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高血壓

有關西醫方面,歡迎於此貼!

版主: MissC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認識高血壓

未閱讀文章 MissC »

認識高血壓
作者﹕員山榮民醫院護理師 賴碧襄




  賴先生,54歲男性,過去無任何病史及遺傳疾病,身材屬於矮胖及中廣型,平日飲食喜好鹹及辣,尤其三層肉更是最愛。因為最近老是有頭痛及心悸現象,在老婆及女兒的強力要求下至醫院求診,經醫師詳細檢查下發現有高血壓,開始給予降血壓藥物治療後,症狀即明顯改善。

  現在是工商業忙碌社會,工作容易繁忙,應酬也多,從前是吃白菜豆腐,現在人吃的是山珍海味,加上運動量過少,相對造成營養過量的問題產生,營養過量就容易有高血壓、腦中風及心藏病的問題產生。而許多人也不是很瞭解高血壓這個病的嚴重性,不在意的輕視它,而造成更大的遺憾產生。以下就高血壓問題為大家作簡略的介紹:

什麼是高血壓?

  在了解什麼是高血壓之前,我們先看看......什麼是血壓 ?通常是指心臟的壓縮與搏動,而造成血管被流經過的血液衝動擊,血管壁受到的血液壓力便稱為「血壓」。

  再者,血壓是血液壓迫動脈血管壁所造成的力量。每個人必須有這種血壓,血液才能到達器官與肌肉。

血壓如何測量?

  血壓是用一對數字表示,例如 : 130/85,這是因為血液使動脈血管受到的壓力並不總是相同。

  最高壓力是當心臟把血液壓出;在兩次心跳間,當您的心臟在休息時,壓力會落到最低點。不論是最高或最低的壓力,對動脈血管都是重要的,所以血壓由兩個部份組成。醫師稱數字大的為收縮壓 (systolic pressure),數字小的是舒張壓 (diastolic pressure)

  高血壓的定義越來越謹慎,以下是 1999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新公佈「高血壓定義與分類」。
chart.JPG
ps:以上所列之血壓分期,只適用於沒有服用降血壓藥物及沒有急性疾病之患者,並且病患需測量血壓兩次或兩次以上,以求其平均血壓值。當收縮壓及舒張壓分別落在不同分期中時,應選擇較高之血壓值作為該病患血壓分期之依據。

測量血壓需注意事項:

1. 患者應該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手臂支撐在與心臟同高之位置,並且應於量血壓前三十分禁止抽煙及攝取含咖啡因之飲料。

2. 在特殊情況下必須測量平躺及站立之血壓。

3. 測量前必須休息五分鐘。

4. 選用適當大小之血壓加壓帶。

5. 建議使用水銀血壓計或校正過之無液或電子血壓計。

6. 收縮壓及舒張壓均需詳細記錄。

7. 使用兩次或兩次以上之測量結果,以求取平均值。並且兩次測量間必須間隔兩分鐘以上。假如,前兩次的數值差異大於5 (毫米汞柱),就必須再測量更多次。

高血壓的危險因子:

1. 體重過重

2. 鈉鹽量攝取過多

3. 運動量不足

4. 過度飲酒

5. 心理壓力

6. 吸煙

高血壓合併症:

  持續性的高血壓必須要治療,因為長期血壓偏高就會發生嚴重的併發症。造成腦、眼、心腎等器官的損害,輕者半身不遂,器官功能喪失,重者危害性命,不可不注意。

高血壓的防治:

1. 多吃清淡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或飲料,如咖啡、煙酒、過鹹或辛辣食品等。

2. 注意冷熱變化,如多天進出室內外或溫差較大的季節,泡溫泉及三溫暖時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

3. 保持情緒平穩,避免過多的壓力,控制情緒勿過於激動。假日的適度休閒活動並經營自已的興趣,更能達到消除壓力的目的。

4. 要有適當休息,勿操勞過度,避免壓力太大。

5. 持續運動但勿過於劇烈,慢跑、快走、騎腳踏車、游泳、健身操、土風舞、爬樓梯都是適合的運動。運動會短暫增高血壓,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能有效降低血壓。高血壓運動的原則為:運動時間必須充足才有控制血壓的作用。沒有運動習慣者,可從運動15分鐘開始,慢慢增強到30分鐘。有運動習慣者至少每次運動需維持30分鐘。運動頻率每週至少三次,然後逐漸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

6. 減去過多的體重,體重過重經常使高血壓惡化。身體需要循環更多的血,而心臟也必須工作的更辛苦。

7. 定期量血壓,一有機會就量血壓,若是已經收縮壓超過 130豪米汞柱,必須每天量血壓。若是高危險群,如肥胖或有家族史,或血糖及血脂肪過高病史者,須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對於已有高血壓的患者,更是建議你養成自己量血壓的習慣,至少每兩、三天量一次,每次靜坐十分鐘後在同一隻手臂上量,然後把測量的結果連日期、時間一併記錄下來,在每次醫院門診時,提供給醫師做為診斷及治療的參考。這樣在病人和醫師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可以將高血壓的危害降到最少。

本文摘自《員榮蘇榮97年3月醫訊》
io: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3.西醫病理、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