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黃帝外經》的養生之道

發表於 : 2008-05-04 , 16:08
MissC
《黃帝外經》的養生之道 (上)
文/鄧正梁



《黃帝外經》在西漢時已被史家稱為「醫經七家」之一。據《漢書‧藝文誌》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醫經七家。」亦即以黃帝內、外經,扁鵲內、外經,白氏內、外經以及旁篇,共稱為「醫經七家」;《黃帝外經》就是其中之一。《古代醫籍考》也說:「黃帝內、外經;《易》內、外卦;《春秋》內、外傳;《莊子》內、外篇及《韓非》內、外諸說。」

《黃帝外經》的發現是在1950年代,在天津市衛生職工醫院圖書館發現了陳士鐸口述手抄本《外經微言》。1984年,中醫古籍出版社特別影印了五千冊,並在〈前言〉中寫明:「《外經》之名,始見於《漢書‧藝文誌》,其書早佚。《外經微言》原題「岐伯天師傳」,陳士鐸所述為後人托名之作,撰者無可考。」因此有人疑為「偽書」,未受到應有的重視。199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了《陳士鐸醫學全書》,其中的〈校註說明〉寫道:「《外經微言》,今所存者僅一種清抄本,現藏天津市圖書館(實為天津市衛生職工醫院圖書館)。全書九卷,卷首題「岐伯天師傳」,山陰陳士鐸述;……本次整理,即以此作為底本,並參照《黃帝內經》等以為校資。」

陳士鐸,字敬之,號遠公,別號朱華子,又號蓮公,自號大雅堂主人。浙江紹興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得詳考,正史亦不載。據嘉慶八年《山陰縣誌》記載:「陳士鐸,邑諸生,治病多奇中,醫藥不受人謝,年八十卒。」《辯證錄‧凡例》中自稱:「鐸年過六旬,精神衰邁,二師傳鐸之言,愧難強記,恐至遺忘,辨論之處,或多未備,尤望同人之教鐸也。」二師傳鐸之時,據〈自序〉稱是在康熙丁卯秋,即西元1687年。向上推60年,當明天啟七年,即西元1627年。陳氏的生卒年代大約是在西元1627年~1707年。

筆者個人認為,《外經微言》即為《黃帝外經》,是一部以闡述中醫理論為主的醫學著作,類似《內經》之制,用岐伯與諸多臣子相互提問的方式,採用問答式文體而創作,共分九卷,每卷九篇。根據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1)第1~12篇,主要論述養生、男女生育;(2)第13~47篇,主要論述經絡、臟腑、命門等;(3)48~56篇,主要論述運氣學說;(4)第57~81篇,主要論述六淫致病的診斷與治療。其中雖然有不少有關道教養生的東西,但大多數內容是以論述中醫理論為主,涉及了幾乎中醫的所有領域。可以說是一部中醫基礎理論方面的專著。我自認為其書曰《外經微言》,內外之相對,一是因為內經為岐伯與黃帝之問答,而外經為岐伯與諸多臣子,如:伯高、容成、鳥師等等之問答,亦有雷公與岐伯之問答,另一方面從字義上而言,內為精論而外為闡微。

《黃帝外經》的養生理論集中反映在〈陰陽顛倒篇〉。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養,重在養神,即「抱神以靜,形將自正」。養神的重點在於「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當代重視養生的人,要細心領會〈陰陽顛倒篇〉中的以下幾段話。(未完待續)

(作者鄧正梁為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診所地址:台灣內湖成功路四段366號;電話:0968540970)
io:

Re: 《黃帝外經》的養生之道

發表於 : 2008-05-04 , 16:12
MissC
《黃帝外經》的養生之道(下)
作者﹕鄧正梁



帝問至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

帝即軒轅黃帝。廣成子,黃帝時期隱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據《史記》載:「黃帝在位十九年躬親問道於廣成子,受傳至道。」《莊子‧在宥篇》亦有類似的記載。

廣成子答黃帝問這段話,濃縮了古代養生理論的精華,堪稱中華古老養生文化的「活化石」,被道家視為內丹修煉的理論源頭。這段話的意思是,黃帝向廣成子請教:「什麼是最好的養生之道?」廣成子回答說:「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客觀規律,所以說它是「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但是,必須把握住處於窈冥狀態的這種客觀規律,才能健康長壽。因為客觀規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要「無視無聽」。無視無聽,不是真的讓你閉目、塞聽,而是說不要妄視、妄聽。對外界瞬息萬變、五光十色,影響身心健康的事物,千萬不能執著,看就像沒有看見、聽就像沒有聽到,一切按「道」──即客觀規律而行,才能「抱神以靜」。精神能夠靜下來,「形將自正」,形體自然就會健康。這和《內經》所說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一脈真傳。為什麼說「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呢?這是因為,你一切順其自然,沒有私慾、沒有妄念,內心達到「必清必靜」的程度,既不會無謂的勞損你的形體,也不會無端的搖動你的精神,更不會因患得患失而「思慮營營」。做到這些,自然就可以健康長壽。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也。世人皆順生,不知順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而衰矣?選廣成子之教,示帝行顛倒之術也。」

岐伯,黃帝時分管醫藥的大官,稱天師。乾坤,《周易》的兩個卦名,指陰陽兩種對立的勢力。陽性的勢力稱乾,乾之象為天;陰性的勢力稱坤,坤之象為地。引申為男女、日月等。顛倒之術,指觀察一切事物要從正反、順逆兩個方面著眼。

這段話的意思是,乾為陽,坤為陰;男為陽,女為陰。乾坤、男女「不外陰陽」,即同屬陰陽兩個方面。陰陽之道,是講順逆、生死變化的。順屬陽,逆屬陰;生屬陽,死屬陰。世人只知其一,順生、逆死;不知其二,順中有死,逆中有生。這就叫不知「顛倒之術」。廣成子講給黃帝養生的「至道」,就是這種「顛倒之術」。在養生中如何運用顛倒之術?人的身體有強壯的、有病弱的。強壯屬陽,弱病屬陰,一般來講,強壯的處在「順」境,生的機率就高;病弱的處在「逆」境,死的機率較大。但是,如果不懂得顛倒之術,只看到自己身強力壯,即「順」的一面,心猿意馬、妄聽、妄視、妄為,身體就會逐步轉化為弱、為病、為死,這就叫「順之有死」。當身體病了、弱了,出現了「逆」的一面時,不能只想到「逆」的後果,哀聲嘆氣、悲觀失望,那就真有可能出現「逆則死」的結局。相反,更要多想有利條件,即「順」的一面,積極治療、注意營養、加強鍛鍊,慢慢增加順的因素,這樣就會逐步轉逆為順、轉弱為強,這就叫「逆之有生」。老子講的「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儒家講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兵家講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和群眾中講的「久病成良醫」、「破罐子熬過柏木梢」等等,都屬於這種「顛倒之術」。

岐伯曰:「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搖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馳矣。精固神全,形安敝乎?……」帝曰:「俞哉!載之《外經》,示傳臣工,使共聞至道,同遊於無極之野也。」

神,在這裡指「不神之神」,即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道」──客觀規律。無極之野,《周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無極之野,指的是可以化生一切的最高境界。

這段話的意思是,怎樣才能自覺的運用「顛倒之術」呢?關鍵要「探(明)陰陽之原」。什麼是陰陽之「原」?即廣成子在前面所講的,處於窈冥、昏默狀態的養生「至道」,亦即養生的自然規律。神,在這裡指的是「不神之神」,也是指的「道」,亦即「陰陽之原」。「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即是說,「窈冥之中」、「昏默之中」均有「道」──自然規律在。在「視聽之中」,你看什麼、不看什麼,聽什麼、不聽什麼,也必須遵循「道」──自然規律辦。只有「探其原則守其神」,即探明養生的自然規律,並按照它去實踐,才能做到「精不搖」和「神不馳」。「精固神全,形安敝乎」?養生能做到「精固神全」,形體還會生病嗎?黃帝聽了這段話之後說,講得太好了,要把它寫在《外經》上,讓全體臣工都知道這種最好的養生之道,使「形」(身體)和「神」(精神)都達到最好的境界。

「顛倒之術」說,到底是哲學問題,「探陰陽之原」即探明陰陽變化的客觀規律。事無鉅細,物無大小,都存在於陰陽這種既統一又對立的變化之中。沒有陰,也就沒有陽;沒有陽,也無所謂陰。《易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即陰陽變化是事物的普遍規律。可以說,沒有陰陽、沒有相對,便沒有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同時存在著生死、順逆、進退、升降、成敗、禍福……這兩種可能性,而不只是一種可能性。這種現象用「陰陽」的概念來表述,即一切事物都同時存在著陰、陽兩個方面,而不只是陰或陽一個方面。但是,這種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即「陰極而陽,陽極而陰」。古人說:「成敗之機,間不容髮。」張紫陽在《悟真篇》中寫道:「有人悟此生殺機,轉眼之間災變福。」如果你覺悟不到這種「生殺之機」、「成敗之機」,不會運用「顛倒之術」,那麼,有時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說,不但養生需要這種「顛倒之術」,做人、做事以至治國安邦,都需要這種「顛倒之術」。這便是《外經》養生理論的深義所在。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