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廣海明月0501~0514講
發表於 : 2024-08-08 , 16:56
502講 503講 504講 505講 506講 507講 508講 509講 510講
511講 512講 513講 514講
廣海明月0501-了解經典內義,逆境亦能增上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01 (2024-08-08 ~ 2024-08-14)
標題 | 了解經典內義,逆境亦能增上
廣論段落 | P12-LL3 ~ P12-LL2 莫作是念……故是第一。
音檔 | 8A 12:46 ~ 8A 15:32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37-LL1 ~ P239-LL4 ( 2016 南普陀版:P238-L1 ~ P239-LL4 )
手抄段落 | 而不要起……非常重要!
00:00
看師父的解釋,師父在解釋裡面提出了:「這個見解千萬使不得,千萬不要說有這個念頭乃至有這樣的執著」。那個執著是什麼呀?就是「經、論都是講講說說,沒有重要的!」然後接下來就分析這個原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會被理解成這樣呢?師父說:「不是經論的錯」,而是什麼?「我們聽的人沒聽到」。00:31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自己,比如說聽《廣論》,有沒有聽到這件事,如果你認真聽了,你應該知道很多東西聽一遍聽不到,甚至聽很多遍有的人也聽不到。我記得原來在廣論班研討的時候,一段法義總有幾個同學一定會在那個時間忽略到那一行字。結果我們就不相信,我們就反覆地重聽了七遍,後來重聽了十二遍;到了第十二遍的時候有幾個同學聽到了,但是那個一直忽略那句話的人還是沒聽到,一直重複、一直重複,到那個地方他就溜,聽不到那句話。所以我會覺得:「我們聽的人沒聽到」,就是說縱然有清淨的口訣來解釋不是這樣的,但有些人還是把它理解偏了,這就是聽聞軌理沒做好。01:24
師父又舉了第二種可能性,就是「講說的人沒有把精要講到」,這也是有可能的。就是說要麼是沒聽準,要麼是沒講到。01:36
接著師父在下面舉了唱念的儀軌。師父說唱念的儀軌它最重要的就是把大眾統率起來,也就是心用那個唱腔統率起來,然後大家專心地祈求或者攝心,這個作用就好了。但是了解不了的時候,就會去爭論什麼海潮音啊、鼓山調啊、寶華山調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大家就開始爭論。然後師父說這個爭論有點偏,它的宗旨其實就是統合大眾,哪一個調只要有清淨傳承的都是不錯的,但是偏偏自己所學的那一家和其他不一樣的時候,就會爭是對還是錯。02:21
在這裡邊師父還加入了說:你學的那個可能是正統的,但是因為每個人唱的不一樣,加上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轉音啊或者怎樣,就是自己帶進去的這也是有的。接著師父說:「要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什麼呢?「所以修學佛法,為什麼要廣學經論,得到那個宗要的真正的意趣」──在哪裡?問你們在哪裡?「一定要把那個正、似──正是正確無誤的,似是似是而非的,辨別得清清楚楚,知所取捨。」這句話很重要啊!一定要去辨別什麼是真正清淨的教授、什麼是相似的──似是而非的,這兩件事要很清楚。因為在這裡邊就舉了你不能產生這樣的執著:把口訣視為是第一的,還把經論看成是只是開闢一個知識。其實很多上師的口訣都是從經論裡出來的,修出來的,拋開經論是沒有這一切的。如果你的口訣還讓你捨棄經論,這是非常奇怪的、奇特的事情!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再再地強調讓我們能夠辨別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似是而非的。03:50
接著師父講了如果你能夠辨別得清楚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呢?師父說如果這樣,你走的話,不管環境多惡劣,對你來說,一定是增長,環境越惡劣,你越好。看到這一句,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嚇到?哇!環境越惡劣,我怎麼可能越好?順境好像比較容易增長,逆境可能比較容易損減自己的善或者美德。但是師父這裡講的跟我們平常的感覺是反的,師父說:「經上面祖師菩薩都這麼說」,怎麼說了?你們可以一起回答。「善人的啊,是我的師;惡人的啊,是我的資。」資糧。那麼為什麼惡的會是我們的資糧呢?師父說:如果是乞丐跟我們要東西,那就成就布施;如果是一個壞蛋跑來發脾氣、傷害我們,就成就我們的忍辱、持戒,成就精進。不是嗎?師父說:這個理論要絕對地知道。04:56
在這一段,師父到底要講一個什麼呢?就舉了這兩個喻,比如說唱誦,或者舉了辨別清楚之後這個修行人會這樣,這到底要說什麼?記不記得前面那個唱誦,師父說這個唱誦的意義是把大眾統合在一起、統一攝心,起到一個攝心的作用,那是它的要點,是不是正確的應該是這樣的?如果相似的,就是在爭論你唱得好、我唱得好,反而把宗旨給拋掉了。05:25
那麼接下來,什麼是正確的?在經典上什麼是正確的意趣?為什麼要廣學經論?什麼是相似的?得到了這個正確的,他的修行之路,就是碰到什麼境他知道──因為經典就教自己調心的嘛,口訣也是──他知道怎麼讓自己前進,「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這裡邊就講的是一樣的道理。05:49
那為什麼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反而增加善呢?增加他的慈悲心呢?就是因為他知道外境的這種好與醜並不能決定自己是幸福或者悲慘,真正讓我們的生命朝著增上的那個目標而去的,就是我們內心對所經歷的這件事的看法。不是說經歷了什麼事你就一定會怎樣,而是正在經歷這件事情時候,你對它的見解是什麼?這個見解是我們每個人要自己弄清楚:這個境是來淨化我們的,還是來──考驗嗎?考驗什麼?考驗會不會執持善念或善法呀!06:29
那為什麼在逆境的時候要執持善念和善法呢?因為善跟樂在一起,惡跟苦在一起。在業果上就會學到所有的苦受都是從惡業生的,所有的快樂,乃至在地獄道裡的一陣涼風,一陣涼風颳來了、清爽的風,那都是善業所感,這個是毫釐不爽的。如果經典授與我們對業果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們就不用去怪其他人,因為所有的苦都必須在自心上去淨化,所有的樂也在自心上開始去種植,所以根本不用怨天尤人,自己改自己就可以了,對不對?07:05
一個是經典要辨別清楚它在講什麼,然後透過經典辨別我們的內心到底是善還是惡?因為善通向樂、惡通向苦。07:15
這一段我會認為師父講的是:如果捨棄了經論的話,那就全毀了;如果能辨別清淨的口訣授與我們決定信解的話,其實我們不用特別擔心環境多惡劣,因為我們終究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增上。07:34
而為什麼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增上呢?這就是清淨的口訣授與我們對經典清淨的見解之後,我們內心所產生的力量。我們對於修行產生了定解之後,它會在內心中產生一種力量,就是不管什麼境、什麼人來了,記住!就是「造善業」,然後接著是「造清淨的善業」,接著「造集廣大的善業」。那最廣大的善業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一定要在每件事上能夠遍布我們的發心!
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呢?08:10
因為心要啊!心要就是真正能夠扭轉命運的那個教授,如果學了半天,命運還是沒法改,好像還是不會握在自己手裡,隨著這個環境沉浮,外面很汙染自己就變汙染,如果這樣的話,還是沒有了解經典的內義。
大家覺得呢?08:30
511講 512講 513講 514講
廣海明月0501-了解經典內義,逆境亦能增上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01 (2024-08-08 ~ 2024-08-14)
標題 | 了解經典內義,逆境亦能增上
廣論段落 | P12-LL3 ~ P12-LL2 莫作是念……故是第一。
音檔 | 8A 12:46 ~ 8A 15:32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37-LL1 ~ P239-LL4 ( 2016 南普陀版:P238-L1 ~ P239-LL4 )
手抄段落 | 而不要起……非常重要!
00:00
看師父的解釋,師父在解釋裡面提出了:「這個見解千萬使不得,千萬不要說有這個念頭乃至有這樣的執著」。那個執著是什麼呀?就是「經、論都是講講說說,沒有重要的!」然後接下來就分析這個原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會被理解成這樣呢?師父說:「不是經論的錯」,而是什麼?「我們聽的人沒聽到」。00:31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自己,比如說聽《廣論》,有沒有聽到這件事,如果你認真聽了,你應該知道很多東西聽一遍聽不到,甚至聽很多遍有的人也聽不到。我記得原來在廣論班研討的時候,一段法義總有幾個同學一定會在那個時間忽略到那一行字。結果我們就不相信,我們就反覆地重聽了七遍,後來重聽了十二遍;到了第十二遍的時候有幾個同學聽到了,但是那個一直忽略那句話的人還是沒聽到,一直重複、一直重複,到那個地方他就溜,聽不到那句話。所以我會覺得:「我們聽的人沒聽到」,就是說縱然有清淨的口訣來解釋不是這樣的,但有些人還是把它理解偏了,這就是聽聞軌理沒做好。01:24
師父又舉了第二種可能性,就是「講說的人沒有把精要講到」,這也是有可能的。就是說要麼是沒聽準,要麼是沒講到。01:36
接著師父在下面舉了唱念的儀軌。師父說唱念的儀軌它最重要的就是把大眾統率起來,也就是心用那個唱腔統率起來,然後大家專心地祈求或者攝心,這個作用就好了。但是了解不了的時候,就會去爭論什麼海潮音啊、鼓山調啊、寶華山調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大家就開始爭論。然後師父說這個爭論有點偏,它的宗旨其實就是統合大眾,哪一個調只要有清淨傳承的都是不錯的,但是偏偏自己所學的那一家和其他不一樣的時候,就會爭是對還是錯。02:21
在這裡邊師父還加入了說:你學的那個可能是正統的,但是因為每個人唱的不一樣,加上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轉音啊或者怎樣,就是自己帶進去的這也是有的。接著師父說:「要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什麼呢?「所以修學佛法,為什麼要廣學經論,得到那個宗要的真正的意趣」──在哪裡?問你們在哪裡?「一定要把那個正、似──正是正確無誤的,似是似是而非的,辨別得清清楚楚,知所取捨。」這句話很重要啊!一定要去辨別什麼是真正清淨的教授、什麼是相似的──似是而非的,這兩件事要很清楚。因為在這裡邊就舉了你不能產生這樣的執著:把口訣視為是第一的,還把經論看成是只是開闢一個知識。其實很多上師的口訣都是從經論裡出來的,修出來的,拋開經論是沒有這一切的。如果你的口訣還讓你捨棄經論,這是非常奇怪的、奇特的事情!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再再地強調讓我們能夠辨別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似是而非的。03:50
接著師父講了如果你能夠辨別得清楚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呢?師父說如果這樣,你走的話,不管環境多惡劣,對你來說,一定是增長,環境越惡劣,你越好。看到這一句,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嚇到?哇!環境越惡劣,我怎麼可能越好?順境好像比較容易增長,逆境可能比較容易損減自己的善或者美德。但是師父這裡講的跟我們平常的感覺是反的,師父說:「經上面祖師菩薩都這麼說」,怎麼說了?你們可以一起回答。「善人的啊,是我的師;惡人的啊,是我的資。」資糧。那麼為什麼惡的會是我們的資糧呢?師父說:如果是乞丐跟我們要東西,那就成就布施;如果是一個壞蛋跑來發脾氣、傷害我們,就成就我們的忍辱、持戒,成就精進。不是嗎?師父說:這個理論要絕對地知道。04:56
在這一段,師父到底要講一個什麼呢?就舉了這兩個喻,比如說唱誦,或者舉了辨別清楚之後這個修行人會這樣,這到底要說什麼?記不記得前面那個唱誦,師父說這個唱誦的意義是把大眾統合在一起、統一攝心,起到一個攝心的作用,那是它的要點,是不是正確的應該是這樣的?如果相似的,就是在爭論你唱得好、我唱得好,反而把宗旨給拋掉了。05:25
那麼接下來,什麼是正確的?在經典上什麼是正確的意趣?為什麼要廣學經論?什麼是相似的?得到了這個正確的,他的修行之路,就是碰到什麼境他知道──因為經典就教自己調心的嘛,口訣也是──他知道怎麼讓自己前進,「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這裡邊就講的是一樣的道理。05:49
那為什麼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反而增加善呢?增加他的慈悲心呢?就是因為他知道外境的這種好與醜並不能決定自己是幸福或者悲慘,真正讓我們的生命朝著增上的那個目標而去的,就是我們內心對所經歷的這件事的看法。不是說經歷了什麼事你就一定會怎樣,而是正在經歷這件事情時候,你對它的見解是什麼?這個見解是我們每個人要自己弄清楚:這個境是來淨化我們的,還是來──考驗嗎?考驗什麼?考驗會不會執持善念或善法呀!06:29
那為什麼在逆境的時候要執持善念和善法呢?因為善跟樂在一起,惡跟苦在一起。在業果上就會學到所有的苦受都是從惡業生的,所有的快樂,乃至在地獄道裡的一陣涼風,一陣涼風颳來了、清爽的風,那都是善業所感,這個是毫釐不爽的。如果經典授與我們對業果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們就不用去怪其他人,因為所有的苦都必須在自心上去淨化,所有的樂也在自心上開始去種植,所以根本不用怨天尤人,自己改自己就可以了,對不對?07:05
一個是經典要辨別清楚它在講什麼,然後透過經典辨別我們的內心到底是善還是惡?因為善通向樂、惡通向苦。07:15
這一段我會認為師父講的是:如果捨棄了經論的話,那就全毀了;如果能辨別清淨的口訣授與我們決定信解的話,其實我們不用特別擔心環境多惡劣,因為我們終究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增上。07:34
而為什麼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增上呢?這就是清淨的口訣授與我們對經典清淨的見解之後,我們內心所產生的力量。我們對於修行產生了定解之後,它會在內心中產生一種力量,就是不管什麼境、什麼人來了,記住!就是「造善業」,然後接著是「造清淨的善業」,接著「造集廣大的善業」。那最廣大的善業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一定要在每件事上能夠遍布我們的發心!
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呢?08:10
因為心要啊!心要就是真正能夠扭轉命運的那個教授,如果學了半天,命運還是沒法改,好像還是不會握在自己手裡,隨著這個環境沉浮,外面很汙染自己就變汙染,如果這樣的話,還是沒有了解經典的內義。
大家覺得呢?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