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發表於 : 2007-03-22 , 8:08
五苓散(利濕之劑)
總 結:利溼瀉熱
組 成: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
主 治:(1)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
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
(2)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
名曰水逆。
(3)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
(4)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煩渴
,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溼瘧,身痛身重。
加 減:傷暑者加硃砂、燈心煎。
歸 經:足太陽藥(膀胱)也
方 義:(1)太陽之熱,傳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經曰:
「淡味滲泄為陽。」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為君。
「鹹味湧泄為陰。」澤瀉甘鹹入腎膀胱,同利水道為臣。
「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溫,健脾去溼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熱為使。
熱因熱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氣,使溼熱之邪,皆從小水而出也。
變化方:(1)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並治小便不利。
(2)本方加蒼朮,名蒼桂五苓散,治寒溼。
(3)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溼熱發黃,便祕煩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積熱。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熱,名桂苓甘露飲。
(6)本方去桂、澤瀉,名豬苓散,治嘔吐病在膈上,思飲水者。
(7)本方單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煩渴,引飲過多
,腹脹便赤。
(8)本方單用澤瀉、白朮,名澤瀉湯,治心下支飲,常苦眩冒。
(9)本方單用茯苓、白朮等分,名茯苓白朮湯,治脾虛不能制水,溼盛泄瀉
。再加郁李仁,入薑汁服,名白茯苓湯,治水腫。
(10)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本方加人參,名春澤湯。再加甘草,亦名春澤湯。治無病而渴,與病瘥
後渴者。
(12)本方去桂,加蒼朮、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名二朮四苓湯,
通治表裡溼邪,兼清暑熱。
(13)本方倍桂,加黃耆如朮之數,治傷暑大汗不止。
(14)本方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庵導赤散,治熱畜
膀胱,便祕而渴。如中溼發黃,加茵陳;水結胸,加木通。
(15)本方合益元散,治諸溼淋瀝。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湯,治小便數而欠。
(16)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溼,停飲夾食,
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祕。
(17)本方合黃連香薷飲,名薷苓湯,治傷暑泄瀉。
(18)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治發熱泄瀉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燥
心煩。
以上三方,並加薑、棗煎。
(19)深師用本方治髮白及禿落。朮、桂、二苓澤瀉,更名茯苓朮散。
煎服法: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
來 源:仲景
醫方集解 清朝 汪昂
總 結:利溼瀉熱
組 成: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
主 治:(1)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
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
(2)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
名曰水逆。
(3)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
(4)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煩渴
,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溼瘧,身痛身重。
加 減:傷暑者加硃砂、燈心煎。
歸 經:足太陽藥(膀胱)也
方 義:(1)太陽之熱,傳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經曰:
「淡味滲泄為陽。」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為君。
「鹹味湧泄為陰。」澤瀉甘鹹入腎膀胱,同利水道為臣。
「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溫,健脾去溼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熱為使。
熱因熱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氣,使溼熱之邪,皆從小水而出也。
變化方:(1)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並治小便不利。
(2)本方加蒼朮,名蒼桂五苓散,治寒溼。
(3)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溼熱發黃,便祕煩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積熱。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熱,名桂苓甘露飲。
(6)本方去桂、澤瀉,名豬苓散,治嘔吐病在膈上,思飲水者。
(7)本方單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煩渴,引飲過多
,腹脹便赤。
(8)本方單用澤瀉、白朮,名澤瀉湯,治心下支飲,常苦眩冒。
(9)本方單用茯苓、白朮等分,名茯苓白朮湯,治脾虛不能制水,溼盛泄瀉
。再加郁李仁,入薑汁服,名白茯苓湯,治水腫。
(10)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本方加人參,名春澤湯。再加甘草,亦名春澤湯。治無病而渴,與病瘥
後渴者。
(12)本方去桂,加蒼朮、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名二朮四苓湯,
通治表裡溼邪,兼清暑熱。
(13)本方倍桂,加黃耆如朮之數,治傷暑大汗不止。
(14)本方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庵導赤散,治熱畜
膀胱,便祕而渴。如中溼發黃,加茵陳;水結胸,加木通。
(15)本方合益元散,治諸溼淋瀝。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湯,治小便數而欠。
(16)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溼,停飲夾食,
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祕。
(17)本方合黃連香薷飲,名薷苓湯,治傷暑泄瀉。
(18)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治發熱泄瀉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燥
心煩。
以上三方,並加薑、棗煎。
(19)深師用本方治髮白及禿落。朮、桂、二苓澤瀉,更名茯苓朮散。
煎服法: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
來 源:仲景
醫方集解 清朝 汪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