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動脈瘤腦內不定時炸彈

發表於 : 2007-12-29 , 15:54
MissC
2007.12.29  中國時報
動脈瘤腦內不定時炸彈
張翠芬/台北報導



    雖不是腫瘤,但隨時可能破裂而致命。好發於壯年男女,與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或吸菸、喝酒、多發性腎臟囊腫、遺傳基因等有關。

    利菁罹患腦部動脈瘤,即將在榮總進行治療。很多人一聽到腦中長瘤,忍不住緊張的問:是良性?還是惡性?該怎麼治療?

    專家表示,腦血管動脈瘤並不是腫瘤,卻有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而致命;民眾一旦有突發性頭部劇痛、頸部僵硬,須懷疑是動脈瘤破裂,應立即就醫處理。

    49歲李先生因劇烈頭痛陷入昏迷,緊急送花蓮慈濟醫院,院方以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發現,病患腦部基底動脈血管旁,長了一顆1公分的動脈瘤,並且破裂出血,往蜘蛛網膜下腔蔓延,因動脈瘤位置接近腦幹,手術困難,因此進行微創栓塞手術,術後3天,病患即恢復活動。

    李先生說,病發時,他痛到頭快炸開,吃止痛藥也無效,全身發抖、流汗,幾乎看到洞就想鑽進去,他很感謝醫療團隊把他從鬼門關前救回來。

    ■為什麼會出現動脈瘤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杜永光指出,腦血管動脈瘤並不是腫瘤,它是因為動脈血管壁有缺陷變薄而凸出,形成一顆如同氣球的小瘤,如果氣球不斷長大,承受不了壓力而破裂,就會變成出血性腦中風。

    腦血管動脈瘤最常生長在血管分叉處,因為動脈血流不斷衝擊分叉處的血管壁,導致管壁內彈性膜破壞、變薄,而形成動脈瘤。一般來說,這種病好發於正值壯年40至50歲的男性,及50至60歲的女性,與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及吸菸、喝酒、多發性腎臟囊腫和遺傳基因有關。

    腦動脈瘤破裂導致蜘蛛膜下腔出血,是非常危險的急症,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約有12人發生,亦即每年約有2500人發病。

    台北榮總放射線部羅兆寶醫師表示,動脈瘤第一次破裂的死亡率高達1/3,倖存者多會留下中風的症狀如身體癱瘓,甚至成為植物人,「曾經破裂的動脈瘤,就像有了前科,通常很容易再犯。」第一次破裂的動脈瘤,半年內的復發率高達40-50%。

    ■腦動脈瘤破裂有警訊

    「腦動脈瘤要破裂前,早就有異常警訊!」杜永光說,許多病人在送醫後回想,多數發病前都曾有預警症狀,最主要是頭痛,通常是異於平日的突發性局部或整個頭嚴重頭痛,有些則呈現神經被壓迫的現象,如眼球疼痛,視力障礙等,眼瞼下垂、複視、瞳孔擴大等。

    杜永光強調,當出現前所未有的頭部劇痛、頸部僵硬,併發噁心、嘔吐但並不一定有意識消失現象,極可能是動脈瘤破裂,應在72小時內緊急送醫處理,否則24小時內再次出血的死亡率相當高,太晚就醫會造成血管收縮等併發症,處理上非常棘手。

    如何早期發現動脈瘤?利菁就是在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醫師指出,可參考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檢查、腰椎穿刺(必要時)、核磁共振掃描、腦血管攝影等。其中腦血管攝影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標準檢查,可以明確診斷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形狀、數目。日常生活應少碰菸酒、作息規律,減少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以確保健康。

io:

Re: 動脈瘤腦內不定時炸彈

發表於 : 2007-12-29 , 16:06
MissC
2007.12.29  中國時報
動脈瘤治療 栓塞微創手術 不開顱
張翠芬/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杜永光說,大小超過0.7公分的動脈瘤,破裂機率大增,須積極處理,較小的動脈瘤則建議觀察追蹤。

    至於治療方式,一般腦血管瘤可施行開腦手術或是在血管內栓塞的微創手術;一般在開腦手術前,會先檢查動脈瘤生長的位置、形狀,以夾除或截除的方式處理,這種手術以腦前循環的部位較好做。

    不過,近幾年以神經放射科的微創治療,有取代開腦手術的趨勢,杜永光強調,對於2.5公分以上的巨大動脈瘤,如果採放射科栓塞治療,3到6個月又會復發,還是以外科開刀治療較為徹底。

    台北榮總放射部羅兆寶醫師表示,有些部位的動脈瘤無法開刀,可以考慮採栓塞術,此次為利菁進行的就是這種不開顱的微創手術。

    動脈瘤栓塞治療,是在鼠蹊部穿刺置入導管,做血管攝影測量出動脈瘤大小,再將合適大小的白金線圈,由導管送入動脈瘤內,繞成像鳥巢的網狀結構,位置確定後,再通電使白金線圈與導線的焊接點分離,抽出導線,將線圈留在動脈瘤內,使血液不再溢流,並預防動脈瘤破裂出血。

    羅兆寶說,整個手術約1個多小時,但連同全身麻醉等準備工作約須半天,病人術後3-4天即可出院,但手術中須留意避免血管破裂出血,只要技術純熟,成功率在9成以上。

    病人術後須觀察一段時間,避免血管痙攣引起缺血性腦中風,3-6個月須回院做血管攝影複診,掌握是否有復發,若持續追蹤2年都沒問題,就表示穩定,可以徹底放心了。

   
io:

Re: 動脈瘤腦內不定時炸彈

發表於 : 2008-01-03 , 18:11
MissC
2008.01.03  中國時報
菸、酒、檳榔不離口 頭頸癌罹患率走高
張翠芬/台北報導




 頭頸癌在亞洲地區的發生率很高,在台灣每年新增6千多名患者,尤其吸菸、喝酒加上嚼檳榔,罹患口腔癌風險比常人高出123倍,國人頭頸癌罹癌率快速成長,也成了另類的台灣特色。

 根據統計,國內口腔癌新增病例,10年內增加近3倍,是增加最快速的癌症,每年逾2千人因此死亡,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王正旭醫師說:「這種台灣特色,實在不是件好事!」

 王正旭指出,頭頸部癌症包括發生在副鼻竇、鼻咽、鼻腔、口腔、口咽、下咽、喉、及唾液腺等部位的癌症,其中以口腔癌最多,其次為鼻咽癌。

 一位50歲男子,長期嚼檳榔,口腔已纖維化,尤其是口腔內的黏膜潰瘍許久未癒合,甚至已形成硬塊,問題是,這位男子飯後習慣用牙籤剔牙,還「順便」用牙籤把硬塊戳到出血,這種壞習慣正好助長癌細胞快速生長,等到不得不就醫時,癌症已發展至第4期。

 ■手術造成喉部與臉部毀損

 王正旭表示,手術切除後的喉部與臉部毀損,造成患者不易發聲或進食的困擾,加上放射治療或化療副作用很多,口腔潰瘍感染,嚴重影響癌患的營養吸收,有些人甚至須依賴鼻胃管餵食,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新療法降低復發率

 王正旭說,近年來因為標靶藥物的出現,讓頭頸癌患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味覺消失和口腔潰瘍的情形明顯改善;國外研究也發現,標靶藥物除了提升生活品質,還可延長末期癌患的存活期,並降低復發率。

 不過標靶藥物也會出現一些輕微發燒、頭痛以及青春痘等副作用,治療期間的日常生活,需要病患和家人一起關照。尤其是,標靶藥物目前並未納入健保給付,8周療程須花費20幾萬元,對一般家庭是沉重的負擔。

 癌症希望協會於11日起舉辦一系列「口腔癌及咽喉癌學習營」,報名專線0809-010580。

io:

Re: 動脈瘤腦內不定時炸彈

發表於 : 2008-01-03 , 18:12
MissC
2008.01.03  中國時報
腦瘤兒童常哭鬧 家長應警覺
張翠芬/台北報導



 有位6歲女孩哭鬧不停,直說頭痛、頭暈,還伴隨嘔吐等症狀,家長初期以為是感冒、腸胃炎,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小女孩腦部有一粒3至4公分腫瘤,因此才哭鬧不休。

 彰濱秀傳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正修醫師指出,腦瘤並非大人的專利,兒童腦瘤的病例也不少,一般較大的孩童會明白表示身體的不舒服,但年紀較小的幼童表達能力不足,對於頭痛、頭暈等腦瘤徵狀,常以哭鬧來表現,家長如果誤判是感冒,很容易延遲就醫而導致孩童腦部受傷嚴重,錯過開刀治療時效,甚至成為植物人或昏迷不治。

 這位6歲小女孩,罹患的是極惡度腦瘤,在緊急安排開刀,並進行放射線治療,及會診血液腫瘤科做化學治療,小女孩恢復活力,現在已經可以上學,但未來仍須持續追蹤。

 張正修表示,腦瘤是第2常見的兒童癌症,僅次於血癌;台灣每年大約新增100到150個病童,由於症狀非常多樣化,常會誤以為是感冒或腸胃炎,而不易早期診斷。

 兒童腦瘤症狀表現可以是因腦壓上升而引起頭圍變大、頭痛、嘔吐、昏睡,或因局部神經組織受到腫瘤壓迫,產生局部功能障礙,包括: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視力受損、斜視、複視、運動失調、走路不穩、抽搐、行為異常等。

 張正修說,兒童腦瘤的治療為神經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的跨科整合治療,腦部電腦層攝影(CT)及腦部磁振造影(MRI)是目前最常用來診斷兒童腦瘤的工具,對於腦瘤的位置、大小、特性皆能清楚顯現,微創伽瑪刀治療儀則提高了腦瘤治療的安全性。

io:

Re: 動脈瘤腦內不定時炸彈

發表於 : 2008-01-03 , 18:13
MissC
2008.01.03  中國時報
癌藥副作用難熬 注意保溼及過敏
張翠芬/台北報導



 副作用是癌症病人最難熬的苦痛,長庚醫院癌症個案管理師黃詠婷表示,針對頭頸癌的新標靶藥物副作用較輕,但在嚴寒的冬季,患者須特別注意肌膚的保溼,以免因服藥導致皮膚乾燥脫屑。

 黃詠婷指出,傳統化學治療較常見的副作用,主要是血球下降、掉髮、口腔及喉嚨的潰瘍、噁心嘔吐,經常造成生活不便及營養失衡;標靶藥物副作用大幅減少,但還是會出現長皮疹、青春痘、輕度腸胃不適,第一次用藥還須注意電解質不平衡的低血鎂症。

 黃詠婷說,有極少的病患在首次服用標靶藥物時會發生過敏反應,導致急性氣管痙攣,此時須立即停藥,或是注射抗組織胺預防,如果病患服藥一段時間後,經常感覺疲倦,須注意是否有電解質不平衡的低血鎂症,病患若有任何不適,應向醫護人員反應,適度從飲食用藥調整,即可改善。


io:

Re: 動脈瘤腦內不定時炸彈

發表於 : 2008-08-20 , 16:23
MissC
腦動脈瘤-腦部的不定時炸彈!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慢性頭痛患者不可自行服用止痛藥 延誤病情

慢性頭痛患者千萬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藥,延誤病情!49歲的施先生,四年多前即因為常常覺得頭痛,未曾就醫,自行服用成藥,最後檢查發現為動脈瘤,今年6月再度頭疼,到院檢查,經過栓塞手術的動脈瘤已至5.6公分。

經過醫師評估,開刀成功率只有三到五成,該名患者無法承受如此大的風險,於是決定以栓塞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不過,開刀前夕,醫師發現這顆腦動脈瘤實在太大了,無法為其進行栓塞手術治療,家人緊急將他轉診署立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葉宜憲表示,在7月29日為施先生進行腦動脈瘤夾除手術,參與手術的醫師包括了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邱文達、神外主任林家瑋及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林乾閔等醫師,歷經八小時,終於順利完成5.6公分的動脈瘤夾除。

一般而言,腦動脈瘤多在1公分以下,超過2.5公分即屬於巨大腦動脈瘤,約佔5%左右,而5.6公分屬於罕見之巨大腦動脈瘤,且腦動脈瘤內又有栓塞的線圈及血栓,處理難度更高。

「腦動脈瘤是腦部的不定時炸彈!」葉宜憲表示,腦動脈瘤雖然不是腫瘤,而是因為動脈管壁缺損,造成血管管壁不當向外膨出所造成,但萬一破裂會導致蜘蛛膜下腔出血,嚴重時造成死亡。

腦動脈瘤好發於正值壯年的40至50歲男性及50至60歲的女性,如果合併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有吸菸、喝酒、多發性腎臟疾病等遺傳因素的民眾是高危險群,一旦曾經破裂過的動脈瘤再度發生的機率高達四至五成,如出現症狀,就應馬上送醫。

動脈瘤常見的異常警訊包括,突發性頭部劇痛、頸部僵硬、眼瞼下垂、複視、瞳孔擴大等,由於大部份的患者早期沒有症狀,很難及早察覺,只有少部份會在進行腦血管攝影或健診中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例如藝人利菁。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頭痛警訊,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