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承實錄
發表於 : 2007-10-01 , 8:52
中醫師承實錄
中醫之臨證思辨
——以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幾種思維方法為例
《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的高效方。原書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湯頭歌訣》曰,「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苦非表裡相兼治,少陰發熱曷能康」
?因太陽、少陰兩感證的基本病機為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裡同病,故用麻黃發表散
寒,附子溫腎強心,細辛搜剔、溫散深入少陰之寒邪。
本方藥僅3味,配伍精當,功專效宏,臨床運用機會頗多,遠遠超出了原書的適應範圍,而可廣泛運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科等多種病證。
目前臨床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的醫者畏懼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適應證,亦不願單獨或僅稍事加味使用(僅加一二味),而必加減得面目全非,或喧賓奪主。若此者療效自然降低,其至無效。
適至反思之時,不咎思維方法之誤,反怨經方難用。俗語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茲結合若干病例,談談運用本方的幾種思維方法,以期拋磚引玉。
1.方證對應法
方證對應,又稱方證相應、方劑辨證、湯證辨證等,乃張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證對應原則,只要臨床特徵性症侯與仲景書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將經方信手拈來,而不必受後世創立的諸種辨證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這實際上是在重複仲景當年的臨床實踐,堪稱運用經方的一條捷徑。
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歲。患者週身惡寒,背部尤甚,睏倦欲眠,但臥床又難成寐,已歷3日。其人形瘦色蒼,嗜煙多年,宿患肺氣腫。3年前曾攝胸片發現肺部有一陰影,初疑為腫瘤,經抗炎治療後陰影消失。但3年來每年均發病3~4次,每次症狀均以惡寒思睡為主,且必須住院0.5~1個月,疊經輸液(藥用抗生素、維生素、肌甘等)、輸血方能漸漸緩解。西醫每次診斷均為「肺氣腫」、「重感冒」。
這次本應住院,但患者一想起歷次輸液時手背腫脹難忍,便心有餘悸,故欲先服中藥一試,如不效再住院。
刻診:體溫36.8℃,精神萎靡,睏倦思睡,納尚可,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傷寒論》少陰病篇提綱證是「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今患者發病伊始,便週身惡寒,睏倦思睡,脈沉細,顯系寒邪直中少陰,而與提綱證基本符合。
故筆者不受本醫歷次的同一診斷與治療的任何束縛,而擬使用方證對應法,投麻黃附子
細辛湯溫經解表。
但慮其年老體虛,且發病已3日,恐汗多傷正,故不用生麻黃而用炙麻黃,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氣。
處方:
炙麻黃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6g,炙甘草6g。
服1劑,並無汗出,但週身惡寒,睏倦欲眠等症漸漸消失,精神轉佳。隨訪1年未復發。
可見方證對應法,實為準確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一條捷徑。
2.病機推求法
《內經》要求醫者「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而「謹守病機」的前提是準確地推求病機,即在盡可能詳盡地審疾察症,完整地佔有四診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歸納概括,分析綜合,最後作出病機診斷,以利於遣選高效方藥。
如前所述,在《傷寒論》中,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基本病機是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裡同病。這是就外感時病而言。若系內傷雜病,其基本病機則為陽虛寒凝。
實踐證明,臨證時只要細心體察,準確地推求出這樣的病機並不困難。然而在四診資料不全時(病人函診時經常遇到),就比較麻煩了。
如《中國鄉村醫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劇痛25天》之後,於9月初收到江蘇省張家港市化肥廠衛生所范醫生來信稱:其妻右膝關節疼痛多年(有右膝外傷史10餘年),經X光攝片,診斷為「右副韌帶損傷伴脛骨上端輕度骨質增生」。
該市一醫院曾動員其手術治療,但患者已44歲,估計手術效果欠佳,便予以封閉治療。因經常復發,特函診求服中藥。
筆者讀信數遍,茫然無從下手,連擬數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從俗,寄去習用治療久痺的桂枝芍葯知母湯加活血通絡藥物;並告以四診資料不全,無法推求病機以明確中醫診斷,希望補充云云。
范氏於10月13日來信說:服藥6劑乏效。患者雙下肢酸重,局部腫脹,壓痛明顯,右膝肌肉輕度萎縮,近2天因參加田間勞動,頓覺行走不便……中醫四診:面色少華,舌淡紅,根部有少量白苔,脈濡緩,痛處喜溫怕冷。
筆者據此推求其病機可能屬於陽虛寒凝,遂寄去重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生麻黃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時),北細辛20g,熟地60g。囑服6劑。
范氏於12月30日來信說,「您寄給我的處方,我愛人服後效果很好!共服6劑,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來一樣。經劇烈的體力活動,或勞動亦無任何不適」。又說「經多次病例驗證,麻黃附子細辛湯對治療腰腿痛病例有特效」。所謂「特效」,故為偏激的美譽,但亦足以說明推求病機法對於遣選高效方藥的重要性。而遣方不諳病機,猶如盲子夜行。
3.體質辨證法
人之體質,稟於先天,成於後天。而人稟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內經》.上就記載著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徵與治療宜忌等內容。
《傷寒論》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等,亦屬於體質辨證的範疇。歷代醫家大多重視體質辨證,如近代名醫張錫純關於體質辨證的論說更為確切具體,且經得起臨床驗證。
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道, 「外感之著人,恆視人體之稟賦為轉移,有如時氣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時,而其病之偏涼偏熱,或迥有不同。蓋人臟腑素有積熱者,外感觸動之則其熱益甚;其素有積寒者,外感觸動之則其寒益甚也」。
而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體質病理便是素體陽虛。故筆者治療風寒外感,常存一「素體陽虛」之念於胸中,使麻黃附子細辛湯大有用武之地。
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歲。其人反覆感冒1個月餘,曾用過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桂枝湯合玉屏風散等,均無顯效。刻診:眠食尚可,能堅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發冷,
頭面畏風,流清涕,舌淡紅苔薄白,脈稍弱。似無明顯陽虛之象,緣何以上方藥無顯效呢?
細詢之,方知其人經常腰痛綿綿,脾胃素畏寒涼,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屬於陽虛體質無疑。乃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15g。僅服1劑,諸恙霍然。
回憶30年前,筆者在成都讀書時,我校劉教授頗善醫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證,遍用諸方,療效平平,深以為苦。因聞城裡一老中醫一年四季治病,無論男女老幼,亦無論所患何病,開手便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竟爾門庭若市,門診人次逾百,且經年不衰,於是「火神菩薩」聲名鵲起,便往一試之。既至,老醫令其伸舌,隨口吟曰「麻黃附子細辛湯」。助手立即抄方與之。劉教授悻悻然,又轉思不姑妄從之,遂抓藥2劑。不意服完l劑,當夜竟然安睡!
筆者因訝其異,曾訪問過一些病者。據說此老中醫經年累月如此開方,僨事者偶爾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於其觀舌之「訣竅」則是:凡舌質不現明顯熱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與明代張介賓治病,凡無熱象者便常用溫補藥物,豈非如出一轍?筆者附記及此,絕非欣賞這種置四診八綱的簡單化、公式化的所謂「絕招」,只不過是說明麻黃附子細辛湯適應範圍廣,運用機會多而已。若能講究臨證思維方法,其效必彰!
[本文由作者余國俊老中醫正式授權中醫名家網進行網絡發佈,余國鈞之全部文章,即將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以《中醫臨證思辨錄》、《我的中醫之路》為名出版發行]
各位朋友:
我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策劃編輯,目前正在陸續推出《中醫新課堂》叢書,不過,這套叢書絕對不僅僅是一套書而已,而是要求中醫名家對每個案例做「精細入微、苦口婆心」地講解,就如同古代中醫師承教育,師傅「手把手」地傳教自己的入室弟子一樣。——遺憾的是,目前中醫圖書之中,這樣的圖書非常罕見。
下面,我們給出了一個「樣章」,是名老中醫余國俊的一個案例,其他的每個案例,都會遵照這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寫法。
為了讓這套叢書的每個案例,大家都能「讀得懂、學得會、用得靈」,我們特地把每個案例的原始診斷予以公佈,請網友中的「執業中醫師」予以獨立辯證、用藥,然後,我們再公佈余國俊老中醫的詳細診治思路。也歡迎大家提出各種疑問,各位網上中醫同仁進行切磋研討,互動交流,何樂不為?!
下面,我們先給出余國俊老中醫的一個完整的案例,然後,我們再給出其他案例的「診治現場」,請大家獨立診斷一下,幾天後,我們會公佈余國俊老中醫親手診治的全部過程。——同時,也歡迎網友對我們發出案例中的個別錯誤、錯別字進行「糾錯」,中醫的振興,要靠大家的力量!
治療曠世疑難重症——
雙下肢癱瘓14天
診斷現場
張X X,男,36歲,農民,1986年10月24日診。
病史摘要:患者素來體健,偶感外邪,發熱,頭痛,體倦,咳嗽。曾間斷服用中、西藥物,諸症已經緩解,未嘗介意。誰知於14天前使用壓水機抽水時,漸感雙下肢酸軟、麻木,約4小時後雙下肢完全失去知覺(神志清楚),伴小便不通。
急送當地縣醫院。西醫抽取腦脊液檢查,發現蛋白含量及白細胞增高,遂診斷為「急性脊髓炎」。立即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維生素和多種營養神經的藥物,以及對症治療;
同時配合服中藥,曾用過大秦艽湯、三痺湯各3劑,補陽還五湯4劑,療效不佳。
刻下雙下肢仍呈弛緩性癱瘓,肌張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動排尿,大便艱澀。
因患者轉院困難,家屬僅帶來病歷,要求我室開一方試服。
辨證論治
根據以上病史,中醫診斷為「風痱」。
予《金匱要略》所載《古今錄驗》續命湯原方:麻黃9g,桂枝9g,當歸9g,潞黨參
9g,生石膏9g,乾薑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12g。
上方僅服2劑,雙下肢即恢復知覺,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較通暢。
改予八珍湯合補陽還五湯化裁,連服10劑後,康復如常人。
[學生甲]這個案例有點新奇,如不是親身經歷,很難相信。現在病人已康復,我心中的疑團更多。首先是診斷問題,病人未親自來診,老師僅憑病歷及西醫診斷的「急性脊髓炎」,就診斷為中醫的「風痱」,我實在不明白此中奧妙何在。
[老師] 本例診斷為「風痱」,不是沒有依據。什麼叫風痱?歷代中醫文獻都有記載。如《靈樞•熱病篇》說,「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堪」。《醫宗必讀》說,「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聖濟總錄》說,「病痱而廢,肉非其肉者,以身體無痛,四肢不收而無所用也」。
這些記載說明,古代醫家對風痱的認識是一致的:風痱之為病,以突然癱瘓為特徵(偏癱或截癱),身無痛,多無意識障礙(或僅有輕微意識障礙)。
本例患者在勞動時漸感雙下肢酸軟、麻木,約4小時後雙下肢完全失去知覺,但神志清楚,完全符合風痱的發病及症侯特徵。
這樣的突然截癱,與「腦血管意外」、癔病、風濕、類風濕等疾病引起的癱瘓,是迥然不同的。
[學生甲] 風痱的診斷我算明白了。但老師使用那樣奇怪的方藥,依據是什麼呢?
[老師]本例用的是《金匱要略》所載《古今錄驗》續命湯原方。書中記載本方「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使用本方的依據是方證對應,即張仲景所創立的「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只要證侯相符就可大膽使用,不受後世創立的諸種辨證方法的限制。
思辨解惑
[學生乙]我一一分析過本方中9味藥物的性味功效,實在看不出本方的作用機制。這樣的處方,怎麼可能迅速治癒截癱?說得坦率些,這樣的高效,是否屬於偶然或幸中?
[老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尖銳。我現在把使用本方治療風痱的歷史背景做一簡介,讓大家來評議一下是否屬於偶然或幸中。
30年代,江爾遜導師初學醫時,有唐X,男,年5旬,體豐,嗜酒。一日,閒坐茶館,忽然四肢痿軟,不能自收持,呈弛緩性癱瘓而仆地,但神清語暢。諸醫不知何病。
江老的業師陳鼎三先生診之曰:「此病名為風痱,治宜《古今錄驗》續命湯」。服
原方1劑,次日頓愈。那時候,市售食鹽為粗製雪花鹽,含氯化鋇較重,不少人長期食用後,往往突然四肢癱瘓,世人不解其故。陳老亦授以此方,效如桴鼓,活人甚多。
1950年,有喬X,正當盛年,一日,忽然雙下肢動彈不得,不痛不癢,臥床不起,急請江老診治。江老投以此方,服2劑即能下床行走。
1965年8月,江老使用本方配合針刺,搶救成功1例風痱證。患者,男,18歲,患「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痺」。除了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癱瘓之外,當時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嚥十分困難。西醫在抗感染、輸液及維生素治療的同時,不斷注射洛貝林、樟腦水並吸氧進行搶救,前後救治6天,患者仍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呈吞嚥式呼吸,有氣息將停之象,時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應,全身深淺反射均缺失。西醫遂斷其難以救治,多次叮嚀家屬:命在旦夕。家屬亦電告家鄉準備後事。但為遂家屬要求,以盡人事,才勉邀江老會診。
江老亦投以本方,配合針刺。僅服藥1劑,危急之象頓除;守服5劑,諸症消失。繼以調補氣血收功。
我們治療本例風痱,便是師承陳鼎三——江爾遜經驗,取得了預期的高效,不存在偶然和幸中的因素。
[學生丙]如此說來,本方治療的「風痱」,並不限於「急性脊髓炎」一種疾病?
[老師]是的。本方治療的風痱,除了上面提到的急性脊髓炎、氯化鋇中毒之外,還有「多發性神經炎」。有一位西醫學習江老經驗,使用本方治療了10餘例多發性神經炎,療效亦佳。
[學生甲]本方的藥物組成奇特,其作用機制很不好理解。不知當年陳鼎三老先生是怎樣理解的?
[老師]江老當年目睹本方功效,亦大異之,便向陳老請教方解。陳曰:「脾主四肢,四肢癱瘓,病在脾胃。此方石膏、乾薑並用,為調理脾胃陰陽而設」。
江老又問,「醫家都說此方以麻、桂發散外來的風寒,石膏清風化之熱,乾薑反佐防寒涼之太過。今老師獨出心裁處,我仍不明白」。陳老笑曰,「此方有不可思議之妙,非閱歷深者不可明也」。江老遂不便繼續追問了。
[學生甲] 江老以後悟出了「不可思議之妙」處了嗎?
[老師]悟出了。江老解釋風痱的基本病機,本於《素問•太陰陽明論》「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養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學生乙] 但是常識告訴我們,脾胃久虛,四肢才會不得稟水谷之氣而痿廢,病必起於緩;今風痱起病如此急驟,四肢迅速癱瘓,卻也責之脾胃,不是有點牽強附會嗎?
[老師]看來還得全部推出江老金針度人之處。江老認為,經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虛而四肢不用」,「病」字與「虛」字,一字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醫家大多在「虛」字上大做文章,是囿於李東垣脾胃內傷學說。
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兩種情形:一是脾胃久虛,四肢漸漸不得稟水谷之
氣;二是脾胃並非虛弱,卻是突然升降失調,風痱就是如此。
[學生丙]既然如此,就應調理脾胃,復其升降之權。但方中並無升脾降胃藥物,換言之,治法與方藥是脫節的。這又當怎樣解釋?
[老師] 你所說的「方中並無升脾降胃藥物」,大概是指李東垣升脾降胃的常用藥物吧?
[學生丙]是的。
[老師]那是另一條思路。現在繼續談江老的見解。江老認為,治療風痱,應當依順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剛燥,當以陽藥助之使升;胃喜柔潤,當以陰藥助之使降。
乾薑辛溫剛燥,守而能散,大具溫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潤,質重而具沉降之性。
本方以此2味為核心,調理脾胃陰陽,使脾長胃降,還其氣化之常,四肢可稟水谷之氣矣,此治痱之本也。
由此看來,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乾薑、石膏寒熱並用的機制,則本方
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議的了。
至於方中的參、草、芎、歸,乃取八珍湯之半(芎、歸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於補血力)。因風痱雖非臟腑久虛所致,但既已廢,便不能稟水谷之氣。氣不足,血難運,故補氣活血,勢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確是麻黃湯。風痱之因於風寒者,麻黃湯可驅之出表;其不因於風寒者,亦可宣暢肺氣。「肺主一身之氣」,肺氣通暢,不僅使經脈運行滑利(肺朝百脈),而且有助於脾胃的升降。況「還魂湯」(麻、杏、草)治療猝死,古有明訓。若拘泥單味藥的功效,則很難解釋本方的精義。
上面是余國俊老中醫的完整解答案例,下面,我們給出余國俊老師診治的一個病人,請各位獨立診斷,將詳細結果發佈在跟帖之中。幾天後,我們公佈余國俊老師的診斷詳情。
咳喘/咳喘1個月
診斷現場
常X,男,56天,1986年2月6日初診。
患兒系8個月早產兒,出生20天即患肺炎;住院14天,好轉出院數日,咳喘復發。
曾服麻杏石甘湯數劑病減,但停藥復發,且日漸加重,不發燒。疊經打針、服藥、輸液、輸氧,病情不減,且多次出現病危。
西醫診斷:喘息性肺炎,先天性心臟病(房缺)。
不得已,轉來中醫門診。
診見:患兒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肌膚瘦癟;咳喘氣緊,喉中痰聲漉漉,口唇發紺;啼哭之際,冷汗淋漓;夜寐不安,時而煩躁驚厥,四肢冰冷;拒進乳食,大便挾乳食殘渣;舌質淡、苔白,指紋淡紅。
如履薄冰的真實心態
咳喘1個月
診斷現場
常X,男,56天,1986年2月6日初診。
患兒系8個月早產兒,出生20天即患肺炎;住院14天,好轉出院數日,咳喘復發。
曾服麻杏石甘湯數劑病減,但停藥復發,且日漸加重,不發燒。疊經打針、服藥、輸液、輸氧,病情不減,且多次出現病危。
西醫診斷:喘息性肺炎,先天性心臟病(房缺)。
不得已,轉來中醫門診。
診見:患兒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肌膚瘦癟;咳喘氣緊,喉中痰聲漉漉,口唇發紺;啼哭之際,冷汗淋漓;夜寐不安,時而煩躁驚厥,四肢冰冷;拒進乳食,大便挾乳食殘渣;舌質淡、苔白,指紋淡紅。
辨證論治
[學生甲]本例喘息性肺炎,症狀不少,危象畢呈,病機很複雜,稍不謹慎,慮其「動手便錯」。老師是怎樣掌握其病機的呢?
[老師]使用歸納法,就一目瞭然:
第一,患兒早產,先天不足;咳喘遷延1個月,疊用西藥乏效,症見精神萎靡,面
色蒼白,口唇發紺,冷汗淋漓,煩躁驚厥,四肢冰冷,顯系心陽虛憊。
第二,肌膚瘦癟,拒進乳食,大便挾乳食殘渣,顯系胃虛不納,脾虛失運。
第三,咳喘氣緊,痰聲漉漉,顯系痰氣沖逆犯肺。
前二條是正虛,第三條是邪盛。
[學生乙]基本病機既然是正虛邪盛,基本治則自然是扶正驅邪。但據此造方用藥,如
何好下手?
[老師]從總體上掌握基本病機及治則,可以避免造方用藥時出現原則性的失誤,這是值得臨證時高度重視的。而在具體施治時,還得依據具體病機,確立具體治則,才能絲絲入扣。
本例的具體病機是心陽虛憊,脾胃困頓,痰氣上逆;
具體治法應是溫壯心陽,運脾和胃,祛痰降逆。
因心陽虛憊顯得急重,故把溫壯心陽作為救治的重心。
綜合:考慮為體弱患感,正邪相爭已久,正不勝邪,致陰陽俱傷,風寒羈肺,肺失宣降;
加之心陽衰弱,脾運不昌,正氣日衰,故爾纏綿而漸趨危殆。
《傷寒論》中說,「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故擬化氣調陰陽兼降氣止喘之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
桂枝3g,白芍6g,甘草3g,大棗10g,生薑2片,厚樸10g,杏仁6g,蘇子10g,白芥子5g,炒萊菔子6g,葶藶子6g,黃芪15g,白朮6g,茯苓6g。
服1劑,當晚汗出溱溱,喘咳、氣緊、冷汗大減,安臥。服完2劑,納開,大便正常;顏面、口唇轉淡紅。惟仍咳嗽,
上方去萊菔子,加旋復花3g(包煎)、桔梗6g、法夏6g。 服3劑,諸症痊癒,精神爽慧,面色紅潤,納增,眠佳,二便正常。
後有微咳,左眼眵多,服金沸草散加菊花、連翹、桑葉2劑,以後咳喘未復發。(本案已載入《桂枝湯類方證應用研究》一書——筆者)
附記:本例患兒愈後曾經華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檢查,已否定「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現已5歲,身體健康。
辨證方法
常規 病位 脾/胃 肺 心 肝 腎
正虛 陰虛 血虛 津虛 陽虛 氣虛
邪實 熱 寒 濕 燥 風
傷寒 太陽 陽明 太陰 太陰 少陰 厥陰
金匱
溫病
其它
辨證過程
思維方式
症狀 病名 證 治法 方劑
咳喘 心臟病咳喘 心陽虛憊脾胃困頓痰氣上逆犯肺 溫壯心陽運脾和胃祛痰降逆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苓桂術甘湯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瀉肺湯
思辨解惑
[學生甲]本例早產兒出生20天即患肺炎,住院14天,好轉出院數日,咳喘復發,疊經西醫藥救治,病情不減,遷延1個月,且多次出現病危。老師接診時,心中有絕對把握嗎?
[老師]說實話,的確沒有把握,更不要說「絕對」了。雖然開了2劑藥,但心中都不踏實,故特向患兒父母約定:服完1劑即來複診。次日我們在診室裡等候至10時,十分焦急,忽見患兒父母面露喜色而來,急詢之,知藥已中病,我們才鬆了一口氣,乃囑其續服第二劑。此後均是坦途,不足道矣。
[學生丙]既然以溫壯心陽為救治的重心,為什麼要選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呢?本方只能調和營衛,祛痰降氣,從未聽說過有溫壯心陽的功效。
[老師]這就要歸功於江爾遜導師的熏陶和啟迪了。大家知道,江老近年來潛心於《傷寒論》基礎方證——桂枝湯方證的理論和臨床研究,發表了不少獨特的見解。江老確信:古賢關於桂枝湯一方「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的理論概括,絕不是一句空話。
他認為,桂枝湯一方,系由桂枝甘草湯和芍葯甘草湯兩方合成,前者辛甘化陽,後者酸甘化陰,合之便能調和外證及內證的陰陽,是實現整體性調節的最佳方藥。
《傷寒論》中說,「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乃言平素陰陽(包括營衛、氣血)不足而失調之人,若感外邪而誘發宿喘,宜用桂枝湯調和陰陽,加厚樸、杏仁祛痰降氣。
仲景言「佳」,是經得起臨床驗證的。
但憑心而論,我當時遵循江老的思路借用本方,只符合了本例的基本病機(正虛邪盛), 尚未切合其具體病機。於是我當場請教江老,江老思索片刻,添上白朮、茯苓、黃芪,便成了本方合苓桂術甘湯加黃芪;這一合,便合出溫壯心陽的功效了。
江老複診患兒後,又添上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葶藶子,即再合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瀉肺湯;這一合,不僅合出了運脾和胃的功效,祛痰降氣的功效也大大增強了。
由此可見,本方名曰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實則是一首復方,內寓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苓桂術甘湯、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瀉肺湯4方,共同發揮溫壯心陽、運脾和胃、祛痰降氣的功效。
[學生乙]這個復方用得好,收到了高效,值得借鑒。但是否如俗語說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了呢?據病歷記載,本例曾服麻杏石甘湯數劑病減,但停藥復發。老師為什麼不借鑒前醫的思路呢,何況患兒咳喘氣緊,出冷汗,正是麻杏石甘湯的適應症!
[老師]《傷寒論》中說,「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方測證,其喘逆為邪氣閉肺,故用麻黃配杏仁宣肺開閉,其汗出為鬱熱壅肺,故用麻黃配石膏宣肺洩熱。全方辛涼宣洩,肅肺平喘,乃為實熱喘咳而設。
本例喘咳初期服之有效時,必具有此等證侯。但停藥復發,且日漸加重;雖仍見咳喘氣緊,但已不僅僅是出冷汗,而是冷汗淋漓,且伴見一派心陽虛憊的證侯,說明已由實喘轉化為虛喘。若見前方有效而步其後塵,再用麻杏石甘湯,必犯「虛虛」之戒。
目前臨床上似乎存在著一種傾向,就是「對號入座」,如一見肺炎咳喘,便首先考慮使用麻杏石甘湯,這種省疾識證時懶於細察精詳,選方用藥時喜用套方套藥的傾向,是違背辨證論治原則的。
感謝各位朋友的參與,再發一個余國俊老師的醫案。規則照舊,希望大家獨立診斷,獨立思考。——各位,不知道您是否知道:為什麼我選擇發佈上一個醫案:幼兒咳喘嗎?因為:
[學生問]老師接診時,心中有絕對把握嗎?[老師答]說實話,的確沒有把握,更不要說「絕對」了。雖然開了2劑藥,但心中都不踏實,故特向患兒父母約定:服完1劑即來複診。次日我們在診室裡等候至10時,十分焦急,忽見患兒父母面露喜色而來,急詢之,知藥已中病,我們才松了一口氣,乃囑其續服第二劑。此後均是坦途,不足道矣。
——什麼是真正的大醫,敢於承認自己真實診治狀態的才是大醫。——一個行醫一兩年的普通大夫,都可以把自己治得非常精彩的案例彙集成書,甚至有幾個起死回生的案例,但是,概率到底是多少?你的經驗是否可以重複,是否別人一用就靈?余國俊老師苦口婆心、毫無保留的傳授自己和恩師一用就靈的醫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實踐余老師的經驗與方劑,就具體臨床問題展開探討,不空談,多實幹,臨床之上多切磋。
必用此方,駕輕就熟,屢用不衰
——小兒盜汗2年
診斷現場
張X,女,5歲,1985年9月15日初診。
患兒盜汗2年。夜間低熱,入睡則全身汗出,醒來即止。捫之汗冷而粘。有時汗出過多,內衣褲皆浸濕。
望診:神倦欲眠,形瘦色蒼,黑睛帶綠。口乾喜飲,納差,大便乾燥,舌淡紅,苔薄白欠潤,脈弦緩。
經X光透視,肺部正常。西醫認為營養不良,鋅元素缺乏,但久治無效。
又曾間斷服用過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等合潛陽鎮攝藥物20餘劑亦乏效。
家長已失去治療信心。聞道「江爾遜高徒班」開設疑難病專科門診,特來一試。
辨證論治
[學生甲]醫書上說盜汗多屬於陰虛,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夜間屬陰,夜眠汗出,當然是陰虛。但有的患者白天午睡也汗出不止,也屬於陰虛嗎?
[老師]首先要明確盜汗的概念。不論是在夜晚,還是在白天,只要入睡汗出,醒來汗止,就是盜汗。如《丹溪心法》所說,「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熟睡也,
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非若自汗而自出也」。這是盜汗的概念。
而《證治準繩》將盜汗的病因病機歸結為:各種致病因素「傷損陰血,衰憊形氣。陰氣既虛,不能配陽,於是陽氣內蒸,外為盜汗」。不論夜晚還是白天,寐(入睡)則屬陰,陰虛
則陽旺,「陽加於陰謂之汗」 (《素問•陰陽別論》) 。
證之臨床,外感病盜汗多屬邪戀少陽,而內傷雜病盜汗則多屬陰虛,屬氣虛或陽虛或濕熱者比較少見。
[學生甲]盜汗一症,古今醫書確實大多責之陰虛內熱,陽失潛藏,而以滋陰降火、潛陽鎮攝為正治方法。但本例患兒屢用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等滋陰降火,又配合潛陽鎮攝藥物,為什麼乏效呢?
[老師]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等,寒涼降火有餘,而滋脾斂肝不足。用於成人尚可,用於以「脾弱肝旺」為病理特徵的小兒,則不甚契合。
若投藥二三劑不見起色,猶誤認為藥力未到而繼續用之,用至五六劑,恐難免損脾敗胃之虞。
觀本例患兒,雖然夜熱盜汗,但其他一系列症狀,並無明顯的內熱或火旺之征;其舌質淡紅,苔薄白欠潤,脈弦緩,也非明顯的內熱或火旺之象,且其服藥乏效明矣。
據患兒症狀、舌脈,直斷為脾陰虧損,肝旺陽浮之證。
擬用滋脾斂肝,潛攝浮陽方法。
予張錫純資生湯加味:生山藥30g,玄參15g, 白朮10g,生雞內金6g,大力子6g(炒搗),白芍1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丹皮10g,地骨皮10g。6劑。
二診(9月27日):服藥2劑,夜熱盜汗明顯減輕,服完6劑遂止。納轉佳,口不幹,大便暢,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處方:生山藥900g,生雞內金30g,共軋為極細末,每晨用30g,煮粥,調以白蔗糖令適口,連服1個月。
半年後隨訪,夜熱盜汗一直未復發,面容、黑睛轉正常。
中醫之臨證思辨
——以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幾種思維方法為例
《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的高效方。原書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湯頭歌訣》曰,「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苦非表裡相兼治,少陰發熱曷能康」
?因太陽、少陰兩感證的基本病機為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裡同病,故用麻黃發表散
寒,附子溫腎強心,細辛搜剔、溫散深入少陰之寒邪。
本方藥僅3味,配伍精當,功專效宏,臨床運用機會頗多,遠遠超出了原書的適應範圍,而可廣泛運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科等多種病證。
目前臨床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的醫者畏懼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適應證,亦不願單獨或僅稍事加味使用(僅加一二味),而必加減得面目全非,或喧賓奪主。若此者療效自然降低,其至無效。
適至反思之時,不咎思維方法之誤,反怨經方難用。俗語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茲結合若干病例,談談運用本方的幾種思維方法,以期拋磚引玉。
1.方證對應法
方證對應,又稱方證相應、方劑辨證、湯證辨證等,乃張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證對應原則,只要臨床特徵性症侯與仲景書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將經方信手拈來,而不必受後世創立的諸種辨證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這實際上是在重複仲景當年的臨床實踐,堪稱運用經方的一條捷徑。
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歲。患者週身惡寒,背部尤甚,睏倦欲眠,但臥床又難成寐,已歷3日。其人形瘦色蒼,嗜煙多年,宿患肺氣腫。3年前曾攝胸片發現肺部有一陰影,初疑為腫瘤,經抗炎治療後陰影消失。但3年來每年均發病3~4次,每次症狀均以惡寒思睡為主,且必須住院0.5~1個月,疊經輸液(藥用抗生素、維生素、肌甘等)、輸血方能漸漸緩解。西醫每次診斷均為「肺氣腫」、「重感冒」。
這次本應住院,但患者一想起歷次輸液時手背腫脹難忍,便心有餘悸,故欲先服中藥一試,如不效再住院。
刻診:體溫36.8℃,精神萎靡,睏倦思睡,納尚可,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傷寒論》少陰病篇提綱證是「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今患者發病伊始,便週身惡寒,睏倦思睡,脈沉細,顯系寒邪直中少陰,而與提綱證基本符合。
故筆者不受本醫歷次的同一診斷與治療的任何束縛,而擬使用方證對應法,投麻黃附子
細辛湯溫經解表。
但慮其年老體虛,且發病已3日,恐汗多傷正,故不用生麻黃而用炙麻黃,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氣。
處方:
炙麻黃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6g,炙甘草6g。
服1劑,並無汗出,但週身惡寒,睏倦欲眠等症漸漸消失,精神轉佳。隨訪1年未復發。
可見方證對應法,實為準確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一條捷徑。
2.病機推求法
《內經》要求醫者「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而「謹守病機」的前提是準確地推求病機,即在盡可能詳盡地審疾察症,完整地佔有四診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歸納概括,分析綜合,最後作出病機診斷,以利於遣選高效方藥。
如前所述,在《傷寒論》中,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基本病機是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裡同病。這是就外感時病而言。若系內傷雜病,其基本病機則為陽虛寒凝。
實踐證明,臨證時只要細心體察,準確地推求出這樣的病機並不困難。然而在四診資料不全時(病人函診時經常遇到),就比較麻煩了。
如《中國鄉村醫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劇痛25天》之後,於9月初收到江蘇省張家港市化肥廠衛生所范醫生來信稱:其妻右膝關節疼痛多年(有右膝外傷史10餘年),經X光攝片,診斷為「右副韌帶損傷伴脛骨上端輕度骨質增生」。
該市一醫院曾動員其手術治療,但患者已44歲,估計手術效果欠佳,便予以封閉治療。因經常復發,特函診求服中藥。
筆者讀信數遍,茫然無從下手,連擬數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從俗,寄去習用治療久痺的桂枝芍葯知母湯加活血通絡藥物;並告以四診資料不全,無法推求病機以明確中醫診斷,希望補充云云。
范氏於10月13日來信說:服藥6劑乏效。患者雙下肢酸重,局部腫脹,壓痛明顯,右膝肌肉輕度萎縮,近2天因參加田間勞動,頓覺行走不便……中醫四診:面色少華,舌淡紅,根部有少量白苔,脈濡緩,痛處喜溫怕冷。
筆者據此推求其病機可能屬於陽虛寒凝,遂寄去重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生麻黃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時),北細辛20g,熟地60g。囑服6劑。
范氏於12月30日來信說,「您寄給我的處方,我愛人服後效果很好!共服6劑,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來一樣。經劇烈的體力活動,或勞動亦無任何不適」。又說「經多次病例驗證,麻黃附子細辛湯對治療腰腿痛病例有特效」。所謂「特效」,故為偏激的美譽,但亦足以說明推求病機法對於遣選高效方藥的重要性。而遣方不諳病機,猶如盲子夜行。
3.體質辨證法
人之體質,稟於先天,成於後天。而人稟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內經》.上就記載著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徵與治療宜忌等內容。
《傷寒論》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等,亦屬於體質辨證的範疇。歷代醫家大多重視體質辨證,如近代名醫張錫純關於體質辨證的論說更為確切具體,且經得起臨床驗證。
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道, 「外感之著人,恆視人體之稟賦為轉移,有如時氣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時,而其病之偏涼偏熱,或迥有不同。蓋人臟腑素有積熱者,外感觸動之則其熱益甚;其素有積寒者,外感觸動之則其寒益甚也」。
而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體質病理便是素體陽虛。故筆者治療風寒外感,常存一「素體陽虛」之念於胸中,使麻黃附子細辛湯大有用武之地。
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歲。其人反覆感冒1個月餘,曾用過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桂枝湯合玉屏風散等,均無顯效。刻診:眠食尚可,能堅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發冷,
頭面畏風,流清涕,舌淡紅苔薄白,脈稍弱。似無明顯陽虛之象,緣何以上方藥無顯效呢?
細詢之,方知其人經常腰痛綿綿,脾胃素畏寒涼,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屬於陽虛體質無疑。乃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15g。僅服1劑,諸恙霍然。
回憶30年前,筆者在成都讀書時,我校劉教授頗善醫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證,遍用諸方,療效平平,深以為苦。因聞城裡一老中醫一年四季治病,無論男女老幼,亦無論所患何病,開手便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竟爾門庭若市,門診人次逾百,且經年不衰,於是「火神菩薩」聲名鵲起,便往一試之。既至,老醫令其伸舌,隨口吟曰「麻黃附子細辛湯」。助手立即抄方與之。劉教授悻悻然,又轉思不姑妄從之,遂抓藥2劑。不意服完l劑,當夜竟然安睡!
筆者因訝其異,曾訪問過一些病者。據說此老中醫經年累月如此開方,僨事者偶爾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於其觀舌之「訣竅」則是:凡舌質不現明顯熱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與明代張介賓治病,凡無熱象者便常用溫補藥物,豈非如出一轍?筆者附記及此,絕非欣賞這種置四診八綱的簡單化、公式化的所謂「絕招」,只不過是說明麻黃附子細辛湯適應範圍廣,運用機會多而已。若能講究臨證思維方法,其效必彰!
[本文由作者余國俊老中醫正式授權中醫名家網進行網絡發佈,余國鈞之全部文章,即將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以《中醫臨證思辨錄》、《我的中醫之路》為名出版發行]
各位朋友:
我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策劃編輯,目前正在陸續推出《中醫新課堂》叢書,不過,這套叢書絕對不僅僅是一套書而已,而是要求中醫名家對每個案例做「精細入微、苦口婆心」地講解,就如同古代中醫師承教育,師傅「手把手」地傳教自己的入室弟子一樣。——遺憾的是,目前中醫圖書之中,這樣的圖書非常罕見。
下面,我們給出了一個「樣章」,是名老中醫余國俊的一個案例,其他的每個案例,都會遵照這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寫法。
為了讓這套叢書的每個案例,大家都能「讀得懂、學得會、用得靈」,我們特地把每個案例的原始診斷予以公佈,請網友中的「執業中醫師」予以獨立辯證、用藥,然後,我們再公佈余國俊老中醫的詳細診治思路。也歡迎大家提出各種疑問,各位網上中醫同仁進行切磋研討,互動交流,何樂不為?!
下面,我們先給出余國俊老中醫的一個完整的案例,然後,我們再給出其他案例的「診治現場」,請大家獨立診斷一下,幾天後,我們會公佈余國俊老中醫親手診治的全部過程。——同時,也歡迎網友對我們發出案例中的個別錯誤、錯別字進行「糾錯」,中醫的振興,要靠大家的力量!
治療曠世疑難重症——
雙下肢癱瘓14天
診斷現場
張X X,男,36歲,農民,1986年10月24日診。
病史摘要:患者素來體健,偶感外邪,發熱,頭痛,體倦,咳嗽。曾間斷服用中、西藥物,諸症已經緩解,未嘗介意。誰知於14天前使用壓水機抽水時,漸感雙下肢酸軟、麻木,約4小時後雙下肢完全失去知覺(神志清楚),伴小便不通。
急送當地縣醫院。西醫抽取腦脊液檢查,發現蛋白含量及白細胞增高,遂診斷為「急性脊髓炎」。立即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維生素和多種營養神經的藥物,以及對症治療;
同時配合服中藥,曾用過大秦艽湯、三痺湯各3劑,補陽還五湯4劑,療效不佳。
刻下雙下肢仍呈弛緩性癱瘓,肌張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動排尿,大便艱澀。
因患者轉院困難,家屬僅帶來病歷,要求我室開一方試服。
辨證論治
根據以上病史,中醫診斷為「風痱」。
予《金匱要略》所載《古今錄驗》續命湯原方:麻黃9g,桂枝9g,當歸9g,潞黨參
9g,生石膏9g,乾薑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12g。
上方僅服2劑,雙下肢即恢復知覺,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較通暢。
改予八珍湯合補陽還五湯化裁,連服10劑後,康復如常人。
[學生甲]這個案例有點新奇,如不是親身經歷,很難相信。現在病人已康復,我心中的疑團更多。首先是診斷問題,病人未親自來診,老師僅憑病歷及西醫診斷的「急性脊髓炎」,就診斷為中醫的「風痱」,我實在不明白此中奧妙何在。
[老師] 本例診斷為「風痱」,不是沒有依據。什麼叫風痱?歷代中醫文獻都有記載。如《靈樞•熱病篇》說,「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堪」。《醫宗必讀》說,「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聖濟總錄》說,「病痱而廢,肉非其肉者,以身體無痛,四肢不收而無所用也」。
這些記載說明,古代醫家對風痱的認識是一致的:風痱之為病,以突然癱瘓為特徵(偏癱或截癱),身無痛,多無意識障礙(或僅有輕微意識障礙)。
本例患者在勞動時漸感雙下肢酸軟、麻木,約4小時後雙下肢完全失去知覺,但神志清楚,完全符合風痱的發病及症侯特徵。
這樣的突然截癱,與「腦血管意外」、癔病、風濕、類風濕等疾病引起的癱瘓,是迥然不同的。
[學生甲] 風痱的診斷我算明白了。但老師使用那樣奇怪的方藥,依據是什麼呢?
[老師]本例用的是《金匱要略》所載《古今錄驗》續命湯原方。書中記載本方「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使用本方的依據是方證對應,即張仲景所創立的「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只要證侯相符就可大膽使用,不受後世創立的諸種辨證方法的限制。
思辨解惑
[學生乙]我一一分析過本方中9味藥物的性味功效,實在看不出本方的作用機制。這樣的處方,怎麼可能迅速治癒截癱?說得坦率些,這樣的高效,是否屬於偶然或幸中?
[老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尖銳。我現在把使用本方治療風痱的歷史背景做一簡介,讓大家來評議一下是否屬於偶然或幸中。
30年代,江爾遜導師初學醫時,有唐X,男,年5旬,體豐,嗜酒。一日,閒坐茶館,忽然四肢痿軟,不能自收持,呈弛緩性癱瘓而仆地,但神清語暢。諸醫不知何病。
江老的業師陳鼎三先生診之曰:「此病名為風痱,治宜《古今錄驗》續命湯」。服
原方1劑,次日頓愈。那時候,市售食鹽為粗製雪花鹽,含氯化鋇較重,不少人長期食用後,往往突然四肢癱瘓,世人不解其故。陳老亦授以此方,效如桴鼓,活人甚多。
1950年,有喬X,正當盛年,一日,忽然雙下肢動彈不得,不痛不癢,臥床不起,急請江老診治。江老投以此方,服2劑即能下床行走。
1965年8月,江老使用本方配合針刺,搶救成功1例風痱證。患者,男,18歲,患「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痺」。除了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癱瘓之外,當時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嚥十分困難。西醫在抗感染、輸液及維生素治療的同時,不斷注射洛貝林、樟腦水並吸氧進行搶救,前後救治6天,患者仍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呈吞嚥式呼吸,有氣息將停之象,時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應,全身深淺反射均缺失。西醫遂斷其難以救治,多次叮嚀家屬:命在旦夕。家屬亦電告家鄉準備後事。但為遂家屬要求,以盡人事,才勉邀江老會診。
江老亦投以本方,配合針刺。僅服藥1劑,危急之象頓除;守服5劑,諸症消失。繼以調補氣血收功。
我們治療本例風痱,便是師承陳鼎三——江爾遜經驗,取得了預期的高效,不存在偶然和幸中的因素。
[學生丙]如此說來,本方治療的「風痱」,並不限於「急性脊髓炎」一種疾病?
[老師]是的。本方治療的風痱,除了上面提到的急性脊髓炎、氯化鋇中毒之外,還有「多發性神經炎」。有一位西醫學習江老經驗,使用本方治療了10餘例多發性神經炎,療效亦佳。
[學生甲]本方的藥物組成奇特,其作用機制很不好理解。不知當年陳鼎三老先生是怎樣理解的?
[老師]江老當年目睹本方功效,亦大異之,便向陳老請教方解。陳曰:「脾主四肢,四肢癱瘓,病在脾胃。此方石膏、乾薑並用,為調理脾胃陰陽而設」。
江老又問,「醫家都說此方以麻、桂發散外來的風寒,石膏清風化之熱,乾薑反佐防寒涼之太過。今老師獨出心裁處,我仍不明白」。陳老笑曰,「此方有不可思議之妙,非閱歷深者不可明也」。江老遂不便繼續追問了。
[學生甲] 江老以後悟出了「不可思議之妙」處了嗎?
[老師]悟出了。江老解釋風痱的基本病機,本於《素問•太陰陽明論》「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養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學生乙] 但是常識告訴我們,脾胃久虛,四肢才會不得稟水谷之氣而痿廢,病必起於緩;今風痱起病如此急驟,四肢迅速癱瘓,卻也責之脾胃,不是有點牽強附會嗎?
[老師]看來還得全部推出江老金針度人之處。江老認為,經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虛而四肢不用」,「病」字與「虛」字,一字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醫家大多在「虛」字上大做文章,是囿於李東垣脾胃內傷學說。
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兩種情形:一是脾胃久虛,四肢漸漸不得稟水谷之
氣;二是脾胃並非虛弱,卻是突然升降失調,風痱就是如此。
[學生丙]既然如此,就應調理脾胃,復其升降之權。但方中並無升脾降胃藥物,換言之,治法與方藥是脫節的。這又當怎樣解釋?
[老師] 你所說的「方中並無升脾降胃藥物」,大概是指李東垣升脾降胃的常用藥物吧?
[學生丙]是的。
[老師]那是另一條思路。現在繼續談江老的見解。江老認為,治療風痱,應當依順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剛燥,當以陽藥助之使升;胃喜柔潤,當以陰藥助之使降。
乾薑辛溫剛燥,守而能散,大具溫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潤,質重而具沉降之性。
本方以此2味為核心,調理脾胃陰陽,使脾長胃降,還其氣化之常,四肢可稟水谷之氣矣,此治痱之本也。
由此看來,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乾薑、石膏寒熱並用的機制,則本方
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議的了。
至於方中的參、草、芎、歸,乃取八珍湯之半(芎、歸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於補血力)。因風痱雖非臟腑久虛所致,但既已廢,便不能稟水谷之氣。氣不足,血難運,故補氣活血,勢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確是麻黃湯。風痱之因於風寒者,麻黃湯可驅之出表;其不因於風寒者,亦可宣暢肺氣。「肺主一身之氣」,肺氣通暢,不僅使經脈運行滑利(肺朝百脈),而且有助於脾胃的升降。況「還魂湯」(麻、杏、草)治療猝死,古有明訓。若拘泥單味藥的功效,則很難解釋本方的精義。
上面是余國俊老中醫的完整解答案例,下面,我們給出余國俊老師診治的一個病人,請各位獨立診斷,將詳細結果發佈在跟帖之中。幾天後,我們公佈余國俊老師的診斷詳情。
咳喘/咳喘1個月
診斷現場
常X,男,56天,1986年2月6日初診。
患兒系8個月早產兒,出生20天即患肺炎;住院14天,好轉出院數日,咳喘復發。
曾服麻杏石甘湯數劑病減,但停藥復發,且日漸加重,不發燒。疊經打針、服藥、輸液、輸氧,病情不減,且多次出現病危。
西醫診斷:喘息性肺炎,先天性心臟病(房缺)。
不得已,轉來中醫門診。
診見:患兒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肌膚瘦癟;咳喘氣緊,喉中痰聲漉漉,口唇發紺;啼哭之際,冷汗淋漓;夜寐不安,時而煩躁驚厥,四肢冰冷;拒進乳食,大便挾乳食殘渣;舌質淡、苔白,指紋淡紅。
如履薄冰的真實心態
咳喘1個月
診斷現場
常X,男,56天,1986年2月6日初診。
患兒系8個月早產兒,出生20天即患肺炎;住院14天,好轉出院數日,咳喘復發。
曾服麻杏石甘湯數劑病減,但停藥復發,且日漸加重,不發燒。疊經打針、服藥、輸液、輸氧,病情不減,且多次出現病危。
西醫診斷:喘息性肺炎,先天性心臟病(房缺)。
不得已,轉來中醫門診。
診見:患兒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肌膚瘦癟;咳喘氣緊,喉中痰聲漉漉,口唇發紺;啼哭之際,冷汗淋漓;夜寐不安,時而煩躁驚厥,四肢冰冷;拒進乳食,大便挾乳食殘渣;舌質淡、苔白,指紋淡紅。
辨證論治
[學生甲]本例喘息性肺炎,症狀不少,危象畢呈,病機很複雜,稍不謹慎,慮其「動手便錯」。老師是怎樣掌握其病機的呢?
[老師]使用歸納法,就一目瞭然:
第一,患兒早產,先天不足;咳喘遷延1個月,疊用西藥乏效,症見精神萎靡,面
色蒼白,口唇發紺,冷汗淋漓,煩躁驚厥,四肢冰冷,顯系心陽虛憊。
第二,肌膚瘦癟,拒進乳食,大便挾乳食殘渣,顯系胃虛不納,脾虛失運。
第三,咳喘氣緊,痰聲漉漉,顯系痰氣沖逆犯肺。
前二條是正虛,第三條是邪盛。
[學生乙]基本病機既然是正虛邪盛,基本治則自然是扶正驅邪。但據此造方用藥,如
何好下手?
[老師]從總體上掌握基本病機及治則,可以避免造方用藥時出現原則性的失誤,這是值得臨證時高度重視的。而在具體施治時,還得依據具體病機,確立具體治則,才能絲絲入扣。
本例的具體病機是心陽虛憊,脾胃困頓,痰氣上逆;
具體治法應是溫壯心陽,運脾和胃,祛痰降逆。
因心陽虛憊顯得急重,故把溫壯心陽作為救治的重心。
綜合:考慮為體弱患感,正邪相爭已久,正不勝邪,致陰陽俱傷,風寒羈肺,肺失宣降;
加之心陽衰弱,脾運不昌,正氣日衰,故爾纏綿而漸趨危殆。
《傷寒論》中說,「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故擬化氣調陰陽兼降氣止喘之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
桂枝3g,白芍6g,甘草3g,大棗10g,生薑2片,厚樸10g,杏仁6g,蘇子10g,白芥子5g,炒萊菔子6g,葶藶子6g,黃芪15g,白朮6g,茯苓6g。
服1劑,當晚汗出溱溱,喘咳、氣緊、冷汗大減,安臥。服完2劑,納開,大便正常;顏面、口唇轉淡紅。惟仍咳嗽,
上方去萊菔子,加旋復花3g(包煎)、桔梗6g、法夏6g。 服3劑,諸症痊癒,精神爽慧,面色紅潤,納增,眠佳,二便正常。
後有微咳,左眼眵多,服金沸草散加菊花、連翹、桑葉2劑,以後咳喘未復發。(本案已載入《桂枝湯類方證應用研究》一書——筆者)
附記:本例患兒愈後曾經華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檢查,已否定「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現已5歲,身體健康。
辨證方法
常規 病位 脾/胃 肺 心 肝 腎
正虛 陰虛 血虛 津虛 陽虛 氣虛
邪實 熱 寒 濕 燥 風
傷寒 太陽 陽明 太陰 太陰 少陰 厥陰
金匱
溫病
其它
辨證過程
思維方式
症狀 病名 證 治法 方劑
咳喘 心臟病咳喘 心陽虛憊脾胃困頓痰氣上逆犯肺 溫壯心陽運脾和胃祛痰降逆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苓桂術甘湯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瀉肺湯
思辨解惑
[學生甲]本例早產兒出生20天即患肺炎,住院14天,好轉出院數日,咳喘復發,疊經西醫藥救治,病情不減,遷延1個月,且多次出現病危。老師接診時,心中有絕對把握嗎?
[老師]說實話,的確沒有把握,更不要說「絕對」了。雖然開了2劑藥,但心中都不踏實,故特向患兒父母約定:服完1劑即來複診。次日我們在診室裡等候至10時,十分焦急,忽見患兒父母面露喜色而來,急詢之,知藥已中病,我們才鬆了一口氣,乃囑其續服第二劑。此後均是坦途,不足道矣。
[學生丙]既然以溫壯心陽為救治的重心,為什麼要選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呢?本方只能調和營衛,祛痰降氣,從未聽說過有溫壯心陽的功效。
[老師]這就要歸功於江爾遜導師的熏陶和啟迪了。大家知道,江老近年來潛心於《傷寒論》基礎方證——桂枝湯方證的理論和臨床研究,發表了不少獨特的見解。江老確信:古賢關於桂枝湯一方「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的理論概括,絕不是一句空話。
他認為,桂枝湯一方,系由桂枝甘草湯和芍葯甘草湯兩方合成,前者辛甘化陽,後者酸甘化陰,合之便能調和外證及內證的陰陽,是實現整體性調節的最佳方藥。
《傷寒論》中說,「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乃言平素陰陽(包括營衛、氣血)不足而失調之人,若感外邪而誘發宿喘,宜用桂枝湯調和陰陽,加厚樸、杏仁祛痰降氣。
仲景言「佳」,是經得起臨床驗證的。
但憑心而論,我當時遵循江老的思路借用本方,只符合了本例的基本病機(正虛邪盛), 尚未切合其具體病機。於是我當場請教江老,江老思索片刻,添上白朮、茯苓、黃芪,便成了本方合苓桂術甘湯加黃芪;這一合,便合出溫壯心陽的功效了。
江老複診患兒後,又添上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葶藶子,即再合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瀉肺湯;這一合,不僅合出了運脾和胃的功效,祛痰降氣的功效也大大增強了。
由此可見,本方名曰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實則是一首復方,內寓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苓桂術甘湯、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瀉肺湯4方,共同發揮溫壯心陽、運脾和胃、祛痰降氣的功效。
[學生乙]這個復方用得好,收到了高效,值得借鑒。但是否如俗語說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了呢?據病歷記載,本例曾服麻杏石甘湯數劑病減,但停藥復發。老師為什麼不借鑒前醫的思路呢,何況患兒咳喘氣緊,出冷汗,正是麻杏石甘湯的適應症!
[老師]《傷寒論》中說,「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方測證,其喘逆為邪氣閉肺,故用麻黃配杏仁宣肺開閉,其汗出為鬱熱壅肺,故用麻黃配石膏宣肺洩熱。全方辛涼宣洩,肅肺平喘,乃為實熱喘咳而設。
本例喘咳初期服之有效時,必具有此等證侯。但停藥復發,且日漸加重;雖仍見咳喘氣緊,但已不僅僅是出冷汗,而是冷汗淋漓,且伴見一派心陽虛憊的證侯,說明已由實喘轉化為虛喘。若見前方有效而步其後塵,再用麻杏石甘湯,必犯「虛虛」之戒。
目前臨床上似乎存在著一種傾向,就是「對號入座」,如一見肺炎咳喘,便首先考慮使用麻杏石甘湯,這種省疾識證時懶於細察精詳,選方用藥時喜用套方套藥的傾向,是違背辨證論治原則的。
感謝各位朋友的參與,再發一個余國俊老師的醫案。規則照舊,希望大家獨立診斷,獨立思考。——各位,不知道您是否知道:為什麼我選擇發佈上一個醫案:幼兒咳喘嗎?因為:
[學生問]老師接診時,心中有絕對把握嗎?[老師答]說實話,的確沒有把握,更不要說「絕對」了。雖然開了2劑藥,但心中都不踏實,故特向患兒父母約定:服完1劑即來複診。次日我們在診室裡等候至10時,十分焦急,忽見患兒父母面露喜色而來,急詢之,知藥已中病,我們才松了一口氣,乃囑其續服第二劑。此後均是坦途,不足道矣。
——什麼是真正的大醫,敢於承認自己真實診治狀態的才是大醫。——一個行醫一兩年的普通大夫,都可以把自己治得非常精彩的案例彙集成書,甚至有幾個起死回生的案例,但是,概率到底是多少?你的經驗是否可以重複,是否別人一用就靈?余國俊老師苦口婆心、毫無保留的傳授自己和恩師一用就靈的醫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實踐余老師的經驗與方劑,就具體臨床問題展開探討,不空談,多實幹,臨床之上多切磋。
必用此方,駕輕就熟,屢用不衰
——小兒盜汗2年
診斷現場
張X,女,5歲,1985年9月15日初診。
患兒盜汗2年。夜間低熱,入睡則全身汗出,醒來即止。捫之汗冷而粘。有時汗出過多,內衣褲皆浸濕。
望診:神倦欲眠,形瘦色蒼,黑睛帶綠。口乾喜飲,納差,大便乾燥,舌淡紅,苔薄白欠潤,脈弦緩。
經X光透視,肺部正常。西醫認為營養不良,鋅元素缺乏,但久治無效。
又曾間斷服用過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等合潛陽鎮攝藥物20餘劑亦乏效。
家長已失去治療信心。聞道「江爾遜高徒班」開設疑難病專科門診,特來一試。
辨證論治
[學生甲]醫書上說盜汗多屬於陰虛,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夜間屬陰,夜眠汗出,當然是陰虛。但有的患者白天午睡也汗出不止,也屬於陰虛嗎?
[老師]首先要明確盜汗的概念。不論是在夜晚,還是在白天,只要入睡汗出,醒來汗止,就是盜汗。如《丹溪心法》所說,「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熟睡也,
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非若自汗而自出也」。這是盜汗的概念。
而《證治準繩》將盜汗的病因病機歸結為:各種致病因素「傷損陰血,衰憊形氣。陰氣既虛,不能配陽,於是陽氣內蒸,外為盜汗」。不論夜晚還是白天,寐(入睡)則屬陰,陰虛
則陽旺,「陽加於陰謂之汗」 (《素問•陰陽別論》) 。
證之臨床,外感病盜汗多屬邪戀少陽,而內傷雜病盜汗則多屬陰虛,屬氣虛或陽虛或濕熱者比較少見。
[學生甲]盜汗一症,古今醫書確實大多責之陰虛內熱,陽失潛藏,而以滋陰降火、潛陽鎮攝為正治方法。但本例患兒屢用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等滋陰降火,又配合潛陽鎮攝藥物,為什麼乏效呢?
[老師]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等,寒涼降火有餘,而滋脾斂肝不足。用於成人尚可,用於以「脾弱肝旺」為病理特徵的小兒,則不甚契合。
若投藥二三劑不見起色,猶誤認為藥力未到而繼續用之,用至五六劑,恐難免損脾敗胃之虞。
觀本例患兒,雖然夜熱盜汗,但其他一系列症狀,並無明顯的內熱或火旺之征;其舌質淡紅,苔薄白欠潤,脈弦緩,也非明顯的內熱或火旺之象,且其服藥乏效明矣。
據患兒症狀、舌脈,直斷為脾陰虧損,肝旺陽浮之證。
擬用滋脾斂肝,潛攝浮陽方法。
予張錫純資生湯加味:生山藥30g,玄參15g, 白朮10g,生雞內金6g,大力子6g(炒搗),白芍1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丹皮10g,地骨皮10g。6劑。
二診(9月27日):服藥2劑,夜熱盜汗明顯減輕,服完6劑遂止。納轉佳,口不幹,大便暢,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處方:生山藥900g,生雞內金30g,共軋為極細末,每晨用30g,煮粥,調以白蔗糖令適口,連服1個月。
半年後隨訪,夜熱盜汗一直未復發,面容、黑睛轉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