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發表於 : 2008-03-10 , 6:47
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全息推拿學就是依據全息醫學基本理論和中醫的基本理論,在人體特定部位(全息元)進行一定手法操作,從而達到治療全身疾病或局部疾病的方法。
第一節 全息醫學基本理論
20世紀80年代,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誕生了《宇宙全息統一論》這一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為一體的新興學科。特別是在醫學中的應用更是令人注目。將全息論的諸多規律如宇宙全息律、生物全息律、時間全息律等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結合現代及傳統醫學理論和全息生物學理論,構成了全息醫學的框架。全息醫學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該方法簡便、易行、經濟、安全、療效高、副作用少。特別在藥物帶來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人重視的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
一、生物全息律理論
(一)全息的來源:生物全息律的“全息”一詞,來源於鐳射全息技術,激全息的“全息”是“資訊全息”;而生物全息也是資訊全息。
(二)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學說是研究生物體的部分與整體、局部與局部之間全息對應性,揭示相關部位有序的全息分佈形式,每個獨立相關部位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全息胚胎,胚胎細胞處於低級並且功能相似而組成全息元。
(三)全息元:是指生物體具有一定形態和基本功能的結構單位,能反映整個機體的資訊,且與其周圍的部分有相對明顯的邊界。 全息元是生物體基本結構單位,全息元上的各個部位,都分別在整體或其他全息元上有各自的對應部分:各部分在全息元上的分佈規律與各對應部位在整體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佈規律相同。在不同生物學特性的全息元上分佈的結果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資訊的縮影,並且各全息元之間也在不同的程度上是相似的。功能相同的全息元之間,有著高度的全息相關度。
全息元之間在形態和結構上也是相似的,如兩耳、兩眼、兩手等。在機體的全息元上的每一部位,與整體或其他全息元上所對應的部位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遺傳等生物學特性相似程度較大,即每個全息元包含有機體全部資訊。全息元上各反射資訊區都可以反映特定整體部位的情況,機體每一組織器官在全息元上都有特定的資訊反映區,每個全息元也是整個機體的有序排列的資訊縮影。生物全息律是張穎清先生在研究穴位分佈全息律的生物學意義時發現的,並進而發現生物具有新的統一性——泛胚性。
(四)生物的泛胚性:低等生物的泛胚性決定了全息元與整體之間的全息對應性。在群體性十分明顯的低等生物,組成群體的各個小個體通常具有發育成新整體的能力,即各個小個體都可看作一個胚胎,從而胚胎在群體個體中廣泛存在著,這就稱之為泛胚性。
顯然,由這些胚胎將要發育成的將來的新整體的各個部位,在各個胚胎上都有各自的定位,這種定位隨著胚胎的不同發育程度而具有不同的清晰度。所以,不同發育程度的胚胎就在不同程度上是將來新整體的縮影。而將來的新整體與現在的整體是相似的,小個體這樣的胚胎在不同程度上也就是現在整體資訊的縮影。小個體這樣的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是整體資訊的縮影。
在高等生物中,全息元在不同的程度上是整體的縮影,全息元之間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這樣,每個全息元就是一個潛在的己向某個方向特化了的小個體或已向某個方向特化了的潛在的胚胎——潛胎。
(五)全息元的層次:是由特化了的胚胎所處泛胚性層次決定,生物體是一個大系統,構成整體的全息元分屬於不同的層次,大全息元中又包含了小全息元。如上肢可以看作一個大全息元,可以包含有手、前臂、上臂等不同層次的全息元。
生物學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各部位的分佈結果,使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資訊縮影,亦即胚胎縮影,並且各個全息元之間也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這一規律稱之謂生物全息律。
二、全息醫學的淵源和研究進展
(一)中國古代醫籍中的全息醫學影子(略)
(二)近代全息醫學的發生發展
1973年張穎清先生發現了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群,根據第二掌骨側穴位群分佈的規律,又在人體上發現了許多全息元,如人體長骨全息律、第五掌骨側全息律、人體赤白肉際全息律等。
張穎清論述了生物體組成部分是處於某個發育階段特化了的胚胎,論述全息胚存在依據,全息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併發明瞭生物全息診療儀,從而在臨床中得到驗證,證明人體的有獨特功能的結構單位的全息特性
(三)國外古醫籍中全息醫學的影子
(四)近代國外對全息醫學的研究進展
20世紀初,LeonVannier對虹膜進一步研究,於1923年發表了《論應用眼睛作各種疾病的診斷》,描述了機體各部分的病理狀態、陳舊性損傷以及正在發生的功能紊亂在眼睛上都有異性的改變。後來Gaston Verdier經過對10萬對眼睛的觀察研究,由原來的30多個診斷點增加到目前每側眼睛有160個反射區,它們分別與本半側軀體的臟腑組織器官相對應,並編制了Vega氏虹膜分區表圖,一直沿用至今。
耳部全息的真正興起是在本世紀50年代,由法國的外科醫生諾吉爾博士受一位民間醫生的啟發,經過6年的系統研究,並於1957年《德國針術雜誌》3~8號發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佈圖譜”,從此耳針全息療法在德國推廣開,並流傳世界各地。在1958年12期的《上海中醫雜誌》刊發了耳全息穴位分佈圖譜。
手掌全息在西方研究的也比較早,尤其是手掌皮紋全息研究。1788年邁納(Mayer)發現皮紋排列模式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
足部全息在16世紀中,阿當姆斯和阿塔提斯醫生把中國古代的足底按摩介紹到歐洲。1917年,英國耳鼻喉醫生菲特茲格拉德,提出了人體區帶反射理論和人體反射區帶圖,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足反射療法,於1917年出版了《區域療法》一書。分佈了人體反射區域圖,將人體縱向劃分為10個區帶,每個區帶都是人體資訊的縮影。菲特茲格拉德早在維也納工作,結識了對中醫學頗有研究的佈雷斯勒博士,並繼承他的中醫學理論和經驗,從中醫經絡系統裏受到啟發,晚年的菲特茲格拉德與其學生美國按摩醫生英哈姆合作,一方面根據反射區帶圖繪出了足的反射區帶,一方面根據剖聽,將人體的各器官系統投射到足反射區帶內,繪出人體在足的全息圖。
從此以後,足反射療法正式應用於臨床。菲特茲格拉德的科學發現引起了西方醫學界人士的重視。與此同時,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前蘇聯等國的學者相繼發表了反射區療法的論著,學者們以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等基本醫學理論為指導,總結臨床經驗,逐步形成了現在的足全息圖。
在英國1978年成立了第一所反射區療法學校,1984年成立英國反射學協會。
1989年5月舉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學代表會議,並成立北美反射學會。
80年瑞士神父吳若石在臺灣推廣足部反射區健康法,並成立“國際若石健康研究會”
1980年7月在日本東京舉行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國際研討會,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執行委員會溫貝爾格女士以觀察身份出席了會議,對足健法給予極大的支持和肯定。
全息推拿學就是依據全息醫學基本理論和中醫的基本理論,在人體特定部位(全息元)進行一定手法操作,從而達到治療全身疾病或局部疾病的方法。
第一節 全息醫學基本理論
20世紀80年代,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誕生了《宇宙全息統一論》這一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為一體的新興學科。特別是在醫學中的應用更是令人注目。將全息論的諸多規律如宇宙全息律、生物全息律、時間全息律等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結合現代及傳統醫學理論和全息生物學理論,構成了全息醫學的框架。全息醫學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該方法簡便、易行、經濟、安全、療效高、副作用少。特別在藥物帶來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人重視的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
一、生物全息律理論
(一)全息的來源:生物全息律的“全息”一詞,來源於鐳射全息技術,激全息的“全息”是“資訊全息”;而生物全息也是資訊全息。
(二)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學說是研究生物體的部分與整體、局部與局部之間全息對應性,揭示相關部位有序的全息分佈形式,每個獨立相關部位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全息胚胎,胚胎細胞處於低級並且功能相似而組成全息元。
(三)全息元:是指生物體具有一定形態和基本功能的結構單位,能反映整個機體的資訊,且與其周圍的部分有相對明顯的邊界。 全息元是生物體基本結構單位,全息元上的各個部位,都分別在整體或其他全息元上有各自的對應部分:各部分在全息元上的分佈規律與各對應部位在整體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佈規律相同。在不同生物學特性的全息元上分佈的結果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資訊的縮影,並且各全息元之間也在不同的程度上是相似的。功能相同的全息元之間,有著高度的全息相關度。
全息元之間在形態和結構上也是相似的,如兩耳、兩眼、兩手等。在機體的全息元上的每一部位,與整體或其他全息元上所對應的部位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遺傳等生物學特性相似程度較大,即每個全息元包含有機體全部資訊。全息元上各反射資訊區都可以反映特定整體部位的情況,機體每一組織器官在全息元上都有特定的資訊反映區,每個全息元也是整個機體的有序排列的資訊縮影。生物全息律是張穎清先生在研究穴位分佈全息律的生物學意義時發現的,並進而發現生物具有新的統一性——泛胚性。
(四)生物的泛胚性:低等生物的泛胚性決定了全息元與整體之間的全息對應性。在群體性十分明顯的低等生物,組成群體的各個小個體通常具有發育成新整體的能力,即各個小個體都可看作一個胚胎,從而胚胎在群體個體中廣泛存在著,這就稱之為泛胚性。
顯然,由這些胚胎將要發育成的將來的新整體的各個部位,在各個胚胎上都有各自的定位,這種定位隨著胚胎的不同發育程度而具有不同的清晰度。所以,不同發育程度的胚胎就在不同程度上是將來新整體的縮影。而將來的新整體與現在的整體是相似的,小個體這樣的胚胎在不同程度上也就是現在整體資訊的縮影。小個體這樣的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是整體資訊的縮影。
在高等生物中,全息元在不同的程度上是整體的縮影,全息元之間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這樣,每個全息元就是一個潛在的己向某個方向特化了的小個體或已向某個方向特化了的潛在的胚胎——潛胎。
(五)全息元的層次:是由特化了的胚胎所處泛胚性層次決定,生物體是一個大系統,構成整體的全息元分屬於不同的層次,大全息元中又包含了小全息元。如上肢可以看作一個大全息元,可以包含有手、前臂、上臂等不同層次的全息元。
生物學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各部位的分佈結果,使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資訊縮影,亦即胚胎縮影,並且各個全息元之間也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這一規律稱之謂生物全息律。
二、全息醫學的淵源和研究進展
(一)中國古代醫籍中的全息醫學影子(略)
(二)近代全息醫學的發生發展
1973年張穎清先生發現了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群,根據第二掌骨側穴位群分佈的規律,又在人體上發現了許多全息元,如人體長骨全息律、第五掌骨側全息律、人體赤白肉際全息律等。
張穎清論述了生物體組成部分是處於某個發育階段特化了的胚胎,論述全息胚存在依據,全息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併發明瞭生物全息診療儀,從而在臨床中得到驗證,證明人體的有獨特功能的結構單位的全息特性
(三)國外古醫籍中全息醫學的影子
(四)近代國外對全息醫學的研究進展
20世紀初,LeonVannier對虹膜進一步研究,於1923年發表了《論應用眼睛作各種疾病的診斷》,描述了機體各部分的病理狀態、陳舊性損傷以及正在發生的功能紊亂在眼睛上都有異性的改變。後來Gaston Verdier經過對10萬對眼睛的觀察研究,由原來的30多個診斷點增加到目前每側眼睛有160個反射區,它們分別與本半側軀體的臟腑組織器官相對應,並編制了Vega氏虹膜分區表圖,一直沿用至今。
耳部全息的真正興起是在本世紀50年代,由法國的外科醫生諾吉爾博士受一位民間醫生的啟發,經過6年的系統研究,並於1957年《德國針術雜誌》3~8號發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佈圖譜”,從此耳針全息療法在德國推廣開,並流傳世界各地。在1958年12期的《上海中醫雜誌》刊發了耳全息穴位分佈圖譜。
手掌全息在西方研究的也比較早,尤其是手掌皮紋全息研究。1788年邁納(Mayer)發現皮紋排列模式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
足部全息在16世紀中,阿當姆斯和阿塔提斯醫生把中國古代的足底按摩介紹到歐洲。1917年,英國耳鼻喉醫生菲特茲格拉德,提出了人體區帶反射理論和人體反射區帶圖,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足反射療法,於1917年出版了《區域療法》一書。分佈了人體反射區域圖,將人體縱向劃分為10個區帶,每個區帶都是人體資訊的縮影。菲特茲格拉德早在維也納工作,結識了對中醫學頗有研究的佈雷斯勒博士,並繼承他的中醫學理論和經驗,從中醫經絡系統裏受到啟發,晚年的菲特茲格拉德與其學生美國按摩醫生英哈姆合作,一方面根據反射區帶圖繪出了足的反射區帶,一方面根據剖聽,將人體的各器官系統投射到足反射區帶內,繪出人體在足的全息圖。
從此以後,足反射療法正式應用於臨床。菲特茲格拉德的科學發現引起了西方醫學界人士的重視。與此同時,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前蘇聯等國的學者相繼發表了反射區療法的論著,學者們以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等基本醫學理論為指導,總結臨床經驗,逐步形成了現在的足全息圖。
在英國1978年成立了第一所反射區療法學校,1984年成立英國反射學協會。
1989年5月舉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學代表會議,並成立北美反射學會。
80年瑞士神父吳若石在臺灣推廣足部反射區健康法,並成立“國際若石健康研究會”
1980年7月在日本東京舉行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國際研討會,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執行委員會溫貝爾格女士以觀察身份出席了會議,對足健法給予極大的支持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