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bobo真愛‧不要溺愛

您有經驗分享給我們嗎??歡迎您留寶貴意見^_^(本區有關醫學)

版主: MissC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給bobo真愛‧不要溺愛

未閱讀文章 MissC »

給bobo真愛‧不要溺愛
bobo小天才雜誌
記者:林潔欣 諮詢/台北市私立道爾敦托育中心主任 賴映秀




許多家長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對孩子表達「愛」,以為隨時地滿足他們的需要就是愛的表現,其實親子之間擁有的那份默契,絕對是旁人無法替代的。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以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加溫喔!

東方人的觀念比較傳統,特別是傳統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只侷限於照顧食衣住行的「養育」,而不輕易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看到孩子表現不好的地方,卻又習慣性予以嚴厲的苛責。而現代的父母看似比傳統父母好,懂得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愛他的,但比以前更糟的是,慣用以物質滿足孩子,認為藉此就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愛他們的,不過,這些都是溺愛的表現,其實只要用點心,而不是自己的喜好與心情好壞與否來決定對待孩子的方式,就能讓孩子了解父母的真愛了。


以物質表達愛為下策

台北市私立道爾敦托育中心主任賴映秀表示,她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問20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媽媽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大部分的孩子回答:「買東西」、「煮東西」等等,當老師問「如果媽咪有一天再也不做這些事的時候,你還愛她媽?」孩子們居然問:「為什麼要愛?」但老師反問他們:「你如果表現不好,媽咪還要愛你嗎?」孩子說:「當然要愛呀?因為是她生我的。」看完以上的對話,不知為人父母者有什麼感想呢?

對於孩子來說,現代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物質上的供應者,其實物質反而在親子間是最不適當的表達方式,充其量只能說是輔助的工具罷了,與其用這些物質「討好」孩子,還不如用親密動作讓孩子更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愛。
看看上一代的父母,根本沒有讓孩子有耍賴的機會,因為大家汲汲營營為了生活而辛苦,求溫飽之餘,對於孩子的要求只要不犯錯就好;但現代父母則是不敢拒絕孩子的要求,害怕孩子不間斷地用生氣、耍賴、吵鬧,當成讓你屈服的手段。一旦父母意志不堅定,開始答應他的要求後,以後,同樣的事情就會一再上演。

所以,賴映秀建議父母,如果當時人在外面,可以先衡量這樣東西可不可以買;若是家裡已經有了,或者不想每次都如孩子的願,當下還是可以買,但你要跟孩子說:「你現在一直吵,我就買,但不是給你的,買回去之後,我會給別人,或者收起來,等到你有好的表現時再給你。」孩子對於喜愛的東西只能看不能摸,會遠比不買還難過,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知道,如果爸媽不想買他想要的東西,再怎麼吵也沒有用。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給bobo真愛‧不要溺愛

未閱讀文章 MissC »

分享時間 親子建立默契的方法

賴映秀曾經碰過一個學生的爸爸,用很可愛的做法解決親子雙方情緒不佳時的狀況。他跟孩子約定好,只要看到對方的頭冒煙了,就要道歉。因此,每當爸爸生氣時,就跟孩子說:「你看我的頭,冒煙咧!所以你要道歉喔!」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爸爸生氣而哭鬧、亂發脾氣,當然,孩子也同樣有頭頂冒煙的權利,只要孩子不開心跟爸爸說:「爸爸,我冒煙囉!」家長接收到警訊,就要讓不愉快的氣氛停止,以親子間的默契讓最親愛的人感受到當下情緒及處理方式,就不會產生不必要的爭吵彼此傷害了和氣,更無需用物質解決問題。


孩子被溺愛的NG表現

通常長期受到溺愛的孩子,除了依賴心較強、較沒有承擔事情的能力之外,賴映秀表示還有以下最常見的NG表現:

NG 1 不懂得尊重別人
由於這樣的孩子只覺得自己是該被滿足的,平時只會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尤其是家中有傭人的孩子,情況更是嚴重,但父母卻又特別對這樣的孩子過度尊重,導致孩子只要說「不要」就真的不要,沒有討論的彈性,也不會判斷是非,無法真正感受到對方的愛,時間一久,自然也無法體貼別人。

NG 2 不懂得珍惜資源
當孩子得到東西太過於容易的時候,即不懂得珍惜現有手上的東西,對於玩過或髒掉的玩具就想丟掉,不懂得念舊與惜福,這樣的孩子比較不容易有同情心與愛心。
NG 3 不懂得遵守規矩

被溺愛慣了的孩子不知道接受人家的好意要說聲「謝謝」,覺得別人對他好都是應該的。如果你時常在餐廳看到一些跑來跑去又不肯聽勸的孩子,可以想見他們長大後,也會比較霸道。

當家長為孩子有以上情形而傷透腦筋時,多半自身也有過度尊重小孩與不懂得禮貌的問題,另外,還有不管別人跟你說什麼,你有不願意承認、找藉口的習慣,總是為孩子想盡各種藉口掩飾或極力否認,這種父母很容易面臨一個窘境,就是當孩子長大後做壞事時,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人。

還有一種父母,總是把自己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這種父母也很容易過度溺愛孩子,總是無止境的供應孩子想要的東西,他覺得這就是愛的表現,可是這種表面的愛一旦抽離之後,孩子就認為他失去了你的愛,自然也就不再愛你了。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給bobo真愛‧不要溺愛

未閱讀文章 MissC »

父母從以身作則做起


其實孩子的行為模式總是照著父母在走,如果家長不肯從本身改起,想要孩子變成乖巧聽話的機率實在微乎其微,所以,父母最好在孩子還未變成教不動的時候就要有所警覺,賴映秀建議父母彌補教養缺口時的做法有:

1. 求助第三者:如果家長有怕孩子被溺愛的疑問,可以請求老師或專業人士幫助,有時候藉由第三者的教導,孩子反而會聽從。

2. 不要設定雙重標準:她說孩子其實在5歲以前還是很好教的,只是父母一定要貫徹一套教育,透過長期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問題都是可以被解決的。所以平時就要增強孩子好的一面,慢慢移除不好的方式,他才會有更好的表現。家長如果想要知道孩子在學校或保母家的樣子,可以請老師或保母與自己各列一張孩子的行為表格,兩相對照,找出不同之處,然後針對這個不同處,找出背後的行為原因,再想方法予以解決,避免孩子出現一種行為卻有兩種模式的問題。

其實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在外面耍賴或不良的情緒時,自己也往往處於失控狀態,這是不當的反應,賴映秀指出,這時,父母最好是讓自己冷靜,可以在孩子有人照顧的情況下,先「脫離暴風圈」以緩和情緒,回去後再慢慢處裡。同時讓孩子與自己先把情緒穩定下來,才比較容易看清楚問題所在,才不會傷害親子感情,也讓孩子明瞭自己錯在哪。

溺愛與真愛只在一線之隔,端看家長們如何運用智慧,讓愛成為真愛了!


專家檔案
賴映秀
現職╱台北市私立道爾敦托育中心主任
學歷╱嘉義師院幼教系畢


io: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4.經驗分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