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甫醫學園地】中醫的養生之道(上)
人出生之後,就會自然經歷成長階段、強壯階段、衰老階段,最後走向死亡,這也就是中醫所講的「生、長、壯、老、已」五個階段。生、老、病、死雖然是生命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但是通過養生的方法,是可以達到強健身體、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增長壽命的目的。簡單的講,養生的首要目標就是要使人能夠健康、長壽。
除了治病之外,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也非常重視養生。以中醫治病的觀點而言,上工(高明的醫師)是治未病(未發生的病症),而中工(普通的醫師)是治已病(已發生的病症)。其實,中醫不只是治未病,還要更進一步預防疾病的發生,也就是養生,要使身體健康、減緩衰老。本系列文章將分為三個部份有系統來探討中醫的養生之道:
(1)養生的理論,
(2)養生的原則,
(3)養生的方法。
養生的理論
中醫的養生有非常完整的理論基礎,這些也是中醫治病的基礎,因為中醫整體上包括治病與養生兩大部分。養生的原則與具體方法都是從養生的理論發展出來的(養生的理論→養生的原則→養生的方法)。養生要先知道生命,然後才能依此來保養生命;養生的理論就是生命的理論,包括下列五項要點:
(1)生命的來源,
(2)生命的法則,
(3)生命的組成,
(4)生命的階段,
(5)長壽與夭壽。
(一)生命的來源:天地合氣
萬物的生成是天的「氣」與地的「形」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黃帝內經》的《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遷而化生萬物矣。」人也是經由相同的原理造就的,也是「天地合氣」所產生的,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意思是說,人雖然出生於地,但是生命是決定於天,而且人是「天地合氣」作用下的產物。
(二)生命的法則:人法天地、陰陽、五行
道家是以「道」作為其核心,「道」是宇宙的本體,也是宇宙萬物運行的原理。
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生一為無極,無極再生太極,太極分陰與陽為二儀。陽為天,陰為地,天地合氣而生成人,天、地、人三者是為三,三(天、地、人)再生萬物;天行六氣(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地化五行(木、火、土、金、水),萬物才能生、長、化、收、藏。所以天地、陰陽、五行是作為生命的法則,是人生成與運行之原理。
(三)生命的組成:有形(形)與無形(氣)
(1)形與氣
人既然是「天地合氣」的產物,所以人的組成就包括:「天的成份」與「地的成份」:
①地的成份:就是「有形」的身體,是後天形成的。
②天的成份:與天的性質相同,是屬於「無形」,是先天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元神與元氣(真氣)。
一般而言,有形的部份總稱為「形」,而無形的部份總稱為「氣」,人就是由「形」與「氣」共同組成的。
(2)生命三寶:精、氣、神
道家稱「精」、「氣」、「神」三者是人身的三寶,是因為人體雖然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有形的結構所組成,其內也蘊涵著無形的成份,但是人體最重要的基本成份就是「精」、「氣」、「神」。
①「精」:是有形的,是人體的精華物質,包括陰、血;
②「氣」:是無形的,屬於陽,主乎動,是人生命活動的來源;
③「神」:也是無形的,就是元神,是人真正的主宰,是上天所賦予的。
(四)生命的階段:生、長、壯、老、已
生命的五個階段是:生(出生)、長(生長)、壯(強壯)、老(衰老)、已(死亡),它們是生命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養生就是要延緩人體的衰老,保持健康的狀態。衰老的機轉與下列兩種身體的變化有直接的關係:
(1)腎中精氣的變化、
(2)臟腑、血氣的變化。
(1)腎中精氣的變化
在《黃帝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黃帝問岐伯為什麼年老時沒有生殖能力,岐伯就以腎氣的變化分別說明女子與男子的生殖能力:
①女子14歲、男子16歲時腎氣充盛、天癸(相當於西醫的下視丘-腦垂體-性腺軸)發揮作用,所以能生子;
②女子28歲、男子32歲時筋骨、肌肉的發育達到最高峰;
③女子35歲、男子40歲時腎氣開始轉弱;
④女子49歲、男子56歲時天癸衰竭,所以形體敗壞而不能生子。
此外,腎中精氣的盛衰不僅與生殖能力有直接的關係,也與牙齒、頭髮、筋骨、其他形體的變化相關。在腎氣充盛的階段,它們也跟著成長;在腎氣衰弱的階段,它們也跟著衰老。
這是人體成長與衰老的大概情形,但是還是會有些個別差異。例如有的人年老還能生子,這是因為這個人先天腎氣特別強盛,氣血循環特別好的緣故。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情形,養生得道的人雖然年紀已達百歲,還是能生子,是因為養生使身體保持非常健康的狀態,就像年輕人一樣,這也是養生的最高目標。
(2)臟腑、血氣的變化
在《黃帝內經》的《靈樞.天年》中,黃帝問岐伯在人一生中臟氣的興盛與衰弱的變化是什麼情況,岐伯指出二十歲時血氣開始旺盛,三十歲、四十歲時身體的功能達到巔峰,五十歲時身體的狀況開始走下坡,肝氣開始衰弱,所以眼睛會看不清楚;六十歲時心氣開始衰弱,所以氣血循環不良;七十歲時脾氣衰弱,所以皮膚乾枯;八十歲時肺氣衰弱,魄離開人體,所以容易講錯話;九十歲時腎氣衰弱,並且其他四臟、經脈都已空虛;一百歲時五臟都已衰弱,神氣離開人體,只剩下形體獨自存在,生命最後走向死亡。
(五)長壽與夭壽
天年是上天賦予人年齡的限制,也就是人正常壽命應該能活到的年齡。《黃帝內經》講到人的天年是一百歲,例如《靈樞.天年》說:「人之壽百歲而死。」凡是能享盡天年、自然衰老而死亡的稱為壽(長壽),活不到天年、早衰而亡的稱為夭(夭壽、短命)。
為什麼有些人會長壽呢?為什麼有些人會夭壽呢?中醫認為這與臟腑功能、肌肉皮膚狀況、血液循環好壞、呼吸快慢、身體抵抗力等有關。《黃帝內經》提到長壽與夭壽的條件如下表:
【元甫醫學園地】中醫的養生之道
【元甫醫學園地】中醫的養生之道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Re: 【元甫醫學園地】中醫的養生之道
【元甫醫學園地】中醫的養生之道(中)
作者﹕王元甫 醫師、中醫博士
養生的原則
《黃帝內經‧素問》的前三個篇章《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基本上都是講養生之道,可見中醫對於養生是非常重視的;畢竟,預防疾病要比治療疾病來得有效、容易。中醫養生最重要的依據是《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主要講述養生的要旨是保養人的天真(上天所賦予人的「真氣」與「元神」)。
上古天真論
黃帝問岐伯為什麼上古的人活到一百歲還能動作靈活,而當時的人活到五十歲就已經動作遲緩,岐伯回答黃帝的問題講到上古養生家的作法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岐伯又談到當時的人不知道養生反而耗散真元的作法說:「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最後,岐伯以上古聖人的養生之道告訴黃帝說:「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岐伯所說聖人的養生之道簡要的說包含下列兩個方面:
(1)外避邪氣的入侵:對於外界的環境,要依照四季的變動,而有所因應,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2)內守精、氣、神三寶: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修養,要做到「恬惔虛無」,才能達到「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保養精、氣、神)的最高養生目標。
《黃帝內經》不僅談到養生的原則,也講出養生的具體方法,兩者常相互關聯、不能分割。本文將先討論養生的三大原則:
(1)順應自然(天地、四時),
(2)調和陰陽,
(3)保養精、氣、神。
(一)順應自然(天地、四時)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也就是說,人是天地作用下所產生的(天地合氣),人也依循著四季變化的規律。此外,《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五味」;人必須得到天地所供養的五氣與五味才能夠生活。總而言之,人生存於天地自然之間,所以養生也必須順應天地自然的法則。
(1)人體之氣與天之大氣是相通的
人體之氣與自然界的大氣(天氣)是相通的,而且兩者之間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除了肺臟的呼吸作用外,皮膚也具有氣體進出的作用。吸氣時大氣經由氣管進入肺臟,同時大氣也由毛竅經由皮膚進入經絡;呼氣時人體之氣經由氣管離開肺臟,同時人體之氣也由毛竅經由皮膚離開經絡。
(2)人體受到四季變化的影響
人體的生理現象也受到四季氣溫變化的影響。當天氣變冷時,人體就必須產生更多的能量來維持正常體溫(冷空氣會進入體內),而且小便會變多(水氣蒸發變少);當天氣變熱時,人體就必須排出過多能量來維持正常體溫(熱空氣會進入體內),而且小便會變少(水氣蒸發變多)。
(3)順時養生法(四氣調神法)
《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接著討論人也要因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季變遷與萬物生、長、收、藏的變化,調整養生的方法,以使起居與精神方面能適應天地的變化:
(二)調和陰陽
中醫的原理是陰陽。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不僅是萬物,人體亦由陰陽所組成﹔而且陰陽之道是陰陽的調和,養生就是要使人體的陰陽調和。
《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三篇《生氣通天論》講述到陰陽的重要性、本質與要旨:
(1)陰陽是生命的根本:《生氣通天論》說:「生之本,本於陰陽。」生命的根本就是陰陽。
(2)陰陽的本質是陰內守、陽衛外:《生氣通天論》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精屬於陰,是人體構成的基礎,性趨內藏,主乎靜;氣屬於陽,與精陰陽相結合,護衛著人體,性趨外走,主乎動。如果陽偏盛,陰不足,就會血脈循環快速,甚至人會發狂;如果陰偏盛,陽不足,就會使血脈、九竅不通。
(3)陰陽的要旨是陰陽調和:《生氣通天論》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又說:「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的要旨是陰陽調和;陰為內守,陽為外固,陰陽平衡。陰與陽兩相平衡而且緊密結合,精與神就會健全。如果陽太強,氣會外泄,會使陰精消亡;如果陰陽分離,精與氣都會相繼消亡。所以陰陽調和是養生的最佳狀態,會使臟腑功能正常、氣血循環良好。
陰陽調和的養生方法
陰陽調和的養生方法體現在許多方面,例如飲食要講究食物與身體的陰陽調和,起居要講究四季寒暑與身體的陰陽調和,精神養生法是調和情志使精與神陰陽調和,氣功養生法是使全身氣、血、精、神的陰陽調和。
(三)保養精、氣、神
人體雖然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有形的結構所組成,其內也蘊涵著無形的部份,但是人體最重要的基本成份就是「精」、「氣」、「神」三寶,所以養生的要訣就是保養人的三寶:養精、養氣、養神。
(1)養精
「精」屬於有形,是人體攝食、運化後所生成的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成份。五藏主藏精,儲藏人體的精華物質(稱為後天之精)﹔腎又藏五臟六腑之精,所以腎精(又稱為先天之精)是人體極為重要的物質,與人體的生長、生殖、衰老有著密切的關係。
人體之精分為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所以養精的方法包括:
①養後天之精:中醫講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化生之源。補養脾胃,可強化運化功能,使食物能正常地化生為精華物質(精與血)。飲食養生法可調養人體的陰陽體質。運動與氣功養生法可增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氣血循環與臟腑的功能。
②養先天之精:除了補養後天之精以充養先天之精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房室(性生活)的養生,勿過度行房,耗散寶貴的腎精與真氣。另外,精神修養也很重要,可調養神氣,促進「精」與「神」的健全。
(2)養氣
「氣」 屬於無形,是人體攝食與呼吸大氣所運化成的更精微的物質;簡要的講,氣是一種能量形式,是人體活動力的來源。氣的強弱與人體的健康好壞有直接的關係﹔此外,氣也是人體抵抗外邪入侵的保衛力量。《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養氣是養生的要點。養氣除了補養正氣與調順氣機外﹔更重要的是,保養先天之真氣(又稱元氣、命門之火、腎間動氣)。
(3)養神
「神」又稱為元神,是人真正的主宰,所以養神是中醫養生最重視的部分。養神的方法除了基本上保養能涵養元神的精與氣,做到「積精全神」;還要更進一步專注精神的修養,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也就是說,要能夠清心寡欲、看淡名利,不受外物的引誘,才能養護丹田的先天「真氣」,並使「精」與「神」緊密結合,內守而不外洩。
作者﹕王元甫 醫師、中醫博士
養生的原則
《黃帝內經‧素問》的前三個篇章《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基本上都是講養生之道,可見中醫對於養生是非常重視的;畢竟,預防疾病要比治療疾病來得有效、容易。中醫養生最重要的依據是《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主要講述養生的要旨是保養人的天真(上天所賦予人的「真氣」與「元神」)。
上古天真論
黃帝問岐伯為什麼上古的人活到一百歲還能動作靈活,而當時的人活到五十歲就已經動作遲緩,岐伯回答黃帝的問題講到上古養生家的作法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岐伯又談到當時的人不知道養生反而耗散真元的作法說:「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最後,岐伯以上古聖人的養生之道告訴黃帝說:「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岐伯所說聖人的養生之道簡要的說包含下列兩個方面:
(1)外避邪氣的入侵:對於外界的環境,要依照四季的變動,而有所因應,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2)內守精、氣、神三寶: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修養,要做到「恬惔虛無」,才能達到「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保養精、氣、神)的最高養生目標。
《黃帝內經》不僅談到養生的原則,也講出養生的具體方法,兩者常相互關聯、不能分割。本文將先討論養生的三大原則:
(1)順應自然(天地、四時),
(2)調和陰陽,
(3)保養精、氣、神。
(一)順應自然(天地、四時)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也就是說,人是天地作用下所產生的(天地合氣),人也依循著四季變化的規律。此外,《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五味」;人必須得到天地所供養的五氣與五味才能夠生活。總而言之,人生存於天地自然之間,所以養生也必須順應天地自然的法則。
(1)人體之氣與天之大氣是相通的
人體之氣與自然界的大氣(天氣)是相通的,而且兩者之間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除了肺臟的呼吸作用外,皮膚也具有氣體進出的作用。吸氣時大氣經由氣管進入肺臟,同時大氣也由毛竅經由皮膚進入經絡;呼氣時人體之氣經由氣管離開肺臟,同時人體之氣也由毛竅經由皮膚離開經絡。
(2)人體受到四季變化的影響
人體的生理現象也受到四季氣溫變化的影響。當天氣變冷時,人體就必須產生更多的能量來維持正常體溫(冷空氣會進入體內),而且小便會變多(水氣蒸發變少);當天氣變熱時,人體就必須排出過多能量來維持正常體溫(熱空氣會進入體內),而且小便會變少(水氣蒸發變多)。
(3)順時養生法(四氣調神法)
《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接著討論人也要因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季變遷與萬物生、長、收、藏的變化,調整養生的方法,以使起居與精神方面能適應天地的變化:
(二)調和陰陽
中醫的原理是陰陽。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不僅是萬物,人體亦由陰陽所組成﹔而且陰陽之道是陰陽的調和,養生就是要使人體的陰陽調和。
《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三篇《生氣通天論》講述到陰陽的重要性、本質與要旨:
(1)陰陽是生命的根本:《生氣通天論》說:「生之本,本於陰陽。」生命的根本就是陰陽。
(2)陰陽的本質是陰內守、陽衛外:《生氣通天論》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精屬於陰,是人體構成的基礎,性趨內藏,主乎靜;氣屬於陽,與精陰陽相結合,護衛著人體,性趨外走,主乎動。如果陽偏盛,陰不足,就會血脈循環快速,甚至人會發狂;如果陰偏盛,陽不足,就會使血脈、九竅不通。
(3)陰陽的要旨是陰陽調和:《生氣通天論》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又說:「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的要旨是陰陽調和;陰為內守,陽為外固,陰陽平衡。陰與陽兩相平衡而且緊密結合,精與神就會健全。如果陽太強,氣會外泄,會使陰精消亡;如果陰陽分離,精與氣都會相繼消亡。所以陰陽調和是養生的最佳狀態,會使臟腑功能正常、氣血循環良好。
陰陽調和的養生方法
陰陽調和的養生方法體現在許多方面,例如飲食要講究食物與身體的陰陽調和,起居要講究四季寒暑與身體的陰陽調和,精神養生法是調和情志使精與神陰陽調和,氣功養生法是使全身氣、血、精、神的陰陽調和。
(三)保養精、氣、神
人體雖然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有形的結構所組成,其內也蘊涵著無形的部份,但是人體最重要的基本成份就是「精」、「氣」、「神」三寶,所以養生的要訣就是保養人的三寶:養精、養氣、養神。
(1)養精
「精」屬於有形,是人體攝食、運化後所生成的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成份。五藏主藏精,儲藏人體的精華物質(稱為後天之精)﹔腎又藏五臟六腑之精,所以腎精(又稱為先天之精)是人體極為重要的物質,與人體的生長、生殖、衰老有著密切的關係。
人體之精分為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所以養精的方法包括:
①養後天之精:中醫講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化生之源。補養脾胃,可強化運化功能,使食物能正常地化生為精華物質(精與血)。飲食養生法可調養人體的陰陽體質。運動與氣功養生法可增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氣血循環與臟腑的功能。
②養先天之精:除了補養後天之精以充養先天之精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房室(性生活)的養生,勿過度行房,耗散寶貴的腎精與真氣。另外,精神修養也很重要,可調養神氣,促進「精」與「神」的健全。
(2)養氣
「氣」 屬於無形,是人體攝食與呼吸大氣所運化成的更精微的物質;簡要的講,氣是一種能量形式,是人體活動力的來源。氣的強弱與人體的健康好壞有直接的關係﹔此外,氣也是人體抵抗外邪入侵的保衛力量。《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養氣是養生的要點。養氣除了補養正氣與調順氣機外﹔更重要的是,保養先天之真氣(又稱元氣、命門之火、腎間動氣)。
(3)養神
「神」又稱為元神,是人真正的主宰,所以養神是中醫養生最重視的部分。養神的方法除了基本上保養能涵養元神的精與氣,做到「積精全神」;還要更進一步專注精神的修養,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也就是說,要能夠清心寡欲、看淡名利,不受外物的引誘,才能養護丹田的先天「真氣」,並使「精」與「神」緊密結合,內守而不外洩。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