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

發表於 : 2007-05-13 , 12:26
MissC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
康健雜誌
記者:李怡嬅



心肝寶貝生病時,焦急的父母常不知所措,《康健》為你請教專家,提供就醫指引。

12歲的敏敏常覺得頭痛、愛睏,老是賴在床上不去上學。媽媽帶她看一般兒科內科醫生,醫生沒有仔細檢查評估,就認為身體不適是孩子偷懶的藉口。媽媽也持同樣看法,所以沒放在心上。沒想到敏敏易倦、嗜睡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媽媽才趕緊帶她去看小兒神經科。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長了腦瘤,並非裝生病。

5歲的彥明咳嗽不止,媽媽以為是感冒,帶他看耳鼻喉科。吃完藥後雖緩減了症狀,但三天後又開始咳。
媽媽認為孩子只是身體不好,容易感冒,因此只要小孩一咳嗽,就帶去同一家診所,反覆治療持續一年仍未改善。後來經過朋友介紹,轉到小兒過敏科就醫,發現小孩原來有氣喘。醫生對症下藥後,才控制住。

小孩生病時,該帶去看哪科?選哪位醫生?是許多家長心中共同的疑問。
然而現代醫療系統分科愈趨專業精細,兒科專科下又細分新生兒、小兒心臟、小兒感染、小兒泌尿等次專科,加上沒有第一線基層醫師(家庭醫師)導航,只能由家長自行判斷。但醫療的專業是一堵高牆,民眾很難輕易跨越。「孩子生病時,我已經很焦急,看到那麼多科別,我更加迷惘,」有二個小孩的關小姐認為要明確掛對科別,對家長是很大的考驗。

另個難題是孩子可能還在牙牙學語、或表達不夠清楚,線索薄弱的情形下,父母通常只能憑小朋友表現出來的症狀求醫,風險很大。譬如,小孩一有咳嗽、發燒就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只做局部治療,減緩症狀,但其實小朋友可能罹患氣喘、過敏或其他胸腔、肺部疾病。長期治標不治本,輕度氣喘兒可能惡化成重度氣喘病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兒科醫師是第一線導航

在茫茫醫海中,如何找對醫生、看對科?多位小兒科醫師異口同聲回答,短期來說,若不確定孩子生的是什麼病,先看一般兒科,如有必要,再由他們轉診給次專科醫師,減少看錯科的機率。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建議,6歲以下的小孩若受到感染,容易產生其他併發症,例如肺炎、膿胸,況且,小兒發燒不只感冒,可能是尿路感染、胸膜炎、川崎病、熱性疹等,甚或白血病、淋巴瘤、紅斑性狼瘡,「一定要全身性的來看,而非局部性的治療,」因此最好先找兒科醫師。
此外,用藥也是大學問。

小兒用藥,尤其是嬰幼兒,必須依他們的體重來計算藥劑量,絕對不是「大人的一半或四分之一」。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曾遇過小病患吃了感冒藥後,全身不停微顫。「我一看就知道是藥劑量過多導致的,」果然停藥後症狀就消失。

至於長期而言,建議為孩子找一個值得信賴、容易親近的家庭醫師,他能提供醫療保健的諮詢與照護。好的家庭醫師最好有合格的兒科專科執照、願意花時間與家長溝通、解釋病情、而且有耐心、有愛心、不會亂開藥(非慢性疾病,通常不會給超過4顆藥)、也不會推銷保健食品。


io:

Re: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

發表於 : 2007-05-13 , 12:27
MissC
就醫自保原則

除了選對醫生,父母也要掌握聰明就醫原則,才能獲得理想的醫療服務。

1成為醫生與孩子間的橋樑:仔細詢問、並觀察孩子不舒服的症狀,並且清楚、詳細的告訴醫生。

聰明的家長還會做筆記,把小孩幾點幾分有哪些異常,在症狀出現前,曾做過哪些事、吃過什麼食物或藥物、症狀持續多久等等,記錄下來,提供醫生參考。

此外,不要抱著考醫生的心態,隱瞞孩子的病情。長庚兒童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璟隆觀察,有些家長會隱瞞實情,故意考醫生,想看看醫生的能力如何,「這是大錯特錯的心態,」他加重語氣說,家長提供的線索愈完整,愈能幫助醫生下正確判斷。

2多提問:對於病情有任何疑問,都要開口問。包括孩子生病的原因、如何預防、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等等。

例如孩子若有氣喘,要知道過敏原是什麼,才能有效預防。
父母也可以做小抄,把自己的疑問一一條列,不但不會漏問問題,還能把握看診時間,充分表達需求。

3藥物方面: 美國「健康照護研究與品質機構」(AHRQ)建議家長,要確定每位醫生知道孩子服過的藥物,包括處方藥、藥房買的成藥,以及草藥或維他命等營養補充品;並且確認醫生知道你孩子的用藥史、體重、對藥物的任何過敏或不良反應;拿到藥物時,最好詢問為什麼要吃這個藥、該怎麼吃、吃多久、可能有什麼副作用、一旦有副作用該怎麼辦、以及孩子不可以吃什麼食物、飲料,或不可從事什麼活動?

4邀請一位親人或朋友陪伴你帶孩子一同就醫。

他最好是平時照顧小孩、或了解小孩健康情形的人,如家裡的長輩或保姆。

5就醫後,持續觀察、紀錄:

觀察孩子服藥後的反應,有沒有好轉或惡化,對藥物有無不良反應,並且紀錄下來,供下次就醫的參考。

6尋求第二意見

萬芳醫院小兒部主任郭雲鼎建議,如果同一個醫生,看了兩次還沒好,且沒有給明確的解釋,建議家長換另一個醫生看,尋求第二意見。
而第二個醫師的專業程度,應起碼不低於第一個醫師。例如先在一般兒科看過病,再來就應針對診斷結果,找次專科醫師看病,詢問另一個專業意見。

7充實醫療資訊

幾乎所有的兒科醫師都認為,多讀醫藥健康相關書刊雜誌報導,蒐集相關資料,是父母很重要的功課。

至於該如何判斷資訊的可靠性,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曾為文建議,至少要清楚作者的專業背景及學經歷。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則認為,若對某些報導或說法感到懷疑時,可以跟熟識的醫生討論,以解答疑惑。

或者直接徵詢醫生手邊有無相關文獻可看。在國外,醫生甚至會主動找資料給家長讀。陳媽媽十年前旅居澳洲時,帶幼兒看病,醫生翻箱倒櫃找文章給她閱讀,「讀完後,我才知道感冒分成病毒和細菌感染兩種,當小孩流黃鼻涕時表示病菌感染,才需吃抗生素,」她也感嘆,回台灣後,就再也沒有遇過這種會跟病家溝通醫學常識的醫生。

孩子的健康是家長一生的功課。正如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在《用心聆聽》中所言:醫生有優劣,治療效果因而有差異,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病人(家屬)也要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去做明智的判斷。


(全文完)
io:

Re: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

發表於 : 2007-05-13 , 13:49
MissC
兒科醫師教您 如何找一位適合寶寶的醫師
媽媽寶寶雜誌
記者:楊雅馨



每個寶寶都需要專屬醫師?帶小朋友看病一定要找兒科醫師嗎?如果居家附近沒有兒科醫師,那麼可以找跟大人一樣的醫師嗎?究竟什麼樣屬性的醫師才最適合家中小寶貝……針對這些疑問,我們就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PartⅠ 醫師人選

寶寶的專屬醫師—小兒科醫師

寶寶生病了,真的得看小兒科嗎?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內科部主任黃璟隆說:「我覺得不管是什麼病,18歲以下的小朋友,第一個優先考慮當然是兒科醫師;不過,若是以整個家庭考慮的話,家庭醫師或許會比較適當,或著如果居家附近沒有小兒科醫師,家長也可以考慮家庭科醫師或一般科醫師,只不過選擇這位醫師時家長必須注意,他是否有豐富的看小朋友的經驗,因為,兒科是非常重視經驗的科別—小孩子的病看似單純但變化相當大,更何況小朋友又不會跟你溝通,所以,相對而言,醫師的選擇對小寶寶來說就顯得相當的重要。」

台灣小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應然認為,當小寶寶生病時,家長應先帶至小兒科看診,而非帶至耳鼻喉科或家醫科。林應然進一步指出,理由在於小兒科醫師基本上要受過年的一般基本訓練,以及之後2年專科訓練,才能升為主治醫師,和家醫科醫師在兒科訓練只有短短幾個時間相比,經驗豐富許多。

舉例來說,發燒、腹瀉是小朋友常見的症狀之一,但兒科與家庭醫學科醫師的處理方式卻不太一樣!
關於小兒發燒:以基隆長庚急診來看, 近49%的小朋友是因為發燒而來的,可見家長是多麼擔心小朋友發燒的問題。
兒科醫師的處理方式:會注意小朋友的活動力、胃口、外觀等看起來如何,來決定小朋友病情的嚴重程度。
家庭醫學科或一般科的處理方式:每個疾病都有其標準規定,而大部分的醫師就照這些規定處理—發高燒就給予抽血檢查。
關於小兒腹瀉:小孩子的體表面積比起體重佔的多的多,所以小朋友很容易出現脫水的問題。
兒科醫師的處理方式:會注意小朋友是否罹患了腸炎,是否出現脫水、要不要補充水分為主,什麼時候才需要打點滴,而不是立即給予拉肚子的止瀉藥。
家庭醫學科或一般科的處理方式:以成人的看法來看孩童,先給予止瀉藥。

此外,兒科醫師也重視,預防針注射的問題,是否有照衛生署規定按時接種,因為預防針的注射與否,可以考慮寶寶這次生病的主要原因,假如他沒打過「肺炎鏈球菌」的預防針,這一次的肺炎醫師當然會將「肺炎鏈球菌」感染考慮進去;假如他有打過,醫師則會考慮是其他的病因。兒科醫師也著重在家族病史,因為兒科有許多的疾病,與家族遺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及兒童早期療育等問題。
黃璟隆主任緊接著指出,兒童醫療絕非是大人的縮影,兒科服務的對象,並不是像內科著重在疾病的治療。一位好的兒科醫師不只是照顧寶寶的疾病,還照顧了寶寶的心理,甚至於小孩與父母之間關係,學校的適應力等,總之,兒科醫師是照顧他整個身、心健康狀況。


io:

Re: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

發表於 : 2007-05-13 , 13:50
MissC
PartⅡ 就醫場所


醫學中心與診所的選擇

健保實施就醫分級制度,依照醫院的層級標準,收費標準也就不一樣,此外是否經由醫師轉介,其標準也不一,這是否意味著醫學中心的醫療品質就比較好?!

特殊疾病到醫學中心就醫

黃璟隆主任表示,「我相信醫學中心整個水準會比較高,當然教授級的能力又會比其他人要來的好,因為這是經驗累積的關係,所以整個照顧能力也會比較強,但缺點在於他不見得每天都有診,所以你不是每次需要他時都能夠找得到他。所以我會建議家長,一般慢性病如氣喘、紅斑性狼瘡、過敏性鼻炎、糖尿病等,到醫學中心就診會比較好。」

急性症到診所就醫

至於,急性症到醫學中心,花費又高,也不見得找得到你想要的醫師,所以在外面的診所就醫或許會比較好,看病的成本也會比較低;至於掛醫學中心的急診,由於,急診室大部分是住院醫師輪流看診,而且比較緊急,醫師可能沒辦法問你許多細節,所以也會有些缺失。
林應然秘書長指出,對於3歲以下的寶寶來說,選擇小兒科診所或醫學中心就醫,由於掛號費相差不多,因此家長多考慮去醫學中心。但林應然表示,醫學中心多半由住院醫師值班,論經驗不如門診的主治醫師或開業醫師專業,因此他建議,一般感冒或小病以小兒科主治醫師為主,必要時才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
就服務的水平來看,居家附近的服務會比較好,到醫學中心漫長的等待是無法避免的難題,因此服務也可能會稍微差一些。

病狀控制不好建議換醫師

黃璟隆表示,急性病病人在居家附近看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發燒過超過一段時間,或是症狀控制超過5~6天還弄不好,又或著小寶寶的精神、活動力狀況持續都很差,那麼就要考慮換醫師。

誰適合家中的小寶貝?

繼長庚兒童醫院之後,各大醫學中心也紛紛成立兒童醫院,相對而言,兒科醫師也就越來越多,父母選擇的範圍也就更廣,話雖如此,但是什麼樣的醫師才是適合寶寶的好醫師?黃璟隆主任說:「選擇醫師標準,首先在於能夠溝通,此外,這位醫師會關心父母、小孩子在想什麼,知道小孩子、父母的心理,而且還會照顧到小孩子的學校生活,小孩與父母、同學的關係,因為我們發現很多的病,並不是真的是生理的病,而是心理的問題。」


io:

Re: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

發表於 : 2007-05-13 , 13:53
MissC
好醫師的判斷標準

1.能夠與您溝通,能夠幫你解決問題。
2.不是隨隨便便叫你做檢查。
3.必要時會轉介給其他的醫師,不是一直把病人掌握在手上。
4.藥物用的很少,急性症的病人(如發燒、咳嗽、拉肚子等),每一包藥不應該超過3樣。
5.醫師會站在彼此的立場——以父母的立場來想如何照顧,不僅如此還能將這個小孩當成自己的孩子。
6.不會推銷東西。
7.醫師會詳細的告訴您此病程的進展狀況。

當個聰明的照顧者

1.買一、兩本關於兒童照顧的書籍好好研讀。
2.知道該如何描述小朋友的狀況(如活動力、胃口、睡眠等),不要老是在同樣的問題打轉。
3.備齊你的小紙張,寫2~3點你想要問的題目,不要一進入診間就什麼都忘記問了!
4.不要想在同一時間將所有的問題全部問完,應有技巧的慢慢問,一次問3點,幾次之後就慢慢的問完了。

和醫師好好溝通

黃璟隆主任語重心長的表示,「身為一位兒科醫師一定會盡心盡力的幫助每位家長、小孩度過每個重要的階段,但醫病關係是互相的,家長帶小朋友看病時,應維持基本的禮貌,不要認為小孩生病是醫師的錯,生病本身是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問題,家長應要和醫師好好溝通才是。」
最後,提醒家長看病時請備齊你的紙張,寫下最想問的問題並詢問醫師,當孩子有特殊狀況時該如何與他聯絡,最後應詢問關於此病症後續的流程會如何,如此一來帶孩子看病也可以很Smart!


(全文完)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