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報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過去化膿性肝膿瘍的致病因子不明,研究發現感染者中至少有7成為糖尿病患,加上致病來源又為社區感染,在台灣、亞洲地區及美國的情況尤為嚴重。對此,國家衛生研究院與三軍總醫院及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合作,找出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第1、2型可能是引起化膿性肝膿瘍重要因子,目前已有初步研發出可降低死亡率的成果。
根據研究發現,從臨床所分離出的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無論由血液、尿液或痰中所分離,都以第1、2型血清莢膜型最常見,通常因為此細菌引起的肝膿瘍有1成機率會從肝移轉到眼睛,造成病患因眼內炎而失明,而受到各方研究的重視。
國衛院臨床研究組研究員蕭樑基指出,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盛行率約78%,死亡率約佔10到28%,而研究發現在克雷白氏桿菌分離出第1血清分型,又佔併發眼內炎病例中的85.7%,其中感染的糖尿病患便佔7、8成,倘若眼部感染控制不佳,嚴重甚至得挖去眼睛。
前北榮感染部、現為竹東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馮長風表示,7成5的腸胃道內都存有克雷白氏桿菌,但研判尤其4、50歲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人,可能因為免疫力低落,刺激到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細菌更加活絡,而容易感染化膿性肝膿瘍。他指出,台灣目前則有3至7%因感染肝膿瘍轉移到眼內炎的病例。
目前初步研究出臨床上使用第三代的頭芽孢素可明顯減少發生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所合併的遠端轉移的眼內炎、腦膿瘍、喀腰肌膿瘍的機率,甚至降低死亡率。這項結合臨床與基礎的研究,開始於2002年,研究結果並發表於臨床微生物學及感染症等專業期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