尖。如小
舌。名曰重舌。此為熱毒所致。急用鈹針刺之。血出當差。仍灸廉泉。若再發者。以不灸故也。
兒初生。元陽未實。若乳餌失節。若努力啼號。必臍尖。名曰臍突。宜消疳湯。臍尖如旋螺。脈數實者。枳芍加
芒消湯主之。
枳芍加芒消湯方
枳實(三分) 芍藥(五分炒) 芒消(三分)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初生。眼目不開。脈必數。若大便難。此為胎熱所致。宜甘連加大黃湯。敷以熊膽汁。
兒初生。皮肉鎖其谷道。此為鎖肛。法急割破。大盒飯通。若不通者難治。兒變蒸。此為胎毒散。宜紅花湯主之。
紅花湯方
紅花(三分) 大黃(三分) 黃連(三分) 芒硝(三分) 甘草(二分)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頻頻服。兒交奶為病。必發熱。或有 者即是也。宜犀角消毒湯。
犀角消毒湯方
犀角(二分) 荊芥(五分) 防風(五分) 牛房子(五分) 甘草(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五味。取七合。去滓內犀角屑。攪調分服。
兒初生。身熱不解。大便如膠。名曰胎熱。必發口瘡。若劇者發丹毒。宜紅花湯主之。
諸熱溫溫。元真昏晦者。發驚。若蟲動。若胎毒。亦發驚。
兒初生。身熱四五日。紅班簇簇者。為丹毒。宜火濟加辰砂湯。
兒初生。身體肥濃。反筋骨乏力。名曰胎肥。宜大麥煎主之。
大麥煎方
茯苓(五分) 砂仁(三分) 馬瀉(三分) 麥芽(五分)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麥芽。減二合。內諸藥。再煮取六合。去滓分溫服。
兒始生。露骨柴削。晨暮啼躁不安。名曰胎瘦。宜養肝湯。
養肝湯方
縮砂(五分) 茯苓(五分) 紅曲(三分) 白朮(三分) 生姜(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如蜂蜜一匙。攪調分溫服。
兒初生。面體 然浮肥。其色鮮明者。為胎肥。
茯苓加桃花飲主之。
兒初生。臍未乾。屢治。為濕邪所襲。遂發熱而驚。名曰臍風。宜還魂加辰砂湯。
兒臍風。必發驚。短息喘鳴者。麻杏甘石湯主之。
麻杏甘石湯方
麻黃(五分) 杏仁(五個) 甘草(三分) 石膏(一錢)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二三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初生。發驚脈弦。痰喘張口。胸滿嘔而煩。不能乳者。紫霜丸主之。
紫霜丸方
代赭石(二錢,醋碎) 石脂(二錢) 巴豆(二錢,去皮,油) 杏仁(四錢)
上四味。相和。搗糊丸。嬰粟大。每服二三丸。兒生下。頭大頸細。若目多白睛。面 白。身體瘦者。多愁少喜也。
兒初生。遍身赤。胸腹硬。啼聲吃吃者。必發驚。兒初生。身冷膚硬。啼聲嗄。名曰硬件。此為陰毒也。兒生下。
脈
微續者為佳。若妄出者。難養。
兒初生。啼聲綿綿相續者。為有壽也。兒啼聲絕。復揚急者。為腹痛也。兒啼是歌。蓋胎毒散也。
兒初生。卵縫總黑者為實。浮白若腫大者為虛。兒頸細者。致夭橫。腹硬者。亦致夭橫。
兒初生。體膚如石硬。名曰五硬。胎毒凝結令然。厥冷而聲不發者死。
兒始生。身體軟弱而無力。為筋骨不成。名曰五軟。宜健骨湯主之。臘內臍風。發驚而嘔者不可治。百 咳喘。亦
不可治。嬰孩。腦後發瘡。如雞子大。紅紫而 熱名曰腦瘡死。兒生下。無肛者。為鎖肛。急割之鎖肛者生。鎖肚者死。
<目錄>
<篇名>辨寒熱脈證並治第二
屬性:寒熱之為候有風濕。有瘡疹。有宿食。有驚動。皆能發寒熱。須要別論。以無令誤也。病患發熱惡寒。脈緩者。名
曰感風。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兒灑淅惡寒。毛聳身厥者。發大熱。
脈急弦者發驚。病患惡寒而振。反發熱。 然汗出而解者。瘟病也。病患寒慄鼓頷。反發熱。汗流而解。反復必期時者。
為瘧疾也。發熱惡寒。身振慄而無汗。面紅尻冷者。為痘疹。脈緊者。必發驚。兒發熱嘔乳。面紅神昏。睡則惕跳者為
客忤也。兒身熱腹滿。必吐乳。脈滑而實者為食飪所傷。發驚。兒發熱啼哭。緩急交作。握拳齧齒者。為腹痛也。兒發
熱有時。其熱睡則益盛者。以蟲動所致也。兒微熱啼號嘔乳發作。肌膚漸甲錯者。為缺乳也。病患脈細而數或渴或溏。
元真昏晦身熱鬱鬱。睡反益劇者草果飲主之。
草果飲方
草果(三分) 檳榔(五分) 柴胡(一錢) 黃芩(三分) 小連翹(五分) 生姜(三分) 大棗(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身體微熱。若 乳。反氣力如故者。為交奶。必發疹也。兒熱鬱。
必發口瘡。如疳熱痢熱。發走馬疳。醫須要屢視其口內也。兒發熱惡風。鼽嚏鼻塞。若咳喘吐乳。若微搐。夜臥不安者。
惺惺散主之。
惺惺散方
人參(二分) 白朮(三分) 茯苓(五分) 桔梗(五分) 天花粉(三分) 細辛(二分) 薄荷(一分) 甘
草(三分)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 病者。乃飲母 乳所致。宜逐疳湯。
逐疳湯方
青皮 茯苓(各一錢) 白朮 使君子 紅曲(炒,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交奶傷。與五香湯。發 者。與犀角消毒飲。惡寒發熱。鼻鳴乾嘔
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二分) 芍藥(一錢) 甘草(三分) 生姜(二分) 大棗(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適寒溫分服。須臾 熱稀粥。以助藥力。溫敷令汗出。若不汗更服。服
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太陽病。項背強
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五分) 麻黃(三分) 桂枝(二分) 芍藥(五分) 甘草(二分) 生姜(二分) 大棗(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合。去沫。內諸藥。煮取七合。去滓溫服。將息及禁忌。傷寒身熱。
睛不了了。致 血。若發驚。是以陽氣重故也。傷寒脈浮緊。無汗反致 者。欲解也。宜麻黃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
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五分) 桂枝(三分) 甘草(二分) 杏仁(八個)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復取微似汗。如桂枝法將息。大
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二錢) 桂枝(五分) 甘草(三分) 杏仁(八個) 生姜(三分) 大棗(三枚) 石膏如彈丸大。
上七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五合。取微似汗。若不汗。再三作
劑。汗出多者。停後服。傷寒陽且證醫服陽且湯。尚不汗者以氣運未適故也。須續服前方。後得氣運適者。肌肉即和諧。
仍 汗出也。大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寒六七日。
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傷寒五六日。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
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
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一錢) 黃芩(五分) 人參(三分) 甘草(三分) 半夏(一錢) 生姜(三分) 大棗(三枚)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減七合。去滓再煎。取一升。分溫服。大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燥不得眠。欲
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五分) 澤瀉(五分) 茯苓(三分) 桂枝(三分) 白朮(五分)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七。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
芒消湯主之。潮熱鬱鬱。嘔不止。小便赤者。柴胡加芒消湯主之。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
裏
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脈滑。肌膚大熱。反大便溏。小便白。
此為真熱假寒候。宜白虎湯主之。大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
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二錢) 黃芩(五分) 大黃(五分) 芍藥(一錢) 半夏(五分) 生姜(三分) 枳實(五分) 大
棗(二枚)
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再煎。分溫服。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
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 甘草(五分) 芒消(五分)
上三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 厚朴(四分) 枳實(五分)
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傷寒六七
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也。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 厚朴(四錢) 枳實(五分) 芒硝(三分)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二物。減五合。去滓。內大黃。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
病位於開者。桂枝湯所適也。位於闔者。承氣湯所適也。位於樞者。柴胡湯以和之。病患振寒大熱。流汗而解。三日若
四日。再三發作如故。此為溫毒所致。宜達元飲主之。
達元飲方
檳榔(五分) 厚朴(五分) 知母(三分) 芍藥(五分) 黃芩(三分) 草果(三分) 甘草(二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七葉) 石膏(五分) 半夏(五分) 人參(三分) 甘草(二分) 粳米(三分) 麥門冬(五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病患脈微弱。而氣逆面紅。小便難。時
時嘔。不食者。犀角辰砂湯主之。
犀角辰砂湯方
茯苓(一錢) 犀角(五分) 辰砂(三分) 食鹽(二分) 生姜(三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大陽病。二三日。振寒而汗出。一身涼和。反脈弦緊。此為瘧疾也。
大陽病。熱忽退。身涼。頭痛未歇者。為瘧邪也。病患惡寒。脈數而弦。腕冷如灌水者。必瘧疾也。柴胡乾姜桂枝湯主
之。
柴胡乾姜桂枝湯方
柴胡(五分) 黃苓(三分) 半夏(五分) 桂枝(三分) 乾姜(二分) 生姜(二分) 人參(二分) 大
棗(二枚) 甘草(二分)
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瘧病。必振寒。而發熱。HT 作難愈者。食 魚為妙。附子摩散主
之。
附子摩散方
附子(一塊,去皮)
上一味。研如泥。醋調。發前一時。敷脊骨自驗。瘧疾。若溫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小便必赤。若足熱。此為
餘熱未解。宜竹葉石膏湯主之。瘧病夜發者法出血中之邪。宜桂枝加桃仁當歸湯若欲截邪者。斬鬼丹主之。
斬鬼丹方
黃丹(研) 獨頭大蒜(研如泥)
上二味。同搗為丸。發日五更。以水五合。服一錢匕。傷寒。若瘟疫。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
而不嘔。 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姜湯主之。
柴胡桂枝乾姜湯方
柴胡(五分) 桂枝(三分) 乾姜(三分) 栝蔞根(三分) 黃芩(三分) 牡蠣(三分) 甘草(二分)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再煎。二三沸。分溫服。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
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五分) 附子(三分) 白朮(五分) 桂枝(三分)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三服。風濕在表者。開鬼門。在裏者。潔淨腑。宜滲濕湯。
滲濕湯方
仙遺糧(二錢半生半炒) 茯苓(一錢) 黃柏(黑炒三分) 生姜(三分) 大棗(二枚)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佳。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五分) 桂枝(三分) 甘草(二分) 杏仁(七個) 白朮(五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復取微似汗。皮水為病。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一錢) 黃 (五分) 桂枝(三分) 茯苓(一錢) 甘草(二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
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茵陳湯方
茵陳蒿(二錢) 梔子(一枚) 大黃(五分)
上三味。以水二升。先煮茵陳。減五合。內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
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茵陳五苓散主之。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一錢) 五苓散(一錢)
上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黃。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生蘿卜取
之。諸病黃家。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熱在裏。當下之。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葛根湯。欲下之。宜大承氣湯。夏熱所
傷。
頭痛身熱。脈微浮而小便如血。宜黃連香薷飲主之。
黃連香薷飲方
香薷(三分) 厚朴(五分) 黃連(三分) 白扁豆(五分炒) 甘草(二分) 生姜(三分) 大棗(三枚)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大陽中熱 足也。脈浮而渴。若睡中微搐。若小便澀者。五苓散加辰
砂三分服之。夏月伏熱煩渴脈微數。若瀉黃者。大順散主之。
大順散方
桂枝(四錢) 杏仁(四錢) 乾姜(四錢) 甘草(二錢)
上四味。搗研篩。每服一錢七。以白飲服。兒體羸弱。少氣力。適感觸夏熱客邪食真遂飧洩。而脈微弱者。解暑補
真湯主之。
解暑補真湯方
黃 (五分,蜜炒) 參葉(三分) 甘草(三分) 五味子(十個) 麥門冬(五分) 黃連(二分) 茯苓(五
分) 白朮(三分) 陳皮(五分)
上九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暴卒腹痛。若霍亂吐瀉。四肢厥者。宜藿香飲。
書名:嬰兒論
作者:周士禰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錄>
<篇名>序
屬性:人之所愛。莫有過愛子者也。而受之至。不能無所憂。憂之至。莫有過憂其疾者也。唯其疾是憂。不知所以除之之
道
而可乎。傳雲。有疾不擇醫。為不慈不孝。夫苟飲免不慈不孝之譏。且莫如擇醫之良矣。夫醫之為技。不專其科。則
不能
得也。志分道岐。盼一生技亦不能精也。如甘繩之射。寧越之學。輪扁之劉輪。佝僂丈人之承蜩。可以觀也已。自非神
完守固。外物不膠考。何能有慧解哉。是以醫之為技。專門之士而往往有良言。平安廣川子。專業啞科。來遊於吾崎。
留二歲。術日大行。即越人之通鹹陽也。予 好方脈之書。廣川子清與予交。每或相會。輒及脈家之說。一日攜清人周
士稱嬰兒論。告曰。某曩購此書。實為獲異寶。玩而驗之嚴驚疳癖諸症。率皆無不奇中。周氏之於小方脈。可謂精矣。
予欲附之剞劂。以公於天下。子幸賜弁一言。可以行遠也。予受卒業。乃欲曰。周氏之精啞科。猶業生鑑病於鏡。臟腑
結。了然可知也。蓋神完守固。外物不膠。而後得者也。廣川子之獲之。亦不異越人之遇長桑君。斯筆之行也。天下
之受其子。而憂其疾者。必延熟斯書之醫。則亦可不謂知所擇哉。支然後庶哉免不慈之饑矣乎。
寬政丁己孟陬望日長崎吉村正隆士興題
<目錄>
<篇名>辨初生脈證並治第一
屬性:兒初生。肌膚至紅。啼聲吃吃。胸腹堅硬者。此為熱毒所致。兒生下。身體石硬。啼聲沉濁者。此為寒毒所致。兒
落草。肌肉淡白。啼聲微細者。此為虛質。難養也。兒始生。發黑體實。遍身順和。啼聲高朗者。為無病也。兒口內含
瘀濁。先急拭去。而宜與甘連湯。以吐若瀉也。初生肌膚淡白。啼聲虛微者。為血氣所虧也。宜五香湯主之。
五香湯方
丁香(三分) 藿香(二分) 木香(二分) 沉香(三分) 紅花(三分) 甘草(二分)
上六味。以沸湯五合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服。兒為純陽。若身紅如然。及胸腹石硬者。宜甘連湯主之。
甘連湯方
甘草(三分) 黃連(二分) 大黃(三分)
上三味。以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用綿纏子釀。以令兒吮之。兒初生無脈。周時微動也。嬰兒脈。大指下六七至。
是為常脈也。兒脈。亂髫一息七八至。為無病也。童草脈。一息五六至。為常脈也。兒初生。二 時。則與乳而可。若
速與乳。則使毒內伏。遂為瘡疹之病也。兒生下。黑盒飯續出。若稠粘而少者。甘連加大黃湯主之。兒落草。胸腹石硬
者。為毒多。宜攻擊方。兒濁便竭者。可與乳餌。不竭者。未可與乳餌。若誤與者。後必致胎毒之病也。兒初浴後。六
日而浴。爾後隔日而浴。三七後減浴。若妄浴者。致風寒之病也。落臍後濕爛者。為惡侯也。桃花箋傳之。兒初生。妄
灸者發驚。無病不可逆灸也。落帶後。欲浴者。宜文蛤油敷之。
文蛤油方
川文蛤(一錢) 甘草(一分)
上二味研篩。調清油敷之。
兒初生。臍瘡出血。啼叫不安者。以白石脂研敷之。兒初生。乳汁稀少。飼以它物則致乳癖。或驚疳瀉痢之病也。
兒初生。遍身微冷。啼聲不發者。宜蜜附湯主之。
蜜附湯方
人參(三分) 蜜香(三分) 附子(二分) 乾姜(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初生。哺飯者。以周歲為可。法用陳米飯。始哺之。要研爛如泥。與乳每日與一二匙。漸至完飯。兒四五歲者。
不與乳而無妨。二三歲者。未可斷乳。若強斷。則致疳癖之病也。兒顱門跳動者。為筋骨不實。宜五香加僵蠶湯主之。
兒身體羸弱。肌膚乾燥者。宜活血湯主之。
活血湯方
當歸(一錢) 芍藥(一錢) 紅曲(五分) 甘草(三分)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顱成八字。名解顱此為缺乳所致也。
兒溏瀉。真陽必陷降。遂致囟陷者。健骨湯主之。
兒語遲屬口軟。行遲屬腳軟。此為體氣虛缺所致。宜健骨湯主之。
健骨湯方
人參(二分) 當歸(五分) 白僵蠶(五分) 連蕊(二分) 野蠶(三分) 甘草(二分) 生姜(二分)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口瘡加雪。為白雪瘡。腹中饑欲乳。口為妨。用羅纏指頭。釀薄荷
湯。以屢拭。宜火濟湯。
火濟湯方
黃連(三分) 黃芩(三分) 黃柏(二分) 梔子(二分炒) 茉莉白(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四味。取七合。去滓內茉莉白。攪調分溫服。
兒鵝口者。即白雪瘡也。若喉內腫者。名乳蛾。有雙單。俱胎毒熱灼所致。宜火炭母湯。
火炭母湯方
火炭母(一錢) 大黃芒消(各三分) 桔梗(五分) 甘草(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四味。取七合。去滓內芒消。攪調分溫服。乳蛾嚥腫熱痛。啼聲不出。乳餌不能者。碧雪主
之。
碧雪方
芒消(六兩) 寒水石(一兩) 青果(十個,去核) 甘草(半兩,研)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至半鬥。內藍板。以色碧為度。不住手攪和勻。傾盆內經宿。凝成雪研末。每含嚥三分。或
以水服一錢七。
兒初生。臍瘡。若遺毒。蝕爛者。宜桃花箋貼之。桃花箋方。
鍛石(二兩)
上一味。以雪水五升。漬二旬。加辰砂攪調。色如桃花為度。以釀箋子一旬曬乾寸裂。貼患處。兒舌下腫尖。如小
舌。名曰重舌。此為熱毒所致。急用鈹針刺之。血出當差。仍灸廉泉。若再發者。以不灸故也。
兒初生。元陽未實。若乳餌失節。若努力啼號。必臍尖。名曰臍突。宜消疳湯。臍尖如旋螺。脈數實者。枳芍加
芒消湯主之。
枳芍加芒消湯方
枳實(三分) 芍藥(五分炒) 芒消(三分)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初生。眼目不開。脈必數。若大便難。此為胎熱所致。宜甘連加大黃湯。敷以熊膽汁。
兒初生。皮肉鎖其谷道。此為鎖肛。法急割破。大盒飯通。若不通者難治。兒變蒸。此為胎毒散。宜紅花湯主之。
紅花湯方
紅花(三分) 大黃(三分) 黃連(三分) 芒硝(三分) 甘草(二分)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頻頻服。兒交奶為病。必發熱。或有 者即是也。宜犀角消毒湯。
犀角消毒湯方
犀角(二分) 荊芥(五分) 防風(五分) 牛房子(五分) 甘草(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五味。取七合。去滓內犀角屑。攪調分服。
兒初生。身熱不解。大便如膠。名曰胎熱。必發口瘡。若劇者發丹毒。宜紅花湯主之。
諸熱溫溫。元真昏晦者。發驚。若蟲動。若胎毒。亦發驚。
兒初生。身熱四五日。紅班簇簇者。為丹毒。宜火濟加辰砂湯。
兒初生。身體肥濃。反筋骨乏力。名曰胎肥。宜大麥煎主之。
大麥煎方
茯苓(五分) 砂仁(三分) 馬瀉(三分) 麥芽(五分)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麥芽。減二合。內諸藥。再煮取六合。去滓分溫服。
兒始生。露骨柴削。晨暮啼躁不安。名曰胎瘦。宜養肝湯。
養肝湯方
縮砂(五分) 茯苓(五分) 紅曲(三分) 白朮(三分) 生姜(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如蜂蜜一匙。攪調分溫服。
兒初生。面體 然浮肥。其色鮮明者。為胎肥。
茯苓加桃花飲主之。
兒初生。臍未乾。屢治。為濕邪所襲。遂發熱而驚。名曰臍風。宜還魂加辰砂湯。
兒臍風。必發驚。短息喘鳴者。麻杏甘石湯主之。
麻杏甘石湯方
麻黃(五分) 杏仁(五個) 甘草(三分) 石膏(一錢)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二三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初生。發驚脈弦。痰喘張口。胸滿嘔而煩。不能乳者。紫霜丸主之。
紫霜丸方
代赭石(二錢,醋碎) 石脂(二錢) 巴豆(二錢,去皮,油) 杏仁(四錢)
上四味。相和。搗糊丸。嬰粟大。每服二三丸。兒生下。頭大頸細。若目多白睛。面 白。身體瘦者。多愁少喜也。
兒初生。遍身赤。胸腹硬。啼聲吃吃者。必發驚。兒初生。身冷膚硬。啼聲嗄。名曰硬件。此為陰毒也。兒生下。
脈
微續者為佳。若妄出者。難養。
兒初生。啼聲綿綿相續者。為有壽也。兒啼聲絕。復揚急者。為腹痛也。兒啼是歌。蓋胎毒散也。
兒初生。卵縫總黑者為實。浮白若腫大者為虛。兒頸細者。致夭橫。腹硬者。亦致夭橫。
兒初生。體膚如石硬。名曰五硬。胎毒凝結令然。厥冷而聲不發者死。
兒始生。身體軟弱而無力。為筋骨不成。名曰五軟。宜健骨湯主之。臘內臍風。發驚而嘔者不可治。百 咳喘。亦
不可治。嬰孩。腦後發瘡。如雞子大。紅紫而 熱名曰腦瘡死。兒生下。無肛者。為鎖肛。急割之鎖肛者生。鎖肚者死。
<目錄>
<篇名>辨寒熱脈證並治第二
屬性:寒熱之為候有風濕。有瘡疹。有宿食。有驚動。皆能發寒熱。須要別論。以無令誤也。病患發熱惡寒。脈緩者。名
曰感風。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兒灑淅惡寒。毛聳身厥者。發大熱。
脈急弦者發驚。病患惡寒而振。反發熱。 然汗出而解者。瘟病也。病患寒慄鼓頷。反發熱。汗流而解。反復必期時者。
為瘧疾也。發熱惡寒。身振慄而無汗。面紅尻冷者。為痘疹。脈緊者。必發驚。兒發熱嘔乳。面紅神昏。睡則惕跳者為
客忤也。兒身熱腹滿。必吐乳。脈滑而實者為食飪所傷。發驚。兒發熱啼哭。緩急交作。握拳齧齒者。為腹痛也。兒發
熱有時。其熱睡則益盛者。以蟲動所致也。兒微熱啼號嘔乳發作。肌膚漸甲錯者。為缺乳也。病患脈細而數或渴或溏。
元真昏晦身熱鬱鬱。睡反益劇者草果飲主之。
草果飲方
草果(三分) 檳榔(五分) 柴胡(一錢) 黃芩(三分) 小連翹(五分) 生姜(三分) 大棗(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身體微熱。若 乳。反氣力如故者。為交奶。必發疹也。兒熱鬱。
必發口瘡。如疳熱痢熱。發走馬疳。醫須要屢視其口內也。兒發熱惡風。鼽嚏鼻塞。若咳喘吐乳。若微搐。夜臥不安者。
惺惺散主之。
惺惺散方
人參(二分) 白朮(三分) 茯苓(五分) 桔梗(五分) 天花粉(三分) 細辛(二分) 薄荷(一分) 甘
草(三分)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 病者。乃飲母 乳所致。宜逐疳湯。
逐疳湯方
青皮 茯苓(各一錢) 白朮 使君子 紅曲(炒,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交奶傷。與五香湯。發 者。與犀角消毒飲。惡寒發熱。鼻鳴乾嘔
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二分) 芍藥(一錢) 甘草(三分) 生姜(二分) 大棗(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適寒溫分服。須臾 熱稀粥。以助藥力。溫敷令汗出。若不汗更服。服
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太陽病。項背強
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五分) 麻黃(三分) 桂枝(二分) 芍藥(五分) 甘草(二分) 生姜(二分) 大棗(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合。去沫。內諸藥。煮取七合。去滓溫服。將息及禁忌。傷寒身熱。
睛不了了。致 血。若發驚。是以陽氣重故也。傷寒脈浮緊。無汗反致 者。欲解也。宜麻黃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
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五分) 桂枝(三分) 甘草(二分) 杏仁(八個)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復取微似汗。如桂枝法將息。大
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二錢) 桂枝(五分) 甘草(三分) 杏仁(八個) 生姜(三分) 大棗(三枚) 石膏如彈丸大。
上七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五合。取微似汗。若不汗。再三作
劑。汗出多者。停後服。傷寒陽且證醫服陽且湯。尚不汗者以氣運未適故也。須續服前方。後得氣運適者。肌肉即和諧。
仍 汗出也。大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寒六七日。
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傷寒五六日。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
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
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一錢) 黃芩(五分) 人參(三分) 甘草(三分) 半夏(一錢) 生姜(三分) 大棗(三枚)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減七合。去滓再煎。取一升。分溫服。大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燥不得眠。欲
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五分) 澤瀉(五分) 茯苓(三分) 桂枝(三分) 白朮(五分)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七。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
芒消湯主之。潮熱鬱鬱。嘔不止。小便赤者。柴胡加芒消湯主之。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
裏
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脈滑。肌膚大熱。反大便溏。小便白。
此為真熱假寒候。宜白虎湯主之。大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
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二錢) 黃芩(五分) 大黃(五分) 芍藥(一錢) 半夏(五分) 生姜(三分) 枳實(五分) 大
棗(二枚)
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再煎。分溫服。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
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 甘草(五分) 芒消(五分)
上三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 厚朴(四分) 枳實(五分)
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傷寒六七
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也。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 厚朴(四錢) 枳實(五分) 芒硝(三分)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二物。減五合。去滓。內大黃。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
病位於開者。桂枝湯所適也。位於闔者。承氣湯所適也。位於樞者。柴胡湯以和之。病患振寒大熱。流汗而解。三日若
四日。再三發作如故。此為溫毒所致。宜達元飲主之。
達元飲方
檳榔(五分) 厚朴(五分) 知母(三分) 芍藥(五分) 黃芩(三分) 草果(三分) 甘草(二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七葉) 石膏(五分) 半夏(五分) 人參(三分) 甘草(二分) 粳米(三分) 麥門冬(五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病患脈微弱。而氣逆面紅。小便難。時
時嘔。不食者。犀角辰砂湯主之。
犀角辰砂湯方
茯苓(一錢) 犀角(五分) 辰砂(三分) 食鹽(二分) 生姜(三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大陽病。二三日。振寒而汗出。一身涼和。反脈弦緊。此為瘧疾也。
大陽病。熱忽退。身涼。頭痛未歇者。為瘧邪也。病患惡寒。脈數而弦。腕冷如灌水者。必瘧疾也。柴胡乾姜桂枝湯主
之。
柴胡乾姜桂枝湯方
柴胡(五分) 黃苓(三分) 半夏(五分) 桂枝(三分) 乾姜(二分) 生姜(二分) 人參(二分) 大
棗(二枚) 甘草(二分)
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瘧病。必振寒。而發熱。HT 作難愈者。食 魚為妙。附子摩散主
之。
附子摩散方
附子(一塊,去皮)
上一味。研如泥。醋調。發前一時。敷脊骨自驗。瘧疾。若溫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小便必赤。若足熱。此為
餘熱未解。宜竹葉石膏湯主之。瘧病夜發者法出血中之邪。宜桂枝加桃仁當歸湯若欲截邪者。斬鬼丹主之。
斬鬼丹方
黃丹(研) 獨頭大蒜(研如泥)
上二味。同搗為丸。發日五更。以水五合。服一錢匕。傷寒。若瘟疫。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
而不嘔。 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姜湯主之。
柴胡桂枝乾姜湯方
柴胡(五分) 桂枝(三分) 乾姜(三分) 栝蔞根(三分) 黃芩(三分) 牡蠣(三分) 甘草(二分)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再煎。二三沸。分溫服。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
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五分) 附子(三分) 白朮(五分) 桂枝(三分)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三服。風濕在表者。開鬼門。在裏者。潔淨腑。宜滲濕湯。
滲濕湯方
仙遺糧(二錢半生半炒) 茯苓(一錢) 黃柏(黑炒三分) 生姜(三分) 大棗(二枚)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佳。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五分) 桂枝(三分) 甘草(二分) 杏仁(七個) 白朮(五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復取微似汗。皮水為病。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一錢) 黃 (五分) 桂枝(三分) 茯苓(一錢) 甘草(二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
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茵陳湯方
茵陳蒿(二錢) 梔子(一枚) 大黃(五分)
上三味。以水二升。先煮茵陳。減五合。內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
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茵陳五苓散主之。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一錢) 五苓散(一錢)
上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黃。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生蘿卜取
之。諸病黃家。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熱在裏。當下之。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葛根湯。欲下之。宜大承氣湯。夏熱所
傷。
頭痛身熱。脈微浮而小便如血。宜黃連香薷飲主之。
黃連香薷飲方
香薷(三分) 厚朴(五分) 黃連(三分) 白扁豆(五分炒) 甘草(二分) 生姜(三分) 大棗(三枚)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大陽中熱 足也。脈浮而渴。若睡中微搐。若小便澀者。五苓散加辰
砂三分服之。夏月伏熱煩渴脈微數。若瀉黃者。大順散主之。
大順散方
桂枝(四錢) 杏仁(四錢) 乾姜(四錢) 甘草(二錢)
上四味。搗研篩。每服一錢七。以白飲服。兒體羸弱。少氣力。適感觸夏熱客邪食真遂飧洩。而脈微弱者。解暑補
真湯主之。
解暑補真湯方
黃 (五分,蜜炒) 參葉(三分) 甘草(三分) 五味子(十個) 麥門冬(五分) 黃連(二分) 茯苓(五
分) 白朮(三分) 陳皮(五分)
上九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暴卒腹痛。若霍亂吐瀉。四肢厥者。宜藿香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