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記者陳清芳
台灣氣喘諮詢委員今天披露氣喘調查指出,台灣患者多依賴急性緩解型藥物,因此氣喘完全控制比例僅百分之二,六成氣喘患者只有救急的氣管擴張劑,卻未治療氣管發炎,因此患者常因疾病發作請假,工作、生活大受影響。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許正園今天指出,在十一國、四千八百多人、台灣患者佔四百位的「亞洲氣喘認知及現況調查」中,大多數的氣喘患者落在「部分控制」,顯示出患者仍飽受症狀影響。
許正園說,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台灣患者的用藥比例低,各國平均藥物使用率達八成四,台灣僅有五成。台灣患者對類固醇有莫名恐懼及無知誤解,氣喘治療最重要的吸入型類固醇及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在台灣的普及率僅不到兩成。
台灣氣喘諮詢委員會成員、馬偕醫院主任徐世達指出,大多數的患者是不舒服才臨時就診、或掛急診處理急性症狀。
經商的王先生是氣喘未獲控制的病人之一,去年他曾嚴重氣喘發作,不僅呼吸困難睡不好、工作無法完成、還得推掉訂單減少收入。忙著加班趕進度的他,連門診拿藥也沒空回去,導致他三個月內急診三次。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郭壽雄說,吸入型類固醇的全身吸收性率少,副作用少,氣喘患者合併使用吸入型類固醇以及長效支氣管擴張劑,控制氣管發炎及發病症狀,至少要持續治療三到六個月,配合定時監測氣喘控制狀況,能讓大多數病人達到控制良好。
