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葉天士醫案精華

發表於 : 2007-02-24 , 20:30
懸壺子
葉天士醫案精華.pdf  {繁體}
由遠中子同學分享製作

ag08: 下載請登錄帳號

(轉帖)葉天士考略

發表於 : 2007-04-20 , 13:16
懸壺子
(轉帖)葉天士考略


葉桂,宇天士,號香岩,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畔。生於清康熙六年(1667),卒於乾隆十一年(1746),歿年八十。祖、父俱精醫,迨桂聲大振,創立溫病學說,發明雜症論治,貢獻卓著,堪稱吳中傑出醫家之最。筆者研究吳中醫家二十餘年,近將積累之葉桂資料加以整理並考訂,從葉氏世系、生平、軼聞、故居、師承、著作、學術思想、後世影響等方面爰作探討與介紹。

1、世系

嘗考《吳中葉氏族譜》,謂“世次不詳”。據葉桂姪葉大椿《痘學真傳》凡例,先世系唐代越國公。查《舊唐書》卷191〈方伎》,“道士葉法善,括州括蒼縣(今浙江富水)人”,“有攝養占卜之術”,“高宗聞其名,征詣京師,將加爵位,固辭不受”,“時高宗令廣征諸方道術之士,合煉黃白·法善言金丹難就,徒費財物,有虧政理,請核其真偽。帝然其言……因一切罷之”。“睿宗即位,稱法善有再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鴻臚卿,封越國公”,“又贈其父為歙州刺史”·法善之後資料罕見,存待後考。

《蘇州府志》謂葉桂先世徽之歙縣人,自高祖葉封山徙居蘇州,乃佔藉吳中·

曾祖葉嶐山,攻舉業,明末諸生,早逝。沈德潛《葉香岩傳》:“諸生嶐山公,曾祖也。”
祖父名時,字紫帆(《古今醫史續增》作子蕃)·有孝行,人以孝子王裒譬之·《蘇州府志》謂:“時幼孤,髫齡居喪,即能為擗踴狀,讀書至‘無父何怙’,涕泣沾襟,不能竟讀……”。通醫理,而於仲景傷寒研究頗深。擅兒科,行醫生涯在四十年之上(見《葉評傷寒全生集》凡例並批註)。汪鈍庵嘗贊其治療小兒病症醫德高尚:“雖委卷矮屋,貧病交困,不持一錢者,必下車親詣,欣與善藥,未嘗有吝色也;雖襁褓呼號,便溺狼藉,他人棄避者,必祥視顱鹵,細詢飢寒,未嘗有倦容也。是以全活甚眾,名噪吳中”(見《鈍翁文錄》卷十一)。

葉桂父朝採,字陽生,醫術益精,讀書尤多,其所治症亦廣。據沈德潛《葉香岩傳》載:“昔範少參長倩無子,晚得伏庵太史,生無谷道,啼不止。延醫視之,皆束手。陽生翁至,曰:‘是在膜裏,須以金刀割之’。割之,而谷道果開。伏庵太史既長,為紫帆公作傳以報焉。”于是,名聲大播。汪琬鈍庵與陽生有唱酬之作,據其《鈍翁文錄》謂;“吳中請屬邑,聞陽生名,爭延致之,日夜肩踵不絕·又善飲酒賦詩,尤其喜蓄古書畫、鼎彝;罍洗之屬,羅列幾案間。故士大夫爭欲與陽生交,愈於紫帆在時。”葉陽生與當時吳中名醫張路玉、沈明生、程郊倩等有往來會診,切磋醫道,如《張氏醫通》汪五符會診案即是。康熙十九年(1680)卒,年壽未滿五十,葉桂時尚十四。

葉桂配泮孺人,子二;奕章、龍章。奕章宇又帆,亦善醫,唯以其父盛名所掩而未見經傳(見《葉香岩傳》)。

葉桂孫三:葉堂、葉坤、葉堅。長孫葉堂,字廣明,號懷庭,生卒未詳。《辭海》稱其清代戲曲音樂家。畢生研究音律,注重於南北曲的唱法並唱腔之運用。自謂:“弱冠至今,靡無他好,露晨月夕,側耳搖唇,究心於此事者,垂五十年。”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編訂《納書楹曲譜》二十二卷,附《西廂記曲譜》二卷,系研究清代崑曲之重要資料。次孫葉坤與兄葉堂幼年俱患痘,葉坤以痘閉,不治而夭;葉堂身甫熱,桂診謂悶痘,急疏方與服,危而後安。葉堅其三,習儒業(見《葉香岩傳》)。

曾孫葉銓,葉鐘、葉鈞等,亦習儒業。葉銓以名諸生獻賦,授官中書,惜亦早逝。葉鐘字肇康,號澹安,儒而通醫,校刊葉桂遺著《葉評傷寒全生集》、《本事方釋義》。葉鈞系鐘之從弟,號羽壺,嘉慶八年(1803)整檢先祖遺著,獲見葉桂《本事方釋義》殘帙並序文(見《本事方釋義》石序,吳序、鐘序)。桂之學說得以存盤流傳,是皆有功者也。

元孫滋、湘、漕、灌、潦、源、淳、溥、潤、沅、淮、泰,見諸《本事方釋義》等著參校者列。葉滋字培之,葉銓之子,能文,嘉慶十九年(1814)郵寄《本事方釋義》請同裏吳雲為之序。葉滋疑即萬青者,待考。葉萬青號訥人,取家藏葉桂方案及《天元醫案》所載葉案等輯成《葉案存真》三卷,於道光十二年(1842)刊行;嘗於道光二年(1832)參校周揚俊《金匱玉函經二注》。葉潮字青來,號半帆,亦通醫理,與叔葉鐘校刊《葉評傷寒全生集》四卷。
五世孫栐、榕、枟。葉栐校刊葉桂《景岳全書發揮》,井作後序。葉栐尚與葉榕參校《本事方釋義》。葉枟系萬青嗣子,有《葉案存真》後跋。

大凡古人取單名為多,且行輩有其既定之法則。疑前述法善、封山、嶐山、朝採、奕章、龍章者,皆屬字、號,似亦當為單名。

再觀葉桂以下輩行,命名似依五行為序,取生生不息之義·如桂以木輩、奕章(疑其字而非名)寓火輩、堂以土輩、銓以金輩、滋以水輩,而栐等復循木輩,之下當依火、土、金、水為邊傍部首取名可測也。樑章鉅《浪跡叢談》:“今人好以五行命名,遞及子孫,蓋取相生之義”,此亦時尚之佐證。


2、生平

葉桂生於清康熙六年(1667)(此據《葉香岩傳》“卒年八十”,又《本事方釋義》鐘序謂乾隆十一年(1746)春謝世,折而推知)。祖、父兩代俱精醫業,葉桂出生於這樣一個世醫家庭,從小便秉受家學之薰陶·幼年時葉陽生便很重視對兒子的培養,《葉香岩傳》雲:“君少從師受經書,暮歸,陽生翁授以歧黃學”。而葉桂稟賦穎悟且又熱愛醫學,如其《本事方釋義》自序雲:“予幼習舉子業,丹鉛之暇,喜涉獵岐黃家言。”因此未及弱冠之年便巳通讀了《內經》、《難經》以及唐宋各家中醫著作,為他日後醫學生涯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十九年(1680),陽生翁遽歸道山,葉桂“歲十四,遭先君子憂,既孤且貧,不能自給,因棄舉子業,而一意肆力於岐黃”(《本事方釋義》自序)。“君乃從翁門人朱君某專為學醫,朱君即舉翁平日所教教之,君聞即徹其蘊,見出朱君上,因有聞於時。”(《葉香岩傳》)

葉桂非但聰明絕世,讀書過目不忘(見《古今醫史續增》),而且“宿學虛心,為一時之冠”(見《痕跡叢談》)。乾隆進士王友亮《葉天士小傳》雲:“葉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師。聞某人善治某證,即往,執弟子禮甚恭,既得其術,輒棄去,故能集眾美以成名。雖其聰慧過人,然學之心苦而力勤,亦非人所能幾及矣”。蓋康熙年間,吳中已是經濟繁華,人傑薈萃之地,中醫界更是名醫輩出,高手雲集。如周揚俊、王子接、馬元儀、沈明生、張路玉、程郊倩、蔣示吉、尤生洲、柯韻伯、葉橫山,顧松園等皆一代名流,飽學之士,雲葉桂從十七師者,諒非虛言。嘉慶進士樑章鉅《浪跡叢談•葉天士遺事》亦有是語。《古今醫史續增》尚謂:“得周揚俊四名家之精”。

此外,葉桂所讀醫書尤多,他認識到醫學關乎性命,自謂:“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惜術濟世”(《葉香岩傳》)。幼年即“自《素問》、《難經》及唐宋諸名家所著書靡不旁搜博覽,以廣見聞”(《本事方釋義》自序)。成名之後,雖醫事繁忙,必於診務之暇不斷重溫古人醫著,又對明情醫家如陶節庵、李時珍、張景岳、喻嘉言、繆仲淳、李士材、柯韻伯等大量著作進行研讀,至老不掇。一有心得見解,即隨筆評批或註釋。如《本事方釋義》鐘序所雲:“府君精於醫,於醫家書多所發明,單辭只義,門弟子互相抄錄。”

其於前人之經驗主張師古不泥,兼收並蓄。反對那些盲目效仿、偏執一隅、及以人試藥等流弊陋習。尚雲:“劑之寒溫,視疾之涼熱。自河間以暑火立論,專用寒涼;東垣論脾胃之火,必務溫養,習用參附;丹溪創陰虛火動之論,又偏於寒涼。嗣是,尊丹溪者多寒涼,宗東垣者多溫養。近之醫者,茫無定識,假兼備以倖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易一劑,而無有成見。蓋病有見證、有變證、有轉證,必灼見其初、終、轉、變,胸有成竹,而後施以方。否則,以藥治病實以人試藥也”(《葉香岩傳》)。持論如斯,其治學之嚴謹可見。

由于葉氏聰穎好學,醫道日精,因而未滿三十歲便聞名於世。《葉譬岩傳》:“葉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如見五臟癥結。桂治病多奇中,於疑難症,或就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醫之方略與變通法,或毫不與藥而使飲食居處訊息之,或於無病時預知其病,或預斷數十年後皆驗。病之極難捉摸者,一經診視,指示灼然。以是名著朝野,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有不知葉天士先生者”。《本草再新》陳修園序:“吳門葉天士先生以醫術擅名於世者五十餘年。”

葉桂“居家敦倫紀,內行修備,交友以忠信,人以事就商,為剖析成敗,如決疾熱,洞中窽會,以患難相告者,傾囊拯之,無所顧藉”(《葉香岩傳》)。葉桂應診之餘,兼善治印,今有“儉德瑞芝印”一方,經吳中金石家矯毅考證為葉桂所刻,章法刀法,頗見功力。

葉桂晚年嘗遊於洞庭山,門人顧景文隨之舟中,桂將積年論治溫病之經驗講授廄氏,廄氏即信筆錄記成篇。該篇首刊於唐大烈《吳醫匯講》卷一,名之《溫熱證治》,後為華蚰雲《續選臨證指南》收輯,改名《葉天士溫熱論》。

乾隆十年(1745)十二月,葉桂為其《本事方釋義》書序,並擬授之以梓,惜於乾隆十一年開春逝世而未果(後由其曾孫葉鐘等校刊於1803年)。

卒年八十,臥歿。戒其子曰:“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毋輕言”(《葉香岩傳》)。


3、軼聞

葉桂診斷水準極高,誠如沈德潛言:“桂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如見五臟癥結”。“或於無病時預知其病,或預斷數十年後皆驗·病之極難捉摸者,一經診視,指示灼然。”下錄有關軼聞數則:

王友亮《葉天士小傳》載:“餘幼遊吳門,聞人道其軼事,葉嘗徒步自外歸,驟雨道壞,有輿人負以渡水。葉謂曰:‘汝明年是日當病死,及今治尚可活。’輿人弗信去,至期瘍生於頭,舁至葉門求治。予金遣之,曰:‘不能過明日酉時也’,已而果然。”

又有人患疾,桂診之曰,“此時尚可治,十二年後復作則不可為矣·”其人果曆十二年而歿。

其治痘尤神,遠立而嗅之,死生立判。其次孫坤出痘,桂揭帷即嘻曰:“此死氣也!”不治而出,卒不治。長堂孫幼時,身甫熱,桂診之驚曰:“此悶痘也!”急疏方與服,危而後安。及桂易簀時,執堂手曰:“汝脈色可得大年,唯終身不可服涼藥”。後堂年逾七十,嬰小疾,偶服羚羊角、連翹等藥,即汗出神昏,忽憶桂言,改服溫劑而愈(上二則見《蘇州府志》)。

錢肇鰲《質直談耳》尚有:“古吳葉天士桂,精於醫,能決死生,慕名者不遠千裏至。嘗以夏日往一鎮中,人聞葉在,因謀托疾,以試其術。時某飯罷,躍匱而出,趨至葉所。問其疾,佯曰腹痛。葉按之,曰:“腸已斷,不可治也。”其人匿笑而還於市,言未已,委頓於地,反側作可憐狀,遂死。方悟飽飲而躍,腸垂斷,當就診時,特未絕耳,及譁而動,氣乃裂。”

葉桂醫療水準亦超群,治病多奇中,沈德潛十分欽佩·謂“於疑難症,或就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醫之方略與變通,或毫不與藥而使飲食居處訊息之”,可謂:心裁獨出常人外,胸有成竹效如神。謹錄數例於下:

一富室,新娶婦,病如呆,醫葯罔效。桂往診之,命空室掘地作池,貯不潔其中,覆板舁病者臥其上,靜伺之。俄而呻吟,逮天明移還內室,識清爽。或問其故,曰:“此香閉也,臭可闢香耳。”

一女子性嗜筍,臥病經年,如癱瘓狀,投以白風仙根,病若失。

天官坊章松齡司馬,老年致仕,患呃逆不能言語,延視。令用人參四兩、附子四兩同煎一大碗,將水匙頻進,一夜藥盡,呃止而安。是時,章之子器商侍側,桂熟視之,曰;“日內必瘧作,勢重日久。”疏方令服。明日果患瘧,醫治百日始愈。

有富人,眠食如常,忽失音,百藥無效,延桂診之。曰;“此有痰,結在肺管阻其音,非藥力所能化也。”邀針科尤松年至,令於肺俞穴一針。少頃,病者猛嗽一聲,吐一痰核而愈。
又嘉興人臥病兩月,遍服柴胡、葛根等解散之劑不效。就診於桂·桂於原方中加厚樸一錢、老姜三錢,一服而洞下宿垢盈器,寒熱大作;再服大汗,至家已霍然,其神效若此(上五則見《蘇州府志》)。

外孫甫一齡,痘不出,抱歸求治,葉難之。女憤甚,以頭撞曰:“父親素謂痘無死症,今外孫獨不得活耶?請與俱死!”持剪刀欲自刺。葉不得已,俛思良久,裸兒鍵置空屋中,自出與搏徒戲。女欲視兒,門不可開,遣使數輩促父歸,搏方酣,不聽,女泣欲死。至夜半歸,啟視,兒痘出,粒粒如珠。蓋空屋多蚊,賴其﹟膚以發也。

鄰婦難產,他醫業立方矣。其夫持問葉,為加梧葉一片,產立下。後有效之者,葉笑曰:“前吾用梧葉,以值立秋故耳,今何益?”其因時制宜,不拘古法多類此,雖老於醫者,莫能測也(上二則見《葉天士小傳》)。

至於其它醫療軼事,《吳縣志》、《清稗類鈔》、《友漁齋醫話》、《香岩徑》、《聊齋續集》等俱有所載,民間口碑傳說亦頗多。《本事方釋義》石韞玉序雲:“餘生晚,不及見先生,然吳中父老皆樂談其軼事,書之雖累牘不能盡,謂為當今之扁鵲、淳於意可也。”甚至有喧傳桂為“天醫星”者,即如《清史稿》語;“當時名滿天下,傳聞附會,往往涉於荒誕”。是以不復贅錄·

薛雪與葉桂同出吳中王子接師門,同鳴於時。唐大烈《吳醫匯講》;“先生精於醫,與葉天士齊名”。唯世傳彼此不相能,薛名其莊為“掃葉”以寓意,葉命其齋“踏雪”以射影。其說源出陸以恬《冷廬醫話》:“震澤吳曉鉦劍森言:乾隆某年,吳大疫,郡設醫局以濟貧者,諸名醫日一造也。有更夫某者,身面浮腫,遍體作黃白色,詣局求治。薛生白先至,診其脈,麾之去,曰:‘水腫已劇,不治。’病者出,而葉天士至,從肩輿中遙視之,曰:‘爾非更夫耶?此驅蚊帶受毒所致,二劑可已。’遂處方與之,薛為之失色。因有掃葉莊、踏雪齋之舉。二人以盛名相軋,蓋由于此。其說得之吳中老醫顧某,顧得之於其師,其師蓋目擊雲。”《清史稿》亦有“薛生平與桂不相能,自名所居曰掃葉莊”語。竊以為薛葉之隙或許有,莊齋之說無足憑。同行相輕,自古有之。況葉桂以時病為擅,薛雪於儒文見長,葉桂年長而敦厚倫紀,薛雪少盛井放誕風雅。兩先生風格不同,身手自必各異。再觀薛雪尚且孤傲自負,自喻橫空老鶴之長唳,並不屑以醫自見,倘其診治上之失誤為他人當眾披露,心存蒂芥亦所難免。然亦未至於對恃也,故“每見桂處方而善,未嘗不擊節也”(見《清史稿》)。葉桂較之謙遜平易,漫雲投師十七,交友忠信,對同道亦能尊重合作。例《蘇州府志》載某富人痰結肺管失音案,即請針科尤松年協治而獲效。另有《聽雨軒筆記》載葉母病,延街後章某診治見愈,葉酬以杯緞百金致謝,後有求天士治病者,葉謂之曰:“章某術過於我,可請治。”又《江蘇歷代醫人志》載有揚州醫家程信者,時葉天士嘗見其方,嘆謂病者曰:“江北有此名醫,何庸遠涉耶!”是皆佐證其大家風範。或其行止過於直率,無意間開隙於薛而尚未自知耳!餘搜覽葉桂資料多年,唯見居有種福、眉壽二堂,而踏雪齋終未見著旁及。掃葉莊誠有之,但據《溼熱論》薛雪自序:“掃葉莊,一瓢耕牧且讀之所也。”吳縣名士沈德潛比葉桂小六歲,與薛雪則同出橫山葉燮門,與葉、薛俱交善。其《掃葉莊記》雲:“掃葉莊在郡城南園,薛徵君一瓢著書所也。地在俞家橋沿流,面城,樹木蓊鬱,落葉封徑,行人迷跡,宛如空林。呼童縛帚掃除,靜中得忙,久矣成課業矣。昔有元時俞叟石澗隱居,注《易》於此……今瓢注《易》,又能補俞《易》所未及,屢定屢更,芟汰疵漏,與掃除落葉相似,則‘掃葉’顏其莊者·意成在斯乎。”是以有關掃葉莊、踏雪齋傳聞,當屬附會無稽之說。


4、故居

唐大烈稍晚於桂,其《吳醫匯講》謂葉氏“世居閶門外下塘”。《吳門補乘》卷七載:“葉桂,字天士,號香岩,居上津橋。”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雲;“嘗晤先生後人訥人、半帆於上津橋眉壽堂。”又葉桂門人華蚰雲編有《種福堂公選良方》,後學郭維濬選輯《眉壽堂方案》。根據以上資料可知:葉氏故居當在蘇州閶門外下塘街與上津橋之間,住宅有種福、眉壽二堂。

1955年蘇州市文管會胡覺民、陳涓隱曾對葉桂故居作過調查,其原始記錄雲;“閶門外渡僧橋下塘街葉家弄口倪姓房屋為一巨宅,先為清初蘇州名醫葉天士住宅,葉歿後,其後人將房屋售與張廷濟,由張後人售與倪遠甫,現為倪之後人所有。宅中有面積約半畝之小花園,部分房屋構造甚精……”張廷濟,字叔未,嘉興人,嘉慶舉人,寓居吳中,有《桂馨堂集》等傳世。倪遠甫,天津人,興辦錢莊實業,辛亥革命後南遷上海。當時購買此宅,用以安置家屬。其孫倪慎武即出生於此,現仍居住於該宅之東璃,仍謂此地原是葉天士故居,此乃“世代相傳,盡人皆知”·

1986年,蘇州市中醫學會醫史學組舉辦紀念葉天士誕辰320週年學術研討會,會間學組並文管會有關同志經資料分析、實地勘察與採訪,初步論證:閶門外渡僧橋下塘48號--54號建築群為葉桂故居。

葉桂故居座北朝南,東西三落,前後七進,明清建築。現半為蘇州市藥材批發站倉庫,半為居民住宅。唯部分房屋經翻建裝修,篇額或毀或損,然昔日之規模構造,廳堂居室大致格局猶存。其中落第二進大廳面寬三間,前後置翻軒,四壁下部均用水磨貼磚,樑柱枋板綴以木刻浮雕,圖案則以靈芝瑞雲為主,竊以為此處似屬葉氏種福堂診室之所在。至於眉壽堂,則似在宅後內室之間,或是在上津橋附近另有分宅,未可定論,容而續考。又其住宅東側有一弄堂,名“葉家弄”,寬約二米,長百米許,葉宅進深佔弄長之70%,並有側門通內宅,可供家人內眷出入之便。弄堂南伸段稱“水葉家弄”,因其靠臨閶門古運河,故名。河邊有一石砌碼頭,相傳為葉氏專用碼頭,以停靠病家求診船隻和葉氏出診快船。

明清時期,閶門一帶乃姑蘇最繁華地段,當時的府治縣衙多設於此,人口稠密,商業發達,店賈林立,名醫集中,藥肆亦多。可謂:商賈客棧多林立,名醫葯肆鹹居集,有天下第一碼頭之稱。葉桂住宅即在老閶門外,渡僧橋與上津橋之間,兩橋之下橫貫運河,東去與環城河道構通,西行與楓橋運河相匯;而渡僧橋北便是七裏山塘,甚為熙鬧。有道;一脈運河劃龍舟,七裏山塘到虎丘,堪稱當時之水陸要津。醫家在此枕運河依山塘的渡僧橋釁設診,誠為理想之地。

竊以為葉桂故居當屬蘇州重要歷史文物遺跡之一,亟應予以重視整復與保護,此舉對弘楊民族文化,振興吳中醫學乃為一大實事


5、師承

葉桂幼承家學,始以幼科為主。如汪紹達《葉天士家傳祕訣》序雲;“葉天士先生,本一祖傳之專門兒科醫家也。”蓋其祖紫帆公、父陽生公、蒙師朱君某、表兄汪五符、姪葉大椿俱精此道也。葉桂《幼科要略》謂:“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臨床所見,溫病確以小兒發病率著高。且因其稟質未充,故發熱傳變快,閉脫險症多,衛氣營血證候典型。這對于葉桂以後發明溫病學說影響頗大。由于小兒主訴困難,俗稱“啞科”,全憑醫家診察判斷,因而葉桂在醫療實踐中尤其重視小兒診法,諸如驗齒、察舌、辨斑疹白、嗅痘氣等都是切用兒科的獨特診法。

黃凱鈞《友漁齋醫話》謂葉桂“初習幼科,後學力日進,擴充其道於內科一門。”汪紹達則雲:“自受學於王子接,始能貫通各科。”王子接,宇晉三,清初太倉人,遷居長州。少年業儒,制舉之餘從事於醫,前後行醫五十餘載,積有豐富的醫療經驗,是一位飽學經史而醫道精博的長者。其於仲景學說、臨床各科、方劑、本草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著有《絳雪園古方選注》、《傷寒古方通》、《本草翼》等書。葉桂、薛雪、吳蒙等俱出其門下,所謂名師出高徒,誠非虛言也。其《絳雪園古方選注》共三卷,上卷獨明仲景方論,中下兩卷髮揮內、外、婦、幼、眼各科之方,葉桂嘗為之重編刊輯,佐證汪紹達之說之可信。此外,葉桂嘗參補王子接《本草翼》一書,可見王、葉師徒關係之密切。

《古今醫史續增》謂葉桂;“聰明絕世,復得周揚俊四名家之精”。周揚俊,字禹載,清初蘇州人。少攻舉業,屢試不售,遂揣摩岐黃之術,凡十餘年始成。康熙辛亥(1671)遊京師,受業於林北海之門,極蒙提命,王公貴人延治者日不暇給。著作數種,其《溫熱暑疫全書》系繼吳又可《溫疫論》之後的又一溫疫病專著。周氏倡言溫熱暑疫與傷寒分開,謂傷寒僅在一時,溫熱暑疫每發三季,為時既久,病者益多;力主四證均為熱證,治當寒涼為主;並謂“舍吳又可之言,別無依傍也。”葉桂投師周氏,受其學術思想及革新精神影響,結合自己長期醫療實踐,闡發溫證論治規律,成為溫病學說的創始人。從吳又可倡《溫疫論》,周揚俊著《溫熱暑疫全書》,至葉天士《溫熱論》問世,即是吳中溫病學派逐步發展成熟的歷史程序。

葉桂及門頗盛,此雖週知而未見詳載·今據有關各類資料初步核證者有十數人,如朱心傳、顧景文、張揆亮、吳厚仁、華蚰雲、葉大椿、周仲升、吳正學、毛丕烈、陸得〞、周浩、毛氏、邱氏等·又有鐘南紀為其再傳弟子。引證如下:

家藏(葉評傷寒全生集)額題:“葉天士先生評,門人朱心傳、顧景文、張揆亮、吳厚存讀”。又葉桂曾孫葉鐘於該著凡例中雲:“先曾祖及門頗盛,唯朱氏心傳、顧氏景文、張氏揆亮、吳氏厚存從遊最久,于是書皆嘗手校與有功焉”。顧景文尚為《溫熱論》筆錄整理者。

華岫雲,字甫田,無錫人,為《臨證指南醫案》主要編輯整理者。《四庫全書提要》雲:“是編乃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清史稿》雲;桂“歿後,門人集醫案為《臨症指南》。”《中醫大辭典•醫史分冊》雲“《臨證指甫醫案》十卷,清葉桂撰,門人華岫雲等輯錄整理”。除華岫雲外,尚有邵新甫、李大瞻等參與編輯校注,是屬門人抑或私淑者,殊難認定,存待後考。

葉大椿,字子容,號懷古,無錫南延鄉人。精於痘科,著《痘學真傳》。該著額題:“師葉天士鑒定,樑溪葉大椿子容甫著”。其凡例五雲:“少時家君課以儒業,後始傳以方書,兼得業師叔父天士諄復之教”。葉天士為該著序曰:“吾家子容,儒而業醫。退卻子容,得心應手,確然有據,當世之醫名者,吾未見出其右也。”

陳道瑾《江蘇歷代醫人志》雲:“葉天士門人甚多,顧景文之外,尚有周仲升、吳正學、毛丕烈等。”

周仲升,名顯,號小狂,吳縣人。《未刻本葉氏醫案》額題:“古歙葉桂天士著,古吳小狂周顯仲升集”。該著朱周燮序雲:“仲升周子,日侍左右,每見方案,無不匯而集之,積成卷帙。”程門雪按曰:“朱周燮不知何如人,文亦未甚高,但因此序而知此冊實先生門人所抄錄,甚可信也。”

吳正學,字敬方,宜興人。《荊溪縣志》謂:“嘗執贄吳門葉天士,天士曰:‘脈無可傳,唯子自悟耳’。授以‘氣運經界,天和歲氣’八字,歸而隱居邑之大華山中,熟誦《靈》、《素》諸經,覃思積歲,至忘寢食,乃盡通其學。自是診視諸疾悉能究其受病之原與其客於何經,後當盛劇,自始生迄衰老,瞭如指掌。”

毛丕烈,字元勳,號慎夫,吳江黎裏人。《黎裏續志》謂:“縣諸生,年四十始習醫,得葉天士指授,五旬外名始顯。切脈定方,無不奇中。”

陸得〞,字禹川,藉貫不詳,嘗匯輯《葉天士醫效秘傳》三卷,並書《後跋》,落款:“乾隆七年五月望日門人陸得〞禹川百拜敬識。

周浩,字治平,常熟人。《常昭合志》謂:“少從葉天士遊,治病頗著奇驗,人稱‘周怪’。”

毛氏、邱氏,名字未詳。《三家醫案合刻》吳子音《例言》之三:“葉氏方案散播人間者不少……唯楔湖毛氏、邱氏,本皆系及門,匯存赴診之案,案中議論超邁,立法精到,尤足啟迪後人。”

鐘南紀,吳縣人,葉桂再傳弟子。《葉評傷寒全生集》額題:“小門人鐘南紀校讀”。又《吳縣志》雲:“鐘南紀,為葉桂再傳弟子,與同邑同時薛景福、顧是初、管鼎皆良醫。”


6、著作

葉桂貫徹古今醫術,畢生忙於診務,少所著述。其晚年七十九歲時嘗擬刊《本事方釋義》,惜於開春謝世而未竟。歿後,弟子後人集其遺稿遺案編輯整理醫著多種。姑分之三類;遺著本、註釋本、醫案本。分述如下:

6·1 遺著本
《溫熱論》 初名《溫熱論治》,首刻於《吳醫匯講》卷一,唐大烈序雲:“《溫熱論治》二十則,乃先生遊於洞庭山,門人顧景文隨之舟中,以當時所語信筆錄記,一時未加修飾,是以詞多佶屈,語亦稍亂,讀者不免晦目·烈不揣冒昧,竊以述句少為條達,前後少為移綴,唯使晦者明之,至先生立論之要旨,未敢稍更一字也”。由此觀之,本篇實為葉掛語錄著作,經唐氏稍事修飾。後來葉桂門人華岫雲刊《續選臨證指南》,復將本篇更名《溫熱論》而列於卷首。兩種版本文字略有出入,而大體相同。後人刊刻甚多,在這次筆者參編的《吳中醫集•溫病分冊》中亦予以點校刊載。

《醫效秘傳》 據葉桂門人陸得〞乾隆七年(1742)《跋》,本書為陸氏據桂生前著說附以己見而成。道光辛卯年(1831)吳江吳金壽子音據同門徐雪香抄藏副本校刻。書凡三卷,前二卷辨析傷寒諸證,兼論多種溫病,並附錄《溫熱論》,後一卷摘擇經旨,申明脈要。吳氏序雲:“法取應驗,理貴簡明,不泥古,不好奇·真如月印千潭,祇是一月。非學有本原,何能臻此?因與同志者重為校,付諸梨棗,以廣其傳”。

《葉選醫衡》 二卷,採金元迄清初諸家醫論數十篇,編纂成集。葉序謂“匯採前人論病論脈論治精確不磨之說,以成上下卷,標其目為‘醫衡’。垂作楷模,則三陰辨,虛實分,自無籠統用藥之弊。”本書在道光前已有刊刻,但傳未廣,據曹元桓敘雲:“庚申之變,板毀於兵,識者病焉”。光緒二十年(1894)常熟繆萼聯於家藏書簏中搜獲原書,經楊濱石太常校訂後補刊。尚見《醫衡》四卷者,署名沈明生著,內容與葉本大多相同。考沈明生,華亭人,徙吳中,居桃塢唐寅故居,與桂父陽生有往來會診。當時醫集付梓不易,師友互相傳抄盛行,故是著系沈襲葉或葉承沈,殊難定論,存待續考。

《葉氏明醫論》 亦名《病機選論》,為家藏舊抄本。四卷,額題“古吳葉桂天士氏纂”。個別字句及卷末數頁蛀蝕,序跋闕佚,洵以為憾。內容包括《葉選醫衡》大多論文,並收錄葉桂《六氣全書》一篇、葉案24則,及吳縣甪直名醫閔曙公、徐時進醫論等,總共196篇。其中《六氣全書》約二萬字,詳細討論了風溫、春溫、溫毒、感冒、傷風、疫癘、溫瘧、中暑,中暍、濕溫……四時外感病;參照各家學說二十餘種,方劑122首。該抄本系祖授師傳秘不外洩,世所罕見,近請南京中醫學院有關專家考證中。

《三時伏氣外感篇》 系章虛谷選輯《幼科要略》中部分論述內容所成,道光乙酉年(1825)改題《三時伏氣溫熱篇》收載章氏《醫門棒喝》中。咸豐壬子年(1852)王盂英刊《溫熱經緯》時亦於《幼科要略》選輯其要,更名為《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王氏認為此篇為葉桂親定。

《葉天士家傳祕訣》 一卷,原無刊本,1929年回瀾社據道光戊戌抄本影印。汪紹達序謂該本“系先生晚年追憶平生治兒科諸證,並祖傳心得方法,筆之於書,傳於後世者也……末載治其孫走馬疳症,足見此書乃先生晚年所記。”內容以小兒蟲、脹、疳、積等雜病證治為主,每篇並附醫案數則。

《葉氏婦科證治》 四卷,又名《葉天士女科證治祕方》。托名清葉桂撰,內容以婦產科治療方劑為主,論述較少。1817年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並經多次翻刻。1913年鴻文書局將此改葉氏之名石印,此殆商賈圖利作偽之產物也。
此外,陳修園《醫學三字經》與《醫學從眾錄》二書初亦托名葉桂者,後來予以申明收回。前者則曰前曾托名葉天士,取時俗所推崇者以投所好;後者則曰是書曾托名葉天士,今特收回。
尚見《葉天士女科全書》、《葉氏伏氣解》、《葉氏傷寒家秘大全》、《葉氏眼科》、《軒岐心印》、《葉天士醫方集解》、《香岩經》之書目,而未睹其序例內容,容後續考。

6·2 註釋本

《本事方釋義》 十卷,宋•許叔微原著,清•葉天士釋義。葉桂曾孫鐘序雲:“右《本事方釋義》十卷,先曾祖香岩府君所著也……是書成於乾隆十年,方謀付梓(此據葉桂自序),遽以明春謝世,遂不果。從弟鈞偶檢遺書,獲見殘帙,則序文及補傳裒然存焉”。殘缺部分借吳門顧西疇孫顧大田副本抄錄,並借著名藏書家黃丕烈收藏葉陽生手批宋刻舊本對校,嘉慶十八年(1813)姑蘇掃葉山房刊印。葉氏註釋《本事方》的重點是該書所載方藥配伍、藥性和歸經等內容。

《葉評傷寒全生集》 四卷,明•陶節庵原著,清•葉天士評定。掃葉山房刊於嘉慶間。此前《傷寒全生集》已有山陰劉宇參所刻評本行世,而葉鐘以為葉桂評本較之早三十餘年,故校刊時以家塾本為底本,劉本為參校本,凡劉氏詳注精闢者亦予收載,冠以“劉雲”別之。陶節庵原著內容以論述傷寒諸症包括溫病病機診法、辨證施治為主,葉桂研讀評注當屬事實,原著有關溫病論述後為葉桂《溫熱論》引錄、借鑒與發揮,筆者曾撰《論<傷寒全生集>對葉天士溫病學說之影響》一文,予以論證(詳見《上海中醫葯雜誌》1993年第3期)。

《柯氏來蘇集評批》 一卷,慈溪柯韻伯原著,葉天士評批。版本數種,刊年不詳。額題:“古吳葉天士評訂”,卷端葉氏題記謂:“慈溪柯韻伯注傷寒,曰《來蘇》,四卷,又疏著(附翼)二卷。獨開生面,透徹詳明,精而不亂,予深得其味。今評批十餘條,餘條並《附翼》無可動筆評論也。”人皆以偽托目之,吾意未必。葉桂讀書頗博,尚謂讀萬卷書,且有隨筆評注之習慣,柯年歲長於葉,而葉成名早於柯。據季諾《來蘇集》序謂柯氏:“鼎革後,焚棄舉業,一志醫學,博覽精思,會悟通徹。遊京師,無所遇歸,過吳門,值葉桂行醫有盛名,因慨然曰:‘斯道之行亦由運會乎!’于是閉門著書,得《內經合璧》、《仲景傷寒論注》四卷、《傷寒附翼》一卷、《傷寒論翼》兩卷,都七卷,名《來蘇集》。”可見兩人不但有所交往,且柯氏《來蘇集》緣起名實俱與赴蘇遇葉相關。故柯氏著作既成,或函書稿請葉校訂,或贈刊本與葉交流,是合常情之舉。再從葉桂題記看,乃桂得柯著後存心予作評批,奈柯著精徹,僅十數條予簡要評注而作罷,本無付梓傳世之意。書賈但慕盛名,不察實際內容,遂與刊刻,難免後世因其簡拙而枧屬偽托也。

《景岳全書發揮》 四卷,額題“清•葉桂輯”。刊於道光甲辰年(1814),桂五世孫葉栐校,井作後序。本著對張介賓《景岳全書》有關章節內容加以評論與發揮,其中對張氏溫補學說持有不同見解,屬於讀書筆記類著作·今人亦視屬偽托,有謂姚球所撰,未可輕易論定。
此外,尚見《南陽經解》、《刪補慎齋遺書》(見王宏翰《古今醫史續增》)、《本草經解》、《本草再新》、《本草三家注》、《葉批本草綱目》、《葉批華佗玄門脈訣內照圖》等書目,容後續考。

6·3 醫案本

《臨證指南醫案》 十卷,清•華岫雲所刻,書成於乾隆丙戌年(1766)。本著系葉桂棄世後,華蛐雲等門人後學收錄購求葉桂遺案編輯而成。參加編輯者尚有李大瞻、邵新甫·書凡十卷,其中內科諸病醫案八卷、婦科與幼科各一卷·編次以病為綱,分89門·各門之後每附按語一篇。執筆者除上述三人外尚有鄒滋九、姚亦陶、鄒時乘、華玉堂、蔣式玉、龔商年、陸履安、鄭望頤等。陸以湉《冷廬醫話》雲:“《臨證指南》雖成於葉氏之門人,採錄冗繁,誠為可議·然其審證立方,實多可法可傳。”由于治案切於臨床實用,流傳甚廣,刻本多種(包括《徐批葉天士先生方案真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曾刊鉛印本。

《幼科要略》 二卷,原系《臨證指南醫案》卷十部分內容。主要論述小兒病症如伏氣、風溫、夏熱、厥逆、疳,脹、痧、痘、驚等辨證方藥與醫案。上半部分以理論方藥為主,下半部分以病案為主。後經周學海補注增訂,分為二卷,1896年輯入《周氏醫學叢書•二集》中。

《續選臨證指南》 《種福堂公選良方》 查《中醫大辭典》:“續選臨證指南,書名。四卷,清•葉桂撰,華岫雲校。卷l續選《臨證指南》漏編之葉氏醫案,並附《溫熱論》,卷2—4介紹葉氏平生所集經驗方,分科敘述,大多屬民間流傳簡便效方。”《種福堂公選良方》四卷,額題“清•葉天士原著,華蚰雲編”,刊於乾隆四十年(1775)。據杜玉林序文:“壬辰歲,(華岫雲)又將其續補醫案、《溫熱論》與平生所集種種經驗奇方會刊,以備救急,其願甚誠·忽於癸秋謝世,其方已刻十之二三,半途而廢,見者鹹為惋惜。華君好友岳君延璋不忍漠視,力勸徽蘇義商程、葉兩君子授梓,完璧以公同志。一日流川程君來蜀,出此編丐餘作序。”可見兩者內容一致,似屬一書兩名。吾因為但見《續選》書目,末睹實冊,未敢論定,續考。

《葉氏醫案存真》 三卷,清•葉萬青輯,刊於道光十二年(1832),現存光緒丙戌年(1886)刻本以及周學海評點本。本著系葉桂元孫葉萬青童年檢故紙得家藏葉案一冊,謂必《指南》選刻所遺;嘉慶丙子於姨丈家獲《天元醫案》所載葉案;道光辛卯於城東陳順庵家復見方案百十條;匯輯成編。以其“簡潔文妙,洵為門診之精華,不勝遺珠之嘆”,名之《醫案存真》(上見葉萬青自序)。全書不分類別,以內傷虛勞病案為主·卷末附馬元儀《印機草》一卷,祁正明、王於接醫案數則。

《眉壽堂方案選存》 《中醫大辭典》注:“醫案著作,二卷,清•葉桂撰,郭維濬編。原系抄本,後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溫、時疫、暑、燥、寒、冬溫、瘧疾等各類時症,下卷記述婦、兒、痘疹、外科。其中婦科治案記述尤詳·

《三家醫案合刻》 三卷,清•吳子音輯,門人凌銘、姪吳右校,刊於道光辛卯年(1831)。第一卷為葉天士醫案,額題:“葉桂天士著,後學吳金壽子音纂”。其凡例雲;“葉氏方案散播人間者不少,然所存俱當時門診為多,餘收羅二十餘年,不下八九百案,惟禊湖毛氏、邱氏本皆系及門,匯存赴診之案,案中議論超邁,立法精到,尤足啟迪後人,故採取獨多於他本。”卷二為繆遵義醫案,卷三為薛生白醫案。本書後亦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未刻本葉氏醫案》 抄本,不分卷,額題“古歙葉桂天士著,古吳小狂周顯仲升集。”上海張耀卿先生收藏,程門雪先生借得校讀,認為真屬葉天士手筆,於1963年上海科技出版杜校刊出版。朱周燮序雲:“仲升周子,日侍左右,每見方案,無不匯而集之,積成卷帙。”考周仲升系葉桂門人無疑,參見前篇。程門雪校讀記雲;抄本“時去葉氏未遠,流傳有緒,真確不疑,雖系尋常門診之作,寥寥數語,而處方之妙,選藥之精嚴,有非他人所能望其項背者。”本著與《臨證指南》,一則過於簡樸,是為門診所錄,未經修潤;一則有嫌冗繁,多屬赴診脈案,並予整理。要在無字處探頭緒,雜議中尋原旨,方能明徹葉案而不惑也。

《南陽醫案》 四卷,抄本·曹炳章《中國醫學大成總目提要》謂:“葉氏尚有《南陽醫案》四卷未刊抄本,為古越何氏所藏,惜其遺失一卷(第二卷),猶特徵求。”錢壽餘序雲:“南陽先生者,姓葉諱香岩,字天士,為吾蘇近代之先達也。”劉克庭醫師謂:“此書輯錄年代始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於乾隆三十七年”;“真屬葉氏手筆,非偽托者可比。”又謂“南陽先生乃葉氏之別號,可補記載之缺。此書《南陽醫案》者,本於此也”(見《浙江中醫雜誌》1981年ll期)。尚考《百家姓氏郡望源地》:南陽者,系葉氏郡望地。以郡望代姓氏,反映了古人尊宗觀念,亦是明清文筆之時尚。例吳中醫家吳又可署延陵,薛生白署河東皆是。故南陽先生並非葉桂別號,《南陽醫案》即寓《葉氏醫案》。

此外,尚外有《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葉香岩先生醫案》(附病機選要)、《葉天士幼科醫案》、《葉天士女科醫案》、《葉氏醫案》(蘇州市圖書館抄本)等數種,容後續考。


7、學術思想

首先,葉氏指出了溫病與傷寒之區別:1)病因不同。傷寒由感覺風寒所致,而溫病之病因是溫邪。2)感邪異途。傷寒病邪初從皮毛腠理而入,先犯足太陽經,由表入裏循六經傳變;溫病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衛,由淺入深循衛氣營血傳變。3)癥候殊別。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由寒化熱入裏,易傷陽氣;溫邪則熱變最速,表裡俱屬熱證,易損陰津。4)治法大異。傷寒在表用辛溫汗劑,疏散風寒,以救護陽氣為本;溫病在表用辛涼輕劑,透洩熱邪,以顧護津液為主。

其次,揭示了溫病衛氣營血的辨證綱領。《溫熱論》指出:“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葉氏該段文字,闡明瞭溫病衛氣營血淺探層次傳變的一般規律。衛氣營血,由淺入深,是為溫病傳變的一般規律,然葉桂又提出“逆傳心包”,“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其邪始終在氣分留連者”等溫病急進或緩進變化,故臨診尚須具體分析。

在溫病診法方面,葉桂十分重視察舌、驗齒,辨斑疹白等客觀指征的檢查,並作出較詳細的總結。

針對溫病衛氣營血不同階段的治療,葉桂制訂了“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原則,並且強調治療程序中“須要顧護津掖”。在救治神昏重症方面,其用清營解毒,芳香開竅方藥可謂得心應手。

從此,溫病學說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有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成為在治療外感病方面的一門與傷寒併列的專門學說,對祖國醫學的發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響。如章虛谷《醫門棒喝》雲:“邪之寒熱不同,治法迥異,豈可混哉!二千年來,紛紛議論,不能辨析明白。近世葉天士始辨其源流,明其變化,不獨為後學指南,而實補仲景之殘缺,厥功大矣!”

雜病發揮

葉桂不但對溫病學說卓有貢獻,且於雜病證治亦心裁獨出,頗具創見。

養胃陰說 脾胃理論,啟始於《內經》,大倡於《脾胃論》。唯李杲之論詳於脾而略於胃,方藥偏於溫燥而輕於柔潤,主於陽升而次於陰降。葉桂認為脾胃互為表裡,脾氣主升,得陽始運;胃氣主降,柔潤則安。因而治當有別。《臨證指南醫案》有謂:“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陽土喜柔,偏惡剛燥。若四君、異功等,竟是治脾之藥。腑宜通即是補,甘涼濡潤,胃氣下行,則有效驗。”常用藥物如:沙參、麥冬、花粉、玉竹、烏梅、石斛、白芍、甘草之屬。尚善用谷果食養,如粳米、山藥、扁豆、蓮肉、大棗,水梨、蔗漿,蜂蜜等品。華蚰雲尚稱其師胃陰說“此種議論,實超出千古。”(見《臨證指南醫案》脾胃門附論)

中風病議 葉桂認為中風諸證,皆為“身中陽氣動變”所致。造成陽氣動變的因素,一則由肝風內動:因肝為風木之臟,性升發而善動,內寄相火,一有激動,易致升騰。肝臟體陰用陽,其性剛躁,易致陰虛陽亢。二則與心腎相關,因心主血,腎藏精,肝木“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故“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僕,甚則,瘛疭痙厥矣”。在治療用藥方面,注重補腎水、養心血、平肝木等法。對于中風閉脫重症的搶救,華岫雲總結謂:中風脫證“翻天復地急用大劑參附以回陽,恐純剛難受,必佐陰藥,以挽回萬一”;閉證“治法急則先用開關,繼則益氣養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經隧之藥”。(見《臨症指志醫案》中風門附論)

久病入絡 初病氣結在經,久病血傷入絡,是葉桂雜病證治的又一著名論點。他認為絡病不同於臟腑病,因“經絡繫於臟腑外廓”,也不同於經脈病,因“經主氣,絡主血”,因而有其病症特點。如久病久痛、痞悶腹脹、症瘕痼疾等,大都表現為病根探伏,氣血沉混,隱伏幽深的沉痾頑疾。治療若一味攻積除堅,則“徒入臟腑”,一味理氣潟實,則徒傷經氣。葉氏經驗,主用辛味及蟲類走竄藥物通其絡脈,常用藥物如:桃仁、紅花、新降、澤蘭、桂枝、細辛、延胡、姜黃、麝香、丁香、全蠍、山甲、蜂房等品。對絡病根深蒂固,形成積聚者,葉氏強調“宿邪宜璦攻”,治用丸劑收功。

他如奇經八脈、臟腑特性、婦科證治等方面亦多有發微,限於篇幅,茲不贅述。


8、後世影響
\r
葉桂創衛氣營血溫病學說,奠定了溫病學的理論基礎。繼他之後,追隨與師法者大有人在。稍晚於桂之吳縣名醫薛生白、繕遵義,都於溫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前者著《溼熱論》,著重於濕溫病的探討,堪為《溫熱論》之姐妹篇;後者著《溫熱朗照》,著重在整理前人溫病理論井闡發心見,與葉、薛並稱“吳中三大家”。由此,溫病學之研究率先在吳中地區形成中心,並很快得到各地醫界的回應,掀起了溫病學術研究的高潮。如王凱鈞《友漁齋醫話》雲;“近來習醫者,案頭無不置一葉氏醫案”。《葉氏醫案存真》石韞玉序稱:“至今談方術者,必舉其(葉桂)姓字,以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又據《清史稿》載:“大江南北,言醫者輒以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最著者:吳瑭、章楠、王士雄”。“瑭字鞠通,江蘇淮陰人。乾嘉之間遊京師,有名。學本於桂,以桂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著《溫病條辨》以暢其義,其書盛行。同時歸安吳貞著《傷寒指掌》,亦發明桂案之旨,與瑭相同。楠宇虛谷,浙江矧稽人。著《醫門棒喝》,謂桂、雪最得仲景遺意而他家不與。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寧人,居於杭,世為醫。士雄讀書礪行,家貧仍以醫自給。咸豐中杭州戰亂,轉徙上海。時吳越避難者集,疫癘大作,士雄療治多全活。舊著《霍亂論》致慎於溫補,至是重訂刊行,醫者奉為圭臬。又著{溫熱經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大意同章楠註釋,兼採昔賢諸說,擇善而從勝楠書”。由此,溫病學說經過葉桂衛氣營血理論奠基,吳瑭三焦辨證施治充實,王士雄《溫熱經緯》之總結,使溫病學說成為一門獨立完整的中醫外感病治療學。

發揮葉氏雜病學說者,首推無錫王旭高,其《肝病證治》篇概括了葉氏治肝手法,淵雅而靈巧,可謂葉學之傳人。其它尚有青浦何書田、嘉善俞東扶等,對葉氏學說都有較深的研究。

Re: 葉天士醫案精華

發表於 : 2009-08-22 , 22:43
cowboy811
找了一段時間了,謝謝分享!!!!!!!!
辛苦啦!!!!

Re: 葉天士醫案精華

發表於 : 2012-02-24 , 0:57
xrv42
謝謝你的分享,大大推一下

Re: 葉天士醫案精華

發表於 : 2012-11-06 , 13:10
vincent119
感謝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