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講記(第一冊)
發表於 : 2021-08-16 , 19:53
01_金光明經講記_第一講
音檔下載: https://pse.is/4r9gy9
第一講 序品第一
那麼你們如果願意看那個《金光明經》呢,我這裡有一本,還有《大藏經》裡面有,你們可以好好看,那是非常值得我們看的。我不妨啊,從頭至尾、提綱挈領地再說一下,再說一下。這個為什麼要說一下呢?如果不講的話,大家並不了解它這個本經的殊勝,以及這個殊勝哪,我們怎麼樣能夠從這裡得到我們應有的好處。
《金光明經》,好幾個翻譯本,現在我們用的最完整的就是,唐朝義淨三藏大師,義淨大師翻譯的,它名字叫《金光明最勝王經》,一共有十卷,現在我手上那一本就是。我這次到台北到處去找,找不到,找不到,那這個也沒關係。那麼這個十卷當中啊,一共有很多品,這個品一共有三十一品。那麼現在我們這裡最主要地講的呢,講前面的五品,三卷,〈序品〉、〈如來壽量品第二〉、〈分別三身品第三〉,那麼現在諸位手上有的叫〈夢見金鼓懺悔品第四〉,下面〈滅業障品第五〉,一共這個五品。
〈序品〉,就是平常一般經上面那個序說,敘述這本經的來由,所謂總、別二序。總,那就是說六成就;別,就是特別的本經的啟發因緣。那麼這個總、別當中,一般說起來,雖然這個總嘛都是六種成就,可是這個六種成就當中,也有它內涵的不一樣。如果很簡單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裡哪裡……」,那麼就哪些人、說什麼,它這個內涵這樣,可是每一個地方它在哪裡、那麼佛在那個時候的狀態如何、哪一些人在會……,這個實際上都已經說明了這個法會的內容,內容。
有的經就是說「佛在王舍城祇樹給孤獨園」,那這個經很明白地說明了,所對的機本身哪,這是化身所攝的,以一般凡夫為主,以一般凡夫為主;說的教法就是,如果是大乘的話,也一定是以接引初機的。通常我們說,啊接引初機的,如果拿天台來說啊,說「藏教」是二乘的,「通教」那麼是大乘的,最多到「別教」。假定說它下面說,喔佛那個住在那個地方啊,住於最甚深什麼等等、什麼境界,欸那這個情況,是他主要的講一定是大乘的,當然也接引初機的,乃至於藏教的小乘根性,可是它對機的對象的話,應該就是「別」。所以「通」,通常都是小通大的;別教是特別大,大,但是呢個別的;「圓」就是最究竟的。這個裡邊有它差別,這我今天稍微提醒一下,將來你們自己看經的時候知道。
那麼本經呢,他剛出來的時候啊,他是在王舍城的鷲峰山,那個地方就是說《法華經》的地方,而且它說:住「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它點出這一點來。換句話說,那這個是了義之教,這個是圓滿之教,而所對的機就是以別、圓,當然也兼攝下面的。
那麼下面就說,啊,有哪些人在一塊兒……,那麼這個下面又說明了,平常都是以比丘為主要,因為這住世三寶,那麼這個比丘下面的話呢有各式各樣的人。簡略一點的,那就是說明一個大綱;比較詳細一點的,說明豐富的內容。譬如說我們《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它就是「龍天八部等」,一個「等」字,換句話說,它說的內涵是滿大的,但是呢非常簡略的。大本《阿彌陀經》那就不,它把列出來,換句話說,它說的內容是比較詳細的,那麼本經呢也是如此。說大阿羅漢哪些、哪些、哪些人,然後呢有大菩薩眾,那些大菩薩眾不但說出名字來,還特別說明這些大菩薩眾的成就的程度什麼等等,而從這個裡邊它也顯示出來這個內容,這樣。那完了以後呢,還有所謂這龍天八部的大眾,一一都列出來。這個上頭你可以曉得它的內容。
我以前曾經舉過一個比喻,就像譬如說我們今天南普陀,要自己弄飯吃很平常,接待一個客人,那麼這個客人來的身分從我們接待的方式上面,以及我們安排的這個方式上面,可以體會得出來這個內涵。所以本經,你看那個序就曉得,它是一個大乘圓滿,把前面那個序幕已經出來了。
那後面呢,不是有人啟發的,大家都心裡面就是,那麼多人去了以後心裡面念,那時候佛自己從定當中起來、觀察大眾而說,說啊,現在這個上次念過,是「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最殊勝,諸經之王!「甚深難得聞」,深極了,很難得聞。「諸佛之境界」,這是佛的境界。我現在要給大家說,是這樣。
所以這個本經的一開始是點出來了,正點的出來,它同樣的,那個序幕完了以後說出來。而後面正式開講的時候,這個本經有一個祈請眾。平常那個祈請眾都是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普通一般的大眾,那個大眾都是菩薩根性的,本經的祈請者是什麼啊?四方四佛,東方阿閦鞞佛、南方寶生佛……,這是在這個裡邊說明一點,所以也說明了本經的特別的地方。
那麼,如果說你們自己看那個的時候,那個〈序品〉當中關於這一點,是單單看那個經文看不出來的,所以我給你們輕輕地點一下,你們自己看,留意一下。
……(註:音檔缺漏)後來還是經過一位同修,他給我簡單的一個開示,說明裡邊的這個精要,說明這個精要。那麼以後呢,我就自己照著這個慢慢地去自己再懺悔,自己是多多少少有一點體驗,也只能說一點體驗告訴大家。這個體驗就算是對的,也只是裡面很少的一部分。
那麼,我所以特別說這個話,有一個原因。因為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前面對世俗放不下、認不清,這固然是一個大障礙;當你有了一點認識,對世間的習染認清,多少有一點清楚了,能夠放得下,然後開始修行的時候,那個時候的障礙什麼呢?得少為足,這是非常大的一個障礙!那麼先是在文字上面自以為懂了,或者在行相上面自以為對了。前者,是我們學教的人通常容易犯的,看了、聽了一點經論,那麼文字上面有了一個簡單的概念,以為了解。後者,是講修行的人,或者是禪、淨,乃至於戒,我們在儀軌、行相、法則摸到了一點,覺得這我就對了;實際上,這個還在門外,根本還沒有進去。
其次,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慢慢地深入,那麼「教」的呢,你曉得它所指的文字的內涵是什麼;「行」的,它那個儀軌的行相所以要這樣為什麼,以及為什麼有這樣的儀軌、行相,這二者有差別,但是內涵一樣的。內涵是什麼?以法淨化了自己煩惱的結果,就這個。淨化了煩惱,你內心上頭的感受,這是一種;從於這個內心上的感受,那個時候你身、口的行為就表現得不同,這又是一種。可是實際上的中心是一個。那個時候,我們真實接觸到佛法、體會到佛法,這個時候內心上的喜悅,我們是第一步可以談得到法喜,嘗到。那個時候大家會有一個難關──足,得少為足,就「啊!好啊!好啊、好啊!」這樣,那就停在那裡。實際上這個時候啊,剛剛望到門,望到門。
那麼譬如說,以我現在來說,我自己這樣的過程感受到了很歡喜,往往在這種情況之下,就以為真的懂了。如果說我們自己了解不懂,那個時候有一個心情策勵著我們步步深入,這樣,我們就有機會呀把它的內涵能夠一步一步地把握得住。當什麼時候你自己覺得懂的時候,那個自滿的心情跟著來了,實際上呢就是你想學的這個心情到此為止。這一點是非常重要!所以我把我自己的經驗告訴你們,在你們真正過程當中,這特別要注意!從下腳第一步,一直到最後,一直到最後。這個概念,我已經介紹給你們,但實際上你必須在自己的內心上面要體驗。
在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為什麼一開頭把這個圓滿的輪廓告訴我們?實際上,這個就是幫助我們衝破剛才這個障礙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可是這個原則,大家能不能受用,你還需要前面這兩個的內涵;否則的話,講了一點道理,陷在文字上面,體會到了一點覺得懂了,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所以在首先說的時候,我就告訴你們,就算你今天把我的聽懂了,就算你做到了,那麼你不妨想,那教我這個老師他自己本身還只是碰到一點點。不過,從這個時候,你碰到了一點點了,你就有一個路入了,你從那地方可以真正深入。了解、不了解?那個時候你才可以究竟圓滿。因為你深入,這也所以我在這地方選這個《金光明經》,它真正殊勝的地方在此。所以我就把我體驗到的,以及這個地方跟它相關的部分,給大家說一下。
那麼,在正式講這個懺悔之前呢,那我們所謂懺悔就是我們現在下腳該走哪些之前,就告訴你們一個大概。最近很多同學們大家很用功、正式地拜,那麼剛開始大家拜啊一定,喔,想這個佛像嘛什麼樣子,啊三十五佛有的是白的、有的金黃色的、紅的什麼等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放光,然後呢結什麼手印……,我就告訴大家不要去觀這個。實際上是不是真的不要管?不是的,我們要懂得這個次第。就是我們現在第一步真正要做的什麼呢?把我們的粗猛煩惱降伏。粗猛煩惱的降伏,不是一下就去看這個佛像。你心情非常粗猛的時候啊,那腦筋裡面老是胡思亂想,那個佛像擺在那裡都看不清楚,你還閉上了眼睛,那能看嗎?正對著他都看不清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認識得自己的煩惱的行相,那麼照著以前的說,「啊,這個煩惱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害處啊!」這樣。你必定透過這樣地思惟、觀察,然後呢產生正面的對治,把那個粗猛的煩惱拿掉。這樣的情況之下,然後呢當我們的心漸漸調柔了,那個時候你再去觀佛像,那時候就觀得起來了,否則你是浪費,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清楚,因為我們現在正確地講。當等到你觀起來了,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什麼?真正的深細的懺悔、集資是這個時候。這個整個的次第要清楚。
那麼還有呢,就是平常假定我們做的時候並沒有粗猛的煩惱,那的確你可以不必去忙前面這一個。不同的呢,就是像我們,我想我們有這種經驗,就是當我們心裡面被某一種煩惱所困擾的時候啊,你做什麼事情都不行,做什麼事情都不行,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找到正對治。如果說這個煩惱行相已經不強的話,那麼你主力的就觀佛像,或者做什麼,這個時候就可以了。
實際上呢,這個在這個止觀,「止」一章當中有特別的說明,這因為去年我們並沒有深細地研究。所以像《廣論》上面講那個「止觀」,的確是講得實在太精采、太精采,本來一般的大經大論上面它也有這麼講的,通常這個「止觀」整個佛法的中心。可是說,像本論、像《廣論》那樣的理路是這麼清楚,而且這個理路都是實際上的修行的次第;而這個所謂次第就是說,過來人的經驗;而這個過來人,不是說從某一條,他特別的,而是走過了所有的圓滿的教法以後,把這個整個的綱要的重心一點不遺漏地說明的,這樣的一個內涵。這是它真正殊勝之處!
所以說,那麼雖然我們沒有學這個止觀,可是這個大要我在這地方呢先跟你們提一下。所以正規地在我們懺悔過程當中,那個時候啊,自然而然會有不同的覺受起來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走則已,真正開始走的時候啊,欸一定境界不一樣了,這是一個好現象,這我們到那個時候再一步一步地漸次深入,漸次深入。所以不要說,啊,聽見了這個就執在那兒,聽見了那個就執在那個上頭。那麼這個大概說明一下。
現在我們請翻開《金光明經》,翻到第一頁,翻到第一頁。這個,一共本經有十卷,一共有十卷,三十一品。那麼,諸位!如果你們願意的話,在懺悔過程當中啊,你可以讀誦這個經典,這也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好的。因為對治方法當中,它第一個對治的方法,叫我們讀誦大乘甚深經典,那麼本經呢也是大乘的甚深經典之一。平常一般來說的話,以我們以前大部分,我介紹的就是呢幾個基本的概念,怎麼樣用在我們眼前相應的懺悔當中,所以這個部分只有用到前面的三卷啊,我們用到前面的三卷,後面那個我也建議、鼓勵你們,有機會可以看一看,這是看你們個人隨分隨力。那三卷呢,一共有五品。這個五品哪,說〈序品第一〉、〈如來壽量品第二〉、〈分別三身品第三〉、〈夢見金鼓懺悔品第四〉、〈滅業障品第五〉,你們可以看那個目錄,可以看那個目錄。那麼這個,通常這個目錄就是那個大綱,現在呢我們主要地要想研閱的,就是這個三卷、五品。
平常這〈序品〉哪,就是個序幕,開頭的時候,這樣的要啟發這樣的一個法會,那麼這前面有一個序幕事先來了。通常我們從這個序當中啊,可以看得出、了解到本經內涵的一個大要,而這個大要也可以看得出它的特質。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我們隨便做哪一件事情,譬如說今天飲食,那麼在正吃之前呢先要去準備。如果說今天是自己一個人勉強餬口,喔!我隨便,廚房裡有什麼拿出來吃一下就飽了。如果說常住一般,那倒好好準備一下。如果今天一個特別的宴會的話,啊,我們是大大地忙很多事情。那麼這個三種情況,是都沒有吃,前面已經準備的這個叫什麼?事先的準備工作,我們不妨說「序幕」。如果這非常簡單的,一點準備都沒有,到那時候反正跑到那裡有什麼拿出來就吃;第二個,我們照著正常的一般狀態;第三個呢是特別準備。所以,雖然還沒有吃,看了前面這個準備工作,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大概了解今天這個內涵是些什麼。小事、大事、一切事,都是如此。那麼,現在這個本經從那個序幕上面,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下這個內容。
而這次倒是這個序幕要多講一點。因為假定我們圓滿地來說明這個本經的話,我們可以從這個內涵上面有正確的了解,現在呢,不。所以這個時候不妨從這個序幕上面,來了解一下它本經的特質,這樣。這個是所以我在〈序品〉當中會說一點。那麼這個下面呢,這個序完了以後,緊跟著來一個〈如來壽量品〉,換句話說,展開了這個內涵。實際上這個內涵,就是把它準備的現在要開始了,內容有些什麼,這樣。所以然後呢〈分別三身〉、〈夢見金鼓懺悔〉、〈滅業障品〉,這個大要我在這地方說一說,也就等於說一個懸談。本來懸談,也是最難講的,像我這樣我談不到懸談,可是我就把現在體驗到的告訴你們。
現在那個〈序品〉當中一開頭的就說明這個法會的殊勝之處,這非常地殊勝!就是說,佛法上面我們說的殊勝,也就是說這個圓滿的教法,圓滿的教法;這樣的一個圓滿的教法,那麼就有這樣的前面的準備、這麼一個排場,這樣,這個排場。那麼然後呢這個排場完了以後啊,它正面地要展開,說喔,現在我們的內涵要介紹出來了。它那個介紹出來的時候啊,它不用平常一般的這個什麼直接的問對方式,而是說如來的壽量。那麼為什麼原因?我在這兒簡單說一下。
有這麼一個菩薩呀,他就想,說:「嗯?平常有兩種因是短命的,有兩種因是長命的,而佛無量劫以來種了這個後者的因,為什麼他卻是命這麼短呢?命這麼短呢?」因為本經是最後講的,那個時候已經曉得佛很快就要涅槃了,所以大家都為這件事情很難過、很擔心。所以就有這麼一個菩薩,他這個菩薩學大乘行者,尤其了解佛壽是無量無邊,因為他因地當中種下了這個無量圓滿的正因;那麼既然這樣,那麼佛為什麼很快就涅槃了,這不是矛盾嗎?這樣。所以這個時候啊,他是啟發因緣。
實際上那個〈如來壽量品〉擺在那裡,真正意思什麼呢?是說明這個佛的真正的究竟圓滿的壽量,不是我們凡夫所看得見的。那麼從這個疑問、問答當中,說明佛的究竟圓滿的果報,究竟圓滿的果報,以及下面那個呢〈分別三身品〉,這兩者就是佛的功德。喔!說原來,究竟圓滿的這個佛身有這樣地好的內涵在!先把這個我們的大目標,最究竟圓滿的這個啊,提在這個地方,於是策發我們好樂、欣仰、祈求之心,祈求之心。所以這個地方所提出來這個大目標啊,就是究竟圓滿的,究竟圓滿的。所以它一占占了兩品,而詳細地說明這個內涵。回頭當我們讀下去的時候,我們會了解,他是如來在這地方的示現的,絕不是很簡單的,也可以說最究竟圓滿的狀態示現出來。
而說這個本經的時候,也是到最後快涅槃的時候,在裡邊同時,佛陀他自己親口講,說:「啊!這個《金光明經》是最殊勝的經王」,他懸出來這個目標是最究竟圓滿的,最究竟圓滿。譬如說《華嚴》它也是一開頭的這個序幕,哇!最究竟圓滿的;但是《華嚴》最究竟圓滿的果擺在這裡,然後呢下面出來的都是什麼?都是菩薩境界,對我們來說我們沒有份,喔!這個高高在上的,我們是不得其門而入,望得見、吃不到。現在呢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欸,這麼高、究竟圓滿的這個狀態,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正所應得,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次第,以及方法。也是對我們來說,你該怎麼走,你就可以這樣地步步深入。
完了以後,又特別說出來,下腳第一步是什麼。下腳第一步什麼啊?淨除障礙、集聚資糧,平常我們說,大乘行者剛開始修的資糧位,就資糧位之前的工作。所以儘管我們現在開始做的,是做的下腳的第一步,但是這個因卻是什麼?圓滿因。所以這個前面的幾品,就有這麼、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說絕端重要的一個涵義在這個裡頭。它下面緊跟著就〈夢見金鼓懺悔品〉,喔,對了,喏,這樣地圓滿的內涵,你怎麼辦呢?這麼下去。那麼懺悔了以後呢,能夠滅除罪障;滅除罪障的話,同時集聚資糧,你就步步深入,步步深入。所以下面這些真正說的話,就是按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來的。
所以呀我們在這個地方啊,首先呢先把我們前面相應的、我們的完全……,真正的重要的,還是照著菩提道這條大覺、這個大道的次第向上。所以我們以前曾經說過了,我們把這個圓滿的這個教法的構架認識了,然後步步走進去。前頭認識那個構架的時候,每一個地方認識一個大綱;認識了大綱,然後開始行持的時候,找到自己相應之處下腳;每跑到相應的地方,就把現在該做的內涵仔細地把握得住,然後深入,然後深入。所以……(註:音檔缺漏),說我們這個地方相應的這個細部,這是讓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一步一步地深入的。所以當你們繼續不斷地走過去自然而然你會……,這個論當中也給我們指示,然後呢,實際上當然真正要學這樣的圓滿教法一定有師長,他會告訴我們現在該學些什麼了、現在該學些什麼,你自然會一步不錯地步步深入。所以關於這個幾品的原因,那麼在這地方呢先簡單地說了一下。這個概念要很清楚喔!這概念很清楚。現在請翻到下一頁的本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序品第一〉。
那麼大家跟著我一起念,你們可以輕輕的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
好,到這裡。這個,平常那個「序」,我們通常說「六種成就」,六種成就。那麼這個成就當中呢,「主、伴」,先說「信成就」,這個我們現在先不去說它,大家都了解了。那麼這個佛就出場了,他在哪裡呢?在那個靈鷲山,靈鷲山就是說《法華》的地方,說《楞伽》的地方,很多那種大乘的大經典在那地方講的。
下面他就告訴我們什麼啊?以「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喔!我們看見的是,這是一個高高山的山頂上面;實際上,佛真正境界什麼?住在這個境界。本來證得佛果以後,他一切時處都在這個境界裡邊;但是他這個境界只有他知道,以及十方一切諸佛知道,我們不知道。那麼他來隨分地度化我們的時候,以我們相應的量出現,這個就是應我們的相應的業,「循業發現,應所知量」,對我們所知的示現。所以他在《華嚴》當中,是如實地要開展這個圓滿的教法,他沒有講,他一切的境界就展現開來了。那因為為什麼?這個是不是講道理的時候,這個是如實行持的時候。所以在《華嚴》上面這個〈世主妙嚴品〉,一下好幾卷,啊!大批地出來各式各樣的這個世間主,實際上這種世間主都是菩薩行者。
還有呢,另外一種小乘經典。那個佛也沒有講什麼,他出現的時候,自己嘛出現是一個丈六老比丘相,跟大家一樣,到了天氣冷要加衣服的,然後呢到了時候肚子要餓的,還同樣地有我們一樣的大小便溺、生病等等,然後呢你個人碰見問題了,他就告訴你:「哎呀!這個是苦啊,你該怎麼辦哪……」,就當下指點他。有的時候不一定指點他,就問答當中讓他……,嗯,裡邊就有一個內心當中的驗證,喔!這樣。是這樣的實際上的狀態,來展現開來的。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
譬如昨天下午,那麼有一位同學到上面去,這個凡是自修時間,大家知道,所以上去。那麼他隨便談,他就談那個空,說什麼、什麼……,「欸,它既然是空,為什麼還有這個呢?」當時我沒直接回答他,就隨便談了幾個問題以後,他自己就:「喔!」這樣。這我自己也曉得,你直接告訴他,他不一定懂;你旁邊哪,這個烘雲托月式的,讓他自己加一點思惟,你多多少少指一點,那麼他從這地方就透過。當下我們普通的凡夫我們都了解用這個方法,何況是佛陀。所以說,在很多小乘的這個經論當中,你看,佛跟弟子往往是個對答,那麼當那個對答話,或者沒有答完,或者答完,欸!這個問的那個弟子就證到了跟它相應之果,換句話說,這個是非常當機的,就告訴他。那麼這個當機是果相應的。
現在這地方呢,當機眾是什麼?是說要修學大乘的這種行者,以因相應的,這你們現在要種那個最圓滿的因該如何?既然是因相應的,表示這個學的人還是地道凡夫,而要告訴他的方法卻是最究竟圓滿的、深的。所以它經上面就告訴我們說:「現在佛這個境界啊,是最究竟圓滿的喔!」讓你因地當中,嗯!這樣,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平常的時候,當我們學這樣的這種……(註:音檔缺漏)所以那個時候啊,也就不會好高騖遠,確實有一個最高圓滿的目標,然後呢腳踏實地從眼前第一步開始走去。
所以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前面的這個比較,你們了解嗎?這個是個特質,在這地方說一下。那麼再下面就不必念了,我大概地解釋一下。
與大苾芻眾九萬八千人。皆是阿羅漢。能善調伏如大象王。諸漏已除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所作已畢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得大自在住清淨戒。善巧方便智慧莊嚴。證八解脫已到彼岸。其名曰具壽阿若憍陳如。具壽阿說侍多。具壽婆濕波。具壽摩訶那摩。具壽婆帝利迦。大迦攝波。優樓頻螺迦攝。伽耶迦攝。那提伽攝。舍利子。大目乾連。惟阿難陀住於學地。如是等諸大聲聞。各於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它下面有「大苾芻眾」,是「九萬八千人。皆是阿羅漢。能善調伏如大象王。」這樣的一個一個,就是屬於我們的主、伴,主、伴。那麼佛出現,先說出來,喏,佛是這樣的一個狀態,這個時候已經我們可以了解到,佛要說的內涵是些什麼。下面那個伴呢,也是一樣,你從那個伴上面也可以看得出來他什麼樣相應的程度,什麼樣相應的程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啊……,你們如果看過的,那我就講起來很省力,實際上不是我省力,是省事,你們也立刻就懂。
它先呢就說大阿羅漢,這個是最大的那些羅漢,這個羅漢所證得的都像什麼?如善調伏,「能善調伏如大象王」,是樣樣他應該做的都已經解決了。這個都是具解脫大阿羅漢,有這麼多。
復有菩薩摩訶薩。百千萬億人俱。有大威德如大龍王。名稱普聞眾所知識。施戒清淨常樂奉持。忍行精勤經無量劫。超諸靜慮繫念現前。開闡慧門善修方便。自在遊戲微妙神通。逮得總持辯才無盡。斷諸煩惱累染皆亡。不久當成一切種智。降魔軍眾而擊法鼓。制諸外道令起淨心。轉妙法輪度人天眾。十方佛土悉已莊嚴。六趣有情無不蒙益。成就大智具足大忍。住大慈悲心有大堅固力。歷事諸佛不般涅槃。發弘誓心盡未來際。廣於佛所深種淨因。於三世法悟無生忍。逾於二乘所行境界。以大善巧化導世間。於大師教悉能敷演秘密之法甚深空性。皆已了知無復疑惑。其名曰無障礙轉法輪菩薩。常發心轉法輪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觀自在菩薩。總持自在王菩薩。大辯莊嚴王菩薩。妙高山王菩薩。大海深王菩薩。寶幢菩薩。大寶幢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寶手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歡喜力菩薩。大法力菩薩。大莊嚴光菩薩。大金光莊嚴菩薩。淨戒菩薩。常定菩薩。極清淨慧菩薩。堅固精進菩薩。心如虛空菩薩。不斷大願菩薩。施藥菩薩。療諸煩惱病菩薩。醫王菩薩。歡喜高王菩薩。得上授記菩薩。大雲淨光菩薩。大雲持法菩薩。大雲名稱喜樂菩薩。大雲現無邊稱菩薩。大雲師子吼菩薩。大雲牛王吼菩薩。大雲吉祥菩薩。大雲寶德菩薩。大雲日藏菩薩。大雲月藏菩薩。大雲星光菩薩。大雲火光菩薩。大雲電光菩薩。大雲雷音菩薩。大雲慧雨充遍菩薩。大雲清淨雨王菩薩。大雲花樹王菩薩。大雲青蓮花香菩薩。大雲寶栴檀香清涼身菩薩。大雲除闇菩薩。大雲破翳菩薩。如是等無量大菩薩眾。各於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再下面,是列出來是菩薩,列出來是菩薩。那麼這個在哪裡呢?我們也不妨去看一看,從第幾行開始啊?一、二、三、四,第五行,就是這個本文的第五行下面開始,這個先大阿羅漢出現,頂禮、遶佛,這個實際上最恭敬的,退坐一面。「復有」,實際上不是先等他來了以後再坐啊,同時的,「復有菩薩摩訶薩。百千萬億人俱。」有這麼個多法,有這麼個多法。而這個在我們凡夫眼光當中啊,我們不一定能夠看得見這麼多;在大乘這個經典當中,以及它的實際上內涵上頭,那個的確是遠超過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所以這裡呢,我們就不必多去說它了。
而這些菩薩摩訶薩,「有大威德。如大龍王」。他前面說這個比丘「善調伏如大象王」,這個地方說這個菩薩又大龍王。這個「象王」跟「龍王」都是一個比喻,那麼這個比喻是指示我們的什麼呢?指示我們的什麼呢?在印度這個地方啊,它在平常一般的這個象啊,哇,那是最大的一個動物,第一個;還有呢,牠做事情是也最能做,乃至於打仗,各式各樣的最好的東西財富等等,這樣。所以平常的這個國王啊,手裡有各式各樣的兵,那個兵當中最精采的什麼?象兵。如果他那支象兵很精采的話,他那個國王一定很強盛,國王很強盛。所以轉輪聖王的七寶當中有這個象寶。換句話說,他這個羅漢的成就,相當於什麼啊?我們通常說人中的龍象,他是以象來說明的。牠象雖然有這樣的大的威力,但是牠沒有神變。龍王呢?不但有這樣的威德,而且有很大的神變,這個是牠的很不一樣的地方。這個龍的這個神通啊,哇,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同樣地那佛的弟子,而這個正是佛子,有他的內涵,所以像大龍王一樣。那下面呢也不詳細地說明它,總之這個地方的說,啊,有這麼多。
還有一點,平常我們這個大乘經典的,像一般的大乘經典,總是出場的時候啊,通常是說觀世音菩薩啦、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或者什麼……,那麼這樣的一個一個慢慢地下去。在本經上面呢,你們看,他那個菩薩的出場不是這樣的。那麼在哪裡呢?我們從這個地方的數下去,就是從第一行數下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第十行,第十行的下半,說這些菩薩都已經達到了這樣很「甚深空性。皆已了知。無復疑惑。其名曰。無障礙轉法輪菩薩。常發心轉法輪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下面再來,「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觀自在菩薩。」
這個慈氏菩薩是當來下生,所以他在這個我們釋迦世尊教法當中,是最珍貴的。那麼,妙吉祥菩薩,或是觀自在菩薩,他們兩個都是權位菩薩,已經證了佛果再來的,一個是代表諸佛最圓滿的智慧,一個是代表諸佛最圓滿的方便、悲心。他現在不以這幾位大菩薩為上首,卻是什麼啊?無障礙轉法輪、常發心轉法輪、常精進、不休息,實際上那個出場的次第,這個地方也有一個特質來告訴我們。不是前面佛示現的是圓滿的一個狀態嗎?那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呢?為什麼我們偏偏不行呢?是我們在障礙當中。所以佛就他的果德來說的話,就他的果德來說的話,通常我們說佛究竟圓滿的什麼?淨一切煩惱障、所知障!我們現在就被這兩樣東西障得死死的,是地道凡夫,雖然本質上面是一般無二。現在這位菩薩是「無障礙」、能夠「轉法輪」,好極!喏,這就是我們現在真正需要的。
那麼,淨除了障礙以後,真正開始要得到這個圓滿教法該怎麼辦呢?第二步是發大心。清楚、不清楚?就這個。嗯,所以你看,它這個真正的「教」,它實在這個是妙得……,不是我們普通能夠想像得到的。發了心以後,然後呢你開始去「行」。所以我們前面學過了,喔,真正像《菩提道》這一本大乘道,前面這個都是什麼?前面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真正地走上去,目的是還是為了究竟圓滿的。所以這個準備工作從次第來分,就是前面的基礎,然後呢下叫作「共下」,中叫「共中」,最後真正進入的是大的、就是究竟圓滿的不共之處;而這個不共之處,真正的開始第一個要我們發心。發心之前為什麼要前面的共中、共下,乃至基礎呢?喏,要先除掉深入的障礙。發的心,那個時候我們稱它為什麼?叫願心。單單發心行不行啊?不行,還要什麼?要行,如理行。所以,就算求菩薩戒它有一個,發願心,以及發行心。那麼這個行的時候,必須要什麼?常精進、不休息。喔,你如果能夠這樣來做的話,下面什麼?慈氏菩薩,那就是你的啦!當來,當來你就是啊!清楚嗎?清楚嗎?這樣。所以它那個綱提出來了。那麼,下面當然你可以用不同的眼光,以及不同的內涵去體會它。
本來比丘是常隨眾,而是三寶之主,所以他向來列為第一位;但是本經的內涵,卻是圓滿的教法,所以你看,這個列出來比丘眾短短的幾行,那個菩薩眾是很長一堆。而這個裡邊的列出來的菩薩的名字,一共有五十三位菩薩,五十三位喔!嘿,妙極了!我們也不妨這麼說,這個「五十三」實際上有它特別的意義在。所以這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說,我們層次步步上去,嗯,就經過這樣的十地、等、妙、究竟圓滿,這個是它有這樣的特質。所以,啊!你別看哪,現在你只要這樣地走下去,你前面基礎、障礙這麼除,然後呢發心、起行,步步向上,究竟圓滿!這個內涵,已經指示出來了。所以如果說你眼睛比較亮一點的話,你念到這個時候,讀到這個時候,就曉得,喔,他現在本經書垂示給我們的,「垂」就是上面,開示給我們的,就這個。
復有梨車毗童子五億八千。其名曰師子光童子。師子慧童子。法授童子。因陀羅授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護童子。法護童子。僧護童子。金剛護童子。虛空護童子。虛空吼童子。寶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如是等人而為上首。悉皆安住無上菩提。於大乘中深信歡喜。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再下面呢,來啦!下面是什麼?請看!下面一頁,第三頁。等到這個菩薩也交代清楚了以後,下面就緊跟著出現的,那個在第三頁的第一行,也是下面,「復有梨車毗童子五億八千。其名曰師子光童子。師子慧童子」等等。
那麼這個「童子」啊,這個在他們的印度這個梵文當中有好幾個不同的意義,也許我們已經了解了,《華嚴》上面善財童子、文殊師利童子,都稱「童子」的。這個「童子」不是說我們小孩子的童子,是什麼?就是說,他充滿著活力,前途無量,這樣。在大乘的教法當中,就這一類稱他為「童子」,稱他為童子。所以現在下面呢,出來的誰啊?這梨車毗童子這些人,那個就是真正的修持相應的這些大乘行者,大乘行者。
復有四萬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見天子。喜悅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虛空淨慧天子。除煩惱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為上首。皆發弘願護持大乘。紹隆正法能使不絕。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復有二萬八千龍王。蓮華龍王。醫羅葉龍王。大力龍王。大吼龍王。小波龍王。持駛水龍王。金面龍王。如意龍王。如是等龍王而為上首。於大乘法常樂受持。發深信心稱揚擁護。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復有三萬六千諸藥叉眾。毘沙門天王而為上首。其名曰庵婆藥叉。持庵婆藥叉。蓮花光藏藥叉。蓮花面藥叉。顰眉藥叉。現大怖藥叉。動地藥叉。吞食藥叉。是等藥叉悉皆愛樂如來正法。深心護持不生疲懈。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復有四萬九千揭路茶王。香象勢力王而為上首。及餘健闥婆阿蘇羅緊那羅莫呼洛伽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并諸大國所有王眾。中宮后妃淨信男女。人天大眾悉皆雲集。咸願擁護無上大乘。讀誦受持書寫流布。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然後呢這個出現了以後,下面的話,再看到第四行,第四行第三句下面,「復有四萬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見天子。喜悅天子。」那下面就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這個是,圓滿的這個法會都有這樣的每一部,三界之內,世、出世間,十法界眾生都有在這裡。所以前面那部分,這個〈序品〉當中啊,〈序品〉當中啊,就是說明這一點,說明這一點。
那這個大概了解了,我們就看這個長文的最後一行,第三頁上最後一行。
如是等聲聞菩薩。人天大眾龍神八部。既雲集已。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捨。願樂欲聞殊勝妙法。
最後一行:「人天大眾龍神八部。既雲集已。」說所有的十法界一切眾生,佛是主,其他的我們大家隨著來的九法界眾生一起雲集。「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捨。願樂欲聞殊勝妙法。」這裡。
這幾句話,我們學過《廣論》以後,大家已經了解了,正是我們最需要的,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在《大智度論》上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說,佛啊,這個甚深無上、究竟圓滿的教法,不是凡夫普通人所能夠了解的;只有一種人,什麼呢?就是一心渴仰,聽見這個佛法啊,啊!就像久旱逢甘霖這樣,那全心全意,如是之人,那這個時候就可以給他講了。那麼給他講了以後,有真正實際上的受用了!所以真正的受用是這樣相應的。單單這個還夠不夠?當然圓滿的講起來,這幾句話裡邊有它特別的內涵,如果簡單說,這幾句話還不夠。那麼這個所謂夠不夠,在《廣論》的前面道前基礎當中都已經解釋過了,我們自己想一想。所以我在這裡停一下,也就這個。這個非常重要喔!各各至心,各各至心!
我們就想起,在上學期我們學的、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修學佛法,這個器倒覆,不行;雖然你器沒倒覆,你準備接受,但是裡邊有毒,不行;雖然毒也洗乾淨了,但是如果是你裡邊有漏洞,不行。單單這個,說至心的消極的那一面有了,至心的積極的一面有沒有?還不夠。還要什麼?有大希求、大好樂等等,善巧能辨別。那這個裡邊一定有什麼?說自己曉得為什麼要希求呢?喔,曉得我自己是病,喔!這樣;然後呢一定要求什麼樣的人,給什麼樣的藥去對治。如果說這些條件都一一具足的話,那麼這個至心積極的那一面,也就具足了。現在那些人是個個已經這樣,所以因為這樣的心情所以跑到這地方來的話,合掌恭敬,哎呀,至誠恭敬地在這地方。
說到恭敬,常常有同修那麼來問我這個問題,大家曉得這個恭敬非常重要,那麼有人說恭敬很有功德,但是呢,怎麼樣才能恭敬呢?這個話的內涵,反過來說,也就是說,他曉得要恭敬,曉得什麼?文字上面說要恭敬。但是真的恭敬呢?不曉得。欸求恭敬,這是個好現象;但是確確實實,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體會得到,說是說恭敬,可是心裡面這個慢相實在重。喔,教要恭敬、恭敬,可是碰見什麼人都就是啊,心裡面不一定說「我才瞧不起他」,至少不真正重視,不是真正珍視,這個實在沒有!雖然你勉強地很用足氣力提,啊,但是用了很大的氣力,心稍微放掉一點,恭敬心沒有了。這個為什麼原因?實際上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粗重煩惱相!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裡的行相,這法相就是這個,那一切法法爾有這個相,粗重煩惱相就是這個。你什麼時候有恭敬心呢?當你真正行持,如法行持,一旦你真正體會到這個法味的時候啊,你自己不知不覺,對你所學的法,以及教你法的這個師長,恭敬心就生起來;也不要問、也不要學、也不要求,叫你不恭敬,辦不到!你們之中,一定有這種人有這種體驗的,如果沒有的話,在這地方就得好好地學。所以我們常常說,哎呀,這個大經這麼好,我要去學,沒得用。
昨天晚上,也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看見經當中說,他說:「我這個記憶力不好」,經上面說,你供了一杯水,念它二十一天,然後呢喝進去就行了。是,經上面絕對不會錯;但是我想像當中,喔這個我們去念它二十一天不一定有效,你加它十倍的時間還說不定都沒有用。為什麼?原因何在?這裡告訴我們,就是你前面的準備沒準備好,準備沒準備好。所以我們平常,常常很輕鬆地來說一個像笑話似的,說「我現在要造一個摩天大樓」,不是說你單單向上面造起來可以,如果你沒準備好的話,造不起來算你運氣,造起來的話就害了!為什麼?你摩天大樓要造起來,這個基礎沒弄好,怎麼樣啊?塌倒!對不對?你那個基礎不行,你造起來這麼重,倒下來了,這個是個事實。所以在這地方特別說一下。
現在既然我們這一次學這個,要正確地希望得到好處的話,那麼,如果在這點呢心裡上面還得不到,要準備。不過剛才已經說過了,勉強,勉強不來的,跟法不相應沒有用的,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們再回過頭去把上學期已經學的東西再來看。在這裡稍微停一下。
當初我們在講「次第」的時候,他已經……,《廣論》的次第已經告訴我們,說這個它是以行持為次第的,所以它不是個道理。那麼但是呢要學的過程當中,先把那個全面的這個輪廓認識了,真正走的時候啊,那個次第是一步不能差的。因為你下面的第一步你沒走,你怎麼走第二步呢?容或你的腳步大一點,一跨兩步,這不是……,你要跨三步、四步這個沒用啊!那麼同樣地,現在既然我們認真在行持的話,那時候就是從這個大的輪廓上面要把握住,我們入手的相應的細部如何。
所以諸位!現在要正式拜之前,那個你回過頭來好好地溫習啊,這前面的每一部分仔細地看看「我哪一部分缺的、不夠的」,你努力去做。你能夠做的話,到那個時候啊,你發現:那後面要得到的懺悔也好、要恭敬也好,乃至學定也好,都垂手可得。所以在這裡,這兩句話,我這麼認認真真地告訴你們一下。
下面呢,因為他至心、因為這樣,所以恭敬哪,這瞻仰尊嚴,他全部精神瞪大了在那兒望,瞪大了在那兒望。這個我想我們都可以體會得到,或者法上面的確已經有所體會,譬如說一個好的大法師在講法,大家也體會到這個好處,啊!一心瞻仰他。再不然,我們不妨想起來,在我們沒有出家、沒有進入佛法,這世間對於我們去祈求的事情。我想起來了,我就想起一個小故事。
最近……,要下課了,跑到香港去,那個六合彩開彩,以前我聽說過名字,也從來不曉得怎麼一回事情。因為去買東西嘛,結果到了開彩那天,哎呀!這個馬路上圍滿了人,大家瞪大了眼睛,「目不暫捨」也就是這個味道。啊,瞻仰什麼?瞻仰這個。實際上,我們的確人人都有,就是如果你好樂羨慕的話,一心仰望的話,你就會這個。
這是所以為什麼像這種重要的經論它一開頭的時候,像本經,它懸出來這個佛的圓滿的說〈如來壽量品〉,以及〈三身品〉,就告訴我們這個果位圓滿的,先讓你認識了,你內心有這個心情,那你這樣地上去的話,就易得成功。好,下面,下一堂課再繼續!
音檔下載: https://pse.is/4r9gy9
第一講 序品第一
那麼你們如果願意看那個《金光明經》呢,我這裡有一本,還有《大藏經》裡面有,你們可以好好看,那是非常值得我們看的。我不妨啊,從頭至尾、提綱挈領地再說一下,再說一下。這個為什麼要說一下呢?如果不講的話,大家並不了解它這個本經的殊勝,以及這個殊勝哪,我們怎麼樣能夠從這裡得到我們應有的好處。
《金光明經》,好幾個翻譯本,現在我們用的最完整的就是,唐朝義淨三藏大師,義淨大師翻譯的,它名字叫《金光明最勝王經》,一共有十卷,現在我手上那一本就是。我這次到台北到處去找,找不到,找不到,那這個也沒關係。那麼這個十卷當中啊,一共有很多品,這個品一共有三十一品。那麼現在我們這裡最主要地講的呢,講前面的五品,三卷,〈序品〉、〈如來壽量品第二〉、〈分別三身品第三〉,那麼現在諸位手上有的叫〈夢見金鼓懺悔品第四〉,下面〈滅業障品第五〉,一共這個五品。
〈序品〉,就是平常一般經上面那個序說,敘述這本經的來由,所謂總、別二序。總,那就是說六成就;別,就是特別的本經的啟發因緣。那麼這個總、別當中,一般說起來,雖然這個總嘛都是六種成就,可是這個六種成就當中,也有它內涵的不一樣。如果很簡單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裡哪裡……」,那麼就哪些人、說什麼,它這個內涵這樣,可是每一個地方它在哪裡、那麼佛在那個時候的狀態如何、哪一些人在會……,這個實際上都已經說明了這個法會的內容,內容。
有的經就是說「佛在王舍城祇樹給孤獨園」,那這個經很明白地說明了,所對的機本身哪,這是化身所攝的,以一般凡夫為主,以一般凡夫為主;說的教法就是,如果是大乘的話,也一定是以接引初機的。通常我們說,啊接引初機的,如果拿天台來說啊,說「藏教」是二乘的,「通教」那麼是大乘的,最多到「別教」。假定說它下面說,喔佛那個住在那個地方啊,住於最甚深什麼等等、什麼境界,欸那這個情況,是他主要的講一定是大乘的,當然也接引初機的,乃至於藏教的小乘根性,可是它對機的對象的話,應該就是「別」。所以「通」,通常都是小通大的;別教是特別大,大,但是呢個別的;「圓」就是最究竟的。這個裡邊有它差別,這我今天稍微提醒一下,將來你們自己看經的時候知道。
那麼本經呢,他剛出來的時候啊,他是在王舍城的鷲峰山,那個地方就是說《法華經》的地方,而且它說:住「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它點出這一點來。換句話說,那這個是了義之教,這個是圓滿之教,而所對的機就是以別、圓,當然也兼攝下面的。
那麼下面就說,啊,有哪些人在一塊兒……,那麼這個下面又說明了,平常都是以比丘為主要,因為這住世三寶,那麼這個比丘下面的話呢有各式各樣的人。簡略一點的,那就是說明一個大綱;比較詳細一點的,說明豐富的內容。譬如說我們《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它就是「龍天八部等」,一個「等」字,換句話說,它說的內涵是滿大的,但是呢非常簡略的。大本《阿彌陀經》那就不,它把列出來,換句話說,它說的內容是比較詳細的,那麼本經呢也是如此。說大阿羅漢哪些、哪些、哪些人,然後呢有大菩薩眾,那些大菩薩眾不但說出名字來,還特別說明這些大菩薩眾的成就的程度什麼等等,而從這個裡邊它也顯示出來這個內容,這樣。那完了以後呢,還有所謂這龍天八部的大眾,一一都列出來。這個上頭你可以曉得它的內容。
我以前曾經舉過一個比喻,就像譬如說我們今天南普陀,要自己弄飯吃很平常,接待一個客人,那麼這個客人來的身分從我們接待的方式上面,以及我們安排的這個方式上面,可以體會得出來這個內涵。所以本經,你看那個序就曉得,它是一個大乘圓滿,把前面那個序幕已經出來了。
那後面呢,不是有人啟發的,大家都心裡面就是,那麼多人去了以後心裡面念,那時候佛自己從定當中起來、觀察大眾而說,說啊,現在這個上次念過,是「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最殊勝,諸經之王!「甚深難得聞」,深極了,很難得聞。「諸佛之境界」,這是佛的境界。我現在要給大家說,是這樣。
所以這個本經的一開始是點出來了,正點的出來,它同樣的,那個序幕完了以後說出來。而後面正式開講的時候,這個本經有一個祈請眾。平常那個祈請眾都是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普通一般的大眾,那個大眾都是菩薩根性的,本經的祈請者是什麼啊?四方四佛,東方阿閦鞞佛、南方寶生佛……,這是在這個裡邊說明一點,所以也說明了本經的特別的地方。
那麼,如果說你們自己看那個的時候,那個〈序品〉當中關於這一點,是單單看那個經文看不出來的,所以我給你們輕輕地點一下,你們自己看,留意一下。
……(註:音檔缺漏)後來還是經過一位同修,他給我簡單的一個開示,說明裡邊的這個精要,說明這個精要。那麼以後呢,我就自己照著這個慢慢地去自己再懺悔,自己是多多少少有一點體驗,也只能說一點體驗告訴大家。這個體驗就算是對的,也只是裡面很少的一部分。
那麼,我所以特別說這個話,有一個原因。因為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前面對世俗放不下、認不清,這固然是一個大障礙;當你有了一點認識,對世間的習染認清,多少有一點清楚了,能夠放得下,然後開始修行的時候,那個時候的障礙什麼呢?得少為足,這是非常大的一個障礙!那麼先是在文字上面自以為懂了,或者在行相上面自以為對了。前者,是我們學教的人通常容易犯的,看了、聽了一點經論,那麼文字上面有了一個簡單的概念,以為了解。後者,是講修行的人,或者是禪、淨,乃至於戒,我們在儀軌、行相、法則摸到了一點,覺得這我就對了;實際上,這個還在門外,根本還沒有進去。
其次,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慢慢地深入,那麼「教」的呢,你曉得它所指的文字的內涵是什麼;「行」的,它那個儀軌的行相所以要這樣為什麼,以及為什麼有這樣的儀軌、行相,這二者有差別,但是內涵一樣的。內涵是什麼?以法淨化了自己煩惱的結果,就這個。淨化了煩惱,你內心上頭的感受,這是一種;從於這個內心上的感受,那個時候你身、口的行為就表現得不同,這又是一種。可是實際上的中心是一個。那個時候,我們真實接觸到佛法、體會到佛法,這個時候內心上的喜悅,我們是第一步可以談得到法喜,嘗到。那個時候大家會有一個難關──足,得少為足,就「啊!好啊!好啊、好啊!」這樣,那就停在那裡。實際上這個時候啊,剛剛望到門,望到門。
那麼譬如說,以我現在來說,我自己這樣的過程感受到了很歡喜,往往在這種情況之下,就以為真的懂了。如果說我們自己了解不懂,那個時候有一個心情策勵著我們步步深入,這樣,我們就有機會呀把它的內涵能夠一步一步地把握得住。當什麼時候你自己覺得懂的時候,那個自滿的心情跟著來了,實際上呢就是你想學的這個心情到此為止。這一點是非常重要!所以我把我自己的經驗告訴你們,在你們真正過程當中,這特別要注意!從下腳第一步,一直到最後,一直到最後。這個概念,我已經介紹給你們,但實際上你必須在自己的內心上面要體驗。
在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為什麼一開頭把這個圓滿的輪廓告訴我們?實際上,這個就是幫助我們衝破剛才這個障礙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可是這個原則,大家能不能受用,你還需要前面這兩個的內涵;否則的話,講了一點道理,陷在文字上面,體會到了一點覺得懂了,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所以在首先說的時候,我就告訴你們,就算你今天把我的聽懂了,就算你做到了,那麼你不妨想,那教我這個老師他自己本身還只是碰到一點點。不過,從這個時候,你碰到了一點點了,你就有一個路入了,你從那地方可以真正深入。了解、不了解?那個時候你才可以究竟圓滿。因為你深入,這也所以我在這地方選這個《金光明經》,它真正殊勝的地方在此。所以我就把我體驗到的,以及這個地方跟它相關的部分,給大家說一下。
那麼,在正式講這個懺悔之前呢,那我們所謂懺悔就是我們現在下腳該走哪些之前,就告訴你們一個大概。最近很多同學們大家很用功、正式地拜,那麼剛開始大家拜啊一定,喔,想這個佛像嘛什麼樣子,啊三十五佛有的是白的、有的金黃色的、紅的什麼等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放光,然後呢結什麼手印……,我就告訴大家不要去觀這個。實際上是不是真的不要管?不是的,我們要懂得這個次第。就是我們現在第一步真正要做的什麼呢?把我們的粗猛煩惱降伏。粗猛煩惱的降伏,不是一下就去看這個佛像。你心情非常粗猛的時候啊,那腦筋裡面老是胡思亂想,那個佛像擺在那裡都看不清楚,你還閉上了眼睛,那能看嗎?正對著他都看不清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認識得自己的煩惱的行相,那麼照著以前的說,「啊,這個煩惱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害處啊!」這樣。你必定透過這樣地思惟、觀察,然後呢產生正面的對治,把那個粗猛的煩惱拿掉。這樣的情況之下,然後呢當我們的心漸漸調柔了,那個時候你再去觀佛像,那時候就觀得起來了,否則你是浪費,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清楚,因為我們現在正確地講。當等到你觀起來了,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什麼?真正的深細的懺悔、集資是這個時候。這個整個的次第要清楚。
那麼還有呢,就是平常假定我們做的時候並沒有粗猛的煩惱,那的確你可以不必去忙前面這一個。不同的呢,就是像我們,我想我們有這種經驗,就是當我們心裡面被某一種煩惱所困擾的時候啊,你做什麼事情都不行,做什麼事情都不行,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找到正對治。如果說這個煩惱行相已經不強的話,那麼你主力的就觀佛像,或者做什麼,這個時候就可以了。
實際上呢,這個在這個止觀,「止」一章當中有特別的說明,這因為去年我們並沒有深細地研究。所以像《廣論》上面講那個「止觀」,的確是講得實在太精采、太精采,本來一般的大經大論上面它也有這麼講的,通常這個「止觀」整個佛法的中心。可是說,像本論、像《廣論》那樣的理路是這麼清楚,而且這個理路都是實際上的修行的次第;而這個所謂次第就是說,過來人的經驗;而這個過來人,不是說從某一條,他特別的,而是走過了所有的圓滿的教法以後,把這個整個的綱要的重心一點不遺漏地說明的,這樣的一個內涵。這是它真正殊勝之處!
所以說,那麼雖然我們沒有學這個止觀,可是這個大要我在這地方呢先跟你們提一下。所以正規地在我們懺悔過程當中,那個時候啊,自然而然會有不同的覺受起來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走則已,真正開始走的時候啊,欸一定境界不一樣了,這是一個好現象,這我們到那個時候再一步一步地漸次深入,漸次深入。所以不要說,啊,聽見了這個就執在那兒,聽見了那個就執在那個上頭。那麼這個大概說明一下。
現在我們請翻開《金光明經》,翻到第一頁,翻到第一頁。這個,一共本經有十卷,一共有十卷,三十一品。那麼,諸位!如果你們願意的話,在懺悔過程當中啊,你可以讀誦這個經典,這也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好的。因為對治方法當中,它第一個對治的方法,叫我們讀誦大乘甚深經典,那麼本經呢也是大乘的甚深經典之一。平常一般來說的話,以我們以前大部分,我介紹的就是呢幾個基本的概念,怎麼樣用在我們眼前相應的懺悔當中,所以這個部分只有用到前面的三卷啊,我們用到前面的三卷,後面那個我也建議、鼓勵你們,有機會可以看一看,這是看你們個人隨分隨力。那三卷呢,一共有五品。這個五品哪,說〈序品第一〉、〈如來壽量品第二〉、〈分別三身品第三〉、〈夢見金鼓懺悔品第四〉、〈滅業障品第五〉,你們可以看那個目錄,可以看那個目錄。那麼這個,通常這個目錄就是那個大綱,現在呢我們主要地要想研閱的,就是這個三卷、五品。
平常這〈序品〉哪,就是個序幕,開頭的時候,這樣的要啟發這樣的一個法會,那麼這前面有一個序幕事先來了。通常我們從這個序當中啊,可以看得出、了解到本經內涵的一個大要,而這個大要也可以看得出它的特質。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我們隨便做哪一件事情,譬如說今天飲食,那麼在正吃之前呢先要去準備。如果說今天是自己一個人勉強餬口,喔!我隨便,廚房裡有什麼拿出來吃一下就飽了。如果說常住一般,那倒好好準備一下。如果今天一個特別的宴會的話,啊,我們是大大地忙很多事情。那麼這個三種情況,是都沒有吃,前面已經準備的這個叫什麼?事先的準備工作,我們不妨說「序幕」。如果這非常簡單的,一點準備都沒有,到那時候反正跑到那裡有什麼拿出來就吃;第二個,我們照著正常的一般狀態;第三個呢是特別準備。所以,雖然還沒有吃,看了前面這個準備工作,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大概了解今天這個內涵是些什麼。小事、大事、一切事,都是如此。那麼,現在這個本經從那個序幕上面,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下這個內容。
而這次倒是這個序幕要多講一點。因為假定我們圓滿地來說明這個本經的話,我們可以從這個內涵上面有正確的了解,現在呢,不。所以這個時候不妨從這個序幕上面,來了解一下它本經的特質,這樣。這個是所以我在〈序品〉當中會說一點。那麼這個下面呢,這個序完了以後,緊跟著來一個〈如來壽量品〉,換句話說,展開了這個內涵。實際上這個內涵,就是把它準備的現在要開始了,內容有些什麼,這樣。所以然後呢〈分別三身〉、〈夢見金鼓懺悔〉、〈滅業障品〉,這個大要我在這地方說一說,也就等於說一個懸談。本來懸談,也是最難講的,像我這樣我談不到懸談,可是我就把現在體驗到的告訴你們。
現在那個〈序品〉當中一開頭的就說明這個法會的殊勝之處,這非常地殊勝!就是說,佛法上面我們說的殊勝,也就是說這個圓滿的教法,圓滿的教法;這樣的一個圓滿的教法,那麼就有這樣的前面的準備、這麼一個排場,這樣,這個排場。那麼然後呢這個排場完了以後啊,它正面地要展開,說喔,現在我們的內涵要介紹出來了。它那個介紹出來的時候啊,它不用平常一般的這個什麼直接的問對方式,而是說如來的壽量。那麼為什麼原因?我在這兒簡單說一下。
有這麼一個菩薩呀,他就想,說:「嗯?平常有兩種因是短命的,有兩種因是長命的,而佛無量劫以來種了這個後者的因,為什麼他卻是命這麼短呢?命這麼短呢?」因為本經是最後講的,那個時候已經曉得佛很快就要涅槃了,所以大家都為這件事情很難過、很擔心。所以就有這麼一個菩薩,他這個菩薩學大乘行者,尤其了解佛壽是無量無邊,因為他因地當中種下了這個無量圓滿的正因;那麼既然這樣,那麼佛為什麼很快就涅槃了,這不是矛盾嗎?這樣。所以這個時候啊,他是啟發因緣。
實際上那個〈如來壽量品〉擺在那裡,真正意思什麼呢?是說明這個佛的真正的究竟圓滿的壽量,不是我們凡夫所看得見的。那麼從這個疑問、問答當中,說明佛的究竟圓滿的果報,究竟圓滿的果報,以及下面那個呢〈分別三身品〉,這兩者就是佛的功德。喔!說原來,究竟圓滿的這個佛身有這樣地好的內涵在!先把這個我們的大目標,最究竟圓滿的這個啊,提在這個地方,於是策發我們好樂、欣仰、祈求之心,祈求之心。所以這個地方所提出來這個大目標啊,就是究竟圓滿的,究竟圓滿的。所以它一占占了兩品,而詳細地說明這個內涵。回頭當我們讀下去的時候,我們會了解,他是如來在這地方的示現的,絕不是很簡單的,也可以說最究竟圓滿的狀態示現出來。
而說這個本經的時候,也是到最後快涅槃的時候,在裡邊同時,佛陀他自己親口講,說:「啊!這個《金光明經》是最殊勝的經王」,他懸出來這個目標是最究竟圓滿的,最究竟圓滿。譬如說《華嚴》它也是一開頭的這個序幕,哇!最究竟圓滿的;但是《華嚴》最究竟圓滿的果擺在這裡,然後呢下面出來的都是什麼?都是菩薩境界,對我們來說我們沒有份,喔!這個高高在上的,我們是不得其門而入,望得見、吃不到。現在呢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欸,這麼高、究竟圓滿的這個狀態,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正所應得,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次第,以及方法。也是對我們來說,你該怎麼走,你就可以這樣地步步深入。
完了以後,又特別說出來,下腳第一步是什麼。下腳第一步什麼啊?淨除障礙、集聚資糧,平常我們說,大乘行者剛開始修的資糧位,就資糧位之前的工作。所以儘管我們現在開始做的,是做的下腳的第一步,但是這個因卻是什麼?圓滿因。所以這個前面的幾品,就有這麼、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說絕端重要的一個涵義在這個裡頭。它下面緊跟著就〈夢見金鼓懺悔品〉,喔,對了,喏,這樣地圓滿的內涵,你怎麼辦呢?這麼下去。那麼懺悔了以後呢,能夠滅除罪障;滅除罪障的話,同時集聚資糧,你就步步深入,步步深入。所以下面這些真正說的話,就是按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來的。
所以呀我們在這個地方啊,首先呢先把我們前面相應的、我們的完全……,真正的重要的,還是照著菩提道這條大覺、這個大道的次第向上。所以我們以前曾經說過了,我們把這個圓滿的這個教法的構架認識了,然後步步走進去。前頭認識那個構架的時候,每一個地方認識一個大綱;認識了大綱,然後開始行持的時候,找到自己相應之處下腳;每跑到相應的地方,就把現在該做的內涵仔細地把握得住,然後深入,然後深入。所以……(註:音檔缺漏),說我們這個地方相應的這個細部,這是讓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一步一步地深入的。所以當你們繼續不斷地走過去自然而然你會……,這個論當中也給我們指示,然後呢,實際上當然真正要學這樣的圓滿教法一定有師長,他會告訴我們現在該學些什麼了、現在該學些什麼,你自然會一步不錯地步步深入。所以關於這個幾品的原因,那麼在這地方呢先簡單地說了一下。這個概念要很清楚喔!這概念很清楚。現在請翻到下一頁的本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序品第一〉。
那麼大家跟著我一起念,你們可以輕輕的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
好,到這裡。這個,平常那個「序」,我們通常說「六種成就」,六種成就。那麼這個成就當中呢,「主、伴」,先說「信成就」,這個我們現在先不去說它,大家都了解了。那麼這個佛就出場了,他在哪裡呢?在那個靈鷲山,靈鷲山就是說《法華》的地方,說《楞伽》的地方,很多那種大乘的大經典在那地方講的。
下面他就告訴我們什麼啊?以「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喔!我們看見的是,這是一個高高山的山頂上面;實際上,佛真正境界什麼?住在這個境界。本來證得佛果以後,他一切時處都在這個境界裡邊;但是他這個境界只有他知道,以及十方一切諸佛知道,我們不知道。那麼他來隨分地度化我們的時候,以我們相應的量出現,這個就是應我們的相應的業,「循業發現,應所知量」,對我們所知的示現。所以他在《華嚴》當中,是如實地要開展這個圓滿的教法,他沒有講,他一切的境界就展現開來了。那因為為什麼?這個是不是講道理的時候,這個是如實行持的時候。所以在《華嚴》上面這個〈世主妙嚴品〉,一下好幾卷,啊!大批地出來各式各樣的這個世間主,實際上這種世間主都是菩薩行者。
還有呢,另外一種小乘經典。那個佛也沒有講什麼,他出現的時候,自己嘛出現是一個丈六老比丘相,跟大家一樣,到了天氣冷要加衣服的,然後呢到了時候肚子要餓的,還同樣地有我們一樣的大小便溺、生病等等,然後呢你個人碰見問題了,他就告訴你:「哎呀!這個是苦啊,你該怎麼辦哪……」,就當下指點他。有的時候不一定指點他,就問答當中讓他……,嗯,裡邊就有一個內心當中的驗證,喔!這樣。是這樣的實際上的狀態,來展現開來的。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
譬如昨天下午,那麼有一位同學到上面去,這個凡是自修時間,大家知道,所以上去。那麼他隨便談,他就談那個空,說什麼、什麼……,「欸,它既然是空,為什麼還有這個呢?」當時我沒直接回答他,就隨便談了幾個問題以後,他自己就:「喔!」這樣。這我自己也曉得,你直接告訴他,他不一定懂;你旁邊哪,這個烘雲托月式的,讓他自己加一點思惟,你多多少少指一點,那麼他從這地方就透過。當下我們普通的凡夫我們都了解用這個方法,何況是佛陀。所以說,在很多小乘的這個經論當中,你看,佛跟弟子往往是個對答,那麼當那個對答話,或者沒有答完,或者答完,欸!這個問的那個弟子就證到了跟它相應之果,換句話說,這個是非常當機的,就告訴他。那麼這個當機是果相應的。
現在這地方呢,當機眾是什麼?是說要修學大乘的這種行者,以因相應的,這你們現在要種那個最圓滿的因該如何?既然是因相應的,表示這個學的人還是地道凡夫,而要告訴他的方法卻是最究竟圓滿的、深的。所以它經上面就告訴我們說:「現在佛這個境界啊,是最究竟圓滿的喔!」讓你因地當中,嗯!這樣,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平常的時候,當我們學這樣的這種……(註:音檔缺漏)所以那個時候啊,也就不會好高騖遠,確實有一個最高圓滿的目標,然後呢腳踏實地從眼前第一步開始走去。
所以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前面的這個比較,你們了解嗎?這個是個特質,在這地方說一下。那麼再下面就不必念了,我大概地解釋一下。
與大苾芻眾九萬八千人。皆是阿羅漢。能善調伏如大象王。諸漏已除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所作已畢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得大自在住清淨戒。善巧方便智慧莊嚴。證八解脫已到彼岸。其名曰具壽阿若憍陳如。具壽阿說侍多。具壽婆濕波。具壽摩訶那摩。具壽婆帝利迦。大迦攝波。優樓頻螺迦攝。伽耶迦攝。那提伽攝。舍利子。大目乾連。惟阿難陀住於學地。如是等諸大聲聞。各於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它下面有「大苾芻眾」,是「九萬八千人。皆是阿羅漢。能善調伏如大象王。」這樣的一個一個,就是屬於我們的主、伴,主、伴。那麼佛出現,先說出來,喏,佛是這樣的一個狀態,這個時候已經我們可以了解到,佛要說的內涵是些什麼。下面那個伴呢,也是一樣,你從那個伴上面也可以看得出來他什麼樣相應的程度,什麼樣相應的程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啊……,你們如果看過的,那我就講起來很省力,實際上不是我省力,是省事,你們也立刻就懂。
它先呢就說大阿羅漢,這個是最大的那些羅漢,這個羅漢所證得的都像什麼?如善調伏,「能善調伏如大象王」,是樣樣他應該做的都已經解決了。這個都是具解脫大阿羅漢,有這麼多。
復有菩薩摩訶薩。百千萬億人俱。有大威德如大龍王。名稱普聞眾所知識。施戒清淨常樂奉持。忍行精勤經無量劫。超諸靜慮繫念現前。開闡慧門善修方便。自在遊戲微妙神通。逮得總持辯才無盡。斷諸煩惱累染皆亡。不久當成一切種智。降魔軍眾而擊法鼓。制諸外道令起淨心。轉妙法輪度人天眾。十方佛土悉已莊嚴。六趣有情無不蒙益。成就大智具足大忍。住大慈悲心有大堅固力。歷事諸佛不般涅槃。發弘誓心盡未來際。廣於佛所深種淨因。於三世法悟無生忍。逾於二乘所行境界。以大善巧化導世間。於大師教悉能敷演秘密之法甚深空性。皆已了知無復疑惑。其名曰無障礙轉法輪菩薩。常發心轉法輪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觀自在菩薩。總持自在王菩薩。大辯莊嚴王菩薩。妙高山王菩薩。大海深王菩薩。寶幢菩薩。大寶幢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寶手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歡喜力菩薩。大法力菩薩。大莊嚴光菩薩。大金光莊嚴菩薩。淨戒菩薩。常定菩薩。極清淨慧菩薩。堅固精進菩薩。心如虛空菩薩。不斷大願菩薩。施藥菩薩。療諸煩惱病菩薩。醫王菩薩。歡喜高王菩薩。得上授記菩薩。大雲淨光菩薩。大雲持法菩薩。大雲名稱喜樂菩薩。大雲現無邊稱菩薩。大雲師子吼菩薩。大雲牛王吼菩薩。大雲吉祥菩薩。大雲寶德菩薩。大雲日藏菩薩。大雲月藏菩薩。大雲星光菩薩。大雲火光菩薩。大雲電光菩薩。大雲雷音菩薩。大雲慧雨充遍菩薩。大雲清淨雨王菩薩。大雲花樹王菩薩。大雲青蓮花香菩薩。大雲寶栴檀香清涼身菩薩。大雲除闇菩薩。大雲破翳菩薩。如是等無量大菩薩眾。各於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再下面,是列出來是菩薩,列出來是菩薩。那麼這個在哪裡呢?我們也不妨去看一看,從第幾行開始啊?一、二、三、四,第五行,就是這個本文的第五行下面開始,這個先大阿羅漢出現,頂禮、遶佛,這個實際上最恭敬的,退坐一面。「復有」,實際上不是先等他來了以後再坐啊,同時的,「復有菩薩摩訶薩。百千萬億人俱。」有這麼個多法,有這麼個多法。而這個在我們凡夫眼光當中啊,我們不一定能夠看得見這麼多;在大乘這個經典當中,以及它的實際上內涵上頭,那個的確是遠超過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所以這裡呢,我們就不必多去說它了。
而這些菩薩摩訶薩,「有大威德。如大龍王」。他前面說這個比丘「善調伏如大象王」,這個地方說這個菩薩又大龍王。這個「象王」跟「龍王」都是一個比喻,那麼這個比喻是指示我們的什麼呢?指示我們的什麼呢?在印度這個地方啊,它在平常一般的這個象啊,哇,那是最大的一個動物,第一個;還有呢,牠做事情是也最能做,乃至於打仗,各式各樣的最好的東西財富等等,這樣。所以平常的這個國王啊,手裡有各式各樣的兵,那個兵當中最精采的什麼?象兵。如果他那支象兵很精采的話,他那個國王一定很強盛,國王很強盛。所以轉輪聖王的七寶當中有這個象寶。換句話說,他這個羅漢的成就,相當於什麼啊?我們通常說人中的龍象,他是以象來說明的。牠象雖然有這樣的大的威力,但是牠沒有神變。龍王呢?不但有這樣的威德,而且有很大的神變,這個是牠的很不一樣的地方。這個龍的這個神通啊,哇,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同樣地那佛的弟子,而這個正是佛子,有他的內涵,所以像大龍王一樣。那下面呢也不詳細地說明它,總之這個地方的說,啊,有這麼多。
還有一點,平常我們這個大乘經典的,像一般的大乘經典,總是出場的時候啊,通常是說觀世音菩薩啦、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或者什麼……,那麼這樣的一個一個慢慢地下去。在本經上面呢,你們看,他那個菩薩的出場不是這樣的。那麼在哪裡呢?我們從這個地方的數下去,就是從第一行數下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第十行,第十行的下半,說這些菩薩都已經達到了這樣很「甚深空性。皆已了知。無復疑惑。其名曰。無障礙轉法輪菩薩。常發心轉法輪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下面再來,「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觀自在菩薩。」
這個慈氏菩薩是當來下生,所以他在這個我們釋迦世尊教法當中,是最珍貴的。那麼,妙吉祥菩薩,或是觀自在菩薩,他們兩個都是權位菩薩,已經證了佛果再來的,一個是代表諸佛最圓滿的智慧,一個是代表諸佛最圓滿的方便、悲心。他現在不以這幾位大菩薩為上首,卻是什麼啊?無障礙轉法輪、常發心轉法輪、常精進、不休息,實際上那個出場的次第,這個地方也有一個特質來告訴我們。不是前面佛示現的是圓滿的一個狀態嗎?那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呢?為什麼我們偏偏不行呢?是我們在障礙當中。所以佛就他的果德來說的話,就他的果德來說的話,通常我們說佛究竟圓滿的什麼?淨一切煩惱障、所知障!我們現在就被這兩樣東西障得死死的,是地道凡夫,雖然本質上面是一般無二。現在這位菩薩是「無障礙」、能夠「轉法輪」,好極!喏,這就是我們現在真正需要的。
那麼,淨除了障礙以後,真正開始要得到這個圓滿教法該怎麼辦呢?第二步是發大心。清楚、不清楚?就這個。嗯,所以你看,它這個真正的「教」,它實在這個是妙得……,不是我們普通能夠想像得到的。發了心以後,然後呢你開始去「行」。所以我們前面學過了,喔,真正像《菩提道》這一本大乘道,前面這個都是什麼?前面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真正地走上去,目的是還是為了究竟圓滿的。所以這個準備工作從次第來分,就是前面的基礎,然後呢下叫作「共下」,中叫「共中」,最後真正進入的是大的、就是究竟圓滿的不共之處;而這個不共之處,真正的開始第一個要我們發心。發心之前為什麼要前面的共中、共下,乃至基礎呢?喏,要先除掉深入的障礙。發的心,那個時候我們稱它為什麼?叫願心。單單發心行不行啊?不行,還要什麼?要行,如理行。所以,就算求菩薩戒它有一個,發願心,以及發行心。那麼這個行的時候,必須要什麼?常精進、不休息。喔,你如果能夠這樣來做的話,下面什麼?慈氏菩薩,那就是你的啦!當來,當來你就是啊!清楚嗎?清楚嗎?這樣。所以它那個綱提出來了。那麼,下面當然你可以用不同的眼光,以及不同的內涵去體會它。
本來比丘是常隨眾,而是三寶之主,所以他向來列為第一位;但是本經的內涵,卻是圓滿的教法,所以你看,這個列出來比丘眾短短的幾行,那個菩薩眾是很長一堆。而這個裡邊的列出來的菩薩的名字,一共有五十三位菩薩,五十三位喔!嘿,妙極了!我們也不妨這麼說,這個「五十三」實際上有它特別的意義在。所以這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說,我們層次步步上去,嗯,就經過這樣的十地、等、妙、究竟圓滿,這個是它有這樣的特質。所以,啊!你別看哪,現在你只要這樣地走下去,你前面基礎、障礙這麼除,然後呢發心、起行,步步向上,究竟圓滿!這個內涵,已經指示出來了。所以如果說你眼睛比較亮一點的話,你念到這個時候,讀到這個時候,就曉得,喔,他現在本經書垂示給我們的,「垂」就是上面,開示給我們的,就這個。
復有梨車毗童子五億八千。其名曰師子光童子。師子慧童子。法授童子。因陀羅授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護童子。法護童子。僧護童子。金剛護童子。虛空護童子。虛空吼童子。寶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如是等人而為上首。悉皆安住無上菩提。於大乘中深信歡喜。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再下面呢,來啦!下面是什麼?請看!下面一頁,第三頁。等到這個菩薩也交代清楚了以後,下面就緊跟著出現的,那個在第三頁的第一行,也是下面,「復有梨車毗童子五億八千。其名曰師子光童子。師子慧童子」等等。
那麼這個「童子」啊,這個在他們的印度這個梵文當中有好幾個不同的意義,也許我們已經了解了,《華嚴》上面善財童子、文殊師利童子,都稱「童子」的。這個「童子」不是說我們小孩子的童子,是什麼?就是說,他充滿著活力,前途無量,這樣。在大乘的教法當中,就這一類稱他為「童子」,稱他為童子。所以現在下面呢,出來的誰啊?這梨車毗童子這些人,那個就是真正的修持相應的這些大乘行者,大乘行者。
復有四萬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見天子。喜悅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虛空淨慧天子。除煩惱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為上首。皆發弘願護持大乘。紹隆正法能使不絕。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復有二萬八千龍王。蓮華龍王。醫羅葉龍王。大力龍王。大吼龍王。小波龍王。持駛水龍王。金面龍王。如意龍王。如是等龍王而為上首。於大乘法常樂受持。發深信心稱揚擁護。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復有三萬六千諸藥叉眾。毘沙門天王而為上首。其名曰庵婆藥叉。持庵婆藥叉。蓮花光藏藥叉。蓮花面藥叉。顰眉藥叉。現大怖藥叉。動地藥叉。吞食藥叉。是等藥叉悉皆愛樂如來正法。深心護持不生疲懈。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復有四萬九千揭路茶王。香象勢力王而為上首。及餘健闥婆阿蘇羅緊那羅莫呼洛伽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并諸大國所有王眾。中宮后妃淨信男女。人天大眾悉皆雲集。咸願擁護無上大乘。讀誦受持書寫流布。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然後呢這個出現了以後,下面的話,再看到第四行,第四行第三句下面,「復有四萬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見天子。喜悅天子。」那下面就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這個是,圓滿的這個法會都有這樣的每一部,三界之內,世、出世間,十法界眾生都有在這裡。所以前面那部分,這個〈序品〉當中啊,〈序品〉當中啊,就是說明這一點,說明這一點。
那這個大概了解了,我們就看這個長文的最後一行,第三頁上最後一行。
如是等聲聞菩薩。人天大眾龍神八部。既雲集已。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捨。願樂欲聞殊勝妙法。
最後一行:「人天大眾龍神八部。既雲集已。」說所有的十法界一切眾生,佛是主,其他的我們大家隨著來的九法界眾生一起雲集。「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捨。願樂欲聞殊勝妙法。」這裡。
這幾句話,我們學過《廣論》以後,大家已經了解了,正是我們最需要的,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在《大智度論》上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說,佛啊,這個甚深無上、究竟圓滿的教法,不是凡夫普通人所能夠了解的;只有一種人,什麼呢?就是一心渴仰,聽見這個佛法啊,啊!就像久旱逢甘霖這樣,那全心全意,如是之人,那這個時候就可以給他講了。那麼給他講了以後,有真正實際上的受用了!所以真正的受用是這樣相應的。單單這個還夠不夠?當然圓滿的講起來,這幾句話裡邊有它特別的內涵,如果簡單說,這幾句話還不夠。那麼這個所謂夠不夠,在《廣論》的前面道前基礎當中都已經解釋過了,我們自己想一想。所以我在這裡停一下,也就這個。這個非常重要喔!各各至心,各各至心!
我們就想起,在上學期我們學的、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修學佛法,這個器倒覆,不行;雖然你器沒倒覆,你準備接受,但是裡邊有毒,不行;雖然毒也洗乾淨了,但是如果是你裡邊有漏洞,不行。單單這個,說至心的消極的那一面有了,至心的積極的一面有沒有?還不夠。還要什麼?有大希求、大好樂等等,善巧能辨別。那這個裡邊一定有什麼?說自己曉得為什麼要希求呢?喔,曉得我自己是病,喔!這樣;然後呢一定要求什麼樣的人,給什麼樣的藥去對治。如果說這些條件都一一具足的話,那麼這個至心積極的那一面,也就具足了。現在那些人是個個已經這樣,所以因為這樣的心情所以跑到這地方來的話,合掌恭敬,哎呀,至誠恭敬地在這地方。
說到恭敬,常常有同修那麼來問我這個問題,大家曉得這個恭敬非常重要,那麼有人說恭敬很有功德,但是呢,怎麼樣才能恭敬呢?這個話的內涵,反過來說,也就是說,他曉得要恭敬,曉得什麼?文字上面說要恭敬。但是真的恭敬呢?不曉得。欸求恭敬,這是個好現象;但是確確實實,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體會得到,說是說恭敬,可是心裡面這個慢相實在重。喔,教要恭敬、恭敬,可是碰見什麼人都就是啊,心裡面不一定說「我才瞧不起他」,至少不真正重視,不是真正珍視,這個實在沒有!雖然你勉強地很用足氣力提,啊,但是用了很大的氣力,心稍微放掉一點,恭敬心沒有了。這個為什麼原因?實際上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粗重煩惱相!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裡的行相,這法相就是這個,那一切法法爾有這個相,粗重煩惱相就是這個。你什麼時候有恭敬心呢?當你真正行持,如法行持,一旦你真正體會到這個法味的時候啊,你自己不知不覺,對你所學的法,以及教你法的這個師長,恭敬心就生起來;也不要問、也不要學、也不要求,叫你不恭敬,辦不到!你們之中,一定有這種人有這種體驗的,如果沒有的話,在這地方就得好好地學。所以我們常常說,哎呀,這個大經這麼好,我要去學,沒得用。
昨天晚上,也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看見經當中說,他說:「我這個記憶力不好」,經上面說,你供了一杯水,念它二十一天,然後呢喝進去就行了。是,經上面絕對不會錯;但是我想像當中,喔這個我們去念它二十一天不一定有效,你加它十倍的時間還說不定都沒有用。為什麼?原因何在?這裡告訴我們,就是你前面的準備沒準備好,準備沒準備好。所以我們平常,常常很輕鬆地來說一個像笑話似的,說「我現在要造一個摩天大樓」,不是說你單單向上面造起來可以,如果你沒準備好的話,造不起來算你運氣,造起來的話就害了!為什麼?你摩天大樓要造起來,這個基礎沒弄好,怎麼樣啊?塌倒!對不對?你那個基礎不行,你造起來這麼重,倒下來了,這個是個事實。所以在這地方特別說一下。
現在既然我們這一次學這個,要正確地希望得到好處的話,那麼,如果在這點呢心裡上面還得不到,要準備。不過剛才已經說過了,勉強,勉強不來的,跟法不相應沒有用的,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們再回過頭去把上學期已經學的東西再來看。在這裡稍微停一下。
當初我們在講「次第」的時候,他已經……,《廣論》的次第已經告訴我們,說這個它是以行持為次第的,所以它不是個道理。那麼但是呢要學的過程當中,先把那個全面的這個輪廓認識了,真正走的時候啊,那個次第是一步不能差的。因為你下面的第一步你沒走,你怎麼走第二步呢?容或你的腳步大一點,一跨兩步,這不是……,你要跨三步、四步這個沒用啊!那麼同樣地,現在既然我們認真在行持的話,那時候就是從這個大的輪廓上面要把握住,我們入手的相應的細部如何。
所以諸位!現在要正式拜之前,那個你回過頭來好好地溫習啊,這前面的每一部分仔細地看看「我哪一部分缺的、不夠的」,你努力去做。你能夠做的話,到那個時候啊,你發現:那後面要得到的懺悔也好、要恭敬也好,乃至學定也好,都垂手可得。所以在這裡,這兩句話,我這麼認認真真地告訴你們一下。
下面呢,因為他至心、因為這樣,所以恭敬哪,這瞻仰尊嚴,他全部精神瞪大了在那兒望,瞪大了在那兒望。這個我想我們都可以體會得到,或者法上面的確已經有所體會,譬如說一個好的大法師在講法,大家也體會到這個好處,啊!一心瞻仰他。再不然,我們不妨想起來,在我們沒有出家、沒有進入佛法,這世間對於我們去祈求的事情。我想起來了,我就想起一個小故事。
最近……,要下課了,跑到香港去,那個六合彩開彩,以前我聽說過名字,也從來不曉得怎麼一回事情。因為去買東西嘛,結果到了開彩那天,哎呀!這個馬路上圍滿了人,大家瞪大了眼睛,「目不暫捨」也就是這個味道。啊,瞻仰什麼?瞻仰這個。實際上,我們的確人人都有,就是如果你好樂羨慕的話,一心仰望的話,你就會這個。
這是所以為什麼像這種重要的經論它一開頭的時候,像本經,它懸出來這個佛的圓滿的說〈如來壽量品〉,以及〈三身品〉,就告訴我們這個果位圓滿的,先讓你認識了,你內心有這個心情,那你這樣地上去的話,就易得成功。好,下面,下一堂課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